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帝国-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公待唐某人天高地厚,唐某一定竭力以报!”
    袁世凯扶起唐绍仪:
    “绍仪不可如此,我一向视你如兄弟,我们来日方长,现在我要赶快动身,就不多留你了。”
    唐绍仪也知道事情紧急,早一分过去就多一分的希望,就不再客套直接出了书房。
    袁世凯见唐绍仪走得远了,吩咐下人:“马上去找一个好的裱糊匠过来,另外如果唐绍仪来见,就说我走了,不要让他进府。”
    第二天一早,袁世凯就乘轮船去天津,到了天津也不休息骑了快马飞奔,终于在掌灯时分见到了李鸿章。为了博取李鸿章的同情,袁世凯把责任全部推到唐绍仪头上,而自己成了全然不知情受害人。
    “李老中堂,这是唐绍仪亲笔写的认罪书,你看!”
    李鸿章仔细看过之后,大致有了一些了解,加上他对袁世凯特别看重(从袁的叔祖父袁甲三起,一直到嗣父袁保庆,还有叔伯袁保龄、袁保恒,不是李的同僚朋友,就是李的将领部属),认为这事情袁世凯并没有错,错在唐绍仪。
    “慰亭,此事我知道了,过两天我让赵知府到京述职,顺便帮你们调解一下。这唐绍仪、吴俊升十分可恶,明天我就下令将他们绑了交与赵刚,所带之兵也尽数交还。”
    袁世凯暗叫不好,如果这样的话他就白费了力气,还搭上个唐绍仪,得罪了太后,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老中堂,属下有个不情之请,还请李老中堂成全。”
    李鸿章笑着说:
    “既然是不情之请,你还敢说。”
    虽然这么说,但是话语中却没有威严肃杀的味道,对这个淮军的后起之秀,李鸿章打心眼里看重,早已把他看作自己的传人,自然不会过于严厉。
    “大人,那唐绍仪和吴俊升虽然可恶,却是投奔卑职帐下效命,如果这般被当众缉拿,以后哪还会有人投奔卑职。所以还请李老中堂给属下半分薄面,让他们现在帐下效命几个月,等过了这段卑职寻个差错开销了,也算是没打破卑职的面皮。”
    李鸿章见他说的无赖,心中不喜,但还是勉强点点头:
    “行,但是赵刚那边却要想办法说和了,我看他虽然是一介武夫、杀人盈野,但是打起仗来还有几分凶气,以后也是一员虎将,又受太后提拔,到是不能疏忽了?”
    李鸿章一摆手,对袁世凯说道:
    “慰亭,此事我自有主张,你远来疲惫,还是早些休息吧。”
    袁世凯不敢多话,连忙退了下去。
    袁、赵不和,使李鸿章颇伤脑筋。朝鲜四战之地,俄国始终都有染指之意,近来日本也跃跃欲试,朝鲜能保持十年和平,主要还是靠袁世凯足智多谋,不能撤袁世凯;赵刚在盛京附近打仗多时,地形熟悉,而且受太后恩典,也不能调换赵刚。赵刚勇猛,但头脑简单;袁世凯打硬打不行,但权谋之术十分厉害。二人要携起手来,才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早十几年,李鸿章处理这样的事,必定采取强硬的措施,要末强迫袁世凯听赵刚的命令,要末断然调离赵刚。但现在的李鸿章,不想用这样生硬的办法了。他温语安慰袁世凯,留他住下,一面派人去盛京找赵刚。
    几日之后,赵刚只身前来,因为李鸿章是私人召他进京,所以着一身白衣,越发显得风神无双。李鸿章眼前一亮,本以为赵刚是一个赳赳武夫,没想到竟然是个学子,不由对赵刚高看一眼。
    李鸿章客气地接待赵刚。寒暄毕,赵刚问:“不知大人召卑职有何要事?”
    李鸿章神色严肃地说:“倘若没有大事,将军军务繁忙,鄙人怎能打扰。”
    说罢,吩咐下人:
    “把那封匿名信件取来给多将军看。”
    下人进到内室,不久捧出一封信函来。李鸿章接过,双手递给赵刚,赵刚不解其意,打开看了,一看竟然楞住了,这封信说驻守在朝鲜的的军队战功显赫,赵钢应计首功。”
    “大人,这是为何?”赵刚其实心里已经明白了,但还是假装不知道。
    “赵知府,这次你毅然调动万余精兵入朝,本中堂十分欣慰。”
    “大人!”赵刚刚想分辩,李鸿章笑着摆摆手:
    “赵知府,这里还有一封信。”说话之间,下人又从里屋拿出一封信。
    赵刚一看却是说自己的军队在朝鲜花天酒地,赵刚看完之后心里更是气愤
    “大人,卑职前日所说袁世凯擅自偷兵之事,不知大人如何处理?”
