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知道我便告诉你。便像大人说的那样,郭子仪也好,李光弼也罢,都已成白骨,小女子想投进的只是大人的怀抱。”
杜牧一下子将豆蔻花搂进怀里,紧紧抱着,说,
“我也一样,我想拥抱的也只是含态花。”
两人紧紧抱成一团,在楼上滚了起来。
“这次要喝|乳酒。”杜牧嗓子发干地说。
豆蔻花毫不犹豫地解开衣服,袒露出浅粉色的|乳头,撒上美酒。杜牧便像一个吃奶的孩子,将脸埋在豆蔻花的胸脯里,舔吮着。
楼下歌女们的歌声依旧飘过来,歌词不知什么时候又变了。杜牧抚摸豆蔻花的手突然间停住了,屏息听了起来。
“大人,什么事呀?”豆蔻花抬头看了看正侧耳朝楼下倾听的杜牧,问道。
杜牧将手放在自己的嘴边,“嘘”了一声。
“我在听歌呢。”
杜牧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词。
歌女们的唱词不知不觉竟由郭子仪和李光弼变成了杜牧完全陌生的名字。
她们在唱张保皋和郑年。
豆蔻花抬头看着杜牧表情专注的样子,笑着说,“到底在听什么呢?”
杜牧举起手指着楼下说,“歌声。”
“这歌不是大人日日夜夜听的后庭花吗?”
“不是曲子,我是说歌词。”杜牧回答说。
豆蔻花用奇怪的表情看了看杜牧,又问:“歌词不也是常听的吗?”
杜牧却回答说:“不,我第一次听到这歌词,那取代郭子仪的张保皋到底是谁?取代李光弼的又是谁?”
听了杜牧的话,豆蔻花摇摇头,问道:“大人第一次听说张保皋和郑年的名字吗?”
()免费电子书下载
“第一次听到。”
“大人,比起郭子仪和李光弼,现在歌女们更喜欢张保皋和郑年,更爱慕他俩呢。”
“他们是何许人?”
“小女子也不太清楚,上次听人说是平定藩镇之乱时立了大功的大英雄呢。”
藩镇之乱。
即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平庐节度使李师道挑起的叛乱。两年的混战之后,李师道被刘悟的军队打败,藩镇之乱才得以结束。但藩镇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冲击却比八十年前的安史之乱严重得多。
藩镇之乱时,杜牧十七岁,比谁都清楚叛乱带来的灾难。因为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当时是太子司议郎,所以杜牧十分清楚朝廷因叛乱而面临的严峻形势。
杜牧对藩镇之乱再清楚不过了,平定叛乱的最高功臣是武宁军节度使李愿及其牙将王智兴。
武宁军是讨伐平庐军的先头部队,特别是王智兴,歼灭了李师道的士兵九千名,虏获牛马四千头,取得了出师大捷,成为当时最优秀的武将。
因而,杜牧对豆蔻花提到的名字感到十分意外,如果歌女们在歌词中用李愿和王智兴替换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他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歌女们在最新的后庭花中唱的却是闻所未闻的张保皋和郑年。
如此,杜牧从青楼的一首流行曲子中首次听说了张保皋的名字。
杜牧敏锐的神经和洞察力使他捕捉了这个小小的细节。
“你是说藩镇之乱时的英雄?”杜牧重复了豆蔻花的话问道。
紧接着他又问:“那么我怎么一次都没听说过他们的名字?”
“大人您听我说,那两人不是我们唐朝的人。”
“不是唐朝人?
“是从东边来的异邦人。”
“东边来的人?是什么地方?”
“我也说不清楚,听说是东夷人。”
东夷,是中国对居住在其东边的其他民族的蔑称,多指新罗人。
“东夷不就是新罗人吗?新罗人在平定藩镇之乱时立了什么功勋,以至于歌女们争相传唱?”
豆蔻花接过话头说道:“小女子虽然不太清楚,但略知一二。听说两人从东夷过来加入了军队,张保皋是哥哥,郑年比他年纪小。两人都很善战,骑马举枪,所到之处,无人能敌。
据说,那大哥张保皋擅长射箭,郑年则剑术出众。当时将李师道射下马的便是张保皋,纵马过来取下李师道首级的便是郑年。节度使大人无法分辨两人功劳大小,便将两人一起晋升为军中小将。后来扬州便流行起大人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唱张保皋和郑年的后庭花了。”
豆蔻花的话震撼了杜牧。
韩国有句古话,“言语无足却行千里”。李师道的藩镇之乱发生在山东半岛,距扬州有千里之遥。但张保皋和郑年的故事口口相传,竟在扬州已经街闻巷知了。然而,传闻究竟有多少是事实呢?
听过豆蔻花的回答,杜牧突然一脸坏笑地问道:“那么,再问你一个问题。含态花希望在谁的怀抱里?是张保皋还是郑年啊?”
“真的想知道吗?”
“想啊,不然我怎么会问呢?”
