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之中,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对杨嗣昌都有了意见。
应该说杨嗣昌指挥的这场战斗,的确是罕见的大胜,可是在取得胜利之后,杨嗣昌没有能够果断的下达命令,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结果丧失了绝佳的彻底击溃流寇的机会。
战斗厮杀不是以攻占城池为目的,而是以剿灭对手的力量为目的。
杨嗣昌的这个失误太大了,恐怕对今后的征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左良玉抵达真定府城之后,停止了对流寇的追击,他还没有胆量进入到山西去作战,毕竟麾下的军士人数太少了,不可能面对数十万的流寇。
贺人龙抵达大名府之后,同样在大名府城驻扎了,停止了对流寇的追击,他的想法与左良玉是差不多的。
两人都是长年征战厮杀的总兵,对于战斗的局势还是能够把握的。
更巧的是,两人同时给杨嗣昌写信,恳请暂时驻扎在真定府城和大名府城。
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同时抵达。
圣旨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敕书也是同样的内容。
到了这个时候,杨嗣昌才发现自己的确犯下了错误,没有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结果让流寇得以喘息,其实流寇没有他估计的那么厉害,一旦遭遇到惨败,士气不振,就会一泻千里,这个时候追击流寇,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好在左良玉与贺人龙率领两万军士前去追击了。
左良玉与贺人龙的信函送到保定府城的时候,杨嗣昌的脸色很不好看,这两人驻扎在真定府城和大名府城,究竟是什么意思,难不成在这两处构筑起来工事,阻止流寇的再次入侵。
此时杨嗣昌的想法已经出现改变,他决定率领大军进入山西剿灭流寇。
此番战斗的胜利,以及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给与了杨嗣昌很大的信心,他不再想着驻守在北直隶了,而是要主动出击,此番战斗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这些粮草至少能够维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加上原来储存的一些粮草,大军足够能够主动出击了。
杨嗣昌马上给左良玉与贺人龙回信了,要求左良玉在真定府城等候,要求贺人龙迅速率领军士赶赴真定府城至于说下一步该如何的行动,杨嗣昌在信函里面没有说。
前来宣旨的礼部官员,私下里告诉杨嗣昌,皇上对此番的大胜异常的看重,认为朝廷大军一定能够彻底的剿灭流寇,对杨大人也是有着足够的信心,司礼监本来建议派遣监军,被皇上直接拒绝了。
礼部官员的话语,让杨嗣昌如坐针毡,他为自己的失误痛苦,若是时间能够倒转,他会毫不犹豫的命令大军接连追击,甚至暂时不要收拾和打扫战场。
不过现在行动还来得及,流寇遭遇了失败,士气不振,这个时候朝廷大军突然进入到山西厮杀,流寇一定是猝不及防,若是把握机会合适,朝廷大军甚至能够彻底剿灭流寇。
前后不过十来天的时间,杨嗣昌的想法就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这让人有些看不懂。
杨嗣昌不会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会遭遇到强烈的反对,因为这都是他一厢情愿,根本不切实际,战局是瞬息万变的,有些机会一旦失去之后,就再也不能够挽回了。
第八百四十六章暂时的稳定
杨嗣昌的雄心,遭遇到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的同时反对,只不过左良玉更加的老奸巨猾,反对的态度温和一些,左良玉则是直来直往,根本没有什么掩饰。
反对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河南与山西可以算是李自成的老巢了,回到老巢之后的流寇,表现肯定不一样,其战斗力会明显提升,若是想着彻底剿灭盘踞在河南与山西的流寇,至少需要三十万大军,且要有充足的粮草,这样的战斗不比防御型的作战,需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拿下来,攻城拔寨的战斗特别多,后勤保障与兵力充足是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朝廷能够调动征伐的大军,最多十五万人,首先人数上面就是不够的,其次粮草方面更是不用说,不可能维持很长的时间,一旦战斗进行不是特别顺利,大军缺乏粮草的情况出现,就是彻底崩溃的时候。
左良玉与贺人龙的认识是很有道理的,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两人毕竟是多年征伐,想当初朝廷为了剿灭流寇,征收了剿饷,而且采用了十面埋伏、四正六隅的作战部署,几乎是总动员了,那是多大的力度,什么都能够保证,也没有能够彻底剿灭流寇,如今的朝廷大军,明显处于劣势,只不过在保卫北直隶的战斗之中获取了一次的胜利,原没有彻底剿灭流寇的实力。
