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远东特别集团军后勤部门,正在民间积极征调卡车,不过这需要时间送到木伦,而且数量也不会很多。
这是因为,以前苏联国内根本没有大型汽车厂,不能自己大量制造汽车,他们的汽车基本都是购买自国外。
在1895年世界上出现第一辆汽车后,第二年就在俄罗斯的彼得堡也响起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俄国发明家亚科夫列夫和弗列泽创造的成果。不过,受制于俄国基础工业体系薄弱,沙俄汽车产量非常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一共只生产了400辆汽车。而且,生产这些汽车的工厂都很小,设备也很简陋,严格地说,它们只能称为汽车作坊。
因此,这一时期,沙俄从西方进口了大量汽车,总数有数万辆之多。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沙皇政府开始在全国建设6个汽车厂,设计年产量为7500辆。可是还未等这些汽车厂建成,阿芙乐尔号的炮声轰响了。
1924年,莫斯科的阿莫夫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苏联的第一批10辆阿莫-Φ15型轻卡,真正揭开了苏联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这家工厂是旧俄国政府建设的6家汽车厂之一,虽然到1917年仅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程量,但这已是6家中进展最快的一家。随后,1925年在列别捷夫厂的基础上建成的雅罗斯拉夫厂开始生产卡车,1927年新建的莫斯科斯巴达克厂开始生产自行设计的微型轿车。
虽然苏联政府很注重汽车生产,可是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加之西方国家仇视苏维埃政权,对苏联实行技术经济封锁,他们发展汽车工业遇到很多困难,进展不快。到20年代末,苏联汽车年产量也才仅仅有可怜的2000辆,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要,道路上行驶的汽车90%依然依靠进口。
还是从去年开始,苏联利用西方遭遇经济危机,不得不无奈对苏联放弃了经济技术封锁,斯大林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利用这个期盼已久的大好时机,不顾国内千疮百孔的糟糕的经济形势,勒紧腰带,抓紧时间从欧美开始大规模进口和引进现代工业技术,使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苏联国内,正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建设高尔基汽车厂,也就是后世的嘎斯厂,计划生产嘎斯-A型轿车,规划年产10万辆。还有正在改造的阿莫夫厂,计划形成7万辆的生产能力,再加上红色普提洛夫人厂等,构成了苏联汽车工业的基础力量。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工厂要大规模形成生产能力,还要在两年后。
现在,苏军的军用卡车都是进口汽车,这次苏军进攻北蒙使用的汽车,还是大量征用民间汽车才凑足的。
在损失了120辆卡车后,木伦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卡车可供使用,无奈只能用大车。
可是,卡车和马车两者的行进速度相差过大,在一起行动很不方便。而分开行动,押运兵力又显不足。最后,苏军为保证安全,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四百辆大车在前,由两营的步兵随行,卡车在后,由一个步兵营和一个坦克连保护。每天大车先行出发,两小时后卡车队再出发,中午时分两队汇合一起吃午饭。下午同样如此,夜间两队一起宿营。另有一个伪蒙军的骑兵营在前开路,负责沿途搜索警戒。
这样布置的好处是:在行军过程中,如果前面大车队遇袭,后面的卡车队可以快速支援;如果后面的卡车队遇袭,因为两队相距不远,前面的押运部队也可以在一小时左右赶到。
从伤兵的口中,苏军已经知道,袭击他们的中国部队只有一个团,这个部署,不会给中**队什么机会。
五天后,苏军运输队再次来到了苏军遇伏的河谷,当晚就在河谷中宿营。
之所以选择在河谷里宿营,是因为出了河谷,前面很长一段山路都很狭窄,大部队宿营很不方便。尤其是夜间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宿营,危险性更高。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苏军认为,上次伏击他们运输队的中**队,不可能胆大包天地还停留在河谷附近,除非他们疯了。
