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权的第二年,蒙哥汗大封同姓,命忽必烈于南京关中自择一处以为封地,忽必烈与众谋士商议,大家计议不定,姚枢说,开封一带逼近黄河,水道迁徙无常,土薄水浅,四处有盐碱地,不若关中深居腹地,险要可恃,土地肥沃,古名天府陆海。忽必烈遂愿处关中。蒙哥汗对忽必烈说,关中虽好,但人户寥落,所得财赋,你如何够用呢?我瞧怀孟一带地方,人烟很是稠密,如今也归你掌管,方可以调剂得平。忽必烈招纳人才,精心治理,那两个地方后来都成了他的根基。姚枢又上书忽必烈分析了征宋以来蒙古军队的种种失误,指出在历年征战中军将唯利剽杀子女玉帛悉归其家,所掠人民尽没为私奴。这不仅造成了南宋人民誓死抵抗的形势,而且所下之地城无居民,野皆棒莽,军事战果根本无法巩固,决不是安邦定国之策。他建议忽必烈变春去秋来专事掳掠的军事行动为分屯要地,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的长期战备,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等到边备充实,方可有大的作为。不久,忽必烈征得蒙哥同意试治河南陕西施行姚枢的这一策略,当时立经略司于开封,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使屯戍军队耕战结合,屯田唐邓等州,在西自襄邓东至陈亳桃源一线布置重兵,并构置工事与南宋边境上的重镇襄阳成犄角之势,宋兵至则御之,去则耕种。置都运司于卫地,通过黄河转运粮草,河南成为蒙古军日后进攻襄樊的根据地,也成为忽必烈的重要根基。忽必烈在汉地的一系列行动,尤其是他率军平定大理,既打通向南商路,又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使他的势力和声望大大提高。蒙哥对忽必烈有了猜忌之心,指派亲信阿蓝答儿到忽必烈封地,设置专门机构钩考局借经济问题开始说事。姚枢对此洞若观火,他对忽必烈说,大汗君也,兄也;大王弟也,臣也。这事没法儿计较,远离朝廷本来就容易遭受不白之冤。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消除大汗疑忌,这是釜底抽薪的办法。他向忽必烈建议将自己的妻子和世子送到首都和林,送到蒙哥汗的眼皮底下,在那里长期定居,以表明忠诚心迹,这样,蒙哥汗的疑忌自然会解除。并一再敦劝忽必烈返回漠北回到大汗身边彻底解除他的猜忌。忽必烈先后两次遣使觐见蒙哥表白自己愿意归牧漠北的心迹,得到蒙哥的诏许后,忽必烈即驰归和林。兄弟相见,忽必烈潸然而下,蒙哥汗下令撤销了钩考局。蒙哥也需要忽必烈,为了征服南宋,他离不开已经赢得汉地人心的忽必烈。钩考虽然停止了,但忽必烈仍然被解除兵权,留居漠北。蒙哥此举,可见当初的疑忌有多严重,双方的裂痕有多深,也可见那时忽必烈的危险有多大,他采取的对策多及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忽必烈总算保全了自己。进攻南宋的蒙古东路军连连失利,蒙哥想到了忽必烈并令他率军南下。蒙哥汗阵亡后忽必烈在漠南开平即皇帝位,从此,在潜开邸时就思大有为于天下,无远近亲疏之分任用殊方绝域豪杰智谋之士的蒙古藩王,终于让他潜邸的开平成为蒙古的政权中心。忽必烈在潜邸所聚集的文武才能之士,其中主要是儒士,则在他即位之后,大多成为参与帷幄之密谋,制定社稷之大计的柱石之臣。忽必烈终于在开平登上汗位后阿里不哥也在和林自称奉遗诏宣布为大汗。忽必烈亲统大军前往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便放弃和林撤到西北的谦谦州并千方面派阿鲁忽主持察合台汗国的国事,筹集兵械粮草,并假意与忽必烈议和。忽必烈留也先哥镇守和林,派宗王移相哥驻守边疆自返开平。阿里不哥对移相突然袭击,移相溃败。阿里不哥挥师南下,忽必烈与他大战于昔木土脑儿,阿里不哥大败北遁而去。忽必烈要姚枢预测李?动向,可见他对益都事态始的警觉。李?的岳丈王文统已被忽必烈任命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月赤察儿截获了他们之间的书信,里面写有期甲子字样,忽必烈知道李?已经透露出自己的预谋。
第五十七章
听了姚枢的分析,忽必烈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从月赤察儿截获李?给王文统的书信来看,忽必烈知道李?之乱已成定局了,于是,他让月赤察儿把王文统抓了起来。
贾似道利用忽必烈的突然撤军命令向蒙古的小部队发动进攻,并且迅速击败蒙古军,收复了宋朝领土,他兴高采烈地把这场小规模交战吹嘘为巨大的胜利,在理宗皇帝那里俨然成了功臣。
忽必烈抵达开平便忙于继承汗位,他发布了一份由王鹗起草的诏书,设立中书省和宣慰使司,并有意让郝经去南宋讲和。
