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宋慎只能点头称喏,也不好反驳,间或能够说两句,好在这种情况很快便是被老爷子打断了,他说道:“这些事情就让宋慎自己考虑就好了,你们都是些外行,这些事情哪里能够搀和得进去?就算是佳士得来了,总还是有市场的,只不过加了一条鲶鱼罢了!”
大家只好转移了话题,接着宋慎又是被问到什么时候要孩子的问题。
坐在人群中,宋慎被问的冷汗直流。
……
午饭吃了两三个小时,时间不短,但没有人去喝酒,上班的下午都还有公务,老爷子自然是不允许他们喝酒的,不上班的,因为没有人喝,也就放弃了,所以大家都是以茶代酒或者是直接喝果汁。
随着叔伯几人陆陆续续离开,很快便是散开了,只剩下宋慎一家与罗媛一家留了下来,大家又是转移回到了咖啡厅。
罗旭珉拉了宋慎去了角落,两人谈了很久。
宋慎走回来,罗媛便难免好奇道:“我爸跟你说了什么?”
宋慎摇头,“没说什么。”
罗媛掐了宋慎一把,“真的?”
“真的没说什么,要不,晚上告诉你?”宋慎揶揄道。
罗媛瞪了他一眼,没有多说。
两家人商量婚期的事情,自然是要征求宋慎两人的意见的,不过,征求嘛,就是那么一回事儿。
宋父直接道:“我翻了翻今年的好日子,国庆节算一个,可能会有些近了,大年初三算一个,这个还不错,最后就是明年的五月初六了,亲家,你们看怎么样?”
罗旭珉笑道:“这些日子都不错,我们倒是没有什么可反对的,如果能够选在大年初三就好了,时间也充裕,而且也不会等的时间太长,这种事情嘛,就让他们两个商量自己做决定吧!”
听到父亲的话,罗媛忍不住翻了翻白眼,宋父提出三个时间点也就罢了,她父亲明确的表示了其中的倾向性,难道这种时候,他和宋慎还能有其他的选项?
“那就大年初三吧!”罗媛无奈道。
“好啊,这个时间点不错。”张秀华也是道。
两家人达成一致,宋母便觉得有些急不可耐了,接着便是给两人开始规划起来,“要先把房子装修一下!”宋慎无奈,道:“妈,那房子是新房,才装修好,都没有住多久,直接就可以做新房的。”宋母却是摇头道:“你们还要布置一下,再买一些东西添置一点,总要满满当当热热闹闹才好!”
第九三七章 西汉透光镜
商量了一整个下午,宋慎最后是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被罗媛好一阵埋怨。
又是一起吃了晚饭,大家这才各自离开。
罗媛没有跟着宋慎,而是乖乖地跟着父母走了。
第二日,宋慎终于是得了空闲,他带着在江宁所买的铜镜,去了礼老那里,因为他感觉这件透光镜似乎是有些奇特,他翻阅了不少的资料,但仍旧有几分不确定。
宋慎是提前打了招呼的,所以礼老在家里等着宋慎,而且还请了费老过去,因为宋慎一家提前说了他所带的物件是青铜镜。
费老见到宋慎,便是调侃道:“你还真是不安生,上一次找到刘邦佩剑也就罢了,这一回又带了青铜镜回来?古代很多的青铜镜都没有那么珍贵的,你可是要清楚啊!”
宋慎笑了起来,“这面镜子有些奇怪罢了。”
说着宋慎便是拿出了镜子,放在了桌面上。
礼老与费老围了过来,他们拿着青铜古镜看了好一会儿,都是没有能够看出这面铜镜的异样,这让他们大为惊奇起来。
费老把铜镜放下,好奇看向宋慎,“这是一面汉镜,究竟是有什么奇特之处?”
宋慎指着青铜古镜,笑道:“你们看一看这面古镜上的字迹,自然就明白了!”
费老大奇,转头再次看过去,礼老拿着铜镜不放手,指着铜镜上面的篆字读了出来,“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读出这八个铭文,礼老转头看向费老,两人眼中都是流露出震惊之色来,这句话所代表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这分明就是“透光镜”!
礼老紧接着便是拿着铜镜到了阳台,此时,日光正盛,阳台一片明亮,礼老侧了侧身子,把铜镜对准了阳光,让铜镜的背影投射到阳台的墙壁上,大家转头看过去,便是见到阳台的墙壁上投射的影子不只是铜镜的阴影,而且还有八个大字,正是“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铭文,同时还能清楚地看到,铜镜的阴影是一片虚影,就像是日光要透光铜镜投落下来一般!
费老松了一口气,这才转头看向宋慎,笑道:“你还真是不省心呐!不过,这透光镜的名头果然是名不虚传!”