“不都说过了嘛,小女子只要生气蓬勃的大人的怀抱。”
“你说那郭子仪和李光弼都已作古,可张保皋和郑年不是尚活在世上的天下大英雄吗?”
()好看的txt电子书
“大人。”豆蔻花翻了一个白眼娇嗔道,“含态花眼里只有大人,大人才是小女子的郭子仪、张保皋。”
“果真如此?那放下珠帘吧。”
“大人,天还没黑呢。”
“放下珠帘不就没关系了,快伺候吧。”
“大人那么着急,便依了大人吧。”
红晕泛到了豆蔻花的脸上,她站起来拉上了珠帘。接着开始缓缓地脱裙子。
豆蔻花的身体开始发热。虽然是年仅十三四岁的少女,也许是天生的尤物吧,豆蔻花全身蠕动着,喘息着……
“楚腰纤细掌中轻”,这是杜牧赞美豆蔻花的诗句,古书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据记载美人赵飞燕纤细轻巧,行动有如飞燕,故称飞燕。不仅如此,她真的能在手心跳舞。
飞燕腰如细柳,有细柳美人之称,且身轻如燕,但这都不算什么。因为她常随着快节奏的舞曲锻炼腰肢,她还是擅长房中术的老手,尤其飞燕的小脚是最敏感的又最性感的部位。
事实上,对小脚的赞美,始于杨贵妃被处死时。据说有一老妪将杨贵妃的鞋当作观赏品,赚了大钱。据传当时杨贵妃的脚不过十厘米,估计当时小脚是美人们的必备条件。
杜牧也特别喜欢豆蔻花的小脚,而脚掌的涌泉|穴则是最敏感的性感点。杜牧很喜欢将酒倒在豆蔻花的玉腿上,舔吮着流向脚掌间的酒,慢慢由下而上……
自那以后,豆蔻花说过的那句话便一直在杜牧的耳边回响着。
“……后来扬州便流行起大人刚刚听到的歌唱张保皋和郑年的后庭花了。”
豆蔻花的话确实冲击震撼了杜牧。
飘洋过海过来的东夷人的名字怎么会牵动所有歌女的心呢?
说起李师道的藩镇之乱,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藩镇是以节度使为最高长官的地方性统治体制。自景云元年,即公元712年设河西藩镇以来,至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已在边境设立了十个藩镇。
后来藩镇的数量继续增加,达到四十五个,渐渐发展成不向中央朝廷缴纳贡品,却拥有独立势力的一片区域,成为威胁朝廷的隐患。
虽然宪宗对李师道的平庐淄青采取了镇压之策,但各地的割据势力仍如以前一样威胁着朝廷。
对藩镇割据形势,杜牧深感焦虑,担心迟早唐朝会因此而灭亡。
藩镇有称为牙军的亲卫军,而且通过和节度使有主从关系的镇将率领的强大的军队来牵扯朝廷派来的刺史等官员,强化自成一体的军事统治体系。
杜牧的作品中便有不满于藩镇势力飞扬跋扈的忧国之诗。
那时杜牧二十五岁,距写下讽刺敬宗穷奢极侈的《阿房宫赋》已有两年。
当时杜牧心中尊敬的历史人物是贾谊。
贾谊是汉文帝时的文人,文才出众,精通诸子百家。贾谊深得皇帝的喜爱,弱冠之年便做了博士,是最年轻的博士,一年以后又担任太中大夫,着手对律令、官制、礼乐等朝政进行改革。
贾谊后因遭到许多高官的猜忌而受挫,过着一种近乎流放的生活。那时他写了自比屈原的《吊屈原赋》,还发表了他的传世名作《过秦论》,指出秦国灭亡的原因。
贾谊的《过秦论》杜牧读过数十遍,深为贾谊的秦灭亡原因在于奢侈骄淫的历史观所折服。同样,杜牧深感若唐朝继续如此发展,有朝一日也会重蹈秦的覆辙,故而痛心疾首。
杜牧自感怀才不遇,将自己与杰出的文人贾谊相比较,写诗纪念贾谊。由此说来,《感怀诗》大约是杜牧献给一千多年前的贾谊,用来抒发胸臆的诗篇。
《感怀诗》的后半部分如下:
关西贱汉子,誓肉虏杯羹。
()免费TXT小说下载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从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杜牧对藩镇的跋扈极其愤慨,所以当他从豆蔻花嘴里听到张保皋和郑年的名字时,自然而然便深深铭记于心中。市井传言中往往蕴含着真理。如果说张保皋和郑年参与平定了十五年前的藩镇之乱,那么现今呢?更是一个需要英雄盖世的人物大显身手的乱世。
平定安史之乱时有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藩镇之乱时有张保皋和郑年,那么现今这乱哄哄的世上更应该有像他们一样的旷世英雄。
救世主。
佛教中称普度众生摆脱苦难的佛为救世主。想想今世,是多么需要一位救世主来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第二日,杜牧便开始到处打听有关新罗人张保皋和郑年的传闻。一旦下了决心,便会坚定地付诸实施,这是天才诗人杜牧最大的长处。
杜牧诗云,“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正如诗中所言,一腔忧国忠情足以促使他酒醒,打探有关张保皋和郑年的事迹。
官衙设在子城内的牙城,杜牧一到衙门,便首先向官差们打听。
自然有很多官差熟悉张保皋和郑年的名字,但与市井中的歌女不同,他们并不认为张保皋和郑年是天下的大英雄。
官差们认为张保皋和郑年虽然是平定李师道之乱的功臣,但功劳最大的还是武宁军节度使李愿和他的牙将王智兴。
然而杜牧心里很清楚。
