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医的理论体系,它的一些理论和医疗技术、卫生习惯,反而被中医所吸收,纳入中医体系之中,与中医融为一体了。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通过中医学融会佛教医学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
佛医学很早就发现心理因素可以导致疾病,并且在心因性疾病的研究方面,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讨论心理学,不能埋没了释迦牟尼的贡献。
佛祖释迦牟尼就非常擅长“心理调整”疗法。我们来看一个佛祖亲为的心理治疗病案:如是我闻。
释迦牟尼在王舍城的灵鹫山对众人说法时,见一个老妇人悲痛欲绝,号哭不止,原来这位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从儿子下葬那天起,老妇人就滴水不进,一动不动地坐在墓碑旁,望着儿子的坟冢以泪洗面。
释尊(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听说了这件事,立刻带着五百修行者赶到墓地来了。
释尊扶起老妇人,满怀慈悲地问道:“老人家,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妇人流着泪说:“独生儿子弃我而去了,可我对他的爱,使我无法在这个世上独活,我想跟儿子一起去算了!”
“宁愿自己死去,也要让儿子活着,你是这样想的吗?”释尊问。
“佛陀啊!您能做到让我的儿子复活吗?”老妇人高声问佛,充满希望。
释尊微微一笑,静静地回答:“你给我拿火来,我就运用法力让你的儿子复活。不过,这个火必须来自从未曾死过人的家庭,否则,我做了法,也是无用的。”
老妇人闻言,停止哭泣,立刻跑到街上,逢人就问:“府上曾经死过人吗?”
大家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她,“自从有老祖宗以来,哪有没死过人的人家呢?”人们反问她。
老妇人一直奔波到夕阳西下,访问了不知多少户人家,始终没有找到符合要求的火,她无奈失望地回到释尊面前说:“我就是找不到您要的火,怎么办呢?”
释尊笑了起来,说道:“你还不明白吗!自开天辟地以来,哪有不死的人呢!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要失去亲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的,你为什么就想不开,执迷不悟呢?”
这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心理治疗过程啊。
面对一个持久悲哀不解的老人,释尊先给她一个足以兴奋的承诺,然后让她离开坟冢(脱离诱发悲哀的环境),到处去询问火的过程就是和人群接触的过程(改善孤独的心情),到处奔走的体力运动,可以充分释放精神压力(利用运动消耗能量,释放压力,是现代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然后,当她在体力和情绪都放松的时候,点出问题的关键(有生就有死,你有何想不开),点醒了执迷不悟的老妇人。
佛医学中认为,疾病是由“四大不和”而成的(四大:地、水、火、风),一大不调,可以导致101种疾病;四大不和,可以导致404种疾病。所以,佛医学认为疾病有404种,这404种疾病,又分为心病和身病两大类。心病是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诸多烦恼,可以说佛教主要着眼于众生的心病——无明烦恼的根治。而“心病”又分“魔”“鬼”致病两类。其中有一类称为“魔”病,就是现代医学中的精神、神经病和各种心理疾病。而“心病”中的“鬼”病,则是指瘟疫、流行病、传染病。佛教从“根”(生理)、“尘”(社会环境)、“识”(心理)三缘和合的整体角度考察人的存在,认为它们互不相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心起烦恼、恶业,不仅仅是“心病”的具体表现,而且还可导致生理失调而致“身病”,佛教医学有“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的说法(《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这种观点和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致的。所以佛教医学为心理治疗开创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佛家的心理大药——后悔药(2)
“魔”: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为“磨”。至南朝梁武帝时改为“魔”字,全称为“魔罗”。魔的种类很多,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够扰乱众生思维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的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的障碍称为“外魔”。 佛教认为:魔由心生,妖由人兴,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劳”浓缩为“贪、嗔、痴”三种烦恼,都可以导致“魔病”。这些烦恼,在现代心理学中就是指导致心理疾病的种种原因。
随着众生心理障碍的增加,佛教的经典中,“魔”也越来越多了,从二魔、三魔、四魔、五魔、八魔、十魔乃至到了十二魔。其中四魔之说最为普遍。四魔,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为:烦恼魔(人的108种烦恼)、五阴魔(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积聚而成的生死苦果)、死魔(四大分散,夭丧殒没,无法延续慧命)、天魔(是欲界第六天之魔)。
由此可以看出,魔,实际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各种心理障碍。佛教针对人类的心理疾病,与儒家、道家不同的是,它发明了一种药,可称之为大药—— “后悔药”。
有句俗话: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是,佛家就发明了后悔药!(真巧,同一时代的基督教,也发明这种后悔药。这个“药”是享有东西方共有知识产权的好药啊!)
