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材料帝国- 第6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规律。他敢于说出两年内突破低温材料难关这样的豪言,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有十足的把握。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便直接向李明亮叫板了。他深信,像李明亮这种自恃甚高的技术宅人,是经不起这种挑衅的。他现在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李明亮到底会用什么方法来为难他。
  “哈哈,有意思!”李明亮愣了几秒钟,突然笑了起来。在他看来,秦海估计是那种一向顺风顺水的富二代,从来没受过什么挫折。此人或许真的在什么地方读过几天书,就以为自己啥都精通了,居然敢跑到化工设计院来显摆。
  “我也没什么题可考你的,这份资料,看你能看懂多少吧。你如果能够说出这份资料说的是什么,我就承认你多少还有点材料学的基础。”李明亮说着,抬手把自己带到会场来看的一份外文资料扔了过来,正落在秦海的面前。
  “小李,你干什么呢!”
  没等秦海去拿那份资料,樊志渊先把手伸过来了。他已经看到了资料上的外文,心里不禁暗骂李明亮太过份了。此时还不到全民学英语的年代,高校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足以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更何况秦海这种商人。
  如果李明亮扔过来一份中文资料,秦海好歹还能看懂几个字,随便答上几句,大家再圆圆场子,这件事就算过去了。现在李明亮拿一份英文资料过来,这不是明显要让秦海难堪吗?
  “樊主任,您别急,还是让我先看看吧。”秦海挡住了樊志渊的手,然后拾起了那份资料,翻看起来。
  “9%镍合金钢的热处理研究……通过两次正火再加回火,形成回火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以达到预期的韧性和强度……”秦海一边看,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他看文章的速度非常快,一目十行,简直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让人很是怀疑他到底有没有看懂这其中说了些什么。
  李明亮的脸却一下子就变白了,这篇文章他刚刚看了一半,其中的核心内容恰恰就是秦海所说的这些。他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几页纸,其中还有不少公式和统计图,内容很是复杂。即使是他自己,也不敢说能够随便看上一眼,就把内容如此准确地归纳出来,秦海是如何办到的呢?
  秦海没有在意李明亮的表情,他一气看到了文献的最后,然后像刚才李明亮扔给他那样,随手扔了回去,同时说道:
  “李老师,masanori和maki的这些观点,恐怕有些过时了。你最好去找找manabu和hirohide的研究成果看看,据我的印象,他们应该是在研究淬火加回火,以及经两相区淬火加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最终形成的是低碳回火马氏体,热胀系数能够明显下降,而且在焊接后不需要消除应力,即可安全使用。”
  “你……”李明亮下意识地接住了那份文献,神情却陷入了呆滞。他原本以为秦海能认识这篇文献上的少数英文单词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还能够读懂几段,那简直就算是奇才。可谁想到,秦海不但读懂了全文,甚至还能够指出其中的缺陷。他说的什么manabu之流,都是当下日本著名的低温材料学家,李明亮虽然还没有去验证秦海说的话是否属实,但他知道,秦海能够说出这些,就证明他对于这个领域有充分的了解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李明亮简直想揪着秦海的领子问个究竟了。
  与李明亮一样,屋里其他的人也都被镇住了。如果不是知道李明亮平素的为人,大家都有些怀疑这二人是不是事先串通好,在众人面前演了一出双簧。李明亮扔给秦海的文献,显然是秦海根本没有准备过的,可秦海居然能够迅速看完,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这个秦总的知识储备,该是多么让人吃惊啊。
  “秦总,你过去也是搞材料的?”樊志渊惊喜交加地问道。他刚才还担心秦海被李明亮考倒了,闹出一些不愉快。如今看来,秦海是彻底把李明亮给打败了,谅这个心高气傲的李明亮也不好意思再行发难了吧?
