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不合适的,若是各地的总督巡抚都不按照皇上的旨意做事情,都各自为政,这与唐末藩镇割据有何区别。”
乾清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了,钱士升居然搬出唐末藩镇割据的例子,这已经说的非常严重了,这预示这郑勋睿有造反和颠覆大明王朝的迹象了。
皇上的脸上依旧没有表情。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开口的是吴伟业。
“皇上,臣奉旨巡按淮北,不敢辜负皇上之期盼,在淮北各地都看了,淮北四府三州,百姓安居乐业,拥戴官府,感恩皇上,臣以为,郑勋睿大人一心为民,一心为了大明之天下,就算是有些地方没有按照圣旨办理,但都是有情可原的,若是生搬硬套,不管不顾地方上的实际情况,那臣就要询问一些事情了,北方多年遭遇灾荒,百姓生活无着,挣扎在死亡线上,当初皇上决定调集南方的粮食救济北方,却有大人觉得南北情况不一样,不能够因为南方富裕,就盘剥百姓,这等的建议,居然被称之为是藏富于民,不知道此刻为什么能够结合实际来执行圣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再次变得铁青,但吴伟业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就说这征收历年拖欠农业赋税事宜,山西、河南、湖广和四川等地,都是遵照执行了,结局是什么,流寇在这些地方愈发的嚣张,朝廷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剿灭流寇,陕西没有遵照圣旨,没有征收赋税,异常平静,根本无人造反,要知道陕西乃是流寇之大本营,李自成、张献忠乃至于刘宗敏、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等人,悉数都是出自于陕西,可他们却不敢回到陕西去,因为他们很明白,陕西百姓生活过的平稳,他们若是进入到陕西,根本没有机会,说不定会遭遇百姓的痛击。”
“臣如此说,就是想着证明,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执行皇上的圣旨以及朝廷的敕书,这是完全可行的,臣还有一个认识,在官吏的任命方面,淮北并未抗拒圣旨,故而说郑勋睿大人有着藩镇割据之行为,乃是无稽之谈。”
吴伟业如此的反驳钱士升,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就连皇上都想不到,看了吴伟业好一会。
钱士升已经气的身体微微颤抖,却说不出话来了。
争论无法进行下去了,吴伟业是代表皇上和朝廷巡按淮北,其做出的结论,是不可能被推翻的,更何况吴伟业是东林党人,本就是郑勋睿的对手,其做出的结论,就应该更加的公正了。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也相继开口了,认为吴伟业代表朝廷巡按淮北,秉公调查,做的是非常不错的,其调查也是非常仔细和认真的,结论值得信服。
这一次,皇上没有将奏折推给内阁商议,开口说这件事情到此为止。
这等于是这一次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辛辛苦苦的谋划,却因为吴伟业的一个调查的文书,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不过钱士升等人是有苦说不出,吴伟业是他们举荐的,张溥也是他们举荐的,总不能说调查的结论不符合要求,就是错误的,他们不可能这样做,那样怕是会引发皇上的怀疑了,东林党人是不是做的太过分、想要掌控朝政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吴伟业,吴伟业此举可谓是临阵倒戈。
乾清宫商议巡按淮北的事宜,很快传出去了,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吴伟业的文书在朝廷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就是等着看热闹的,以为这一次郑勋睿和张溥、吴伟业等人肯定是要互掐的,而且这种相互的博弈,还会直接影响到内阁,想不到这件事情轻易的就消失了,甚至没有引发任何的波澜。
皇上对此事没有任何的评价,仅仅说到此为止,不允许任何人朝会的时候再次提及,这个态度也让人琢磨,按说皇上总是要断出个是非曲直的,如此的含糊,明显就是不合适的,不过皇上的态度,大家只是猜测,不敢妄加评论,当然也有人敏感的察觉到,皇上实际上是不高兴的,为什么不高兴,不会有人说出其中原因。
钱士升和侯询离开乾清宫的时候,没有掩饰暴怒的神情,据说他们看向吴伟业的眼神,是凌冽的,那是对待敌人才有的眼神。
至于说吴伟业,好像是无所谓,离开乾清宫之后,居然还到礼部去点卯了。
内阁首辅张至发的态度,与皇上差不多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明显是高兴的,但高兴之中也带着一些担忧。
反应最大的就是张溥、张采、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了,他们毫不掩饰愤怒的情绪,甚至会在公开的场合对吴伟业破口大骂,要知道张溥和吴伟业之间是师生关系,张溥辛辛苦苦巡按河南,不知道做了多少的工作,才有了弹劾郑勋睿的基础,可关键时刻,一切都被吴伟业葬送了,而且吴伟业在乾清宫的时候,公开的顶撞钱士升,为郑勋睿辩解,这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要遭遇到唾弃的。