佛教的“后悔药”是什么呢?
佛教针对心理疾病,提倡“修心”,采用神秘的、内省似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咏、打坐等等。其中针对业报致病所提倡的:忏悔,就是佛家研制的“后悔药”。
忏悔:人们的身心疾病往往是内心潜意识中的不良积淀所致,尤其是当人们违背了某些社会公德,背弃了道德行为准则时,其心理负担十分沉重,“忏悔”这种方法,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释放的机会。佛教认为,心灵的力量可以产生治疗效果,如果运用修定之法,使“心”(思维)专注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宽心胸,可以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作用。例如佛教中的“忏悔”一法,就是要求你想象面临佛菩萨圣众诸天,至诚悔过,使一切精神负担在忏悔后变得轻松。这不是最好的后悔药吗?那么这个后悔药怎么吃呢?
佛家认为,业病非普通药石所能治愈,唯须忏悔业障,读诵经书,抄写经典,供养赞叹诸佛菩萨,布施法界众生,以其公德消业除病。
“忏”为梵语“忏摩”的略称,原意为“忍”或“宽恕”。如有了过失,请求容忍、宽恕是“忏”的本意。“悔”是梵语“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的意思,直译为“说”,即说罪,陈说罪状的意思,犯了过失,应该向对方承认过失,不只是认错,要明白地说出自己所犯的罪过,这才是“悔”。佛家的观点是:“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佛家不但提倡忏悔,而且还有很多种有助于忏悔的方法,传世的忏法如:梁皇宝忏、法华忏法、金刚忏、大悲忏法、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金高明忏法、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等。做忏悔还需要专门的庄严道场,还要有忏文。也就是说,不同的心理障碍,佛家有不同的忏悔方法。对于这些,本书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有心研究佛家心理学的朋友,可以进一步向佛门经典探究。
佛教不但推出忏悔——后悔药,还推出了心理调整的名医大家——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又称为“观音”、“观自在”,是大乘佛教里的大菩萨。他拥有慈悲的胸怀,能闻声救苦,引导娑婆众生脱离世间苦厄,追求生命智慧。两千年来,观音信仰遍布亚洲各国,乃至西方世界,成为人类宗教世界最灿烂的花朵,特别是在中国,开展出独特的观音信仰文化。
观音菩萨的祖籍在印度,他的印度名字是“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原意是“由高处向下观之君主”或“探视下界之神”。
观音的造型男女相皆有,唐宋以前,中国的观音以男相为多,而唐宋以后的观音,以女相为主了,这是为什么呢?佛教有众多的解释。最被众生接受的解释是:母亲是慈悲的象征。
◎佛家的心理大药——后悔药(3)
观音所强调的“慈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母性的特征,也就是儒家的“父严母慈”。可是在佛教传统中,女性是“智慧”的特性,而慈悲是男性的特性。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更快地被接受和传播,必然要与中国的儒家、道教传统文化结合,而中国向来以母性表示慈悲,观音转为女性后,她的慈悲为怀的母性特性,就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了。事实证明,女性观音形象,通过被家庭中的母亲妻子的接受,而更广泛地进入到了中国的家家户户,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接受观音呢?因为观音的很多教义都符合女性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观音更容易被女性接受作为心理辅导老师。
中国的女性,由于儒家“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长期处于家庭、社会上劣势的地位,导致了整体女性世界观上的心理歪曲,也由于女性身体结构的特殊(女性因为激素的分泌在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有明显不同的原因,造成情绪的波动较大),使得女性的心理疾病明显地高于男性。而规定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礼仪,导致妇女因常年困缩在家庭中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无人疏导,无处疏泻。所以,在这种国情下,女相观音出现了!妇女们通过观音法门,每天面对观音像祷告、诵经、忏悔,实际上成了女性疏解情绪的一个重要的通道,而如果观音是男相,一些女性难以启口的话,就可能说不出来。而对于一个慈悲美丽的女性观音,那么,妇女对于婚姻、生育,甚至嫉妒、怨恨之情都可以唠唠叨叨地倒给她,畅快地诉说,甚至哭泣,而诉说和哭泣恰恰是心理调整的必需。