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谁也救不了她!
淳贵嫔倒也没有多失望,她走了这么一遭儿,尽了她所有的努力,哪怕真的救不了母亲,她也对得起她的良心。
回到宫里,她还不曾坐下歇一歇脚,皇上就派人传了她去乾宁殿。他就站在乾宁殿广场之上,扶着玉栏杆翘首以待。
她气喘吁吁爬上云阶,累得半个字都说不出来。皇上迫不及待地拉着她的手,满脸期盼地问她,昌国公可愿出手?
她摇头。皇上的眼里瞬间盛满失望,摔开她的手,喃喃,昌国公不是对大皇姑痴心一片么?为何眼睁睁看着她去死?
她说,母亲和父亲已经和离。父亲也被母亲伤透了心。
皇上拧着眉质问她,你惯常对朕说,你父亲如何如何疼爱你,对你从来有求必应,怎么这回你父亲不肯答应你?是不是你没有苦苦哀求你父亲?再去一次,你再去一次啊!
她卟嗵跪下,流着泪说,皇上,父亲说,他没有我这个女儿!
皇上低下头死死盯着她,半天不说话。傻傻地站了一会儿,他默不作声地转身就走,留给她一个分外失落的背影。
她目不转睛地痴痴望着这背影,独自跪到了天黑,又等来了黎明。可惜郎心如铁,她终究没有盼来皇上。她晕了过去。
等她醒来,她便听乔嬷嬷说,她的母亲,大周的正一品双封号郡公主,在宗人司大狱吞金自尽。
有人从身后递来温热毛巾,她接过来胡乱擦拭脸庞,指着窗外那株金桂树,对乔嬷嬷说:“嬷嬷您看,花终于要谢了!”
乔嬷嬷低沉叹息,轻声道:“您还年轻,不走错路,您这朵花儿还会有盛放的那一天。国公爷托奴婢给您带话,值此危如累卵之际,盼您好生保重、好自为之!事犹不晚,您想走另一条路还来得及!”
她低眉敛目,苍白如纸的俏脸上满是挣扎。L
☆、第五十三章 处置
获悉东昌兰真公主吞金自尽时,武令媺正在翻看海州来的奏报。闻讯,她默默片刻,摇头失笑,继续办公。
既然主犯已死,诸从犯因主动出首举告,大可以网开一面。隔日的早朝,武令媺便上禀太皇太后,建议可以从轻处罚永康亲王、桓国公谢骏、御史台都察御史谢孚等玄鹤会中坚力量。
太皇太后并未当朝做出决定,下了朝召集诸辅臣、几位部堂高官和宗室长辈,一番细细商量之后,才定下了章程。
永康亲王亲笔所书矫诏,本来罪不容诛。念在他被东昌兰真公主蒙骗在先,又主动出首在后,故而从轻发落——夺其爵位,阖府都被贬为庶人,迁回大周龙兴之地中都信京,充为武氏宗庙的守庙人。三代之后,子孙才许科举做官。遇赦不赦。
性命无尤,还保住了家产,从此能在信京做个富贵闲人。这样的结局,永康亲王感激涕零。他表示,他的家眷都去信京过活。他自己要求去温化圣陵给圣祖守墓,永不出世,直至终年。
实在是个聪明人!武令媺暗叹不已。她身后跟着的武宏嗣,已经被她委以族业司重任,闻听此言,撩起眼皮看了生父一眼,再度垂下眼帘,默然无语。原永康亲王一脉,唯一没有被波及的人就是他。
桓国公谢骏的祈骸骨奏章被恩准,这位谢大将军身任金甲军大将军和兵部尚书之时,不露声色地提拔了不少玄鹤会众的后辈子弟。但他做的天衣无缝,又没有贪腐之事发生,那些被提拔的年轻人也都有真材实干,行的乃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叫人拿不住他的短处。
另外,在霍去疾出征魏国事上,谢骏并没有出手搅乱布局,反而偶尔给武令媺一些方便,暗中消弭了某些叵测意图。对此,武令媺念他的情,也感叹谢骏的头脑还算清醒。没有因私误国。
故而。谢骏只是丢了官职,爵位从一等桓国公被降为三等桓国公。谢骏又上奏章,表示要将爵位提前给嫡长子谢孚继承。他打算回谢氏老家。从此耕读度日,再不过问朝堂之事。
于是,谢孚降一级继承了桓侯之爵。他从御史台都察御史任上被贬,暂时赋闲在家。日后是否还有起复之时。要看他的表现。武令媺忌惮他是玄鹤会中坚力量的翘楚,即便他确有才干。也还是打算暂时搁置他。
其余玄鹤会众,由刑部、大理寺一一查明其行事。若有不法之事,一概依律严惩。若为官清正、才干不凡,考其政绩之后。斟情秉公处理。要做到,既不放纵了一人,也不因其身份而故意不予任用。
对于这些中低层玄鹤会中人。武令媺还是抱有善意。一则,这些人实在不多。不过六七人;二则,他们能够对东昌兰真公主行事提供的方便,碍于官职,也实在有限得很。