宋慎笑了笑,没有多说。
透光镜和其它古镜一样都是用铜、锡、铅合铸而成,本无透光之理,只是根据有的铜镜承日照之,镜背花纹透影在壁的现象而定名,国外有人还称之为“魔镜”,民间俗称为“照妖镜”。这种镜经过探索和研究,目前已基本上掌握了铸造技术,很多地方都已经复制出绚丽多彩的透光宝镜。但是,在我国古代,最先研究和掌握而且始终秘而不传的这种铸造工艺则是当时的道教术士。
礼老拿着铜镜走回了客厅,也是有些兴奋,开玩笑道:“你这个发现可是了不得,至少要把透光镜出现的时间提早了大几百年,很是是上千年之久!而且,这也不是一般的镜头,这可是仙镜!”
宋慎听到这话倒是笑了起来,“所谓仙镜的传闻不过是民间口口相传罢了。”
在有关古文献中,还未发现有记载专门制造透光镜工艺的材料。另外,再从历代研究透光镜的情况看,古镜的透光现象,是人们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开始,人们对古镜透光这种奇异现象难以理解,便把透光镜当作“仙镜”来崇拜。
到北宋时才有人开始探求透光原理,并作出比较科学的推测,但对古代透光镜形成的原理仍然不解,于是,沈括才提出“意古人别自有术”的问题,但这并不说明我国宋代以前存在过制造透光镜的专门工艺,而到北宋就失传绝迹了。
郑复光在《镜镜詅痴》中说得很清楚,透光镜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湖州所铸的双喜镜中,往往还有发现,但是铸造方法还是不知道。这就充分说明直到铸镜被淘汰的前夕,还有透光镜的出现。不过其铸造工艺,仍然没有被人们所掌握,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国古代除了唐朝个别道教术士曾取得成就外,在历代铸镜业中,根本没有形成专门铸造透光镜的工艺。
费老道:“说起来,有文字记载的透光镜的历史应该是有一千多年了,《古镜记》曾有记载,隋朝大业七至十三年间,王度曾得一古镜,‘承日照之,则背纹尽入影内,纤毫无失。’这是目前所能查到的唯一最早的有关古镜透光现象的记载。”
“在北宋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那个时候,人们才开始注意对透光原理的探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以鉴承日光,则背纹及廿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有人原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唯背纹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纹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沈括不仅详细地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古镜透光现象,而且对于透光原理也作了比较科学的推论,而对于铸造工艺则解释为‘古人别自有术’而造成的。”
礼老笑了起来,“这种技艺实在是太过奇妙,想一想,这又不是玻璃,如何能够透光?不过,这件西汉透光镜保存完好程度实在是非同一般,字迹纹饰都是极为清楚的。”
费老笑道:“这是你不了解,这才会有所怀疑,古人可都是简单的!为了研究透光镜的原理,复旦大学采用的‘热处理法’是把铸成抛光后没有透光效应的青铜镜,放入电炉中加热数分钟,然后在水中冷却,除去很薄的氧化层,再经抛光即出现透光效应。”“同时,交大则是采用砂模铸镜,冷却脱模后加以研磨抛光,当研磨到一定程度时,青铜镜面就产生与古镜一致的透光效应。这两种试验生产的透光镜均包含有两个工艺阶段,即铸镜和抛光研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从古镜实用角度来看,铸镜工匠不可能一次铸成透光镜,而是古镜铸成后在流传使用过程中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因为古镜铸成,磨而后生光。然而使用久了,必然因为镜面磨损或氧化而光退。为了恢复其光亮,继续使用,社会上便出现了以磨镜为专业的磨镜人。流传至今的宋人绘《磨镜子图》更为形象地描绘了磨镜人沿街售艺的生动情景。这些材料都生动地告诉我们,我国古代社会上确实有以磨镜为专业的磨镜人。正是他们走街串巷、沿街售艺对铜镜进行一次、二次、三次……的再加工,经历淬火、研磨和抛光等阶段而创造了神奇的透光镜。”
第九三八章 唐朝道士的技艺
“也就是说,这些透光镜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一次次的磨镜子,才造成的?”宋慎问道。
费老摇了摇头,“这只是业内的一些猜测,不过,对于古人是否掌握了透光的技术,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给你做出肯定的回答的,因为唐代的道士的确是掌握了这种技术的!”
宋慎有些惊讶,“唐朝时,就已经能够掌握了?”