而且观音还特别为中国的女性带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安慰:送子。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严酷的封建制度的大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繁衍目的,同时为了家族利益,形成了“重男轻女”的养育观。那时的女人,家庭地位最低,一个女人,如果不能生孩子,那么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而且面临被丈夫“抛弃”的结局。即便是生了孩子,如果没有生儿子,那么,在家庭中依然没有地位,而且面临被丈夫“冷落”的结局。所以生育并且生出男孩,是每一个妇女的最大愿望,甚至被当成是人生的重要目的。因为这个目的不能实现,不少的妇女患了心理疾病(其实,不孕症,就是在现代社会,依然和心理障碍有着重大关系)。这个时候,观音菩萨来了!她不但是女性,还怀抱小儿,被称为“送子观音”,能够送子,这对于当时的不孕的妇女,没男孩的妇女,是多么大的安慰呀!观音菩萨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富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值德本众人爱戴。”(《普门品》)看,多么令人高兴,只要礼拜供养,那么想要男孩送男孩,想要女孩送女孩,这给心因性不孕症的妇女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支持啊!现代医学也证明,只有在心态完全放松状态下的妇女,才容易受孕,而且,心情开朗愉快的状态下受孕的人,更容易生男孩。看来观音菩萨是早就知道了!
观音菩萨给中国妇女带来的更大福音还有呢!
中国旧时的妇女分娩,被称为过“鬼门关”。因为古代社会医疗技术不发达,一旦遇到难产,没有手术技术和设备,产妇的死亡率极高。导致凡是怀孕的妇女,都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在分娩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闯过“鬼门关”。这种担忧,恐惧分娩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宫缩,越是害怕,越宫缩无力,越是生不下来,越恐惧,而越恐惧,越导致难产。那时,在产程中因心态导致的难产是非常多的,当时遇到难产,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只有听天由命,而且死亡常常是唯一的结局。这个时候,观音菩萨来了!她说:“若有妇人生产难者临当命终,三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并诵持此咒即得解脱(《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看,多么令人宽慰,只要从一怀孕,就开始诵经念咒,然后,在临产时,把自己托付给观世音菩萨,这时只要“三称名号”,菩萨她就会保佑你平平安安地分娩,这给害怕分娩的产妇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支持啊!历史的记录也证明,自从观音菩萨进了产房,很多妇女的难产问题解决了,看看那些平安分娩后,抱着孩子去观音庙还愿谢菩萨的人群,你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在古代妇女心中的位置了!说她是佛陀送给古代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大师,一点也不言过其实啊!
佛家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方便法门非常之多,这里不过是说一漏万,抛砖引玉的目的就是为了证实这句话: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
◎咒禁与心理调整
咒禁是从“祝由”发展而来的一种心理调整术。“祝由”能在远古时盛行,是因为人们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怀着对疾病的无奈,而祈求天地中“神灵”的指点,至于神灵指点后,疾病能否痊愈,人们只是怀着崇敬,甚至恐惧的心理,而顺从疾病的自然趋势了。但是,当医学独立成为学科后,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疾病产生的原因的探索,导致逐步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的能力的增强,祝由——这种向天地间的“神灵”讨说法的行为,就被摒弃了。这时,咒禁术出现了。咒禁是用来治疗和控制疾病的,用来叱责天地中的“神灵”作怪,力图驱逐天地“神灵邪魔”的一种治疗方法。而这种方法,在治疗中是否能有效,完全在于患者的宗教信仰程度和患者对于实施咒禁术的法师的信任程度。可以说咒禁术对于“祝由术”来说,是古人科学进步的表现,由“顺从神灵”发展到“控制神灵”的一种对待疾病的科学观的转变。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