    李鸿章见赵刚心情激动,起身对赵刚说:
    “这件事我知道,过在唐绍仪吴俊升二人身上,袁世凯不过失察而已,等过一段会把唐吴二人送到你处,任你处置,你看这样可好?”
    第二卷 甲午风云卷 第七节 因祸得福 下 
     更新时间:2008…8…22 13:52:04 本章字数:2425
    赵刚第一次面对李鸿章,交谈片刻已发现李鸿章虽然看起来平易近人,但是言语中暗藏机锋,几句话似乎都大有深意。可自己却丝毫不解其意,眼看着被李鸿章绕了进去却毫无办法。看李鸿章大有偏袒袁世凯之意,如果等到李鸿章开口说情,自己势必无法驳了这位大清首辅的面子。(其实赵刚如果不是太后亲自下旨封官,李鸿章甚至不必招自己进京,只需一个折子就能解决。)想到这里,赵刚大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老中堂,吴唐二人不过是受人蛊惑而已,此事真正的罪魁祸首是……。”
    “够了,赵知府,老夫说过此事是由吴唐二人而起,也由吴唐二人而终,赵知府难道不知道吗?”
    二十年来,李鸿章见过的总督,巡抚不下百余,任他是皇亲贵胄还是世代权贵。见到他无不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忤逆。没想到面前的年轻人竟然敢置自己权威于不顾,公然提出反对的意见,心下不悦二十年来形成的首辅威严不经意间已经流露出来。
    虽然只是少许,但是对面的赵刚已经感觉到了,面前的和蔼老者适合一刹那间变成了一个手执千军万马,随时可取人首级的大将军。等赵刚从李鸿章令人窒息的威压下挣扎出来时,再看李鸿章的面容已经恢复了笑容,似乎知道赵刚必然接受自己的建议。屈服吗?赵刚问自己。
    赵刚肃容、离座、面对李鸿章双手平伸将自己头上的帽子摘了下来。
    “请大人明鉴!”
    “你你你,好!”
    尽管只是一顶便帽,但是其中含义双方都明了,李鸿章没想到自己苦口婆心,最后竟然换来赵刚如此激烈的反应,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刚见李鸿章一怒而去,也不害怕,将那顶便帽轻轻出了吹灰尘,放在了桌子上,也就回去了。
    李府的书房里,李鸿章十分烦恼,本来自己不需介入此事,却因为故人之子而插手。没想到赵刚竟然如此强硬,竟是宁折不弯,真要是赵刚不与妥协,干出了什么滔天的祸事,把袁世凯给灭了,那自己说不得也只好告老还乡了。
    门口处有人通报:“宋太医求见。”宋太医原为太医院医正,慈禧因为李鸿章多病,特旨让宋太医在李鸿章处为其行医,李鸿章对他十分看重。李鸿章想请他为赵刚说项,想必这位老友不会拒绝。
    李鸿章站起来将书房门打开:“宋太医快请进。”
    等宋太医坐了。李鸿章问道:“宋太医,不知你可知道赵刚这个人?”
    宋太医表情有些惊疑,半响方道:
    “中堂大人,赵知府名振东北,我自是知道,不过…。”
    “宋太医,不过什么?”
    “李大人,此子鹰视狼顾,乃一代枭雄之像。观他几次用兵,无攻不破,守必成,打仗竟是越打越轻松,由此观此人绝非常人能及。”
    李鸿章听了心里终于放下一块石头,也跟陈太医打趣起来:
    “宋太医,不必多滤,你想他再厉害,能比得上鲍超,我这里只担心将不勇,却不担心他有野心,像当年恩师如果不是一力栽培,我哪有今日之成就,说到底我们都是国家的臣子,要为国惜才。”
    本来李鸿章想要宋太医为自己说项,但是看宋太医话语中竟然有构陷之意,李鸿章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不敢把这件事交给他做,只是跟他闲聊。
    又聊片刻,宋太医告辞,李鸿章便去看赵刚。
    第二次见面,李鸿章不由对赵刚高看一眼,但是无论如何必须保住袁世凯,为了平息赵刚的怒火,也许只有将旅顺交给赵刚了。当然,李鸿章也希望赵刚能知恩图报,投到自己门下,那样的话旅顺等于还是自己的。
    “赵知府,如此良宵,岂可虚度,你我闲聊月下如何?”
    “李大人,末将学问疏松,还请大人指点一二。”
    “哪里话,赵知府,我将旅顺交给你,弥补你的损失,另外将吴唐二人降为平民,永不录用,你看这样可好。”
    赵刚感到满天的朝霞都在对自己笑,旅顺!东方之雄港,东方第一要塞!!!
