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所以他们全力以赴对《建夷宫词》进行批驳。
他们认为,《建夷宫词》有三个原因导致它不能作为论据使用。《建夷宫词》的第一个不符合,从《建夷宫词》的名字,就不对,它带有浓厚的民族偏见,本来人家是清朝,或者您最不济叫后金也可以,叫金也可以,不叫,非得按照汉人传统的您原来在那儿建过一个州叫建州,叫建。夷呢?对东方少数民族诬蔑性的称谓,夷蛮戎狄,东方是夷,南方是蛮,西方是戎,北方是狄,夷蛮戎狄。这个诗,从头到尾,十首诗彻头彻尾的内容都是对满洲的诬蔑。所以,这是第一,偏见,不能成为证据。
第二,他认为张煌言本人出生在异地之口,他写的书,写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你不是在这儿写的,你人不在这儿看着他写的,你好几千里地以外,你写人家的事,这就不可信,这就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除此之外,他的第三点论述,他认为,这个诗词跟史料不是一回事,诗词可以比赋,可以夸张,所以诗词就不能算史料。你拿什么说都可以,就是不能拿诗词说,诗词就靠边站,我这历史考证里头没有诗词,这是他的对于论据四的批驳。
对于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反对者们进行了考证。他们说,有的人说,顺治有谕旨,太后下嫁。可直到现在,我看到的顺治谕旨都不知打哪儿抄的,谁能告诉我原文在哪儿,在哪本书里,你从哪本书里看的,在第几页,这本书的可信度如何,这本书现在在哪儿?史料在哪儿?没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抄他也抄,最后这谕旨就真的了?所以他们认为,你要想说这顺治谕旨是真的,可以,拿来让我看看。我要看不见,抱歉,没有。我认为这个不值一提,您拿来让我看看,行不?看完了我就还你。这是他对第五个方面的批驳。
对于第六个方面,风水墙的诉说。对于风水墙,反对者们也进行了批驳。他们认为,太后入关以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长期生活在顺治、康熙身边,对于年轻的顺治和康熙,冲龄继位,都是几岁继位的小孩,保护、辅佐了这两个小皇帝,所以呢?孝庄皇太后对于顺治皇帝,对于康熙皇帝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们认为是很深很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孝庄皇太后临死之前,她觉得我活着的时候,我辅佐他们,现在的康熙也不大,我死了我也得跟他们这儿看着,我怕大清的江山怎么样,所以我死我也得埋在你们身边,我得照顾你们,很合理的一个要求嘛,有什么可论证的,有什么可论述的。活着的时候跟皇太极就没什么感情,就过了那十几年,不到二十年,转眼就死了,这二十年你想皇太极多少个老婆,好几个,正宫就五个,还不算那些个妃子。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正常的事,有什么可讨论的呢。埋哪儿都一样,只是孝庄皇太后她的感情在顺治和康熙这儿,所以她不愿意离开这儿。但是康熙就犯难了,按照历朝历代祖宗的规矩,太皇太后,孝庄应该埋葬在自己的爷爷皇太极的坟里,可是呢?按照祖上的规矩应该扒坟,把这个坟掘起来,然后再重新埋,回埋,可是按照孝庄太皇太后的主张又得在他身边,所以康熙就犯了难了,这一犯难,三十五年过去了,她死了都没埋。然后等到雍正三年,雍正三下五除二给埋了,起名叫昭西陵。诸位,雍正为什么三下五除二,在雍正三年赶忙就把这个孝庄皇太后他的祖奶奶埋了,为什么着急把他袓奶奶的尸骨埋了。诸位仔细算一算,雍正三年,它是孝庄皇太后与皇太极结婚一百周年,那真是百年合好了,你这百年再不回去,再不搁那儿就回不去了,所以它有一个百年的问题,那边叫昭陵,这边叫昭西陵,遥遥相对,无论如何都得入土为安,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事埋在那儿也恰恰证明,应该是没下嫁。这是第六。
对于论据七,说有人见过铁证太后下嫁诏书。反对者们认为,孝庄皇太后那么内敛的一个人事事都不出头,自己第二次嫁人,满世界张扬什么?这可信吗?完全不可信。您看孝庄皇太后哪件事强出头过,这个事本身不可信。
第二,他们认为,太后下嫁诏书的发现人刘起瑞,他不可信。他跟他儿子说,1909年的时候,那阵这刘起瑞是清宫大内的一个头,然后在整理内务府的时候,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东西叫《皇父摄政王起居注》,皇父摄政王这是说多尔衮,就是多尔衮的生活起居。过去皇帝身边都得有一个大臣,皇上每天干什么了,每句话说什么了,都一个字不落地都得抄,几点几分,干什么了都得写上,这个最后编成一本书叫起居注。多尔衮生前也应该有这么一个起居注。这个刘起瑞说他发现了《皇父摄政王起居注》,然后随同还发现了一个什么呢?还发现了一个太后下嫁诏书。这会是真的吗?反对者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考证,认为第一,如果是真的话,不会当时整理文件的就您刘起瑞一个人吧,应该有别人吧?怎么最后就您说有这么一件事,别人呢?你的旁证呢?孤证不立,你是孤孤单单的一个证据,就你说有这么一个诏书,别人谁都没看见,你拿过来你就自个收起来了,藏起来了,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没有佐证的话,即使有这么一个太后下嫁诏也是假的。不但太后下嫁诏是假的,你那个《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也是假的。