在忽必烈的眼中李?是一个反叛的逆臣,他也意识到李?的反叛必将对自己称帝构成直接威胁。早期战争中李?袭击过几座滨海城镇,忽必烈也一直很重用并且重视李?,他在1260年登上中国皇位时并没有怀疑李?的忠诚,还把他的岳父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并送给李?金银,作为对宋战争的费用。但李?贮藏盐和铜并不断招兵买马,最令忽必烈大为光火的是李?居然借口抵宋不出兵和林,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忽必烈觉得都应对此作出反应。
忽必烈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让史天泽和赵璧前去粉碎李?的反叛军队。
忽必烈以为李?的反叛不可轻视,说到底汉人还是不足以轻信或者是全信,因为李?对他的不忠,忽必烈开始对汉人猜疑,强烈地意识到需要非汉人的幕僚和官吏。察必非常支持忽必烈的这个想法。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话可是他们汉人说的,你作为一国之君,有些事情还是要从长远考虑。咱们毕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这天下,还要蒙古人来坐,当然也要蒙古人来保。”察必渴望成为有权力的皇后,她也想象着母仪天下的威严。“对那些汉人可以用,但不能一任听之任之。”
“察必,我知道你是为我好的。”忽必烈正为是否重用汉人优柔寡断,在首鼠两端之际,他需要的是冷静,当然,察必的一些话也正是他所考虑和忧虑的。在金莲川以来他的大部分谋臣是汉人,从而容纳某些汉人价值观念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他实行的行政制度意在吸引汉人的支持并且反映蒙古人的利益。但是,那和以前的中国朝代不同,他新设计的政府不实行科举,需要对孔子学说进行反复学习和探讨,他不急于把自己囿于由汉人思想熏陶出的幕僚和官员的圈子之内。此外,他想拥有任命自己官员的权力。不过他所建立的制度应该是他的汉人臣民所熟悉的。传统的中国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大部分行政事务,如接收呈交给皇帝的奏章以及制定法律,中书省的负责人在主要的政治决策上还是要和忽必烈商量的,然后再由左丞相和右丞相监督的六部执行。忽必烈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政务上有些不伦不类,他觉得这些还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想把都城从金莲川迁走,至于迁到哪里,当然,他第一想到的是金都上京,他不想去上都,眼下,毕竟阿里不哥还没有真正俯首称臣。忽必烈设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让御史台监察全国官吏的行为并且向他呈写报告。他还想象着要把居民分成为种族,当然,要把蒙古人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然后是称为色目人的西亚和中亚人。李?一乱,他从内心里有些讨厌汉人,让汉人居民成为社会的最阶层。他非常关心的是官员的忠心、诚实和廉洁。想寻求保持官员的忠诚,同时也要防止他们滥用职权。受贿的官吏、在履行职权时缺乏热情的官吏或者向他们的臣民过分征括的官员受到严厉的惩罚,他需要新的制度来控制和保持蒙古人的统治地位。他知道,从窝阔台的时代开始,许多蒙古贵族得到封地的赏赐,在他们自己的封地里他们认为自己是至高至上的并且几乎不允许干预,他必须使那些封地得到中央政府的监控,坚持使这些统治者必须遵守他的政府制定的法律和制度。另外,他期望由他而不是封地的拥有者来征收赋税和征募国家的军队。他以为中书省的作用只在一定周围是有效的,对于地方事务的控制不是他所希望的那样遍及各地,同样,他对地方官员和封地领主的控制也是有限的。“察必,李?一事让我伤透了心,以后,我要在用汉人方面更加谨慎,要慎之又慎。”
“是的,大汗,象木华黎国王的儿子,象跟随祖父东征西杀的那些四杰四狗十大将军的后代,要重要他们。”察必觉得忽必烈在金莲川有些过于重要汉,现在经过李?一乱,她以为正是让忽必烈清醒的时候了。
“还过,有些事情还是要让汉人来做的。”忽必烈轻嗟一声说,“眼下,我要着手把阿里不哥的事情处理好,对于李?,当然不能姑息迁就,但对于临安,我现在却是腾不出手了。”
“那怎么办?”察必很想替忽必烈分担忧愁,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办法。
“先和南宋通好,等待时机再说吧。”忽必烈笑了笑说,“我已经派郝经前往临安了。”
“郝经只是个书呆子,他能干什么事呀。”察必听后不以为然,“大汗,有时候你考虑的事情还是不全面的。要不然,叫我弟弟格尔察金陪郝经前往吧。”