    而且旅顺军港的名声,不仅仅在于他是著名军港,更在于他见证了中国的近
    代史。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在这里惨烈爆发。
    有诗为证:“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
    在原来的时空里,旅顺成为中国痛苦近代史的见证。
    如果将旅顺要塞要交给自己,那么甲午战争的屈辱遭遇还会出现吗,想比起来自己的损失显的如此的微不足道,为国平寇的愿望压倒了一切。
    赵刚立马谢恩:
    “李大人美意,卑职拜谢了。但是吴唐二人原为我的兄弟,虽然离我而去但还是我兄弟,还请大人饶了他们,也好为日后见面留个情分。”
    李鸿章见他重情,心里高兴,叫下人抬了一个盒子上来。盒子一尺见方,盒身用黑漆打底,可能是时间长的原因,漆掉的很多,阳光照射上去斑斑杂杂显得十分寒酸。可李鸿章却抚摸着盒子,面上的表情也慢慢的变了,好像不再是个叱咤风云的宰辅,而是一个谆谆受教的学子。
    过了好久,李鸿章慢慢回过神来。:“赵刚,曾公文正曾经将此书赠王鑫,后王鑫无。光绪二年临终前,将此书转赠与我,至今天已二十四载,今天我将它交给你,希望你能去杀气,多静气,成为我大清一代名臣。”
    赵刚感动得五体投地:“大人之恩如同再造,赵刚一定不服大人所托,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
    第二天,赵刚辞别李鸿章,由天津渡海,海那边有亚洲无敌的舰队,最大的船舶修理场,还有无数的热血男儿……。
    第二卷 甲午风云卷 第八节 东方第一大军港的背后 上 
     更新时间:2008…8…22 13:52:04 本章字数:2683
    旅顺口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西人名之为“亚锁港”。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接太平洋,西扼渤海湾,是我国华北最重要的国防门户。二十年前李鸿章鉴于其处形胜天然,位置险要,决定将之建为北洋海军的基地,于是大力展开经营,修筑炮台、营垒、船坞、船池、厂房、仓库,以为海军停泊修理之所,可以说我国之有近代化军港,自此始。
    旅顺港的经营从光绪六年(1880)十月开始着手,到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全工告成,实为我国近代第一巨大工程。以时间而论,前后历时十年之久;以财力而论,耗帑约二、三百万两;以人力而论,经常在工者五、六千人。历时之久、工程之艰、规模之巨,不仅在清末时期,即在民国初年亦属绝无仅有。
    这些东西是赵刚学习历史的时候学到的,但是只有当赵刚坐船进入旅顺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旅顺港的险要。船由南口入内,左侧黄金山,右侧老虎尾半岛,左右环抱,宛如蟹之双螯。右面较长护住了东面、左面较短,两侧最大距离不过三百公尺。且两岸山势陡峻,不易攀登,不经口门,难以入内。口门狭小,无法容纳多舰进口。反观炮台却大多掩在山后看不出来,只有隐隐约约露出的一角显示出炮台的巨大,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进了军港,赵刚向“引水官”(引船进港的官员)出示李鸿章亲自盖印的信函,那引水官不敢怠慢,带着赵刚去见旅顺的总带大人。
    到了总带府,将折子递了进去,过了一会,一个师爷模样的人,带了十几个人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大人远来,小人未能远迎,请大人恕罪。”
    赵刚不喜欢这些礼节,微一抬手“罢了,你家大人呢?”
    那师爷先谢了恩,起身回道:“我家袁大人近日身体不适,不能起床,还请大人见谅。”
    赵刚一听到“袁”字就头疼起来,就问道:“不知这位袁大人与袁蔚亭有何关系?”
    “回大人的话,陆龛大人是蔚亭大人的叔父。”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赵刚一遍走一边郁闷。
    却听那个师爷模样的人一躬身
    “大人,到了。”说完轻轻掀开棉布帘子一角。
    赵刚身子微微一侧,举步跨进了门。门里十分温暖,空气有些浑浊,还夹杂着中药的香味。轻手轻脚的绕过屏风,赵刚看到了袁保龄。
    此时袁保龄正在吃药,药气腾腾,看不清面目,依稀便是个老袁世凯。赵刚怕身上寒气侵袭了他,走得远了些,没想到袁保龄已见到了,示意丫环将药拿下,擦完嘴之后,低声对丫环说了一句。那丫环听了走到赵刚面前,婷婷颦颦的行了个万福:“我家老爷有病在身,请赵大人床前一叙。”
    赵刚见身上寒气已去,也就不再客气,径直走到袁保龄身前:
    “袁大人,最近可好些了?”
    袁保龄却无论如何当不上这个“好”字,近一个月几次病危,都奇迹般的挺过来了,脸色青里带黄十分憔悴。听了赵刚之言,苦笑着说道:
    “老了,这副重担交给赵大人,还希望赵大人能够将它经营好。”
    话声中气不足,但是却带着铿锵之音,赵刚不由想起两句诗“上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袁保龄病重还操心国事,让赵刚肃然起敬。
    “大人,我初来乍到,不知道旅顺情况,还请大人教我。”
    袁保龄听了,马上说道:
    “旅顺为北洋第一险隘,可战可守。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