第二,1909年您发现这个东西,即使我们退一万步说您真的有这么一个玩意,真的看见了,作为您这个人到1946年,三下七年过去了,您吐噜出一句话,我三十七年前曾经干过什么什么,曾经发现过什么什么,您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您这一辈子都守口如瓶了,怎么现在把这句话给吐噜出来了呢,而且吐噜出来还不算完,怎么着还把这个东西给发表在报纸上了呢?出了一本书叫《皇父摄政王起居注》,在《皇父摄政王起居注》这本书的最后,他写的,我们现在叫后记,他那阵叫跋,《皇父摄政王起居注跋》里面还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一番太后下嫁诏书,您干嘛呢?我怀疑,我们怀疑您是在制造假新闻。您的话我们表示严重地怀疑,不可信。
对于论据八,《红楼梦》里面揭示的批评,我在这儿就不想多说了。反对者们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千古以来一本最有名的文学著作,里面写了很多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把太后下嫁诏与《红楼梦》联系起来,什么索引派啊?这叫胡闹,这有什么可值得考证的,不值一批,不理这茬儿,你爱咋说咋说,这个我们不信,这是瞎猜疑,瞎联系,能是真的吗?谁相信啊?他认为就焦大,就那一个人骂一句话,养小叔子,这养小叔子就一定是谁?这世界养小叔子多了,就一定吗?他们觉得这个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那反对者们还有什么其他的证据吗?
此外,反对者们还进一步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四个方面,第一,反对者们认为,这个《东华录》记着一个事,说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反对者们说确实有这回事。反对者们认为,不要断章取义,抄文章要把文章抄全,抄完整,不能哪句话对自己有用就抄哪句,对自己没用那句话就给扔了。我提醒您,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的下句是,以为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太宗文皇帝说皇太极呢,您那个皇帝之位根本就不是您的,您是抢的,抢谁的?抢我的,后边还一句,“以挟制皇上侍臣”。说多尔衮干嘛去了?多尔衮上皇太后那个院里头找她打架去了,你明白不明白,那是打架去了,这皇上应该是我的,你知道不知道,俩人要掐起来您知道吗?这是结婚了,有这样结婚的吗?还跑皇宫内院,闯进皇宫内院找皇太后,这是结婚吗?这肯定不是结婚啊,要结婚,在床上就说这个事了,还用专门记这一笔,恰恰蒋良骐这《东华录》证明,太后下嫁这个事,纯属子虚乌有,没有这回事。有肯定不这样!嫁给他就肯定不会打架。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清世祖实录》里面记载的清世祖,就是福临,他在顺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的时候,他去临幸摄政王府的一个记录。这个我后边会说到,1650年多尔衮病了,病了以后自己在家里头孤孤单单,很闷,然后就发牢骚,说这讨厌的皇上,也不来找我来,也不来瞧瞧我,我还是他长辈呢,怎么就不应该瞧瞧我呢,虽然说您是皇帝,我帮您这么多忙。结果怎么样呢?属下的人就偷偷告诉皇上了,皇上皇上,摄政王生气了,说您老不瞧他去,皇上赶紧就来了。反对者们说,你看这不明明白白是没嫁吗?他为什么感觉到孤单,孝庄皇太后肯定没在他身边,孝庄皇太后在他身边他会感到孤单吗?他会挑皇上的理吗?他不会啊,所以这一点,顺治皇帝临幸这件事,也恰恰证明没有出嫁。
第三,就是我们说的《李朝实录》。反对者们现在认为,当时的清朝和朝鲜的李朝,关系是非常好,上下级嘛,它是我们的藩属,清朝有什么事,都会通禀给朝鲜的李朝,那儿都会有文件记载。你看那儿有皇父摄政王这个词,但是那儿怎么就没有发现太后下嫁诏呢?朝鲜那儿怎么没有中国的太后下嫁诏?这也不对。
第四,就是从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太后在多尔衮死了以后,对多尔衮三下五除二地处理,这个处理我们前面讲过了,削爵,撤谥号,撤庙享,没收财产等等。多尔衮尸骨未寒啊,便对他痛下如此杀手,显然是没有出嫁。如果要是顺治皇帝的妈妈孝庄皇太后出嫁了的话,那这样做这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我原来管叫爸爸,转眼之间这爸爸刚一死就开会,这成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了,有这样的人吗?这不可能的。不能出现这种事,这种事也证明没有下嫁。所以综上所述,反对者们认为,上述材料没有一条能够充分证明太后是下嫁的。