“一将功成万骨枯”,节度使李愿及王智兴将军能有如此卓著的功勋,难道不是靠千千万万的士兵粉身碎骨换来的吗?其实真正的英雄便是如市井中歌女们所唱的那样,是张保皋和郑年。
他们二人一同被升为武宁军军中小将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当然军中小将级别并不是最高的,《旧唐书》中记载小将是军职用语,归节度使管辖,级别仅次于统领部队的大将。《大唐六典》中“尚书兵部”里记载,小将是子将,军队中每五百名士兵,设押官一人;每一千名士兵设子总官一人;每五千名设总官一人。这里提到的子总官即子将,从而可知,张保皋和郑年的级别是统领一千名士兵的子将,即军中小将。
当然军中小将并非大将或总官这样的高级指挥官,然而张保皋和郑年却不是唐人,而是新罗人,他俩这一职位已是外国人能担任的最高职位了。
这是一个能间接证明张保皋和郑年在平定李师道之乱时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个证明。想到此,杜牧觉得不必在唐朝的官衙中追溯两人的事迹,而应到新罗人中去查访。
当时在扬州住着一名叫王靖的新罗商人,他靠自己敏感的商业意识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商贾。
在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可以找到王靖的名字,通过书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到王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商人。
圆仁到唐之后暂住在扬州的一座寺庙。根据圆仁的记录,扬州当时有孝感寺、安乐寺、白马寺、禅智寺等40多座寺庙,圆仁便住在其中的开元寺。
当时一名新罗人来拜访圆仁,他便是王靖。
那是开成四年(公元839年)一月八日。
新罗人王靖来访。他早在日本弘仁十年(公元819年)便与唐朝商人张觉济一同经商,曾东渡到日本的出州。
问起他飘流过洋的经历,他说,当时为了进行几种商品的贸易,便乘船从扬州出发。不曾想在海上航行时突然遇到了风暴,商船向南漂流了三个月,最后在出州靠岸。张觉济兄弟俩在重新起航时出走,留在了出州。而他从北出州经北海航行,一路顺风,十五日后到达了长门国。他完全听得懂日语。
从圆仁的记录中可知,王靖是一个国际贸易商人,他的贸易活动一直延伸到了日本,也是在扬州的新罗人中最负盛名的商人之一。
圆仁见到王靖时是开成四年。杜牧在此之前五年,即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去拜访了王靖。
王靖居住在外国商人集中居住的波斯庄,听说唐朝官员杜牧要来,王靖做好了充分准备来迎接他。
杜牧时任掌书记,官职不算高,王靖如此高礼接待杜牧其实另有原因。
王靖很早便听说过杜牧的名字。
()
他还对杜牧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他不仅出身名门,而且才能出众。王靖还读过杜牧登科之前的早期代表作《阿房宫赋》,他认为杜牧有朝一日会成为最伟大的诗人。
事实上,王靖不仅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国际贸易商人,还是一位独具眼光的文化审美能力极高的文化商人。
先前张保皋向兴德大王献上的白居易的诗文,以及天才画家周舫的水月观音像,便是王靖收集的。
白居易是唐代的桂冠诗人,比杜牧年长三十多岁,是当时唐朝诗人之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作品最受欢迎的一位。他的诗还漂洋过海,远传到新罗和日本。
据元徽编撰的《白氏长庆集》记载,新罗商人中有人称:奉本国宰相之命,只要白居易的诗文一面世,立即全部购买,百金一篇也在所不惜。另外,北宋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有一新罗人在扬州高价收购了著名的人物画家周舫的几十幅作品。他们所说的这个新罗人其实正是王靖。
王靖有如此不俗的文化鉴赏能力,所以他不仅早就读过杜牧的作品,还在心里认为杜牧有朝一日定会成为超越白居易的诗圣。
因此,杜牧的亲自拜访,令王靖喜出望外,做了充分的迎接准备。
据传,杜牧拜访王靖那一天正好是清明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两人酒过三巡之后,王靖拿来笔墨纸砚,请杜牧题一首七言绝句,已有些醉意的杜牧当即饱蘸浓墨,挥毫写了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位于春分和谷雨之间的节气。在古代中国,认为清明时节梧桐花开,野鼠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云雀,且清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