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强也曾在庞德公门下苦读了数年,今后恩师责问起来,君强又该如何回答?”徐庶也被李健的这种“流氓理论”气得不轻,不仅言语之间的称呼有所改变,更是将庞德公这尊大神搬了出来。李健见徐庶动了真火,急忙用一种无奈之中带有几分无赖的语气说道:“如今中原的大势元直兄是知道的,台湾的现状元直兄也是明了的。如今的局势逼得我不得不二选其一,要么是让我汉家百姓吃苦,要么是让外族受罪。元直兄替我拿个主意吧!”
李健这话一出口,刚刚还理直气壮,气势汹汹的徐庶一下子就没了脾气。孔圣人的话要听,但眼下残酷的现实也不得不考虑。一时间徐庶也失去了主意,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希望能够想出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看到徐庶陷入了犹豫当中,李健急忙趁热打铁道:“元直兄啊,其实掳掠四国的百姓来我台湾对他们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要知道眼下这四国的体制还是奴隶制度,生产力的水平极其底下,这些人在本国之内,连饱饭都吃不上几顿,咱们把他们招来,在矿山上干上几年,再分给他们一块土地,教给他们先进的耕种知识,也是为了他好嘛!最多等他们到了台湾,我好好待他们,总之不让他们吃亏便是了!”徐庶听了李健的这番言论虽然在心中仍未彻底释怀,但从心底也明白按照李健所说的办法,是眼下唯一比较温和些的办法,想到这里,徐庶的脸色也不由得缓和了许多。看到徐庶的脸色大好,李健摆出一副无赖的面孔,略带有几分讨好的意味说道:“要不咱们再询问一下在座诸人的意思?元直兄应当知道,我这个人是很善与听从别人意见的哦!”
徐庶看到李健这话,不由得气极反笑:“在座的几个人当中,除了自己之外,甘宁、蒋钦本来就是个水匪出身,对这种事情自然不会反对;维吉尔从罗马而来,更是此中好手,就从他一手操控三支台湾土著四处征战,为台北提供俘虏来看,恐怕是巴不得立刻出兵才好;剩下的一个李恪从小和李健一同张大,一向唯李健之命是从,只要李健说好的事情,他何曾反对过?至于管亥?还是算了吧!”想到这里,徐庶也只能苦笑道:“此议就从了将军,但将军亦要保证,待这些战俘来台之后,定要好生对待才是!”
李健看到徐庶送了口,急忙拍着胸脯保证道:“这个没问题,元直若是不放心,到时候我将这些人交给元直兄负责,这总是可以了吧!”
以甘宁等人的性情来说,在这种事情上他们向来是不发表什么意见的,全凭李健和徐庶二人争论,他们只需执行最终的结果便可!此时看到李健说服了徐庶同意出兵,急忙跳出来问道:“主公,而时出兵!?”
看到甘宁等人急匆匆的样子,李健不由得在心中一阵气苦,“这么想出兵,刚才怎么一言不发?就看我一个人和徐庶在这里打擂台,你们真的以为徐庶是那么好糊弄的吗?”但这些话也就是放在心中想想而已,李健也明白让他们出来跟徐庶争辩,那也是来一个折一个的买卖,因此稍微平复了一下心中所想之后,开口说道:“出征四国之事虽是必行,但也不急于这一时。一来征集兵力需要些时间,二来为了征讨四国所需要的船只还有不少缺口,毕竟向青州运送粮草和运送流民来台拓荒之事不能耽误,为此我还得回躺交州,作好必要的准备。三来嘛,通过这段时间在青州的征战,我对我军目前的状态有了些想法,大家还要再商议一下才好!”
接着,李健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来,对众人说道:“第一,在我第一次到达青州,被管亥带人围困在介亭堡之时,由于出发前对青州的情况估计不足,出现了箭矢不足,后勤不畅的情况,几乎陷入死战当中,我的意思是。。。。。。”说到这里,坐在一旁的管亥听到一上来就说起自己带兵围攻李健之事急忙起身告罪,李健不得不停下来安抚道:“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你不必放在心上,今日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我这里不讲究那些东西。”把管亥安抚住之后,李健继续说道:“我的意思是,在台湾成立一个机构,专门针对每次出兵根据各方传来的情报做出一份或者几份方案来,其中包括出兵所要达成的目的,出兵多少,以及所需要的后勤保障等等,争取今后每次用兵都能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至于再像上次一样,搞得自己狼狈不已,打乱了原本的部署。”
“这个想法不错,不知将军可有详细的打算?”对于李健这个类似于后世参谋部似的设想,徐庶倒是十分看好,至于其他几人,看到议事的内容回到了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又都集体陷入“死机”当中。李健对于眼下的这种情况也很是无奈,只要向徐庶讲解:“我打算管这个机构叫做枢密院,下设后勤司和参谋司两个机构,每次用兵之前,参谋司根据后勤司提供的数据作为基础,指定出数份计划备选。而我和军师则根据这几份计划挑选带兵的将领,然后再由将领依据计划出兵征战。元直兄以为如何?”
