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没有一个一合相?你说这个世界空的吗?现在天气热了,你硬是感觉到天气热,冷气一开,硬是凉快。人经常说人生如梦,好像梦就是没有,这个观念、思想是错误的。梦不是没有,梦是有,偶然的,暂时的,片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有超过五秒钟的。人睡著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小长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钟。
梦中的时间、空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了解到时空是相对的。我们在地球上过半个月,月亮上只是一夜,这个世界上一年,太阳里只是一昼夜。还有其它世界,我们过一百年,他们才过了一昼夜,我们人的一昼夜,却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亿化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间;所以宇宙间任何星球,时空都是相对的。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他说有没有一个世界真是一合相呢?有,但是佛说那是不可说,没有办法让你理解的。因为你们不懂,也没有办法懂,而且也说不得,一说之后,一切凡夫就贪著这个事情。所以啊,密宗、道家,许多都把这个一合相用邪门外道的眼光去看,去解释了。
实际上是什么道理呢?是真空可以修成妙有的道理。
第八识和种性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研究般若,要研究般若就要研究唯识,不然对于专门讲性空道理的性宗,就迷糊了。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学佛落入错误的知见,那是一个断灭见的空,把空当成什么都没有,那是邪见。空是一个境界,心性之学,般若,在金刚经中只用一个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识宗法相宗把这个心分析来讲,变成八个识,叫做八识。
八识中的第六识是意识。意识,我们容易懂,就是我们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意识状态。作梦也是意识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学叫做下意识。在唯识学上梦是属于独影意识的作用,独影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赖耶识包括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了过去的因、种子和未来的种性,这就是三世因果的学理基础。
同一个父母生下来的兄弟姊妹,每个人个性不一样,因为父母的遗传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什么呢?自己带来的前生的种性、习气、习惯。这个重要的部分是第八阿赖耶识最重要的种子带来的。这个种性作用叫做阿陀那识,关于这一点,佛在解深密经上有一首偈子: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佛法的很多经典都是讲空,尤其是般若经。而在法相、唯识的部分,却不从空来讲,而从现有的现象来说明。教育方法路线也不相同,因此在解深密经说到心的本来,心的第八部分──阿陀那识的作用时,他说,你要研究起来,非常难懂,非常深,非常细密,它像那个瀑布,或者像长江里的流水,看起来千年万年,水始终在流,实际上大的浪头流过去了,就不会回来。
我们刚刚看到前面的这个浪头,马上流过了!未来的浪头又接上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物理世界同我们心理世界是差不多的。
你看流水一个一个浪头,乍看像固定存在,实际上没有固定存在,每一个浪头是每一个水分子点滴构拢来的。假使把这个浪头水分切开,它也就没有水了,连带的瀑布也不能形成了。可怜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所能看到的,永远是浪头。也像电灯打开开关,第一个电源一来,磨擦发了光,又马上消散了,接著第二个又上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个亮光,实际上,过去电不可得,现在电不可得,未来电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可是它有电,所谓电者,即是非电,是名为电。
心念如暴流
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活了几十年,一切种子如瀑布一样在流。实际上当我们一出娘胎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已经死亡了,第二个念头又死亡了……你看八点钟开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观念都在过去。过去不可得,未来怎么讲,我还没有想它呢!也是不可得。刚说现在,现在不可得,现在就没有。但是你说没有吗?它那股力量硬是存在。一切种子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聪明愚笨,善与恶。善人把善的种子引发了,慢慢再把恶的种子转变成善的,成为至善之人。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把恶的心念发展下去,善心被它感染了,善心也变成不善的心了。所以说,一切种子如暴流,像瀑布一样在流。瀑布并不是没有啊,是有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它永远在流。所以佛说我于凡愚不开演,因为智慧不够的人,不敢对他讲这个东西。
你说无我,有一个真我,这个真我没有办法加一个名辞,如果加一个恒常不变,就曲解了恒常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于凡愚不开演,怕一切众生的智慧不够,他用分别心,用世间法的观念来看这个如暴流的种性,抓住了,以为生命有个真的我,那反而错了。
生命的无我之相,是破除众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错误。小我之相就是每一个浪花,每一个水分子。能够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纯净、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来,那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后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什么一合相呢?真空可以生出一个妙有。
真空如何生妙有
首先要把身心两方面转化,光修心性也不行,因为我们的色身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就是「心」的一部分。修一切善法,把它统统转化了,可以产生一合相。所以佛菩萨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体、相、用三位一体。
但是,你如果真执著了这件事,也错了,因为著相了。四大本来皆空,但是四大并不是坏东西,它也是自性本体功能所变的。四人皆空是讲它的存在不永固,你如果证到了法身,到了三身成就,也可以使这个假有的四大、偶然的四大,延长其存在。
所以佛说「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就像他说阿赖耶识,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的道理一样。
佛经的翻译,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们一般人。一般人的习惯都要抓东西,活著的时候总要抓住东西。道家所讲的握固,说明小孩子生下来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头,活的时候手都是弯弯的,到死的时候才完全放开。