杨嗣昌不是听不进意见的人,他已经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譬如说没有要求大军乘胜追击,给与流寇更大的打击,可对于贺人龙的态度,他是很不满意的。
进剿流寇的战斗得不到左良玉与贺人龙等人的支持。想要完美执行是不大可能的,朝廷大军之中,如同两人这样骁勇的总兵已经很少了。
杨嗣昌不得不停止进剿流寇的想法和部署。
经此一战,北直隶暂时稳定下来,杨嗣昌仔细考虑之后,给朝廷写去奏折。建议十五万大军分别驻扎在真定府、大名府、河间府以及保定府一带,真定府方向由总兵左良玉负责,大名府方向由总兵贺人龙负责,河间府以及保定府等地则由其他人负责。
杨嗣昌的这种安排,明显排斥了贺人龙。
从个人的凶悍方面来说,贺人龙超过了左良玉,而且其威名也让流寇胆寒,按说是应该驻扎在保定府的,流寇想要进攻京城。保定府是非常重要的门户,可惜对贺人龙有些看法的杨嗣昌,将贺人龙安排到了大名府。
至于说杨嗣昌本人,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应该要回到京城去了。
几天之后,皇上的圣旨再次下来,同意杨嗣昌的奏折。
十五万大军就此分散,到各自应该去的地方。
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对这样的安排都是有意见的。左良玉驻扎在真定府,这里紧靠着山西。流寇一旦进攻北直隶,必定从真定府方向进攻,可驻扎在真定府的大军总人数不过两万人,凭着这两万人能够做什么,根本无法抵御。
贺人龙就更不用说了,驻扎在大名府。麾下只有一万军士。
保定府安排的军士人数最多,达到了八万人,其余四万人安排在了河间府,据说是要保证漕运的畅通。
因为内心有意见,故而左良玉与贺人龙没有提出什么建议。其实他们已经看出来了,杨嗣昌此番的安排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粮草的供给,十五万人需要的粮草是不少的,北直隶各地都遭遇到数次的劫掠,根本没有什么粮食,如今是初秋的季节,距离来年的秋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十五万大军的粮草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不管军士分布在什么地方,都是难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
不知道为什么,杨嗣昌没有想到这个最为主要的问题,其奏折之中根本没有牵涉到粮草,这个关键年问题被忽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杨嗣昌怕是难以预料。
时间到了九月底,北直隶基本稳定下来。
回到京城之后的杨嗣昌,负责管辖兵部和户部的事宜。
户部一般都是内阁首辅直接管辖的部门,此番由杨嗣昌负责管辖,可见皇上对其是非常信任的,不过这个时候管辖户部,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北方缺粮,就连京城之内,缺粮的问题都凸显出来了。
漕运停止之后,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京城,尽管北直隶其余地方遭遇到数不清的蹂躏,不过京城一直稳如磐石,不少士大夫和富户都借机进入到了京城,应天府在年初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统计,京城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人。
这个数字放在几百年之后,也不是小数目。
人多了,粮食的消耗就多,还在六月份的时候,京城粮食的问题就显露出来,因为大部分的漕粮都直接提供给朝廷大军了,用于民生的寥寥无几。
杨嗣昌主管户部之后,需要开始考虑粮食的问题了。
杨嗣昌不是神仙,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考虑到的,他关注的眼神,基本集中在兵部,也就是朝廷大军需要的粮食,这就包括了山海关、宣府、大同以及北直隶其余地方驻军的粮食,至于说老百姓需要的粮食,他还真的没有想过。
维持军队的粮食开销,唯有漕粮。
杨嗣昌迅速给漕运总督府下了敕书,要求恢复漕运,同时也给郑勋睿、周延儒、杨一鹏、熊文灿等人都写信了,言必须要恢复漕运。
杨嗣昌的信函、朝廷的敕书、曹驰的请示涵等等,都摆在了郑勋睿的面前,是不是恢复漕运,就等他的一句话了。
周延儒、杨一鹏、熊文灿、甘学阔甚至杨廷枢等人的意见,都是要恢复漕运,而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的意见,则是暂缓恢复漕运。
秋收季节过去的时间不长,南方的粮食基本都丰收了,各级官府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储存,这个时候运送漕粮,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没有人知道,郑勋睿正在因为漕运的事情遭受煎熬。
