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一笑说道:“只是巧合罢了!”
李郁又想起一事,“明日太庙有祭典,李氏宗族都必须参加,你也去吧!”
第五章 太庙
在大唐长安城的布局中,宫城、皇城、外郭城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
唐都长安的前身,隋大兴城址选在汉长安故城之南,地势敞阔平远,有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如果从空中俯视西安大地,就能看出这种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横贯西安地面的这六条土岗从北向南,依次称为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
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卦论认为,九一是潜龙,不能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
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
太庙为李氏龙脉的象征,自然是放在这条九五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上,它位于宫城左侧,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唐代的皇室祭典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三种。其中大祭十年一祭,中祭五年一祭,小祭一年一祭。今年为小祭之年,按规定,应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由所有李氏宗族来太庙拜祭祖先,太庙供奉着历代先皇以及李氏先祖,在侧殿则放置已故的李氏宗族的灵位,先皇的嫔以上内官及各李氏宗族的正房夫人可以进太庙,但大唐的公主们却没有这个资格,她们一旦出嫁,就已是夫家之人了。太庙由宗正寺负责日常管理,每年的新年祭典就由宗正寺和太常寺负责筹办。
天宝十二年的新年祭和往年一样,巳时整,所有的宗族必须到太庙前的大殿集中,巳时一刻,由太常少卿唱名,依次入内拜祭。
李郁率八子是辰时三刻抵达太庙的,太庙外巨大的广场上已经停满了各府的车驾,供皇上专用的场地却空着,看来皇上还没有来。
李月跟随着大哥李照,他没有骑赤血魔,这是李照的意思,赤血魔太显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和高力士的关系,李照为官多年,深知官场的险恶。李郁一家停好车马,步行进入太庙,今天是新年祭,太庙周围守卫森严,在大门处必须先登记验身,确信无误后方可放入太庙。往年李郁家都是八人拜祭,今年却多了一人,不过大哥李照昨天已到宗正寺补办了手续,按规定李月去年满十八岁,就应该来太庙拜祭,李照也替他请了假,“连续三年不祭者,警告之;连续五年不祭者,逐出宗族,死后也不准灵牌进太庙。”
站在大门处是太常卿驸马都尉张垍,由于今天为祭祖之日,张垍一反笑容可掬的常态,神色肃然的站在门前当值,他年约四十岁,风度仪表俱佳,当李郁登记时,他走前来,向李郁施一礼问道:“赵王爷,请问这位可是前日回来的李月?”他一指走在最后的李月问道。
“是的,他就是前日刚回来的八子李月,请张驸马以后多多指教!”李郁拱手答道。
“贵公子果然生的仪表人才,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张垍点点头说道。
“月儿,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张驸马,任太常卿,以后要向他多多请教!”
李月忙上来施礼,张垍拍拍他的肩膀说道:“以后常来坐坐,我会用好酒招待你!”
李郁父子登记后来到太庙大殿等候,李郁拉着李月给各位王爷、宗室一一认识。就在这时,几匹快马奔来,一名太监在跑上大殿大声宣布:“皇上染恙,今年祭典各位宗室自处之,钦此!”
大殿上顿时议论纷纷,“皇上生病了,这件事你知道吗?”“听说已经病了一个多月了,听说是一种怪病,连御医都束手无策!”“嘘!静声,别乱说话。”
由于皇上不来,大殿上开始有了一点纷乱,不似刚才那样严肃了。