礼老也是惊讶地看过来,他也是感到难以置信,毕竟青铜透光,仅仅只是听着就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费老笑了笑,拿起了青铜古镜,道:“在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金索》一书中,辑录有一面唐代透光镜的拓本,录者题有‘镜大汉尺九寸四分,重今称六斤,制甚古、质铭十六字云:透光宝镜,仙传炼成,八卦阳生,戚邪主正。迎日照之,八卦太极光映素壁。’此镜铭文铸有‘透光’字样,证明铸造者当时确实已经掌握了铸造透光镜的技术。这在我国历代所发现之古镜和文献资料中,都是前所未见的!”
“而且,从镜背的八卦图案和铭文来看,反映的完全是道教思想内容。铭文自称是‘仙传炼成’,其作用是‘欺邪主正’。说明此镜不是一般铸镜作坊的产品,而是出自道教术士之手,它也不是社会上的一般生活用镜,而是道教术士们进行传道活动的法器。”
听到费老这样说,宋慎与礼老相视一眼,都是相信了费老的话,因为这倒是的确很有可能的事情,中国古代的道士反倒是更像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们整日研究的都是格物之道,比起读书人来讲,是旁门左道,但是从现代的目光来看,却是科学知识!
费老在古代青铜器物的发展上很有研究,想来对于青铜镜也是有不少的研究的,所以接下来,完全就变成了费老的授课。
道教利用铜镜作法器,早在晋朝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葛洪的《抱朴子外篇》中记有:“或问将来吉凶,为道乎?答曰:用明镜九寸自照有所思,存七日则见神仙,知千里外事。”又说:“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背,老魔不敢近。”
唐朝是我国道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方士道人铸镜作迷信工具的情况更为普遍。历年来不少地方出土的唐代天地八卦镜、符箓星象八卦镜、符箓干支八卦镜、八卦十二辰镜等,其中有的镜背铸有“元长父舍、玄凌交度府、太玄荣府、太清馆、太华台、紫微宫、黄帝大居堂、太素右堂”等道家语,有的还铸有作者“李道人造”的铭文。这类铜镜,都应当是当时道教术士们进行布道时的法器。当然它们都属于一般的青铜镜。
当社会上发现了古镜透光现象之后,人们把透光镜看成神秘的东西,并流传着许多“神镜”能够“镇妖辟邪”的传奇故事。透光镜的发现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在道人术士们看来,用这种被人们崇拜的“神镜”作为法器,比过去使用一般铜镜的作用要大得多,并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妙用。这样,研究铸造透光镜的问题,自然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唐朝王室自称为老子的后裔,尊奉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帝”,他们与道士互相利用,以维护其封建统治,而道教乘机大兴,总括历代道术,金丹、黄白家皆为道士,使道教的炼丹术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金丹黄白之术,本始源于汉代,到唐朝已有千余年历史,长期的炼丹实践,他们确实积累了许多治炼合金的经验。这对他们从事研究制造透光镜来说,确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在唐朝的道教术土中间,有人在社会上已经发现古镜透光现象的前提下,综合铸镜业和磨镜人的经验,首先成功地研究制造出透光镜来,绝不是偶然的。
但是,他们铸造透光镜的具体工艺,多少年来人们却是难以得知的。铭文说是“仙传炼成”,显然是假托之词,不过我们可以透过神秘的面纱,看到当时他们研究铸造透光镜的时候,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进行的。
本来炼丹术,在历代道教中就是一件绝对秘密的事情。《汉书·刘向传》说:“淮南王安有,枕中鸿宝苑秘书,言神仙使鬼神为金之术”,“藏在枕中不泄漏也”。可见在唐代对透光镜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时候,并得到人们盲目祟拜的情况下,在道教术士们的眼里,研究制造透光镜的意义、决不亚于炼取金丹。假如谁能首先研究铸造成功,谁便就会成为显赫一时的真正“仙人”,而得宠于世。所以,他们研制透光镜的技术,不单只对社会上众人保密,就是同道术士之间也是绝密的。
这种“透光宝镜”,由于出自骗人的目的,其铸造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可能是自造自用。其铸造和加工工艺绝不会传授于世,更不会有文字记载。否则,“仙传炼成”的假托之词,便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这是造成此类透光镜不能流传于世,在历代古籍中难以查到根据的主要原因。
费老断断续续说了整个上午,宋慎与礼老两人则是专注得听着,对于透光镜,宋慎本以为只会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没想到在一些特殊职业者眼中,这就会变成一种极为高明的骗术!想到古代道士的做派,也不得不说,这透光镜的确是作用极大的!
中午时,宋慎非要拉着费老出去吃饭,费老倒是没有犹豫,很快便是答应了下来,礼老自是不必多言。
宋慎本来是打算开着车子出去的,礼老拦住道:“出了小区,咱们随便找家馆子就够了,老费也不是什么外人,吃晚饭,还有其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