徐庶听后,闭上眼睛想了想,之后说道:“想法虽好,但如此一来,这个枢密院则需要为数不少的一批精于计算和兵事的人才,况且战场之上,局势千变万化,战机稍纵既逝,后方的人总是不可能考虑得那么完美啊!”
“当然,在指定计划的时候,不可太过死板,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免束缚住了带兵将领的手脚。至于精于计算的人倒还好说,我李家世代经商,从家里挑些个善于算计的人倒是不难,但这些精通兵事的人,暂时也只能从那些‘百夫长’中挑选一些慢慢培养了。元直兄和维吉尔精心训练了他们这么长时间,这件事还要你们二人多多费心了!至于这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一职,眼下也只能麻烦元直兄了!”李健所说的这些事情,在堂中的诸人当中,也只有徐庶和维吉尔能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听到这里,两人急忙起身领命。
待二人坐下后,李健继续说道:“这第二件事,恐怕就得落在维吉尔你的头上了!在青州的这段时间的作战中,被咱们当成百夫长训练的那些精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和刘备率领的幽州军作战时,八千临时组建起来的青州营在李顺和他手下的那些‘百夫长’的带领下,也是进退有据,作战勇猛,和之前的作战风格完全两样!因此我的意思是,当初被咱们戏称为‘百夫长培训班’的活动还要继续搞下去,而且还得让他有计划有规模的搞下去。因此我想成立一个讲武堂,维吉尔出任总教官,专门从事基层军官的培养。当然随着咱们军队规模的扩大,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对每一个士兵进行培训。但可以从军中挑选出一部分战功到达一定程度的老兵来进行一个短期的培训!另外还可以从咱们当初培养起来的那些人中,挑选出资质好的,进行更深一步的培养,出来后,一方面可以投入军队充当更高一级的军官,成绩优异的还可以放到枢密院,这样咱们的参谋司就不怕无人可用了!你们说呢?”
徐庶和维吉尔听了李健的建议之后,也觉得此事可性,于是在初步定下了这两件大事之后,吩咐散会,并将组建枢密院和讲武堂的事情交给了徐庶和维吉尔,命令甘宁等人在岛上好生操练兵马之后,带上李恪乘船向交州驶去!
起6S点6S中6S文6S网6S授权发布好书尽在
正文 第九十二章 我要船
(起8E点8E中8E文8E网更新时间:2007…6…13 20:43:00 本章字数:3176)
(PS:回家晚了点,剩下的两章,今天晚上累吐了血也要码出来,时间上可能有些晚,大家等不了可以明天再看)
自从初平二年李健带领第一批人员赴台拓荒以来,到现在正好整整一年的时间。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先是建筑台北城,后到徐州与糜家、陈家结盟,然后又在青州征战,一件件事情下来,竟是没有丝毫停顿的时候,如今回到番禺,李健的心情自然是感到格外放松。李恪看着李健站在船头展臂欲啸的模样,上前笑着说道:“主公这一年来四处奔波,吃了不少的苦,这会回番禺该是好好休息一下了吧!”听到这话,李健放下手臂略微苦笑了一下,也不回身,望着前方若隐若现的码头说道:“休息?恐怕是不能咯!”
李健虽然已经将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定在了台湾和中原,但目前仍旧顶着个商会会长的帽子,而李家的船队如今在番禺可谓是风光无限,因此李健回到番禺的事情自然瞒不住人的。李健前脚刚进家门,源源不断的拜见名帖后脚便递了上来,看着桌子上慢慢增高的名帖李健冲着李恪说道:“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现在的我想要在番禺得一刻的宁静,恐怕比登天还难咯!”
“哼!主公身上的剑伤尚未痊愈,他们却来瓜噪,我去把他们都推了!”说着,转身便要出去!一旁的忠伯见此急忙喝道:“放肆,主公尚未开口,那里轮得到你在这里拿主意,还不快快赔罪!”接着又转过脸来担心的问道:“主公伤在何处!?既然有伤在身,有什么事情派人传一声便是,又何必受那颠簸之苦呢?我这就去请大夫。”说着,转身就要往外走!看得李健不由得一阵苦笑:“忠伯还埋怨李恪,自己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只是心中想归想,但看到忠伯如此的关心自己,李健的心中还是充满了感动的。眼见忠伯要走,李健急忙拦道:“忠伯不用去了,我这伤早就养好了,不要听李恪在那里夸大事实!”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睛瞪了李恪一眼之后,将话题岔开道:“忠伯,这些人的名帖倒不急,回头你派人去躺赵府,就说我明日便登门拜访!至于其他人,等我和赵贵谈完之后再说吧!”