此刻李郁正带着李月在和棣王李琰交谈,突然在大殿的一角一阵骚乱,有人快步走向李郁:“赵王爷,好象是你家那边出事了”李郁一惊,心急如焚地拉着李月赶回去,在太庙惹事,那可是重罪。远远地他就看见几个儿子站在一起,正和人争论什么,尤其是老三李严,已经挽起袖子,似乎要动手的样子。李郁几步上前,见对方也是几个年青的皇室子弟,正和自己的儿子们怒目而视,而在他们背后,则站着一名四十多岁的胖子,正眯着眼睛,冷冷地看着李郁的几个儿子,李郁一见他,心里不禁暗暗叫苦,这名中年人,正是唐玄宗的长子郯王李琮,这郯王李琮在京里一惯骄横,他的母亲刘华妃生他时难产,宁愿自己死也要保住唐玄宗的第一个儿子,所以唐玄宗一直感激于她,对自己的长子从小就骄惯,养成了李琮骄横的性格,后来刘华妃又生下了甄王李琬、仪王李璲,三兄弟年纪相仿,长大后为争皇位结成一党,拥立大哥郯王李琮,李琮为长子,为玄宗所喜,也曾经考虑立他为太子,只因武惠妃暗中指使李林甫反对,所以不成,这几年他拼命讨好杨贵妃、拉拢杨国忠,行情大涨,已隐隐有盖过太子李亨的势头。这郯王李琮,平时最嫉恨者三人,太子李亨、寿王李瑁、还有就是赵王李郁,嫉恨寿王李瑁,是因为李瑁是武惠妃的儿子,他当年没做成太子,就是因为武惠妃的反对。至于李郁,则是因为他太有钱了,经费缺乏的李琮试图拉拢李郁为一党,却被婉拒,让他大失颜面,如何不恼火。所以在那以后他多方为难过李郁。
今天的矛盾也是他故意挑起的,按规定,李郁是唐玄宗大哥的儿子,拜祭的位子排在他的前面,
但他却以自己为当今皇上的长子,进来大殿后,带着自己的四个儿子硬生生占了李郁他们的位置。李郁的几个儿子当然不干,尤其是三子李严,脾气急燥,几句话不合,就要动手。
见父亲回来,几个儿子纷纷向他抱怨,李郁当即明白这是李琮故意找茬,他冲几个儿子眼睛一瞪,低声骂道:“混帐!这是什么地方!”李照、李朗立即醒悟过来,忙拉住李严。
李郁上前向李琮施一礼道:“郯王殿下,犬子冒犯了,请郯王见谅!”
李琮眼睛一翻,冷冷地说道:“哼!你的儿子没冒犯我,但冒犯了祖宗,我可担当不起。”
这时,宗正卿濮阳王李彻赶了过来,李琮在他耳边低语几句,濮阳王李彻是睿宗李旦的弟弟,唐玄宗的叔叔,是目前健在诸王中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王爷,所以自然由他担任宗正寺正卿,以管李氏宗族。这濮阳王能在历次皇权斗争中幸存,趋炎附势和见风使舵是他最大的本事,他明知是李琮先惹事,可现在李琮的圣眷正隆,而李郁只是一个没落的王爷,甚至还不如自己,所以他立刻说道:“太庙动手,事关重大,我自会禀明皇上圣裁,至于赵王爷,约束子女不严,罚今年最后一名拜祭。”李照大怒,刚要理论,却被李郁一把拉住,一言不发地带着几个儿子到最后去了。大殿之上一时议论纷纷,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冷笑连连。
巳时一刻,天宝十二年的新年祭典,就这样在平淡而又不平静中开始了。
第六章 除夕
李月回家后,赵绿敏就搬到京城的大哥赵陶家里去了,赵陶住在赵家在京城的旧宅里,还算体面,李月担心赵陶俸禄微薄让赵绿敏受委屈,就把高力士前几天送来的一万两白银的贺礼,分了一半,硬给了赵陶,赵陶无奈只好收下,赵陶已经成婚,现在弘文馆供职,为七品直学士,年俸仅八十石,另有授田五顷,其父亲赵显出身贫寒,且为官清正,也没有什么余钱帮济他,所以赵陶一直生活得很拮据,李月送来的五千两银子,相当于他近十年的收入。虽然他很不好意思,但夫妻俩私下却大喜过望,把妹妹赵绿敏供得跟公主似的。赵绿敏虽然搬到大哥家,但也只回去过一次,她白天就呆在赵王府,晚上也大多是和李影住在一起,害得闻讯来找她的表哥王翰之次次扑空,他还不知道,赵绿敏已经和李月订婚。
李月重新住进了儿时的屋子,赵王妃把自己的贴身丫鬟之一盼月给了李月,盼月今年十六岁,长的清秀可爱,生性活泼,和赵绿敏的贴身丫鬟小荷是好友,也深得赵绿敏的喜欢,也就是这个原因,赵王妃才把她指给了李月做贴身丫鬟。李月从小离家,没有一般官宦子弟的那些坏毛病,无论是即墨还是现在的盼儿(王妃给盼月改名为盼儿)以及赵绿敏的贴身丫鬟小荷,李月都不视他们为仆,以真心待之,所以盼儿很快就喜欢上了李月,尽心尽力地服侍他。
在祭典的第二天一早,也是是除夕,赵王妃带着李月出门了,去的是她的娘家,礼部尚书秦汉的府第。李月的外公礼部尚书秦汉,已经六十多岁,育有二子二女,长子秦邯,现为工部员外郎,次子秦郸任潞州太守,长女早逝,赵王妃秦明月是他的次女。
那门房见赵王妃来,赶紧把她迎入,“禀二小姐,老爷现在正在会客!”