性格暴躁的张采,甚至要直接去找吴伟业的麻烦,但钱士升和侯询阻止了他们的行为,这个时候,朝廷里面很多大人都看着,包括皇上肯定都在看着,任何过激的行为,都可能遭遇到想象不到的麻烦。
第四百八十八章机会
京城里面发生的一切,郑勋睿很快得到了消息。
徐望华等人都表示了庆贺,而且礼部的敕书也很快下来了,李岩出任山阴县县令,这等于是郑勋睿获得了全胜,张溥等人处心积虑策划的一场阴谋,无果而终。
这个时候,徐望华想到了郑勋睿曾经说过的事宜,那就是开始清理淮北的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这件事情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说淮北各地,东林书院已经非常低调,甚至平日里看不见什么踪迹,但彻底打消东林党人在淮北的影响,才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没有等到郑勋睿布置,徐望华就开始思考应该怎么做了。
徐望华的身边,已经有好几个人了,文坤和李攀龙是其中最为突出之人,两人的学识不算是很高,李攀龙是庠生,也就是可以享受禀粮的生员,文坤虽然也是生员,但没有资格享受禀粮,但两人都非常灵活,做事情也有着特别的手段,不管多么困难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够想到解决的办法,特别是文坤,大事小事都能够处理。
这让徐望华特别的感慨,有些时候学识不能够代表一切,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学识不够可以通过学习弥补,更可以通过处理诸多的事宜增长见识,但能力不足,尽管有着一肚子的学问,那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如何的撵走东林书院,让复社和应社在淮北无法开展任何的活动,这是有着不小难度的,官府肯定不能够公开的动手,那就处于劣势了,京城里面的钱士升等人,一旦知晓淮北官府动手了。肯定是要掀起波浪的。
文坤想到了办法,他是从钱粮方面出发的。
不管是东林书院,还是复社和应社,想要开展活动,或者是教书育人,总是需要消耗钱粮的。只要从钱粮方面做文章,那就可以断绝其经济来源,一旦没有钱了,其自然是难以维持下去的,至于说支持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主要还是商贾,其次是士大夫,官府不能够直接动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但可以动商贾。甚至是士大夫。
文坤提到了这个办法,得到了徐望华的赞许,一旦商贾和士大夫都不提供钱粮方面的支持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肯定无法维持了。
淮北的老百姓,对于官府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这也是各级官府大胆做事情的后盾。
一切商议完毕之后,徐望华决定给郑勋睿禀报了。
徐望华带着文坤、李攀龙和梁兴力等人,进入了东林书屋。
“大人。关于彻底清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事宜,属下和文大人、李大人、梁大人都商议过了。已经拟好了条陈,请大人过目。”
郑勋睿接过文书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一次你们居然主动想办法了,很不错啊,其实此次吴伟业巡按淮北,就是很好的机会。朝廷不是想着我和东林党人互掐吗,那我就满足他们的心愿,在淮北动手,想必皇上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会很高兴的。可惜我是另有目的的。”
说完这些话,郑勋睿低头仔细看起文书来。
一刻钟的时间之后,郑勋睿将文书放到了桌上,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这个计划很不错啊,人都是要吃饭的,饭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读书学习,从钱粮的方面,断绝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来源,让他们自动离开淮北,这个办法很好,就算是钱士升和侯询等人,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过有一件事情,你们需要想清楚,那就是东林书院等离开淮北之后,如何的能够团结这些读书人。”
郑勋睿说完之后,徐望华有些为难的开口了。
“大人,此事属下也考虑过,不是很好操作,若是成立其他的什么会社,会被朝廷认为是结党营私,适得其反。”
郑勋睿哈哈大笑了。
“这件事情很简单,扩大县学、州学和府学的规模,吸纳更多的读书人读书,这无非是多出一些钱粮,总督府拿得出来这些钱粮,至于说县学、州学和府学教授什么知识,那就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如此岂不是将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团结起来了吗。”
徐望华拍了拍额头。
“大人这个办法是绝佳的,如此还能够让淮北在乡试和会试的时候,出更多的人才啊。”