最后一个身份敏感的人——孝宗的亲生儿子,懿亲王武延嗣,玄鹤会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如何安置武延嗣,太皇太后有点头疼。留着此人,因他的出身来历,唯恐还有不死心的玄鹤会众再度起了异样心思,秘密筹谋、祸乱朝纲;不留此人,又恐天下臣民议论天家情薄,竟不能容忍孝宗亲生孩儿存世。
而武延嗣也十分安静,老老实实地待在东昌兰真公主尚未被内务司收回的公主府里,似乎在等待朝堂发落。直到数日后,终于毒尽病愈的圣手老神医出了辅国公主府前去找他。
也不知师徒二人说了什么,就在当晚,懿亲王将所有证明他亲王身份的东西都留在了兰真公主府里,随着圣手老神医悄悄地离开了太宁城。
从此,武氏宗族玉牒之上还记载着他的名字,证明了皇族里还有这一号人存在,但武令媺再也没有见过他。也许,只是她没有与他碰面。而他,在某个时候,只为了看她一眼,悄悄地来,又悄悄地离开。
这段时间里,朝中上下都紧紧盯着武令媺,看她会如何处理这些孝宗遗部。倘若她大开杀戮之门,肆无忌惮地贬斥官员,必然引得朝臣们不满。她虽然摆明车马亮出“监国金龙使”的旗号,但也不能只顾着一己私欲,为所欲为。她的行事出发点,全在于,是否对此时大周的朝局有利,对未来大周的发展有利。
武宏嗣将姑姑的行事作风都看在眼中,也更深地体会到,姑姑为何说,看人不是看这人说了什么,而是看这人做了什么。明明姑姑私底下将这些玄鹤会的人恨得咬牙切齿,恼怒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朝局稳定,但她还是愿意按下愤怒,一切从大局出发,从大周的国家利益出发。
自圣祖周年死祭那日回宫,小皇帝就彻底不上朝了,摆出一副将所有朝政都交给太皇太后、辅臣以及武令媺的态度。每日里,他除了与淳贵嫔嬉玩之外,连书都不读了,似乎打算当个不学无术的昏君。
他这般退避,人前人后提起辅国殿下都是一副恐惧模样,言语间还异常卑微,倒是收获了不少同情。镇北军大都督、武国公罗元庆便给小皇帝写了奏章,劝勉他要勤于读书、不可荒废时日。
而永泰亲王回了王府便闭门不出,不过数日便传出他身染恶疾、一病不起的消息。走在半路上便赖住不走的永和亲王闻讯,一日写了五封奏章,请求进京探望好八哥的病情。
可惜,他的奏章被严词驳回,且命他立刻出发,否则要治他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永和亲王只好不情不愿地上了路,一路上倒还算老实,没有搅出什么事端。
就这般忙忙碌碌处理诸事,眨一眨眼便过了年。景泰元年成了过去式,时间进入景泰二年。过了年,太宁城迎来了两桩大事。
第一桩,镇北军大都督武国公罗元庆和镇西军大都督襄亲王都进了京,将履行辅臣之责。镇北军暂时由罗元庆的嫡长子代任大都督,由安啸卿任副都督。镇西军大都督由忠信侯澹台铮接任。
罗元庆的嫡长子罗克敌是新一代声名鹊起的年轻将领,十五岁就随父镇守北境,如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他深得其父真传,更经常率队与楚国平南大营的小股部队交手练兵,对敌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十分适合统领镇北军。若非他实在太年轻,直接就任镇北军大都督也不算什么。
忠信侯澹台铮则不然,这是位不折不扣的军中宿将。当年,圣祖亲征西疆,他就是前军大将,犁庭扫穴一般攻掠西疆诸多蛮王的领地,威镇西蛮。便是襄亲王,当年也是他的手下部将。
原本如此老将,着实应该在家中享福。无奈忠信侯闲了这么多年,自言身上都发霉长毛了,一意苦求要再去西疆为大周镇守边界。太皇太后和朝臣们都劝他,他竟然当殿耍无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又喊着要请圣祖英灵。
无法,太皇太后只能答允圆了这位老将的心愿。但是说得清楚明白,只守三年。三年之后,忠信侯就必须回京。老侯爷将胸脯拍得啪啪作响,慨然应允会抓住这三年时间好好威慑西疆诸蛮,也会栽培出新的镇西军大都督。
武令媺隐约猜着了,澹台铮之所以要自请镇守西疆,恐怕是为了她。她手里的兵权每多一分,她就能站得更稳更高。圣手神医透露过,老侯爷清楚她与长英亲王的关系,会尽最大努力保全她这个长英亲王的唯一血脉。
解决了两大边军统兵将领的人选,还要考虑两位进京武将辅臣的职位。武令媺与太皇太后和其余几位辅臣商定,谢骏空出来的兵部尚书一位,武国公罗元庆是不二人选。