“格尔察金,还是让他在翁吉剌部好好的放牧吧。”忽必烈纵声笑了笑说,“察必,我知道你想让的弟弟格尔察金出来为官,但他不是那块料。其实,现在我大蒙古国所用之人多为我当初在金莲川的追随者,我知道,你想让我多用一些蒙古部落的人,特别是我外婆也是你娘家翁吉剌部的人,你的心情我是知道的。”
“大汗,现在蒙古国都建立了,我还没有回娘家呢。”察必摇晃一下忽必烈的臂膀,“从和林回来,咱们一块去一下翁吉剌部,我很想念我的弟弟,听说他的小女儿都能放羊了。”
“是吗?叫什么名字,我还不知道呢。”忽必烈爱抚地握着察必的手,“怎么,以前没有听你说过。”
“南必。”察必点了一下头说,“是的,她叫南必。”
第五十八章
“察必,等我忙好眼下一些要办的事情,我一定会陪你一块去翁吉剌部的。”忽必烈安慰着察必,他知道自己现在刚称制天下,还有好多大事要办的。
忽必烈称为大蒙古国皇帝以后,赐封八思巴为国师并授以玉印,将西藏十三万户作为供养,任他为西藏最高政教首领,就归萨迦派掌握。忽必烈强调与西藏大喇嘛之间只存在檀越关系,所谓檀越是个佛教名词,意为施主,檀越关系亦称供施关系,即施主与受施人的关系。忽必烈言外之意也就是把八思巴作为自己属下,把西藏作为自己的属地,他和八思巴是信佛的世俗财主向寺院高僧施舍钱物的关系,受施高僧则优先满足施主们的诵经、超度等佛事活动要求,由此形成彼此间固定的檀越,后来忽必烈又多次向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大喇嘛经常施舍财物,赐给黄金及珍珠装饰之袈裟、长坎肩、珠宝装具、法衣、帽、靴、坐垫,以及黄金一大锭,银四大锭、乘驼、骡、全套黄金鞍辔,赐给白银五十六大锭、茶二百包、锦缎一百一十疋。八思巴作为回报,也为忽必烈灌顶、传戒。大位已定,忽必烈不想去和林即位,毕竟阿里不哥还没有被灭,他只想把和林当作上都,想把金国都城燕京改建成大都作为自己称制的地方,到时候,再举行一次称帝大典。他命刘秉忠和赵秉温共同负责地点的选择城市和宫殿的规划设计,赵秉温绘制好图纸拿给忽必烈看,大都城要建三重城垣、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有九经九纬的街道和标准的纵街横巷制的街网布局,在规划中还注意促进商业的发展,并有发达的给排水系统和完善的军事防御、对内监督设施。忽必烈看后很满意,他知道赵秉温在制定朝仪和古代的礼制上还是有一套的。忽必烈需要一套符合实际的朝仪。他下诏成立侍仪司,拜赵秉温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专管侍仪事。要改变一国的国号,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忽必烈想用一个好名字改变大蒙古国的称谓,他从小就喜欢汉人的文化和历史,也有条件受到较好的教育,在总管漠南地军国庶事后,他大量接触了汉人,中原文化对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况且,他度量弘广,能揽住英才,并量才委以大任。正是因为如此,中原有志之士纷纷投到金莲川,成为他的座上客。他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事。改变国号的事他一直在和刘秉忠商讨,刘秉忠十七岁时曾仕金朝,蒙古灭金后,曾担任邢台节度府令史,后来,他出家武安山天宁寺为僧,法名子聪。后被海云禅师推荐给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为其重要谋臣,位列邢州五杰之首。在他出仕后,他与姚枢等人制定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针大举招贤纳士,当时的大儒许衡王恂张易人入仕,他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将政权名为元并向忽必烈进言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参照汉法,改善法度革除弊政。他担任中书令期间先后参与位处旧金朝首都燕京的都城,其后名为上都以及兴建国都大都两座城市的工程,并与同乡郭守敬一同订定授时历。郭守敬也是邢州人,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后来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召见郭守敬。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于是忽必烈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过了两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那里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到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