“不错,但有一点必须要强调,那些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点需要转变,教授知识的先生才算是真正的先生,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不是什么恩师,这一点务必让诸多的读书人明白,朝廷之中绝当营私情形的泛滥,全部都是因为这些认识才形成的,主考官是东林党人,举人和进士就要加入到东林书院,主考官是浙党人,那举人进士就要加入到浙党之中,如此的做法,弊端太大。”
很快,漕运总督府下发了文书,各级官府开始清理所有的商贾,重点清理商贾捐赠钱粮的情况,一旦清理出来之后,官府视情况予以处理,既然商贾有钱粮捐出去,那不妨给各级的官府捐赠一些,而且这样的捐赠要成为惯例,只要发现有此类的情况,那么商贾就必须给官府捐赠,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捐赠给穷苦的百姓,如此的情形,经过官府的核实参与,可以对商贾提出来奖励,官府大力支持。
这一道文书下发下去的时候,不少人感觉到奇怪。
但很快有人明白此举的意义了,毕竟不少的商贾,每年都要给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捐赠不少的钱粮的,这一次官府清理,这些捐赠自然冒出来了,要知道商贾需要承担洪门下达的保护费,还要给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捐赠钱粮,本就有些吃力了,可还要给官府捐赠,那岂不是要破产了,可商贾既然可以给东林书院等捐赠,自然是富足,那也可以给官府捐赠,让官府救济更多的百姓。
没有谁是傻子,商贾很快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其实淮北的商贾,给东林书院等的捐赠,已经变得很是勉强,毕竟淮北完全被总督府控制了,东林党人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地位,无法保护商贾的利益,商贾必须给洪门缴纳保护费,如此的情况下,商贾继续给东林党人拿钱拿粮,内心肯定是不情愿的。
这一次官府清理,正好给了诸多商贾理由,让他们不愿意继续给东林书院等捐赠了。
其次就是士大夫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士大夫,你士大夫不是有钱吗,那好,你愿意捐赠,官府是欢迎的,但你可不要忘记官府了,官府每日里那么忙碌,也是保护了诸多士大夫的利益,那也一定要给官府捐赠的,你若是不愿意捐赠也可以,官府不会勉强,但官府缺乏钱粮,做事情必定会有影响,那你士大夫家里遭受了什么事情,官府就不一定顾得上了。
谁都知道洪门是总督府直接控制的,洪门也直接控制各地的势力,不管是黑道白道,都要听洪门的,否则在淮北无法立足,这些白道黑道才不在乎你什么士大夫,到时候小偷光临府邸,造成了重大损失,那就没有地方去说理了。
这一手的效果非常好,几乎在一夜之间,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失去了任何的经济来源,没有了钱粮,他们根本无法维持,其实士大夫和商贾也明白,总督府就是将矛头对准东林书院等的,这也怪不得总督大人,你东林党人在朝廷之中掀起了诸多的风浪,就是想着对付总督大人,人家现在出手对付你,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东林书院在淮北无法立足,复社和应社也无法维持了,这期间,钱谦益专门到南京去找到了兵部尚书刘宗周,希望刘宗周能够出面干涉,但刘宗周明确拒绝了,朝廷里面发生的那些事情,刘宗周自然是知晓的,他不会搀和进去,对于朝中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做法,他是看不惯的,何况前面还有四公子的前车之鉴。
钱谦益等人,包括钱士升和侯询等人,只能够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看着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迁出淮北的四府三州,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要知道南直隶是东林党人最大的依靠之地,东林党人在淮北失去影响力,等于是失去了大半壁的江山。
这件事情很快也传到朝廷里面去了,皇上没有任何的表示,甚至都没有询问。
已经回到京城、出任东厂提督的高起潜,专门给郑勋睿写信了,信函之中,也提到了朝中对此事的看法,赞成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但绝大部分人都是沉默的,没有任何的态度。
这让郑勋睿很是高兴,本来以为东林党人会大力反扑的,想不到没有任何的动静,看来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话语是有道理的,貌似强大的东林党人,其实骨子里是软弱的,当然强硬的东林党人,肯定是存在的,可惜数量太少了,再说郑勋睿做事情,都是做好了一切准备的,让东林党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绽。
经历了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郑勋睿做事情早就变得异常稳重了。
第四百八十九章老将出马
崇祯十一年的九月,秋高气爽。
郑勋睿的心情也是很不错的,郑家军已经扩展到八万人,其中陕西一万五千人,复州和蓬莱三万五千人,这里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