2000年,北京英事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永乐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联合制作了科幻电影《拯救爱情》,于次年完成并上演。该片导演刘新,主演是谢雨欣和赵阳。著名影星张丰毅客串出演“外星长老”。在离地球不远的T星上,生活着智慧的T星人。他们没有性别,也就没有爱情,彼此之间只有友爱。一个无性别的T星人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来自于地球的飞行器,受到幅射影响,变成了地球女人。并来到地球,寻找爱情。这是一部运用科幻题材的爱情电影。
2003年,中美电影人合作拍摄了《太空营救》。导演章道、邵智愚。主要演员有张招、王莹、斯特郎曼蒂、曼休曼蒂、丹尼尔曼蒂等。此片立志成为“我国第一部高科技太空科幻片”,其中有106个镜头用特技制作。但由于投资仅三百万,且国内电影人对特技很陌生,只能拿到美国作后期,结果只能打造成“科幻小片”。不过,尽管它没有大规模上演,现在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但它仍然和许多“科幻小片”一样,票房基本保本。
影片中,美国儿童戴维、丹尼和各国小朋友专程来中国看熊猫,喜欢幻想的豆豆和戴维、丹尼及熊猫英英、猩猩佳佳成了好朋友。外星蜥蜴人戴维斯也为熊猫、猩猩而来,为了保护熊猫和猩猩他们与蜥蜴人展开了战斗。
了解中国科幻电影,不仅要记住这些影片。还要记住一些主要机构和主要的人物。西安电影制片厂是首先应该被记住的。它先后拍摄了《错位》、《隐身博士》、《凶宅美人头》三部科幻片,竟然占大陆科幻片的四分之一。可以说形成了传统。曾经筹备过但没有投入拍摄的还有一些。比如,他们曾经改编过王晋康的《生命之歌》,但因为投资问题没有开拍。
还要记住这样一些关键人物。一位是儿童作家张之路。张之路于194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过编辑,文学部主任、创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和美国的米切尔克莱顿一样,张之路是跨越影视和文学两界,并且都作出较高成就的作家。他创作的儿童科幻小说《霹雳贝贝》、《魔表》、《非法智慧》都被改编成科幻电影。《非法智慧》和《第三军团》被改编成电视剧。这是中国科幻作家里独一无二的记录。尽管除了《霹雳贝贝》,其它改编后的作品影响不大。但那基本不是作家本人的原因,而是影视业大环境和制作人营销能力的问题。
说到张之路,必须提到儿童科幻作品的价值。许多人轻视儿童科幻小说和儿童科幻片。其实,它们给科幻艺术的贡献不可小视。象《铁臂阿童木》、《机器猫》等等,都为科幻艺术培养了新一代爱好者。而许多著名科幻片,如《回到未来》、《ET》,实际上也是拍给青少年看的电影。
另一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建亚。张建亚并未亲自执导过科幻片,仅仅于《再生勇士》中担任“艺术指导”。但他堪称中国电脑动画特技的创始人,是最熟悉此道的导演。九十年代中期,珠达影视公司以电脑动画为号召,试图将《大闹天宫》搬上银幕,拍成一部特技巨片。该片由科幻作家叶永烈编剧,张建亚导演。为了制作片中的电脑动画,制片人投资数千万元,从美国进口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但由于投资人在房地产领域失败,这部片子拍到中途,无疾而终。
后来,象卢卡斯的光魔公司一样,这些设备保留下来,拍摄了特技大片《紧急迫降》。这也使得该片导演张建亚成为国内最擅此道的导演。2002年,他又制作了特技大片《紧急营救》。在第五代导演里,张建亚以特技大片独树一帜。
再有一位是冯小宁。他只拍摄过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由于当时只有四十万投资,片子效果可想而知。但冯小宁对科幻片情有独衷:“我希望有机会把我很多年前的一个科幻题材的构思写出来,拍出来,但现在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很粗糙的仅有40万就拍了,我希望能够有4000万,用高科技的电脑做,这个构思是1990年就想好了的,是一个环保、科幻的故事,将来我会把它拍出来,这是我的一个宿愿。”(《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41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在科幻作家圈子里,吴岩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参加了多个科幻电影的筹备活动。可参见他的文章《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点隐情》。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七章:中国科幻电影(3)
第三节:大陆科幻电视剧
八十年代初,大陆曾曾经经播映过《隐身人》、《最后一个癌症死者》等国产科幻电视剧。都是单本剧。《隐身人》描写一个科学家研究光学隐身的技术。《最后一个癌症死者》描写一个医学家从鲨鱼里提取抗癌药。由于积劳成疾,在成功的前夜自己患上了癌症,成为“最后一个癌症死者”。当时正值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原创作品大量涌现。这两部电视剧也是改编作品。另外,郑文光的小说《鲨鱼侦察兵》也改编过电视剧。