在苏军看来,中国人在偷袭占到便宜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跑得越远越好。如果中**队还想要继续阻断交通线的话,那他们只能在前面某个适合伏击的地点在偷偷地等待苏军的到来。这段宽阔的河谷,在这个时候,倒是最安全的。
为了防止运输部队在路上再次被袭,停留在大塔米尔的苏军大部队已经派出了接应部队,估计明后天两军就能汇合,那时运输部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如此,苏军押运部队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谨慎,他们在河滩扎营后,把卸掉马匹的大车分成三组,除了临河一面,其它三面都用排成排的马车做了遮挡。然后,在大车后面支起帐篷。临河一侧则是排成一排的卡车。为了安全,苏军甚至不怕麻烦,把卡车上的弹药武器都卸下车,妥善存放。
天黑前,苏军又在距离营地三面200米外,设立了六个班哨,每个班哨还配有一辆坦克,对营地进行警戒。在一些大车和卡车上,还建立了十几个轻重机枪火力点。然后又在营地外侧三十至五十米外,每隔四十米点起一堆篝火,有三个班的苏军在火堆间巡逻警戒。
布置完这一切,苏军的营地才渐渐地安静下来。
随着夜幕的降临,黑暗逐渐填满了宽阔的河谷,闪着银光的河水和跳动的篝火光晕把黑黢黢的苏军营地围在中间,河谷中除了潺潺的水声、微风吹拂草叶的摩挲声,以及篝火中木材爆燃的噼啪声外,再无其它声音,整个河谷沉浸在一片祥和的静寂之中。
凌晨时分,被从沉睡中唤醒,还不断打着哈欠的苏军在换过岗后,许多人又靠在坦克上或者围坐在篝火旁,又继续打起了瞌睡。
就在这时,从几里外的山坡上的密林中,悄无声息地掩出十支小部队,迅速地向苏军营地摸去。这些小部队正是王德民的部队。
几天前,成功伏击了苏军运输部队后,王德民并没有带着他的团撤走,而是在绕了一圈后,就在河谷边缘的山林中悄悄地掩蔽下来。
对于这么做的原因,王德民的解释是:成功伏击后,为了避免遭到报复,远远撤离伏击区是基本军事常识。可是,他们现在是在敌后执行特殊任务,要出其不意,就要背离军事常识,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这个时候悄悄留在伏击区附近,是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灯下黑”。
而且,王德民这么做,也并不是盲目的冒险。他是经过仔细思考的。
北蒙西部山区山高林密,要想藏下他们这一个团,那可是太容易了。除非苏军出动大部队大范围围剿搜山,否则仅靠飞机空中侦察,是不可能发现他们的。
可是,现在苏军不可能采取地面部队搜索的办法。因为西线苏军的主力此刻都在大塔米尔地区,要他们放弃既定任务返回搜寻他们这一个团,那是绝无可能的。而木伦的苏军仅有一个师,他们既要保卫木伦兵站,还要押运物资,兵力已经不足。最多也就能抽出一个团的部队。
在山区作战,那可是他们的强项,和一个团的苏军在山区作战,他们是绝对不会吃亏的。因此,留在这里看似危险,其实是绝对安全的。
尤其是,苏军是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竟然敢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两次伏击。
对于王德民的分析,王彬和史泽波等人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一致同意就躲在河谷里,等待苏军运输队的到来。二三两个营也都摩拳擦掌地准备好好露一手,一雪前耻。
可是,留在木伦附近监视苏军的侦查组发回来电报,详细描述了苏军运送队的特殊的押运方式,这让王德民和王彬、史泽波等人伤透了脑筋。
鉴于他们已经完成了拖延西线苏军前进的任务,王彬建议放弃伏击,把部队撤到西边山区休整待命。王德民也不愿意打这种不具备条件的伏击战,搞不好让苏军缠上,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也同意撤离。
不过,史泽波却有些不甘心,部队在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地方躲了好几天,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第二次伏击,实在是有些可惜……
感谢“还没发现”、“中国兵人”书友的评价感谢“70生人”书友的打赏。
第四百九十四章抗战夜袭
可是硬来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要打击苏军的一部,另一部就会如影随形地很快猛扑过来。wWW。而要打击苏军整个运输队,一个团的力量又显然有所不足。
更何况,白天上还有大批苏军的飞机可以随时助战,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给自己造成巨大的伤亡。
在敌后作战打这样的硬仗,绝对是不合适的,不仅王德民绝对不会同意打,就是他史泽波自己也不会干。
