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传奇- 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六百六十五章云山雾罩

张溥等人气势汹汹的杀向淮北,可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淮北回到京城,尽管说张溥由从三品的理漕参政提拔为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可明眼人还是能够看出其中的蹊跷。

表面上看,这一轮东林党人与郑勋睿之间的较量,以东林党人惨败告终,郑勋睿以雷霆手段,不显山不露水的清除了东林党人在南直隶的根基,可谓是抄掉东林党人在南方的大本营,东林党人的元气大伤,且在南直隶的印象也慢慢变得复杂起来,按照目前的局势来说,短时间之内,东林党人不可能继续在南直隶发展。

但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郑勋睿最终将如何处置东林党人的权力,交给了朝廷,皇上虽说下旨,拿掉了钱谦益、瞿式耜等人的功名,且发配到边关,但最终因为钱谦益和瞿式耜的年龄和身体原因,发配的事宜没有执行,而是准予在京城暂住,其余大部分要发配到边关的东林党人的骨干,同样是留在了京城,或者遣散到通州和昌平等地,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处置方式,肯定有深意。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钱士升、侯恂等东林党人,依旧是内阁大臣,并未出现大家猜测的那样,两人会辞去内阁大臣的职务,并且这里面的侯恂,儿子侯方域也被作为东林党人的骨干,遭受到剥夺功名之惩戒。

议论尽管没有什么了,但众人内心的猜疑更多了,这究竟是怎么了,不符合皇上一贯的风格,以往若是出现这样的情况,诸多严厉的惩罚早就下来了。

京城。西直门大街,新开胡同。

内阁大臣钱士升的府邸就在这里,这一片地方被称呼为白中坊。

此刻钱士升的府邸前面站着不少的小人,面容都是很严肃的,警惕的看着周围每一个的行人,其实来往的人本就不多。且隔得老远,谁都知道这里是内阁大臣钱士升的府邸,要是无缘无故去打扰,那是自找麻烦。

府邸前面停着一些轿子和马车,数量不是很多,大不如以前了,特别是在皇上下旨处理诸多东林党人骨干之后,钱士升府邸就显得相对冷落了。

书房。

钱士升和侯恂的神情都很严肃,钱谦益和瞿式耜的神情则是有些落寞。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的神情则有些忿忿不平和不服气。

这是一场关乎东林党、复社和应社未来出路的大讨论,尽管参与的人不多,但的确关乎到了东林党人的未来,若是能够好好把握,韬光养晦,将来还是有绝地反击之机会,若是不改变态度,依旧按照原来的思路做事情。那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有可能覆灭。

“我和侯大人已经三次递上去辞呈。皇上都没有准许,本以为这是皇上做出来的姿态,现在看皇上是真的不想侯大人和我离开内阁了,这段时间遭遇到的事情太多,我一直没有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前两日和侯大人仔细商议。分析了诸多的局面,也想到了诸多的可能,今日将诸位请到府里来,就是和诸位商议的。”

钱士升的神情还是很严肃,他已经是内阁之中资格最老的大臣。一直以来为东林党的壮大做着不懈的努力,可以说是东林党人真正的党魁,侯恂能够进入内阁,就有钱士升的功劳,可几乎在一夜之间,郑勋睿就剪除了东林党人在南直隶的根基,钱士升甚至来不及反抗,这种严重的挫败感,的确需要时间来接受和消化。

皇上的态度很是奇怪,并未大规模责罚在朝廷之中的东林党人,反而是迅速将张溥等人调回了京城,这里面究竟是什么用意,钱士升考虑了很长的时间,隐隐察觉出来其中意思了。

今天他就是要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能够保证东林党人继续在北方发展,慢慢壮大实力,等待再次与郑勋睿博弈的机会。

看了看众人之后,钱士升再次开口了。

“东林书院走到今日,不知道经历多少风雨,当年魏忠贤查封东林书院,捣毁南北东林书院分院,残杀东林学子,可东林书院还是挺过来了,不过魏忠贤被皇上剿灭之后,东林书院的所作所为,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我们议论朝政,促使皇上改弦更辙,调整了很多的规矩,慢慢的有些自大了,我们试图清除所有的对手,让我们的对立面变得更大更强,可惜这一切我们都是不自知的。”

“郑勋睿心狠手辣,比较当年的魏忠贤,更加的残酷,但郑勋睿不同于魏忠贤,我们多次与郑勋睿的较量,都没有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郑勋睿注意了自身之形象,不管是在朝廷之中,还是在地方,形象都是不错的。”

“如今的局势之下,我们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了,否则我们就没有了任何的出路。”