而襄亲王,武令媺提出了一个新的职位——城卫军大将军。她有感各地刺史集军政大权于一体,权力实在过大,便想着要分权另设官职。但此时还不是大举改革的好时机,她便先对城卫戍备军下了手。
各地城卫戍备军各级军官由刺史建议、考察,再报给兵部任免。但兵部天高地远,一般而言,很少否决刺史府的军官任免要求。一般,各州的城卫戍备军大小将官都由本地人占据。虽说刺史有任期,但他们一旦与刺史勾连,就能欺上瞒下。这也是为何城卫军体系虚报人数吃空饷、军需贪腐等案件层出不穷的原因。
圣祖在朝时,便与武令媺提过城卫戍备军的隐患。但那时他已病入膏肓,有心无力,只能期盼新朝能够解决这个大问题。
武令媺提议朝中增设城卫大将军,统率大周所有城卫戍备部队。各州刺史将失去城卫戍备军各级军官的建议和考察权,由城卫大将军开府设衙统一办理。
此议还不曾最后定论,但在武令媺的强力推动之下,在朝中获得认可应该不难。难的是,如何应对各州刺史和城卫戍备部队的反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往今来皆一同。
万事无法一蹴而就,武令媺并不着急。她现在将大多数注意力都放在了第二桩大事之上。
霍去疾率领大周王师,在魏*队和魏国官吏的配合下,居然攻陷占领了整个梁国。他攻入梁国国都之后,将梁国王室自国主以下尽皆俘虏,已经全部押至太宁城!L
☆、第五十四章 天下很大
冰雪早融、万物生长,今日是难得的初春艳阳天。
一大早,太宁城长安门外出十里的迎春亭,一大群穿红着绯的大周高官便在此翘首以待。众人当中,几位身穿蟒袍或四爪龙袍同时还腰佩龙首金镶玉剑的朝臣格外引人瞩目。
大周国公被赐穿蟒袍,亲王赐穿四爪龙袍,但都没有玉剑为饰。只有不久之前全体就任的这些辅臣,亲王以下有爵无爵都赐穿逐日蟒袍,还格外多出一柄龙首玉剑以示尊荣。
这还不算完,长肃亲王透露,监国殿下已有打算设置新的勋爵爵位,以彻底拔高辅臣的地位和待遇。
在武令媺打出先帝钦命“监国金龙使”大旗之后,慢慢的,朝中上下都改了称呼。新年例行封赏时,小皇帝的圣旨也明确了这一点,正式将国事暂时都托付给了她,改她的尊号为“监国”。小皇帝从此就不上朝了,太皇太后也托病不再垂帘听政。
此番出京迎接援魏王师回归,武令媺非常重视。这是自圣祖西征一役承平十几年后,大周难得的大战事。要说以前禄亲王也曾经率大周王师出兵魏国帮忙解决内乱,但那次可没有如这回一般直接攻入梁国境内,全面攻克梁国。
这是不折不扣的开疆拓土之功!
监国公主府的亲军统领霍去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有“少年战神”之称。朝廷不吝赏赐,因他这份大功劳,委任他为镇南军副都督,封爵一等定梁伯。若非武令媺有意压制,如此大的功绩。封侯也是可以的。
为保梁国安定,霍去疾并未回京,继续率领大军镇守大周新的领土边界,与楚国两相对峙,此番进京的只是五百人的受赏代表部队。而负责押送俘虏的是新任魏王,以前的魏国代侯拓跋靖。
拓跋靖亲自进京,一则押送俘虏。二来朝觐宗主国。属国每每国主更替。新任国主都要到太宁城来接受宗主国的正式赐封,这个国主之位才算是得到了宗主国的承认,明确了正统名份。不过。拓跋靖此来,真正的目的还不在于前面两项。
头一日,援魏王师在龙骧军大营驻地休息。一早,寅时初刻他们便整顿好了兵马向太宁城进发。为彰显王师功绩。辅政大臣、永寿亲王、右龙骧军大将军武宗厚亲率三百飞熊骑沿途护送。
辰时三刻,一骑飞熊骑手持飞熊大旗飞奔向迎春亭。这名骑士在亭前滚鞍下马。向各位朝中重臣禀道:“各位大人,永寿亲王护送王师即刻就到!”
礼部尚书徐老国公一声令下,在官道两边早就准备多时的鼓乐队便热热闹闹地吹拉弹敲起来。不过半柱香的功夫,所有人都感觉到地面的剧烈震动。不禁踮脚远望,只见一片旗幡如彩云一般自天边飞速接近。
当先一杆旗高高挑着,竟然是杆明黄五爪八龙旗。上书“娃娃军”三个金色大字。这表明,出征的王师里有监国公主府的亲兵部队。接着便是镇南军和魏*队的两面军旗。魏王的王旗、霍去疾定梁伯的霍字旗紧跟其后。
众臣看得分明,脸上不露声色,心中却免不了感叹:监国公主府的势力又有了可怕增涨。
定梁伯俨然已是军中新贵,一颗前途无限的将星。据说他手底下的军队已达十万之多,其中大周军队已是少数,更多的是魏军和投降收编之后的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