那太后下嫁这一假说是怎么样出现的呢?他们认为事情还得从张煌言的太后诗说起,还得从皇父摄政王这个称谓谈起。他们认为,太后下嫁假说,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皇父摄政王这个词,关键在于张煌言的太后下嫁诗。他们认为,摄政王又冠以皇父,中国古代无此先例,这一点如果出现的话,那肯定会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口耳相传,肯定会觉得惊讶,怎么回事?太后?皇父?一联想,肯定太后下嫁了呗,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迅速全国就知道了。
他们认为,太后下嫁是子虚乌有的,对太后下嫁假说的最好的考证文章,便是孟森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叫《太后下嫁考实》。孟森先生是著名的清史专家,现已故去了。我这儿引用的是孟森先生的原文,原文说“改革以后,教育部首先发旧礼部所积历科殿试策”,考试的文章,考生的试卷都给发下去了,“于抬写皇上处加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字,或冠以皇父字,亦不一律”。都不一样,写文章的时候人家那个抬头,这个字得顶格写,我们都得退两格,但是一写摄政王,你就得顶格,然后前面还要加字,这么个意思,说“一时轰然,以为皇父之称必是妻世祖之母,而后,尊之为父也”。这段是孟森先生的考证,让人一看这文章,怎么皇父摄政王,肯定他娶了孝庄皇太后了呗,然后皇上就管他叫爹了呗,后爹也是爹啊,他是这么想的。这篇文章是孟森先生在上个世纪早年写的。他认为在17世纪的时候,跟19世纪的时候,跟20世纪初的时候,跟我们今天相比,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不会有太大变化,您一看皇父您就必然会产生其他联想,必然就成为皇上他爹了,这是很显然的,所以这是孟森先生的一种考证。问题在于,太后下嫁这种假说,最早是在中国的哪个地区产生的?他们认为,不在今天的北京,在哪儿呢?在浙江。这种假说最早的出现,肯定是和张煌言有关。为什么北京没有这个假说呢?他们考证,顺治六年到顺治七年,也就是我们讲的1649年到1650年这两年,朝鲜曾经先后派往中国八次使臣,这八次使臣回国以后居然没有一个说太后下嫁这个事。
他还说,您看,康熙皇帝一死,雍正帝继位,在雍正帝继位当年,朝鲜的使臣回国,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上就写下了这么一句话,“雍正继位,或云出于矫诏”,这是朝鲜《李朝实录》在雍正继位当年,人家那书上就写上了。中国人盛传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反过头来说,这太后下嫁,八次使臣到中国怎么也应该有一个人知道,但八个人都不知道,这不可能吧。所以,他认为是不在北京,太后下嫁说不在北京出现,在哪儿呢?他们认为在浙江,这个证据他们认为就是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他们认为,张煌言远隔好几千里地在浙江从事抗清活动,最后被多尔衮打败,最后在康熙年间被擒,他在顺治六年就敢写出太后下嫁的诗,那肯定是什么呢?是这么一回事,就是他一听说多尔衮讨了自己的侄儿媳妇,豪格的妻子为妻,豪格的妻子我们提醒大家注意,她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人,他是孝庄皇太后的妹妹。她也叫博尔济吉特氏,肯定是什么,张煌言听错了,他分不清楚多尔衮手下有四个叫博尔济吉特氏的妻子,有四个一样姓的妻子,他分不出来,所以弄错了。他认为,这个是太后下嫁假说的形成。那太后下嫁这假说又是怎么样发展的呢?反对者们的考证是否有道理呢?
第二十一讲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六)
我们在介绍到反对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的这方观点的时候,我们说他必须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您认为太后没有下嫁,您必须得回答,太后下嫁这一假说它是怎么样产生,又是怎么样发展的。它产生,反对者认为它产生在浙江地区,关于它的发展,反对者们认为,它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张煌言的太后诗出现的那个阶段,以浙江为中心,迅速向周围,向南方各省传播。但是这种传播很快地随着康乾盛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