京城的暗线源源不断送来情报,北直隶各地的粮荒已经逐渐爆发出来,这种情况到了冬季,将是大爆发的时候,而京城的局势更加的严重。
京城斗米已经涨到五钱银子,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可能更高,南直隶石米三两银子,价格悬殊接近二十倍,这本来是很好的商机,可没有任何的商贾敢于做这样的生意,北直隶已经乱成一锅粥,虽然表面上平静了,但到处都是土匪,粮食不可能运抵京城,稍微安全一些的水路,潜在的危险也是巨大的,若是没有郑家军护航,根本不敢做。
京城的人口太多,富户只有那么多,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的百姓,家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存粮,而那些存粮的大户,已经开始囤积居奇,想要他们拿出来粮食接济百姓,根本不可能。
熟知历史的郑勋睿知道,缺粮的情况延续下去,历史上又一件事情将要大爆发,那就是鼠疫。
鼠疫夺去了北方一半多人口的性命,爆发鼠疫的原因就是缺粮,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无奈抓老鼠充饥,同样吃不饱的老鼠,自身的免疫力地下,身上携带的跳蚤等病毒更多,其身上的病菌一旦传染给人,则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将迅速蔓延,到了那个时候,鼠疫就形成了。
历史上崇祯十六年到十七年爆发的鼠疫,属于肺鼠疫,这种病毒在低温之下传染,也就是冬天传染,气温上升之后会自动的消失。
北方已经大规模的缺粮,漕运若是不能够尽快的恢复,那么北方的鼠疫将大规模的爆发。
如今没有爆发鼠疫,郑勋睿和郑家军功不可没,漕运的畅通,以及陕西对流民的容纳,让饿殍满地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更兼之郑家军与草原的互市,保证了草原上的稳定,这才让北方没有爆发出来大规模的饥荒。
北方的鼠疫是不是会爆发,就在郑勋睿的一念之间,他若是恢复了漕运,保证对北方粮食的供给,则局势能够稳定下来,若是停止了漕运,让北方得不到漕粮,那么大规模的饥荒将迅速爆发。
可恢复漕运,则大明朝廷还能够维持,说不定还有逐渐稳定和强盛的机会,至少郑勋睿内心之中的计划将要遭遇到挫折。
是不是恢复漕运,让郑勋睿痛苦,他迟迟下不来决心。
穿越十多年的时间,他的内心已经变得较为冷酷了,可如此大的事情,他还是无法真正的做出决定。
十月初,郑勋睿终于下定了决心,恢复漕运。
他良心上过不去,且不说北直隶,就说京城之内,百万人之中,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的百姓,这些百姓是无辜的,漕运若是停止,这些人很有可能饿死,京城爆发鼠疫的可能性成倍的增加,这是郑勋睿无法承受的历史责任。
至于说郑家军何时朝着北方进军,就算是历史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无非是推迟一下时间,郑勋睿正好进一步稳固南方的局面。
第八百四十七章出人预料的交易
退回到山西的李自成,突然发现日子不好过了。
此番四十万义军出征,目的就是拿下北直隶和京城,这样就能够彻底壮大义军的实力,不过征伐需要大量的粮食,前期筹备的粮食不少,足够征伐的开销,可惜在保定府的一番大败,损失了太多的粮食,让粮食问题瞬间表露出来了。
秋收季节过去的时间不长,该征收的粮食全部都征收了,继续征收粮食肯定是不行的,那样会导致河南与山西等地的大乱,更何况有钱人几乎都跑到陕西去了,留下来的要么就是无法远行的穷苦百姓,要么就是支持义军的人,继续征收粮食,维持义军的开销,让这些人负担太重、活不下去了,那么义军就将失去支持。
以往这些事情基本都是顾君恩出面处理的,李自成很少操心,他主要关心的是义军的战斗力、规模以及作战目的和部署等等,现在粮食问题迫切的摆在了面前,顾君恩也想不到很好的办法,那就需要李自成也开始思考了。
缺粮的滋味李自成是非常清楚的,原来他是驿站的驿卒,有着固定的工作,后来因为朝廷裁撤驿站,让李自成失去了饭碗,生活难以为继,感受到了挨饿的滋味,才毅然加入到义军队伍之中的,义军能够维持到现在,规模越来越大,就是因为挨饿的人太多了。
义军决不能够缺粮,否则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山西与河南两地,同样是灾荒连连的地方,这两年稍微好一些,但老百姓根本没有恢复,义军征收粮食。本就让不少的老百姓遭殃了,再次去征收肯定不行,做的过分了,会引发老百姓造义军的反,李自成无法承受这样的局面。
走投无路的李自成,将眼光看向了南方。
南方的富庶。李自成有耳闻,顾君恩也侧面说过,尽管没有到过南方,可想必这些传闻不会有假,不要说南方,就连郑家军掌控的陕西,老百姓都是稳定的,近十年的时间过去,陕西的人口越来越多。可没有谁造反,甚至连土匪都销声匿迹了。
率领义军到南方去抢粮食,那是找死的做法,李自成绝对不会做,南方都被郑家军掌控,郑家军的战斗力强悍,这支强悍的郑家军,不逼到绝境不要去招惹。
剩下的就是出钱买粮食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