  秦海微微笑着说道:“不瞒樊主任和各位专家,我过去在技校是学铸造的,也算是和材料打交道的吧。因为个人的兴趣,对材料方面的知识接触得比较多,所以李老师刚才给我的那份文献,我多少也能看懂一点点,随便说了几句,恐怕是贻笑大方了吧。”
  “哪里哪里,秦总说得非常专业啊。”樊志渊笑着说道,“真是惭愧啊,我们这么多人,居然有眼不识泰山,没看出秦总是个材料专家。现在好了,既然秦总在材料方面很擅长,咱们交流起来就更方便了。……这样吧,刚才秦总提出来,要求我们在两年之内攻克低温材料的难关,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嘛。”
  “秦总,你也别让我们说了,你自己提出来两年能够解决问题,能不能说说你的思路,给我们大家一点启发呢!”一位专家大声地提议道。
  “没错,秦总,你就别卖关子了,说说你的想法吧。”其他的人也一齐附和起来。
  在此之前,大家一直是把秦海当成一个成功的商人来看待,多少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如今,得知秦海居然还是一位颇有学识的研究人员,大家心里不禁产生出了亲近之意。有学问,又能挣钱,这简直就是楷模一般的存在。此时再看秦海关于两年之内解决低温材料问题的断言,大家不再觉得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把它看成了一个或许可以达到的目标。(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章 建一支外籍军团

  “李老师刚才说得对,以咱们现有的技术基础,要想在两年之内突破低温钢材的技术难关,是有很大难度的。”秦海用这样的话开头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几条线齐头并进,来解决这个难题。”
  “秦总,我没听懂你的意思。”樊志渊客气地说道。
  秦海点点头,道:“我刚才说的,是一个大的思路。下面我详细说一下。首先,我们要树立起突破低温钢材难关的信心,调动我们能够调动的所有力量,也包括邀请其他研究单位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共同攻关。为此,我建议我们专门成立一个低温钢材攻关协调小组,第一步先把低温钢材实验室建立起来。”
  “低温钢材实验室?”李明亮懵了好一会,这时候已经回过神来了,他瞪着秦海说道:“秦总,你知道一个像样的低温钢材实验室要花多少钱吗?”
  “2000万,够不够?”秦海连磕巴都没打一下,直接就报出了一个价钱。
  低温材料是整个材料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海也一直都有建立一支低温材料研究团队的想法,只是没有机会付诸实施而已。这一回他请华清大学和化工设计院开发大型乙烯装置,其中也存着借此机会搭起低温材料研究框架的想法。
  来化工设计院之前,秦海就曾经做过计算,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建成一个稍微成点规模的低温材料实验室,投入大约也就是2000万元左右,这其中当然不包含实验室的场地费用。化工设计院的场地大得很,随便划一块出来是没什么成本的。
  “2000万……”李明亮毕竟本身就是搞低温材料的。对于各种实验条件以及相应的设备都有所了解。他在心里快速地盘算了一下,然后点点头道:“秦总估计得不错,2000万的确能够建起一个像样的实验室。”
  事到如今,李明亮对秦海已经不再有轻视之意了。秦海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以及他花钱的气魄,都足以让李明亮佩服。他在心里暗暗地想着。如果这位秦总的话能够兑现,真的建起一个投资2000万的低温材料实验室,那该是多美的一件事情。自己曾经设想过的许多实验,都将拥有一个完美的实验平台。他相信,在这个平台上,他一定能够做出许多让人侧目的成果。
  “秦总,你说的2000万,由谁来投资呢?”樊志渊不愧是当领导的,想问题更为全面。
  秦海道:“这些资金。可以由我们青锋农机厂来提供。我希望化工设计院能够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场地来安排这个实验室。另外,实验室建成之后,所有权是归我们两家共同所有的,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有80%的权力。”
  “是不是也应该有我们一份啊?”吉振荣着急插话了,这样的好事,他可不乐意自己被排除在外。
  “吉主任,你们又不搞低温材料,要这个实验室干什么?”樊志渊没好气地反驳道。
  “我们虽然不搞低温材料……可是我们同样有低温实验啊。”吉振荣自知理亏。华清大学化工系与化工设计院不同。他们是纯粹搞化工的,并不涉及到金属材料这方面。而化工设计院既研究化工,也研究化工设备,所以有专门的低温材料方向。
  “吉教授,如果咱们华清这边有什么低温实验,尽可拿到这边来做。大家都是合作伙伴,这样的事情是没什么问题的。”秦海对吉振荣安慰道。
  “这还差不多。”吉振荣嘟囔了一声。不再吭气了。
  樊志渊笑了笑,对秦海说道:“秦总,你说的这个方案,我完全同意。今晚我就给院里写个报告,让院领导尽快批复此事。”
  “嗯。这件事越快越好。”秦海说道,“刚才我说的是第一点,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方向。接着我再说第二点,有关低温材料的研究,国外有许多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请李老师,还有其他搞低温材料领域的专家大家一起商议一下,看看我们需要引进一些什么样的技术,包括购买一些必要的专利。”
  “这个……恐怕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费用啊。”李明亮小声地感慨道。
