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奸商- 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呵呵,富贵,你先坐下,听老爷我说。”
  富贵虽然满腔的气愤,可是等发泄一通后,可能也意识到自己有些越礼了,有些无措的站在那里的时候,听到我这句话,正好借着台阶坐下。
  我缓缓的站起来,笑着说道:
  “做生意,要有长远的目光,富贵你可知道当初为何朝廷会施行海禁,而现在设立有司衙门却十分的容易吗?”
  富贵顿时讪讪地回答说道:
  “不是说因为倭寇吗?”
  我摇了摇头,有些感触地说道:
  “当年朝廷兵强马壮,如果说要剿灭倭寇,虽然可能要费一些工夫,可绝对不是什么难事,既然如此朝廷为何要一直闭关锁国,等到有了戚继光,俞大猷两位将军以后才将倭寇的灾患消灭呢?难道说以前的将领都比不上这两位将军?”
  富贵有些为难。将求救的目光投往了站在一边默默不作声的吴堂,不过吴堂却丝毫没有回应的趋势,看到这个我不由地笑了笑,回答说道:
  “那是因为前朝,沿海贸易的税监都是宫中的宦官,因为手中掌握着朝廷的海关税,所以内廷的那些宦官屡屡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外廷的那些官员才一力要求海禁!可是现在有司衙门却是由外廷那些大臣来掌握。所以自然办起事情来就简单的多了。”
  我走到富贵的桌子旁边,坐在了另外一边的椅子上面,说道:
  “外面的世界很大,苏州的丝绸刺绣,景德镇的瓷器,武夷山的茶叶。在夷人那里都十分地畅销,可是如果说有太多的人都想要和那些夷人做生意,就现在那点丝绸苏绣还有瓷器和那些茶叶,够吗?”
  听我说道这里,富贵两眼一亮。有些激动地说道:
  “老爷你是想要收购丝绸和苏绣?”
  我摇摇头,说道:
  “富贵,有句话你要记住,只有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成本才能够降低。”
  富贵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老爷的话太深奥了。小人不懂。”
  我白了富贵一眼,然后才回答说道:
  “苏州吴江的施家,你听说过吧?”
  富贵有些不解地看着我,说道:
  “小人倒是听说过。不过吴江施家也只不过是吴江镇上一个小小商户罢了,和郝公子家根本就没有办法比。”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呵呵,还真是天才的想法,没有想到我能够见识到最初的资本主义形式。”
  “可是这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呢?”富贵继续问道。
  我看着富贵,说道:
  “就说咱们作坊这边,陈海他们几个大师傅一个月能够有二十多两的银子,这都是死数,一个月造出一百个琉璃盏,是这二十几两银子,一个月造出两百个也还是这二十几两银子,可是一个月百盏,每盏咱们就的出两钱多银子的工钱,每月百盏,每盏咱们就只用出一钱多的工钱,可是琉璃盏却还是卖那么多钱,咱们就赚得更多了。”
  富贵低头思索了一下,才回答说道:
  “老爷是要学那施家,也招一些雇工人来?”
  我点点头,笑着说道:
  “我打算和那施家合作,咱们也建立一个绣场,到时候只要咱们厂子比别人出的绣品多,那么咱们就能够降价,可是银子却还是照样挣。”
  虽然对我所说的这番理论,富贵并没有搞得十分的明白,可是对于能够赚钱的事情,富贵却有这惊人的敏感,听到我说这些后很快的理解了我的意思。
  其实我所说的就是后世最简单的经济理论,可是在明朝这个以自给自足的年代,这些都还属于十分先进的理念。
  大规模的生产必定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是一个不移的事实,如果说再加上流水线化的生产过程,就算是新手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自己所要完成的那段工艺。
  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在和那些欧洲人的做生意的过程中没有人能够和我打价格战!而且我还能够在国内进行销售,因为没有经过外贸有司衙门,所以我也不用支付那昂贵的赋税,这才是我最终的目的。
  虽然说有小皇帝免税的金字招牌,可是小皇帝也才有十万两的货物,难道我能够将一百万两银子的货物都免税吗?这个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张居正不会答应,甚至就算是小皇帝也不会答应。
  小皇帝要钱是真的,可是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昏庸无道的家伙,反倒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历史上他之所以不理朝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官集团和他的对峙!
  一个站在最高峰的皇帝,想要实施一些政策却被一些臣子说三道四,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准,泥人都还有三分土性呢!干脆!你不让我痛快,咱们谁也不要痛快!
