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娇医生的小娇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傲娇医生的小娇妻-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事只有你们经历了才知道的。”卫东老气横秋的说道。

想起昨天开会回去,老娘一进屋就拉着他去给爹上香,告诉爹自己有后了。娘也是不容易,爹在伙食团时期饿死时,自己才10岁,二弟卫方8岁和三弟卫红6岁,是娘一手起了这个家。她最希望看的莫过于这几个孩子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现在大媳妇怀上孩子了,她感觉自己的任务也就卸下三分之一了。

是的,这以后,王氏把儿媳当亲生女儿一样疼在了心口。也学着人家这不让做,那不让做,总和叶英抢活儿做。

“我怀这几个孩子的时候是没办法必须下地挣工分,大腹便便的还下田扯稗子。卫红就是上山挖红苕时发作了才回家,你爹就给他取名叫卫红,为此他现在意见都很大,说这个名字像女孩子的。做个月子呢,顿顿都是红萝卜,里面的饭粒数都数得清,到现在我都不会偿一口红萝卜。”边做事边笑着对叶英说。

“你们现在有条件了,马上就不用靠工分吃饭了,是该好好的休息好,保养好,做月子要忌好。”

叶英成了这个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卫东和两个小叔子常常会在大雨的时候去田缺口安竹网,网一些鱼回来熬汤给她喝。

这种安逸祥和的日子让叶英觉得像是回到叶家沟住的那些年月了。

这一年注定在李家沟人的历史记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当全村通电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乐呵呵的。听电力局的安装师傅说,15瓦的灯泡最节约用电,不约而同的全都买这一型号的灯泡。队长却意外的买了一个100瓦的,特意告诉大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都可以去他家拿。

兰芳和叶英的关系并没有随着电灯带来的光明而融洽,第一次明面交火后,相遇时都视若无睹。

今年的立季来得特殊慢。看着田里的水稻开始点头泛黄,人们都盼望着秋收。夜里在院坝里乘凉,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讨论着哪块田应该和哪块田搭配,哪块土适合种什么。各人在心里惦记着某块田是否能被自己的好运手抽签时一抽即中。盼望着,盼望着,快到手的东西在时间上总是显得漫长。

立秋前十天无谷打,立秋后十天打不赢。终于等到秋收了,今年打谷子的力气都大了。妇女们割谷子;男子们甩拌桶,挑毛谷;半大孩子递把子,晒坝子,按以往规矩都给记三个工分。打完谷子收花生,收红苕。这一件件的事中掺着喜悦,合着兴奋。第一次,全都很团结,没有偷奸耍滑的。大家只有一个目标,秋收完后好分地。卫民心里感慨,如果早几年,甚至于从开始计工分起都这么团结,说不定大家的日子根本就不用这么苦了。

秋收的粮食交完公粮和提留后,各个组上把口粮分了。再一次社员大会抽完签,人均分了七分田四分地,也有吵的,但少数服从多数,闹的人少就闹不起,最后在乡、村两级派来的工作组人员的调解下平静了下来。

绞田边;锁田口;糊田坎;割草沤肥,铲草烧灰,家家户户干得热火朝天。到户后的田土恨不能被这些老庄户人家翻出花来。

正文 第十六节 生子

九月底,点小春了。大家更是各显神通,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齐上阵。满山遍野的地里全是人,开箱打窝、丢种撒灰、挑粪浇肥,一个个的干得异常热闹,欢笑声在这片后山的土地上久久回荡。

“叶英,你这么早就煮午饭了?”回家挑粪的郑嫂子看叶英抱柴回去准备烧火做饭。

“嗯,我爹和娘他们都来帮我们点小春了,他们一大早就起床赶路,肯定都快饿了,我早点煮。”叶英高兴的说。

“是噢,看你娘家的人真好,这一下子多了五个劳动力,照这个进度,要不了两三天你的小春就可以点完了。”要说值得李家沟人羡慕的就数卫东了。他丈母娘杨氏带着儿女从早上七点就到了,老丈人直接从街上卖完豆腐就赶过来,顺便还留了三斤豆腐,买了三斤肉给女儿带来。

“我爹、娘和妹妹们下午回去还要推豆腐,只有小雨留下来帮我们点完小春才走。”

“这样你们家也轻松不少呢。那行,你慢点,重的活不要做,我先挑去地里了。”郑嫂子一低头,右肩上挑起一挑粪颤悠悠的就走了。

土地下放到户后的女人都当男人用了,那时候挑粪这些重活女人从来不做的,现在谁还喊自己挑不动呢?叶英看着远去的背影,暗自笑道。

中午时分,袅袅吹烟起,地里的人都还没有收工的意思,这做自己的事就是不用人催。

“卫华,卫华,快点回来,兰芳要生了。”山脚下,卫华的娘张氏焦急的喊到。

喊声惊动了地里的人,平时和兰芳要好的两三个女人就丢下手上的活也跑回去帮忙了。

卫华直接从地里跑去喊赤脚医生。张氏和几个女人凭着经验准备着一些常用的东西,然后守在兰芳的床边给她说该怎么做。

“收工,收工,”看自家女人回去帮忙了,估计中午饭得自己做了,几家人相互喊到。

“我回去煮饭了。”王氏看到山上的几家人走了,她对卫东说。其实,除了煮饭,自己更想第一时间知道那家人生个什么。厨房就挨着隔壁的房间,那边的一举一动都听得清清楚楚的。