“前两日我和侯大人反复商议,揣摩皇上之意图,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东林书院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秉承一个宗旨,效忠皇上,绝对的效忠皇上,我们必须坚决的维护皇上,让皇上感受到我们的忠心,如此我们才能够继续发展。”

“皇上挽留侯大人与我,继续留在内阁,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能够顺利回到京城,朝中的东林党人并未遭遇到清算,这说明皇上的态度是明确的,接下来就看我们的表现了,若是我们还按照以前的做法,那么不要多长的时间,我们在京城也无法呆下去了,最终将没有地方可去。”

钱士升说到这里的时候,众人的神情都很是沮丧,效忠皇上意味着什么,他们当然是清楚的,大面子上的效忠皇上,那是可以说的,朝中文武大臣都这样说,包括郑勋睿也要这样说,可是真正做事情的时候,就不一定是这样的态度了。

朝中要说真正效忠皇上的,那就是太监了。

钱士升说出来这些话,神情也不是很好,可为了能够让东林书院生存下去,他只能够做这样的选择了。

钱士升说完之后,侯恂接着开口了。

“钱大人刚刚的话语,你们可能是难以接受的,但这就是事实,我不妨还告诉诸位一件事情,皇上对郑勋睿的猜忌和厌恶,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皇上此时此刻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东林书院此刻效忠皇上,就是雪中送炭,他日能够获取的汇报,也是无比丰厚的,钱大人和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抛弃所有的宗旨,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对以前的某些宗旨做出来细微的调整。”

钱士升和侯恂说完,所有人都明白了,今日其实不是什么讨论,而是要求所有东林党人必须要做到从所有行动上效忠皇上,以此来换取东林书院缓一口气的机会。

钱谦益看了看钱士升和侯恂,也看了看其他人,慢慢开口了。

“钱大人和侯大人如此说了,我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了,东林书院若是开办在京城,太过于显眼,朝中的大人可以保证效忠皇上,但东林书院的学子,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若是强迫他们如此,未免会影响到东林书院的声誉,我看东林书院到通州或者是昌平等地去办学。”

钱谦益是东林党党魁,说出来的话语份量是很足的。

钱士升和侯恂都微微皱眉,他们岂能不明白钱谦益的意思,东林党能够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通过办学吸引诸多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在吸纳了东林书院的宗旨之后,自愿成为东林党人之中的一员。

钱谦益依旧想着通过老办法来壮大东林书院,可目前的情况之下,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在通州还是昌平等地办起东林书院,其一举一动都会引发皇上的格外关注,若是还是和以前的表现一样,相信皇上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

钱士升和侯恂准备再次开口的时候,张溥开口了。

“钱大人,侯大人,钱老先生,瞿先生,晚辈觉得钱大人和侯大人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此一时彼一时,退一步海阔天空,东林书院不必拘泥于过去的诸多规矩,只要能够在言语和行动之中突出皇上之英明,就能够博得皇上之信赖,所谓厚积薄发。。。”

张溥尚未说完,钱谦益再次开口。

“不用多说,我已经明白意思了,按照诸位大人的要求做就是了。”

翌日,钱士升和侯恂拜见皇上,两人同时进入了乾清宫。

从乾清宫出来,两人又到了司礼监。

钱士升和侯恂两人离去之后,王承恩匆匆赶往了乾清宫。

朱由检脸上带着少有的微笑,看着王承恩。

“皇上,奴婢以为钱大人和侯大人还是很明智的,清楚了皇上的意思,东林党人的力量不小,只要他们真正的效忠了,朝廷很快就能够平静下来。”

“王承恩,你认为朝中的东林党人还会有什么异动吗。”

王承恩摇摇头。

“他们没有那个胆量了,凭着他们如今的实力,根本没有叫板的资格。”

第六百六十六章蒙八旗和汉八旗

大明朝廷和南直隶发生的诸多事情,被段宗奎源源不断的禀报给范文程,这让范文程欣喜若狂,大明朝廷终于出现内讧了,想来崇祯皇帝与郑勋睿之间的矛盾,不要多长时间就能够爆发了,范文程为自身的安排感觉到高兴,也更加的信任段宗奎,到了这个时候,他的想法出现了微妙的变换,不再将段宗奎当作可以卖出去的棋子。

段宗奎能够在一年时间之内,就与周奎和田弘遇套上关系,成为两人特别信任的人,这已经实实在在说明其能力是很不错的,结合段宗奎能够在辽东做生意,来去自如,范文程就更加相信段宗奎的能力了,这样的人必须要重用,来刺探大明更多的情报。