“不妨!我大哥和二哥可在?”
“大少爷和二少爷一早就出门去了。”
赵王妃点点头对李月说道:“月儿,先随我去见外婆吧!”
赵王妃的母亲今年六十多了,身体健朗、满头银发,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人,李月小时在家时,就是她的心肝宝贝,分别十五年,她见外孙已经长成一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心里非常高兴,拉着李月问东问西,李月和赵绿敏的事,她也知道,赵王妃也带赵绿敏见过外婆几次,和太后祖母一样,秦老夫人也非常喜欢赵绿敏,还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赵绿敏是她的亲孙媳妇就好了。秦老夫人的长子秦邯,也就是李月的大舅,育有三子一女,除长子秦昭文学文已出仕外,次子和三子皆习武,在均在羽林军中供职,和李月的三哥、四哥相交甚好。交谈一阵后,王妃让李月自己到外面去走走,她还有些体己话要跟母亲说。
李月信步走到客房前,见一人低头匆匆从外面进来,现在已是寒冬,那人却衣裳单薄,冻得脸上发青。李月诧异,堂堂的尚书府内怎会有如此落魄之人?他便问旁边的下人:“刚才过去的是何人?”
“一个读书人,大公子曾赞过他的诗文,可运气不好,屡试不中,要不是大公子怜他收留于府,他早就冻饿死于街头了,这不,刚去把大公子给他的棉衣当了,可能是他娘子也没饭吃了吧!”
“他叫什么名字?”
“好象姓杜,我常听大公子叫他'子美'来着。”
“哦!杜子美,难道是他?”
李月来到刚才那人的门口,敲了敲门,一会儿门开了,一人探头出来,李月见此人约四十岁出头,傧间已见白发,十分地憔悴落魄,他脸有黑灰,看来正在屋内生火,他见李月陌生,诧异地问道:“先生找谁?”
李月拱手施礼道:“我是秦尚书外孙李月,先生可是杜甫杜子美?”
“正是在下!”
“我曾拜读先生的《兵车行》,端是好诗。”
“室内简陋,小友可否愿进来一叙!”
“那就打扰先生了!”
李月进屋,见房内异常简陋、仅一床、一桌、一椅,地上有一个书笼,装满了书,在桌旁的地上放有一火盆,旁边还有一小堆木炭,火还没有点燃,弄的得乱七八糟,看来这杜甫确实是读书之人。见李月看着火盆,杜甫脸一红说道:“贱内不在此,故有些零乱,让小友见笑了。”
李月笑笑,蹲下去帮杜甫生起火来,他在外多年,这些事都一直是自己亲为,所以非常熟练,不一会儿,就把火生起来,把木炭砌好,很快屋内开始有了一点暖意。
杜甫感激地向李月施礼道:“多谢公子了!”他突然象想到什么似的问道:“公子说是秦尚书外孙,那不就是赵王妃的儿子吗?公子难道是李照?不对!李照我见过,公子是?”
“李照是我大哥,我是王妃次子。”李月笑笑回答。
“莫非就是五岁离家的那个?”
“正是!杜先生如何知道?”
“我是听你大舅说的,听说你是在终南山学艺,可曾见过王维王摩诘,他也是隐居终南山,我也是多少年没有见过他了,真让人怀念啊!”
“这个我倒不知,原来王右丞先生竟是和我比邻而居,可惜终南山太大,我竟不知他隐居何处,否则定当拜他为师!”李月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和长虚一直推崇的王维也在终南,不禁感到有点惋惜。
“不妨,他肚子饿时还会出来的!”杜甫幽默说道。
“先生现在还在写诗吗?”李月问道。
闻此言杜甫默然不语,自三次科举不中,他的生活日渐窘迫,新年已到,他竟身无分文,家中已无米下锅,又不好意思再向秦邯开口,只得把棉衣当了,换几文钱送给娘子,自己不忍看孩子们的可怜,为省一口米,自己便躲到秦府混饭。
李月见状长叹一声,他明白杜甫的境遇,除夕之日,连冬衣也要当的人,何谈写诗?他从身上摸出几锭银子,约一百两,他对杜甫说道:“我知先生高义,不愿为五斗米而事权贵,我也奔波于微末,前日方归家,这些银子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