王氏反常的万事不管只烧火,让叶英动手切菜煮饭,说是自己炒的菜害怕亲家吃不惯。一边烧火,一边听着那边的响动。那一声声像刹猪一样的喊痛的吼声让王氏瘪了瘪嘴,哪家女人生孩子不是这样过来的,吼得这么凶,也不怕丢脸。都不知道现在保存点体力,等生产时再用力。吼,吼,看你几个小时后还有没得力气吼。

一直等到这顿饭做好,全家人吃完饭,都出工了,隔壁的都还在吼,只是声音明显小多了。王氏只好和亲家一起去地里丢种。

“三婶,隔壁那个好像有点恼火,几个小时了都还没生。”郑嫂子趁挑粪歇脚的时间凑近王氏的身边说。

“长得这么胖,又不爱动,看这样八成是难产了,请哪个赤脚医生来接的生呢?”王氏问道。虽然平时很讨厌这女人,但女人生产是一大难关,有命吃鸡汤,无命见阎王,王氏从心底还是希望她能渡过这一关。

“听说是请的李医生,她是知青下放还没返城的。听说以前还在县医院上班。应该还是有本事的,我路过他家门口时听李医生喊赶紧送镇上医院去,应该没事吧?”郑嫂子心里也突突的跳,这女人,该不会这么霉吧。

“但愿吧”王氏第一次替仇人担心。

一下午,山上的女人们都没有往天的笑声,大家都在盼着山脚下的消息。直到天快黑了,收工快到家门口时,才看到卫华回来了。

“怎么样,卫华,兰芳生没?”郑嫂子赶紧问道。

“谢谢嫂子关心,生了,只是大出血,身体受损了,可能要住几天院。”卫华心有余悸的说道。想起妻子在家几个小时,血都浸湿了大半个床。刚到医院就被那个叫徐主任的医生劈头盖脸的骂,问为什么不早点送医院,看见医护人员来来去去的测这样整那样,那会儿自己大脑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后悔啊,真该听李医生的,早点送去医院。

“人没事就好,身体慢慢养回来就好了。生个儿还是女?”

“是儿子,这娃儿太大了,有九斤,把兰芳折腾得差点命都没了。”卫华都不知道是该喜还是悲。

“没事,现在母子平安,这是喜事,恭喜你喜得贵子,等兰芳回来了我也要来吃红鸡蛋的。”郑嫂子说。

“好的,一定请你。”卫华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正文 第十七节 贺礼

兰芳难产,医院结论是以后再难生育。这事,在李家沟的女人心里都留下了阴影,叶英也有点为自己担心了。

“哪个当娘的不过这一关呢?你也不要被她这件事吓住了。我们当初根本就没有送医院的条件,出事的也少。谁都知道娃娃长胖了不好生,怀起的时候就要注意。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看那些怀起都经常做点轻松的活儿,身板利落,常常走动的女人生产时都顺顺利利的。我一直注意到你的,你放心,肯定顺顺利利给我生个乖孙子的。到时候,发作了我们就去医院,不在家里生。”王氏安慰着叶英。

叶英这才放心了一点底,都说儿的生日娘的难日,以前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现在自己即将为人母,听兰芳那场景,自己总算明白了,真是养儿方知父母恩!

卫华为这个九斤重的儿子取名叫李晓峰,小名就叫九斤。在阎王殿前走了一圈回来的兰芳,更觉得这个孩子来之不易,况且,可能就是这辈子唯一的孩子,所以,在她的要求下,四十天做满月酒,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李家沟的人除了与他家闹得僵的卫东和罗二婶两家外,全都去吃了九大碗。而兰芳的娘家人,更是阔气的送了一台长虹电视机当贺礼。这让嫁妆低于叶英的兰芳终于在李家沟人面前长了一次脸。

电视机,以往只在街上偶尔看到过。谁也没想到,李家沟的第一台电视机会在卫华家出现。

中午酒足饭饱后,几个年轻人就在那儿摆弄起来。插上电源,小心的打开开关,轻轻的转换着台,结果只听到声音,显示屏上白花花的一片。听兰芳的哥哥说要安一根天线就看得清楚了,不用人招呼就有小伙子跑去砍了根长长的竹子拖回来,七手八脚的,大家把天线立好后,真的看清楚了电视上的人影。这天下午,卫华家里挤满了人,门外还有踮着脚尖看的。大家看着看着,内容怎么又变了,听人说那是什么广告。