1997年一次科幻笔会上,笔者和一位电影导演邻座。她问我,现在哪些科幻原创适合改编?我回答说,香港黄易的《寻秦记》就可以。情节主体完全可以用普通古装影视剧的手法来表现,符合中国影视人的制作习惯。所以,几年以后,当笔者发现寻秦记真的由香港影视界搬上屏幕时,并不觉得奇怪。黄易在原创中就提供了大量改编元素。这部电视剧与原著有一定出入,但仍能体现原著的科幻构思。《寻秦记》是连续剧,不过它不大可能是效法的榜样,适合改编成连续剧的原创少而又少。
有关中国国产科幻电视剧,笔者连基本资料都没有,只能凭当年的观看印象写这么两句。但为什么也要占上一章呢?因为科幻电视剧是一个极重要的阵地。笔者希望抛砖引玉,请对此也有记忆或者记录的朋友一起来回忆和总结。而且,由于国产电视剧市场远好于国产电影市场,电视剧制作势头一直不错。笔者这几年也亲自参与、或者接触过制作科幻电视剧的工作。虽然并未有一个成功的项目最终拿到屏幕前来,但相信将来,或许正是从这里形成中国科幻影视的新突破。
有趣的是,近年了确实有一些电视剧制作者对科幻这个题材有意,并且打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视剧”之类的旗帜。但笔者以为,如果尊重历史的话,在这些题目前面应该加上“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么个定语。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七章:中国科幻电影(4)
第四节:外国科幻片的引进历程
国产科幻片数量少,影响微弱,在培养中国科幻片观众方面并没有什么作用。科幻电影的中国观众基本上是由外国科幻片培养的。许多人对此感慨不已,但这这状况,与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其它国家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七十年代末,中国曾经引进过科幻片《未来世界》。当时,电视尚未普及,每年电影观众人次均达百亿之多。电影院场场爆满。笔者曾经两次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每次演到关键时刻,后面的观众都需要站进来——因为前排许多观众也是站起来观看,挡住视线。这是当时影院里特有的景观。
一九八六年,《超人》第一集引进。当时,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对引进片只使用买断方法,买不起“大片”。《超人》属于美方“友情赞助”,只要了五万美元,甚至远少于该片在台湾的五十万美元买断费用。而它那精致的特技在国内引起了一阵旋风。不过,好事不可再三,从那时起接近十年间,中国只能买断美国的二、三流科幻电影,并且都是远在首映期之后数年,甚至更远的时间。笔者曾经在影院里观看过《西部世界》、《梦境》等不错的美国科幻片。
不过,这种买断方式却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副作用,其它国家科幻片由于价格较低,得以在中国影院里大行其道。笔者印象里,先后有法国的《死亡游戏》、《电视杀手》、印度的《印度先生》,巴基斯坦的《天外来客》与中国观众见面。甚至还有英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的科幻片上演。只不过已经记不清它们的片名了。
1995年,第一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上映,从此,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计有《死亡地带》、《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星战前传一、二集》、《蜘蛛人》、《后天》等等。主要的科幻大片都曾经搬上银幕。尤其是2003年,从《黑客帝国三》开始,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演科幻巨片,使得电影业本身可以从盗版碟片中分得较好的市场,成为中国电影业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引进好莱坞科幻大片方面,审查制度比较宽松。不过,《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等还是因为“片中的未来比较阴暗”而无缘中国银幕。
除此之外,科幻片在中国电影业中还扮演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电影制作和电影发行是分离的,类似于工厂和批发商的关键。所以,电影制片厂的生存和电影院钱的生存也是两回事。当中国的电影制片厂普遍苛延残喘时,中国影院却可以靠着上演海外大片,来换取黎明前的几丝暖气,等待着中国电影业复苏的阳光。
而这些海外大片里,科幻片总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比如,当去年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成立,试图打破中影公司的垄断后,第一部引进的影片就是《终结者三》。据报道,该公司在美国选片的人只有两名。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一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预测来选择。中国电影总票房从前年的八亿元谷底开始,以每年一亿元的速度缓慢爬升。如果剔除几部科幻大片,这个数字立刻大为缩水。