  国内低温材料研究进展缓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外的相关专利。为了避开这些专利,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替代方法,而这就必然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秦海本人不是搞低温材料的,但他也知道这其中的诀窍。能够用钱来换取时间,这样的事情他是很乐意做的。
  “第三点,咱们在低温材料研究方面积累不够,尤其是相关的人才,十分缺乏。因此,我建议我们要大胆地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人员,用外籍军团来帮助我们攻克难关。”秦海最后抛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提案。
  “外籍军团?”所有的人都被秦海的话给吓呆了,在这个年代,中国的专家跑到国外去的很多,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想想看,国内研究人员的月工资才一两百元人民币,而国外的专家动辄就是几千美元,谁能请得起这样的专家?再说,就算你秦海财大气粗,能够拿出这么高的薪水,又会有什么人愿意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跑到贫穷落后的中国来工作呢?
  “秦总,你这个想法……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吧。”吉振荣小心翼翼地评论道。
  “怎么不现实?”秦海笑呵呵地反问道,其实他完全知道吉振荣的意思,如果他自己没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恐怕也会和吉振荣有相同的想法。
  吉振荣道:“咱们国内的生活条件和国外没法比。我们华清大学的外国专家公寓,我们觉得已经是非常高档了,可是外国专家过来之后,还是觉得过于简陋,没人愿意长期留下来工作。华清大学要请几个外教,几乎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也只是国外非常一般的学者。我们现在要搞低温材料研究,要请的肯定是学术权威。对这些人来说,让他们过来指导一下还可以,但要和我们的人员在一起长期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吉老师,您说的,是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吧?”秦海问道。
  “是啊,难道你不是打算从这些国家请人吗?”吉振荣诧异地问道。
  秦海摇摇头道:“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咱们现在肯定请不起,就算我们愿意给钱,人家也不会愿意来。不过,如果是欧美或者日本之外的专家,我想身价就不会那么高了。”
  “你说的是印度的,或者巴西的?”樊志渊猜测道。
  李明亮想了想,说道:“印度倒是有两三位学者,在低温材料方面有所建树的。不过,印度方面不可能让他们离开的,他们也不会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工作。”
  秦海笑道:“大家只想到了印度、巴西,为什么就没想到苏联呢?”
  “苏联?”樊志渊愣了,难道秦海是想打苏联的主意?
  在重工业领域,苏联的科技成就无疑是极高的。可当大家在谈论技术问题的时候,却总是不自觉地会遗忘掉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两国的技术交往贫乏;另一方面则是苏联在什么领域都习惯于自己搞一套体系,与西方的体系不够兼容。中国的科技界在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较多,接触苏联的成果较少,因此也就总把苏联排除在思考问题的范畴之外了。
  听秦海提起苏联,樊志渊这才开始细细地琢磨。他突然发现,苏联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可选项。首先,苏联的化工业水准也是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相应的各种技术积累都非常雄厚。其次,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的经济水平稍逊一筹,聘请苏联专家的成本,肯定能够远远低于聘请西方专家的成本。
  不过,在过去二三十年,中苏之间的交往实在是太少了,樊志渊甚至想象不出苏联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如果要从苏联聘请专家来中国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手续,或者通过哪些部门,这都是大家所不熟悉的事情。
  “没错,苏联。”秦海肯定地对众人说道,“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苏联在过去五年中,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戈氏上台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大部分没有成功,因此目前苏联国内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用处于崩溃边缘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我考虑,我们可能组织一个代表团,到苏联去搜罗技术人员,聘请他们到中国来工作,我保证,他们是非常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的。樊主任,咱们化工设计院应当也有一些留苏背景的老专家吧?麻烦您找他们商议一下,看看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