中午吃酒的亲戚朋友一个都没走。眼看晚上这顿饭的菜不够吃了,卫华在郑嫂子的建议下把萝卜切了一堆和着中午吃剩的酥肉汤煮了满满一大锅,每一桌都舀上两大碗。人们端着碗,边吃边看电视,那叫什么《十三妹》的电视连续剧真精彩。一直到夜里,直到电视上显示“晚安”两个字,人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要说卫东家的晚饭吃的什么谁都记不清了,但电视上的内容却知道得一清二楚。大家相约晚上早点收工回去吃了饭就去看电视。

兰芳这次是出尽了风头,九斤长得虎头虎脑的,李家沟的老辈人些都说这娃娃头长得方方正正的,以后肯定是当官的料;娘家送来的电视机也让大家眼红,看看昨天那热闹劲,谁家办满月酒有这么风光啊。这就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兰芳的好日子多着呢。

“今晚把电视机搬到屋檐下去,估计附近的几个队上的人都要来看。”卫华吃晚饭时高兴的对家人说。在后山土活时就有隔壁队上的人来跟说要来他家看电视,问行不行?走在路上很多人都跟他打招呼,年轻人都羡慕他。

“唉,你们觉得风光了,这电费可就遭殃了。”张氏看昨天电视放了那么久,肯定很费电,心疼得慌,今晚以至于以后都这样,那家里电费开支都是好大一笔。

“就是,电费两毛钱一度,忘记问哥了,这电视放起当几个电灯亮起呢。”兰芳回过神来,也心疼了,想以后还是少开点电视,不开电视就不费电了。

正文 第十八节 办法

傍晚时分,三三两两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和小孩子早早就来到了卫华家,其中还有孝顺的儿女端着凳子带着爹娘过来看电视。当“晚安”二字出现时,站着看电视的都在心里记下了,明天一定要带凳子来看。

白天在自己的地里干活,看着绿油油的小麦一天一个样的往上窜;油菜长势喜人,照这样下去,明年的小春会有一个好收成。收工回家吃饭后,去卫华家看电视,看新闻,也能了解点国家大事,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电视连续剧精彩不断,这个完了还有另外的,李家沟的年轻人都觉得这生活过得很有劲。

王氏每天夜里专心的给大孙子做着衣服,全当没听到隔壁欢笑声、喝彩声;叶英对热闹的东西也不感兴趣。

卫东还好点,卫方和卫红心里别扭得很,大家都能说上两句电视内容,有的还会边干活边哼“忘却少女的往昔,丢掉脂粉的气息-,隐去旧日名和姓寄寓风晨里,侠女十三妹为民除顽敌,啊,抹去眼角的泪迹平添英武的豪气,剑胆琴心儿女情融在风雨里,侠女十三妹千里走单骑、、、”虽然像黄牛打破的声音,明显走调了,却还是比自己高人一等一样。因为自己,连十三妹长得什么样都不好意思去瞧一眼。两家的关系这么僵,脸皮再厚也不能凑上去自讨没趣吧。

心里不爽的,还有张氏,这几天她强装笑颜的接受着旁人的恭维和道谢,想到月底要交的电费,她就高兴不起来。而兰芳心里已经开始滴血了,不行,一定要想个办法。

“有个电视真好,都不用花钱看电影了。以前公社有电影的时候,买个票贵得很,看一两个小时就没了,不划算。”卫华看着熟睡的九斤,高兴的对准备上床睡觉的兰芳说。

“啊,对了,电影要买票,我们也可以收钱啊。”兰芳把衣服往凳子上一扔,高兴的说“对,明天就给大家说,我们也要收点电费钱。”

“那怎么好意思呢,都是乡里乡亲的,沾亲带故的。”卫华反对。

“你不管,这事我来解决。”兰芳已经想好怎么办了。卫华是男人,出门要与人打交道,要留个好印象,他是不能开这个口;自己呢,是年轻人,还有队上几个要好的,一说收钱肯定就一视同仁,到时她们几个心里就有疙瘩了。这事,还得老人婆出马。

第二天,兰芳找到张氏,如此这般交待一番。张氏一听,觉得是这个理。

到晚上,门前的坝子里又坐满了人时。张氏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开口道“大家这么远搬凳子来看电视也不容易,而这个电视呢天天放这么晚,电费也花费不少。不如这样,从明天开始,由我这个老婆子给你们把凳子安顿好,每人收一分钱,小孩子免费,权当收点电费钱收点服务费。”

“明天开始要收钱了啊?”有人开始觉得不划算,有人想想值。小声的议论中,又听到熟悉的主题曲响起了。

卫华家看电视一人一分钱的消息在乡邻中传开了。年长的就很少出现了。而年轻人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这一分钱而停下。

于是,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