九十年代中后期,影碟机大量普及。盗版渠道逐渐畅通。为海外科幻片的引入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渠道”。在这个问题上,专业人士有自己的看法:“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VCD和DVD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培养了观众群。而且这个观众群已经是年轻化了的,已经可以构成新的主流消费群体。虽然这涉及了盗版这个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污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和电影视野的迅速扩张是一个国家电影兴起的最根本的土壤……”(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杜庆春,《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194页。)
在这种重塑观众群体的过程中,科幻电影在中国已经赢得了一批潜在观众。象《星球大战》前传和《终结者三》这样的片子能够在中国取得一定票房,根本原因就是观众普遍从影碟里看到过《星球大战》正传和《终结者》一二集。否则肯定会不知所云。
如今,中国科幻影迷几乎同时间欣赏美国科幻电影。已无任何影响。这为中国科幻片的出场,解决了观众方面的问题。既然一部美国科幻片能在中国市场上拿到几千万的票房,一部中国科幻片也应该有这样的观众预期才对。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七章:中国科幻电影(5)
第五节: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
当海外球员姚明和孙继海等人代表中国队出征时,我们有没有联想过,在好莱坞,也有一个科幻片的华人海外兵团。这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片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
提到好莱坞的华人科幻尝试,不能不说到成龙。这位最初由黄飞鸿形象(《醉拳》)起家的打斗片明星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将越来越多的科幻概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为《我是谁》。整部片子的核心情节就是对一块具有神奇能量的陨石的争夺。片子一开始就有一段长达一分钟的科幻式镜头:探险队员全副武装,在地穴里寻找那块陨石。片中有一段非常“科幻”的场面:陨石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发生变异,输出巨大能量,导致周围地区大范围停电。
依靠成熟的调度和剪辑技巧,这段情节确实有一丝科幻灾难片的意味。成龙出身戏班,没读过多少书。成名之后一直对文化知识保持着向往和敬重。不知这是不是他在自己的影片中增加科技含量的一个动力。
后来,成龙主演了《燕尾服》,这是讲述“体能放大器”题材的电影。一件特工专用燕尾服被一个厨师穿在身上,使他成为格斗高手。
另一位武打明星李连杰也主演了科幻大片《救世主》。这是一部平行空间题材的科幻片。
在导演方面,李安导演了《绿巨人》。吴宇森导演了《变脸》和《记忆裂痕》。虽然它们算不是是最出色的科幻片,但至少能够进入第一阵营。
看过李安导演的《绿巨人》,再比较刘郁明导演的《蓝血人》,我们无法得出李安对科幻片的把握就一定超过了刘郁明。好莱坞浓厚的科幻氛围毕竟是主要因素。不过,总结一下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毕竟有助于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片的全景。因为这些华人导演和演员毕竟在世界一流的科幻片制作团队里打磨过。他们将来会是中国科幻片资源排列中的重要因素。
袁和平在《黑客帝国》中的作用也很值得一提。在这部电影里,武打并不是点缀,也不仅仅是服务于票房需要,它是科幻构思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尼奥、莫菲斯、翟妮蒂等人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擅于格斗。他们能够使用神奇的中国功夫,仅仅只是在“母体”中才有可能。那是《黑客帝国》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还很难想象一部纯粹由大陆电影团队制作的科幻片会是什么样子。但一部由李安或者吴宇森导演,由李连杰或者成龙主演的科幻片,大概就不那么难以想象了吧。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1)
八章前言
第一节: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
第二节:幻想环境的展示
第三节:自然美的拓展
第四节:技术之美
第八章简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