不过,虽然像上次那样全歼苏军运输部队已经不可能,可是在自己不必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让苏军吃个大亏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史泽波向王德民建议,把各营的侦察排和团侦察连集中起来使用,组建十支突击队,采用夜袭的方式,杀伤苏军,并尽可能多地炸掉烧毁苏军的军需物资,给西线苏军再制造些麻烦。
对于就这么悄悄地偃旗息鼓地撤走,王德民也很不甘心。所以,史泽波的计划一经提出,王德民就拍板定案,同意了史泽波的计划。并当即决定,这次夜袭行动就由史泽波负责指挥,王德民指挥部队负责接应掩护。
十支突击队借助风声和草丛的掩护,缓慢而小心地匍匐着,一点一点地慢慢接近了苏军外围的六个班哨。其中的六支人数各为十几人的规模较小的突击队在距离苏军班哨四十米外停了下来,并悄悄地占据了有力的作战位置。
其余四支人数较多的突击队,则从六个班哨中间的宽阔地带悄悄地摸了进去,分散潜行到苏军燃起的篝火对面三四十米远的位置才最终停了下来。
虽然这些侦察兵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平日里早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渗透捕俘的本领,可是突击队全部到达预定位置,仅仅200多米的距离,竟然还是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凌晨三时整,史泽波终于发出了进攻信号,这是早已计划好的。
随着一发红色信号弹从西面的山顶冉冉升起,在苏军营地周围几乎同时响起了剧烈的枪声。
早已找好各自目标的侦察兵们平日练就的精准的枪法这时派上了用场,他们的第一轮射击,就几乎把六个班哨的大部分苏军击毙。随即,草丛里火箭筒的尾焰发出的火光一闪,几十米外的苏军坦克就发生了猛烈地爆炸,强烈的爆炸把苏军的坦克手和坦克的炮塔一同炸上了天。
为了防止火箭筒和火箭弹在战场上被苏军获得,而且也鉴于苏军这时的坦克装甲都很薄,使用高爆炸药的实心弹就足以破坏其装甲。因此,现在第四路军的火箭弹并没有使用空心聚能装药技术。
可即使是这样,装甲最厚处也仅有可怜的十几毫米厚的苏军的t…18,也经受不住火箭弹爆炸的威力,铆接的炮塔一下子就被炸得四分五裂散了架子。
炸毁坦克后,侦察兵们一边端着转盘机枪和mp18冲锋枪不停地射击,一边迅速冲上前,在第一轮射击中侥幸没被打中的苏军士兵,在密集的火力扫射下纷纷毙命。
在信号弹升起的同时,在篝火地带游动的苏军哨兵和围坐在篝火附近的苏军,也被草丛中突然射出的密集弹雨打死,紧接着,十几堆篝火又被手雷炸得纷纷熄灭,这让苏军营地重又回到了黑暗之中。
设在大车上的苏军机枪射手,在被突然响起的枪声和手雷的爆炸声惊醒后,在黑暗中一时找不到目标,慌乱中只好抓起机枪漫无目的地盲目射击起来。可是这又马上暴漏了他们的准确位置,射击几十米外的目标,对于特等射手们来说绝对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因为这些苏军火力点的位置在旁晚时分就已经被突击队确认,早有狙击手在等待着他们,这些苏军射手们仅仅射击了几秒,就被准确的枪弹射杀。而且为了保险,几乎在这同时,苏军的这些火力点又都被数枚手雷爆炸产生的密集碎片所扫过。
与此同时,草丛中飞快地跃起的几十条黑影,迅速扑向大车,然后,这些黑影有的跳上大车,有的伏在车辕上,利用大车作掩护,用他们手中的转盘机枪或者mp…18冲锋枪,对着营地里成排的军用帐篷,以及刚刚从帐篷里冲出来的成群的惊慌失措的苏军就是一阵劈头盖脸地猛扫。
另有一些只带着短枪的突击队员,几乎是人手一个装满手雷的篮子,他们则躲在大车后面,不断向着乱成一片营的地里猛掷手雷。
一时间,苏军营地里枪声、爆炸声和受伤苏军的惨嚎声、受惊马匹的嘶叫声响成了一片。
在突如其来的密集的弹雨和横飞的弹片打击下,许多苏军甚至还没有搞清楚敌人来自哪个方向,就被炙热的弹雨和锋利的手雷破片打成了筛子。
在这些袭击苏军营地的突击队里,还有一些人既不向苏军营地里射击,也不投掷手雷,而是用他们手中的苏军军用水壶,在不停地向装满军用物资的大车上泼洒着什么液体。
从空气中迅速弥漫起的汽油味中不难知道,他们泼洒的液体是汽油。
随着他们手中的火光闪动,苏军营地三面,由大车组成的围墙中,有十几辆大车很快蹿起了猩红的火苗,这些大车瞬间就被熊熊的火焰笼罩起来。
随着大车的燃烧,西面山坡上又升起了两发红色信号弹。
见到信号,正打得极为过瘾的突击队的战士们在各自队长的命令下,极不情愿地纷纷跳下大车,迅速隐没入身后的黑暗之中。
从枪声响起到突击队撤离,整个过程进行的干净利落,战斗仅仅持续了不到三分钟。
在突击队撤离几分钟后,反应过来的苏军才重新占领了他们作为营地屏障的大车墙,用他们手中的机枪步枪对着黑暗中漫无目的地疯狂射击起来。
苏军虽然不期望他们盲目的射击会打中敌人,但这射击却会让他们极度恐惧的心灵得到些许的安全感。
一分钟后,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