范文程已经要求段宗奎转移重点的目标,一方面关注崇祯皇帝如何对付郑勋睿,一方面关注大明朝廷做出的诸多决定,他相信段宗奎能够从周奎和田弘遇那里了解到。

范文程将段宗奎所有禀报的情报,全部进行过仔细的整理,一一承奏给皇太极。

与范文程想法不一样的是,皇太极虽然对大明朝廷发生内讧感觉到高兴,但还远没有到放心的地步,血与火之中成长起来的皇太极,看重的是实力,大明的崇祯皇帝,若是手中没有了实力,那就什么都不是,汉朝末年的汉献帝,就是最好的证明。

郑勋睿手里有郑家军,强悍的郑家军就是郑勋睿最大的依靠,如此情况之下,就算是大明朝廷大声内讧,倒下的不过是一些读书人和大臣,对于郑家军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从郑勋睿的身上。皇太极同样想到了大清国的实际。

满八旗并非在皇太极完全的掌控之中。

正黄旗和镶黄旗是不用担心的,皇太极就是旗主,但目前也存在隐忧,那就是作为上三旗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在满八旗之中地位的不一样,很少参与到征战厮杀之中了。战斗力值得担忧,皇太极曾经亲率大军征伐朝鲜,那一满八旗的战斗有所体现,正蓝旗和正白旗的战斗力是最强的。

正蓝旗同样是上三旗,旗主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这也不用过于的担忧。

问题就是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和镶红旗。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在大清国的威望越来越高,隐隐成为皇太极之下的第一人,正白旗的战斗力也得到了众人的公认。镶白旗虽说曾经遭遇到郑家军毁灭性的打击,可这几年慢慢的休养生息,也开始壮大起来了,至于说正红旗的代善,曾经的四大贝勒之一,更是皇太极重点监控的对象,镶红旗的岳托和阿济格,两人内心究竟偏向于谁。那是说不准的事情。

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倒是完全可以放心,济尔哈朗做事情稳重。有着自身的见解,对于皇太极是忠贞不二的。

皇太极身为大清国的皇上,对于满八旗没有绝对的控制优势,他能够掌控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和镶蓝旗,难以掌控的是正白旗、镶白旗和镶红旗,摇摆不定的有正红旗。

连续几次征伐的失败。或者说无果而终,对于皇太极的声誉也是有冲击的,特别是建立大清国称帝以来,几乎没有值得炫耀的战斗,如此情况之下。满人权贵出现非议和波动,也在情理之中。

大清国以武力来衡量个人的实力,这一点从努尔哈赤的时代就开始了,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经历无数次的厮杀,逐渐扩大了后金占据的地盘,自身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这种通过厮杀和壮大自身实力得到的权力,也需要依靠实力来稳固。

皇太极无法改变满人权贵这种认识,他若不是直接掌控正黄旗和镶黄旗,有着最强的实力,也不可能顺利成为后金的大汗,更不可能登上大清国皇上的宝座。

范文程的做法不能够说是错误的,但那多是汉人处理事情的办法,想想大明王朝已经屹立三百余年,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威,那样当然能够掌控朝政,可大清国的请不一样了,成立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皇太极尚未绝对的权威,或者说与大明的崇祯皇帝比起来,缺乏理所当然的底气。

所以皇太极的重点,没有放在大明朝廷内讧上面,他想到的是增强自身的实力,想到的是增强大清国的实力。

沈阳皇宫,大政殿。

皇太极坐在上首,济尔哈朗坐在下首。

这样的场景,就是商量机密大事的前奏,皇太极最为信任的就是济尔哈朗,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豪格,豪格脾气直爽,同时也暴躁,嘴上难以把住,有些话恐怕会忍不住传扬出去,济尔哈朗冷静沉稳,不会泄漏任何的机密。

“济尔哈朗,朕想成立蒙八旗和汉八旗。”

皇太极开门见山,和济尔哈朗商议大事情,他不需要遮掩。

济尔哈朗当然知道皇太极当前的处境,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人都心存不满,尽管三人都败给了郑家军,其中的阿济格甚至被郑家军生擒,可他们最终将这一切都归咎到皇太极的运筹和指挥上面,甚至隐隐透露出来皇太极成立大清国、登基成为皇上,就是这一切失败的源头,皇太极没有能够审时度势,过于着急想当皇帝,惹怒了上天。

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人是亲兄弟,一旦遇见大事情,三人肯定是一条心。

代善的态度是模糊的,尽管服从皇太极的权威。

大清国的五大亲王,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其中有三人对皇太极不一定特别忠心,这样的情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