  万历皇帝这一罢朝就是几十年,他胜利了,那些作对的臣子都耗不过这个明朝有名的长寿皇帝,可是这也将本来已经出现危机的明朝弄地摇摇欲坠。
  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追寻最高的利润,这才是一个商人应该作的事情。当然走私的事情我也不能放弃的。不过眼下先要解决的却是今年的生意如何开展的问题。
  镜湖岛上面有凤鸾她们几个人,所以我干脆直接让人传信,让她们负责,毕竟我那个便宜岳丈古应春也是应天的一大巨富,身为他独女的碧莲不可能不知道商业的操作规程,而且家中的女人一个个都不是什么无能之辈。所以交给她们我也十分的放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去扬州的最佳时节,自然是每年的这个时候了。此时的扬州城有清风、细雨、斜柳、琼花。那份怡然自得,诗情画意自不用说了。
  不过似乎我和扬州一直都没有缘分,几次南下或者是过扬州不入。或者干脆就是匆匆而过,没有机会真正的领会扬州的风采。
  一个新年过去了,去年的一些事情虽然闹得惊天动地,可是现在却也已经烟消云散了,朝堂上一片和气。似乎万历帝从来没有面临被废的境地,“罪己诏”也从来没有刊登过,新春高兴的气息还残留在朝堂中。
  张四维也早早的就开始忙碌了,那些过了年的商人也都在这个时候回到京师。顺天城又成为了那个热闹非凡的繁华之地,而我却在这个时候坐上了南下的商船,悄然的离开了京师。
  我独自站在船头,河面上吹来的风依稀还有些冬天的寒冷,看着平静的河面,我不由的有些感触。其实之所以要将外贸的生意让出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发现经历了和葡萄牙人的事情后,我已经成为了朝廷的焦点所在。
  那些外廷的文官能够为了削减内廷宦官的实力,不顾朝廷的利益一力促成了海禁,我不能不提防,更何况现在朝廷中掌权的张居正对我并没有什么好感。毕竟我谋划着要杀人家孙子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是时候韬光养晦了,和那些夷人之间也建立了联系,现在镜湖岛上面的银窟中也有两百多万两的白银了,再不收手等人来对付可就不好了。一颗大树最好的安身方法,就是藏身在一片森林中。
  只要有司衙门一成立,那些和朝廷中大员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富商就如同逐臭苍蝇一般蜂拥而来,这不仅仅降低了那些眼红我的家伙们的嫉妒,而且也还掩饰了我的生意。
  闷头发大财,这是我下一步的打算,只要张居正是一个正常的男人,那他就一定的完蛋!
  我就不相信,面对一个相貌娇美,床上功夫过硬,将纯真和风骚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异国女子,他能够把持的住!阿古丽现在的着装可都是我将自己后世那些女人的衣着画出来制作的,可谓是风情万种。
  年岁大了?身体不行了?哦,没有问题,我给阿古丽的那瓶药丸是两倍于伟哥功效的壮阳药物,就算是你阳痿也能够让你恢复雄风!当然,副作用大了一点,不过我会告诉张居正吗?
  想到不久后,为人景仰的内阁首辅张大人,在自己藏娇的金屋中和女人欢好的时候脱阳而死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城,我不由的笑了起来。
  第三百一十九章 吴江行
  以前总为自己没有在扬州待过而感到有一丝的遗憾,可是等自己真正做出了计划,想要享受一下扬州的风光美色,心中却对生意上的事情有些迫切,最后还是改变了主意,看来我和扬州始终是没有缘分了。
  北方初春的午后,一杯清茶暖手,我坐在了船头听着潺潺的水声,思绪却已经飘到了那个小镇。小镇在江南,离运河不远。镇中有河,河上有桥,桥畔老屋边曲折幽深的窄巷,默守着繁华消逝后的寂寞与宁静。
  天下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过吴江人却总是爱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是吴江。”从苏州沿京杭大运河向南,不久便来到吴江。
  吴江有水乡泽国之称,这里大大小小的河流自然是很多,而且从吴江那些弯弯曲曲的小河走去,基本上都能够到达一些更小的村落。
  吴江处在了苏州和杭州的中间,如果说想要从苏州到杭州的话,吴江是必经之路,
  沿着运河一直往南,我几乎感受到了吴江的柔美。委婉的吴音飘荡在轻柔的风中,水湄边,多情的少女正在寂寞的歌唱,弯弯的河道旁一叶离舟即将孤蓬远征,船头佳人当垆煮着醉人的美酒,似乎应该正是天涯游人梦里的江南。