忠伯看到李健说起正事,虽然仍旧担心李健的身体,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仍旧使他恭敬的答了声是。刚要开口,却听李健接续问道:“忠伯啊,现在咱们家中还有多少可远洋的船只?”听到李健说起海船,忠伯不由得苦着脸说道:“回主公,现在家中除了一支前往祖法儿尚未回航的船队之外,就只剩下五艘海鳅还在迪石的航线上,剩余的船只全都已经派到台湾那边去了!不过船厂那边一直都在赶工,再有三个月左右,又会有几艘海龙下水了。”
“没船了!?”初听到忠伯如此说李健大吃了一惊,但随后也就释然了,毕竟现在台湾方面已经聚集了那么多的海船,番禺这里再也拿不出船来,也是情有可缘的!
“哦!我知道了,这事先不急,等我和赵贵以及商会的董事们谈过再说!让船厂那边小心些,不要出什么事故才好。”李健看到忠伯苦恼的样子,连忙劝慰了几句,接着开口说道:“还有什么事吗?若是没有了,我打算先休息一下。你们祖孙二人也是好久不见,我就不打扰你们了!”说到这里,忠伯开口说道:“多谢主公关心,不还有件事,就在昨天前往九真(大致在今天越南北部,汉时属交州)探矿的人回报说,在九真北部发现了主公提到的那种煤矿,不过开采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本想派人立刻去台湾通知主公的,既然主公回来了,还请主公定夺!”
“发现煤矿了!好事啊!”听到这里消息的李健心中一阵欢喜,毕竟有了煤,不论是冶铁的质量和速度都会有一个大大的提升,这对自己今后逐鹿中原那可是绝大的助力!但随后又听忠伯提起需要大量的人口进行开采,李健的心中不禁感到了一丝苦闷,“又需要人口,现在我愁的就是这个啊!”但这些话李健都没有对忠伯说出来,一来就算是说出来了,忠伯也没有办法,二来也不过是徒惹得忠伯牵挂罢了。因此李健很是从容的说道:“哦,这事我知道了,你们先下去吧。另外,把我吩咐你们准备的关于倭国的情报给我拿来,我要好好看看!”
时间不大,一份关于倭国的详细情报便送到了李健的桌上,看着这份几年前就让忠伯准备的东西,李健狞笑道:“本来还想再等上一段时间的,但现在看来,只能提前对你下手了!”
通过这份搜集多时的资料李健知道,此时倭国的地域还不像后世时那么大,只在九州岛上分布着大小几十个诸侯国,并共同奉女主卑弥呼(应该就是她没错了)为国主!出产珍珠和青玉,山中还有丹砂矿,另外林木资源丰富。不过岛上可耕种的面积很小,生产力水品也很低下,但播种稻米、宁麻,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并有少量的丝绸出产。虽然有使用铁器的记录,但大多数的兵器还是木制和竹制。全国的人口大约在一百万人左右,并且有文身的习俗,似乎根据地位的不同,文身的大小和部位也有不同的差别。
看到这里,李健将文本合上,苦恼的想道:“从资料上看,攻打倭国并不是什么难事,可问题是打下来容易,怎么把人运回来呢?青州那边的移民行动又不不能耽误,这可怎么办才好?看来也只好先跟赵贵谈谈再说了,看能不能借来些船吧!”
抱着这样的目的,李健第二天晚上来到了赵贵的府上。对于这个将郡守的位置拱手让给自己的李健,赵贵自然是感激不尽,毕竟坐上郡守的位置,只要不出意外,再过上两三代人,赵家也能彻底的摆脱商人的身份,挤身世家之列。因此赵贵对于李健的接待,自然是隆重之极!酒过三巡之后,李健对赵贵说道:“赵大人,论起官位您现在是我的上司,论起在番禺的地位,您是我的长辈。如今小侄有了难处,还望赵大人伸手拉小侄一把才是啊!”
“呵呵,贤侄这话可就客气了,如今在番禺乃至整个交州,谁人不知贤侄的能耐啊,提起番禺李家,又有那个不得说上一上好。有什么事情可以为难贤侄的呢?”心中感激归感激,但赵贵深知李健绝对不是个能够安分下来的人,再加上这一年来李健的经历,赵贵也从各个渠道知道一些,当然明白这时李健所提起的难处定然不是小麻烦,因此言谈之中,绝不敢将话讲死,只等李健把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