所以说,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说不可说。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品偈颂
尘沙聚会偶然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
同是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
「尘沙聚会偶然成」,这个世界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这样,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儿女,也是尘沙聚会偶然而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这个尘沙堆拢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么多的花朵,构成了自然的美。蝶乱蜂忙,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在那里乱飞乱钻乱忙。前面我们也提过,唐末的罗隐有一首诗,形容人生的痴,像蜜蜂一样。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采花酿蜜,为谁辛苦为谁甜。如果喜欢吃蜂蜜的话,拿起那一瓢蜜就要念一下,然后说,为我忙!咕噜把它吞下去;那就对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自己没有答案,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辈子,为儿女呀,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后嘛,眼睛一闭像那个蜜蜂一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们说,蝶乱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个个都看得清楚,可是还是舍不得呀!还有无限情,自己无限的感情。有时候看这个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对打牌,但是自己一辈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过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写文章当牌,一天勾著头,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将一样的写文章,他也在赌啊!写诗的,作文章的都一样,都是在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赌场,谁赌赢了?谁赌输了呢?只有当东家的老板赚了钱,其他的人都输光了。赢的也输,输的也输,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了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过往客」,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个劫灰,前一劫烧成灰了,这一劫从新再来,所以叫劫灰。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像是住旅馆一样,过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再有生,同为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人生在世,谁对谁错?谁赢谁输?都差不多,最后都是没有结论的走了。假使以佛法来看人生,都是没有目的的来,没有结论的回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不是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佛讲到这里,先问须菩提,假使有一个人说,佛说的,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不对?佛经上都讲四相,这里又转一个方向,提出来的不是「相」,而是「见」。「相」就是现象。「见」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是属于精神领域。所谓见解,就是现在新观念所谓的观点,都属于见。所以禅宗的悟道叫做见地,要见到道,不是眼睛看见啊!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我们眼睛看东西,这是所见,这是现象。所见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明心见性那个见,不是所见之见,不是眼睛能够看见一个现象,或者看见一个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见见之时」,自己回转来看到见道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的时候,「见非是见」。这个能见,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东西所见的见,故说「见非是见」。那么能见道的见,难道还有一个境界吗?「见犹离见」。当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一切皆空以后,说我见道了,有一个见存在,还是所见,这个见还是要拿掉,见犹离见,还要拿掉,空还要空下来。「见不能及」,真正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不是心眼上有个所及,能见的见。说了一大堆的见,多么难懂啊!
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见,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扑咚一声跳进水……要一切见无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谈禅宗了,明心见性有点影子了。记著!还只是一点影子啊!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来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但是有一个清净在就不对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有一个清净就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力量含藏在里面,就有烦恼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最后见到空,「斯即涅盘」,可以达到见的边缘了。
知即无明本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严」,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盘」,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问他好吗?好啊!好清净。著相!著清净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你要立一个清净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脉通了,前面任脉通了,拿水龙头一开灌进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著相。一著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