  因为都是一些小河,大船反而航行不便,所以我下船换上了一条小一点的船。吴江和周庄有些相似。这里的河流也是四通八达,有着便利的交通,而且处在了苏杭之间,虽然也沾到了邻近大都市的好处,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吴江的发展反而并不是太迅速。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我有些感触的朗诵道,话语间却有些凄凉。
  河面上不时的有船只过往,江声满天,曼妙的女子在船头柔声低唱,让我忽然压抑的心情很快的就有欢畅起来。虽然我闲暇时间总喜欢看一些书籍,说是修身养性也好,说是装充门面也好,反正是读了不少的书,可是对于吟诗作赋。却还是一窍不通,没有想到现在面对这样的美景,竟然反而起了雅兴,只可惜的是吟出来的诗句却还是个题不对景,还好我身边只有富贵和吴堂,如果是湘兰她们在的话,恐怕又要笑话我了。
  从吴江县城再行七十里就是盛泽镇,到地方了我才发现这个镇上面居民竟然十分的稠广,而且路上遇到的当地居民也都还友善,听说我们要找施家都热情的指路,可见土俗颇为淳朴。
  虽然说名义上只是一个小镇。可是我看这盛泽镇的规模却也丝毫不比那吴江县城差多少,河流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现在正是桑蚕热闹的时候,有不少的人都在上面来往。
  听船夫说,这盛泽镇远近村都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抒之声,常常通宵彻夜的忙碌。
  将生丝坊织成绸匹,然后拿到这里上市。天下的商贾都蜂攒蚁集来这里收购。说的夸张点那是“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苏州是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的地方。江南养蚕所在甚多,但是却只有这个小镇最为兴盛。
  “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我念道着这首诗句,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色,感到由衷地欣喜,没有想到还有这样商业盛地,只可惜的是这些养蚕之人没有自己的品牌意识,不能够将产供销都结合起来,所以大多数的织户,养了一辈子的蚕桑,织了一辈子的丝绸,可是自己的身上却没有一丝绸缎。
  施家在盛泽镇上也是有名的富商,不过那个施复却已经死去一些时候了,这让我失去了见识一下这个极富传奇色彩人物的机会。
  第一次认识到施复夫妇,还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后来读《醒世恒言》的时候却见过有关的记载,不过对上面有些神鬼色彩的那些传说,我倒是有些不以为然,这些东西人云亦云,难免传的邪乎了些。
  可是到了盛泽镇,和当地的百姓一聊,我才知道原来在当地人的眼中施复还是一个大善人,大家都说他好心救活了不少破了家的织户。
  当听到这个的时候,我不由的感到有些可笑。其实真正的说起来,雇工人在则这个时候的身份并不高,甚至比起农民都还要低,不过只要能够过活,总比饿死要好
  施家的丝绸店面,在沿河两岸中是最大的,我和吴堂富贵顺着街道不急不慌的走了过去。见门首涌着许多卖绸的织户,而店铺里坐着三四个客商模样的人。一个主家模样的中年人紧贴着柜身站着,展开绸匹,估喝价钱。而我们来到的时候,正好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在那里卖绸缎。
  店铺掌柜的将卖绸人递过来的包袱解开,逐匹翻看一过,将秤准了一准,喝定价钱,然后递与一个客人道:
  “这是忠厚人,东西也不错,给他个好丝的价钱吧。”
  那客人真个就只拣细丝称准,然后付钱给那个年轻人。卖绸人自己也摸出自己带的等子来准一准,还觉轻些,又争添上一二分,也就算了。
  最后他讨张纸包好银子,放在兜肚里,收了等子包袱,向主人家拱一拱手,叫声有劳,转身就走了。
  这个时候做生意都是这样,做买卖还要自己带着等子,说白了也就是随身携带用来大致称散碎银子的东西,这些零碎的买卖一般都是用制钱活或者是散碎的银子来进行交易,铜钱太多不方便,虽然准确可是反而却不如这散碎银子流通的广。
  因为来的时候匆忙,直接从大船上面下来,所以衣衫也都没有换,现在站在这些卖绸的织户间自然显得有些突兀,那个掌柜的很快就发现了我们三个人的不一般,连忙笑脸迎上来问道:
  “不知道三位是从那里来啊?来到我们施家店铺是不是要购买丝绸啊?要是的话,你算真是来对了,方圆百里,我们施家的丝绸绝对是最好的,而且绝对的讲信誉。”
  虽然还没有搞清楚我们三个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