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夏-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格买下它们的田地,帮他们另寻出路。打头地又是陈晓奇这样的善人,那也就跟着走吧总要活下去!
    西北西南数十县的地面,除了极少部分的当地富户还撑得住没趴下之外,至少半数的土地归了齐鲁商会控制,将来一旦事态平稳了,这里至少可以安置千万百姓,这却是陈氏的一步大棋。在他人不知是何目的地情况下已然布了下来。
    秋收不久,美华集团再此下达训令,凡是美华集团属下工作三年、服务三年、获得评定资格认证的山东父老和各地工人,统一颁发职工身份证。
    从1923年美华集团下手收拢人心以来,到目前为止上千万人口成为他们直接间接的属下人群。占了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此时几乎都便成了美华农业银行的基层工人了。
    表面上,仍然是大多数人拥有自己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守着十来亩或者数十亩田地耕种生活,只不过一切农业生产都在美华集团的指挥之下罢了。但是若仔细深究,便能看出其中的奥妙来,实际上。整个跟美华集团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变成了巨大地公司化工业化生产模式。
    抛开上千万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组成,单纯从产业的角度着眼。有心人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地现实,即是在遍布山东大半地方的美华控制区内,各村各镇的农业生产目标和方向首先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按照当地环境、水利、自然优势来种植农作物和农林牧渔养殖,农民不能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搞生产,因为他们都是签了合同按了手印地。
    美华集团承诺这些自耕农们每年的收益不会低于多少。农产品收购价格不会低于多少,总而言之是保证一定的底线,让这些人就算是碰上各种灾害灾难也能撑得过去不至流离失所倾家荡产,这样的承诺已经经过无数次的验证了,在美华集团近乎严苛的监督监察制度保驾护航下,效果是有口皆碑。
    因此这些广大的农业人口实际上并非古代或者后世的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农民,被固定在一亩三分地上数辈子不能翻身行动,碰上灾患年代便要死要活都由不得自己,碰上丰年了。却又架不住黑心粮商恶意压低粮价。让他们丰年不丰,一代代地贫穷下去。
    他们都变成了合同工人。尽管是从事于农业地,那也是农业产业工人。凡是壮劳力能干活的,最聪明伶俐地那些被拉出去当成了基础工人培养,然后作为各工厂矿场的技术工人来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工人队伍的主力,更佼佼者则选拔为后备干部培养,不断的在严密的培训系统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一步步照着人生的越来越宽的道路走下去;身强力壮脑子不大好使的那些被拉出去当了基础建设工人,也就是后世常见的“农民工”。这些半脱产的人成了城乡之间主要的流动人口,但仍在庞大的美华集团组织之下形成无数支工作队,遍布各处挥洒自己的汗水辛劳,将通大道修起,将高楼大厦垒砌,将齐鲁故地旧貌换新颜,他们居功至伟。
    在剩下能干活的女子,此时也被组织起来进行各种工艺民加工和轻劳动量的工业生产,她们不必关心做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因为只要她们按照培训规程和验收标准做出来合格的产品,就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工钱。不用离乡背井,不用抛头面,在照顾老人孩子至于还能赚取足可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余财,这是天大的好事。这些女人便成了规模庞大的计件工。
    而孩子们也不再四处撒野无人管束,美华集团会和齐鲁商会在1926年开始的齐鲁教育扩大行动几乎将他们涵盖了进来,在这一方面喜好名声的张宗昌也插了一杠子,难得的从口袋中拨出来一点资金支持鼓励这样的行动,虽然是杯水车薪,但大的风气却是被鼓动起来了,毕竟任何年代趋炎附势者都从出不穷,他们自然也要跟着张大人做作样子装装门面。不管多少,总之孩童们是受了惠了。
    底下继续求票!苦求啊!
第一百二十五章 民族自信心
    蒙童教育是比较简单的,乡间各处的破庙、祠堂便成了教学场所,另有些开明绅士和地主家里也将广阔的宅院清扫出一块来,供他们使用,毕竟是惠而不费博取名声的义举,只要不是脑子坏掉了,都知道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抢着做还来不及呢。这可不是从前了,在陈晓奇数年间不断的通过广播和报纸大力宣传详细讲述乃至很多人献身说法之下,这些顽固守旧的地主们也都明白大势不可阻挡,不想被滚滚洪流淹死的,最好就积极参与进来。
    蒙童教育所需的教员,除了遍布各处的扫盲班之外,广大的村学先生也被组织起来,经过简单培训之后投入到更新换代之中,指望这些人传授什么大道理那是不行的,教学识字还是比较合格的,齐鲁故地向来文风鼎盛,就算出了名的“山东秀才念半边”的事情常有,毕竟念对了的占绝大多数不是么?
    在没有足够的正规科班出身的教员支撑下,陈晓奇他们只能选择如此的做法。
    剩下的老弱病残,则在次第建起的“孤贫院”帮助下不至于到死无人问,而凡加入到了美华体系的家人,享有令人艳羡不已的各种福利待遇,自有的耕地也不必担心无法耕种,有专门的机械化收割耕种工作队常年分片在乡间来回的工作,农户家实际上干的是帮衬的活计,最累最难的那一部分都有专门的技术工人在做,效率不是他们能想象的高。
    整个农业生产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工人,这是工业文明发展到极致的显著特点。一切的生产活动都按照工业化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模式进行,而不是一家一户的自己干自己的,自己吃自己地,自己穷自己的,那样只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穷困下去,衰败下去。
    可以说,除了官治之外。广大地域的工业、农业、商业、金融、服务业都在美华集团和齐鲁商会的联手控制之下,实际上的民生和经济也都是他们在说了算。这就是陈晓奇一直以来的宏大目标。也是让无数自以为是前辈的老资格前辈们咋舌不已、叹息不已乃至钦佩不已的大手笔,这样地事情他们不是不敢想,而是不知道如何做,也做不到,但是在陈晓奇的带领之下,他们做到了,这简直就是奇迹。
    农业产业化的好处是自不待言的。在这个时代。山东的人口远没有后世那么恐怖——将近一亿,而只有三千万冒头,百分之九十生活在乡村,自从美华集团崛起之后,一下子将农村主要劳动力抽空了,最后整家搬走的也越来越多,城市化,城镇化,便是在各大体系的逐渐丰满和壮大之下迅猛的实现起来,工商业才是带动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最大源动力。一如千年前的宋朝。
    将劳动力抓在手中,就是将以他为代表地家庭抓在手中,也就是将整个社会基层抓在了手中。陈晓奇在撑过初期的布局阶段之后。都不必要撒多少的真金白银,庞大地新型消费人口就将整个工商业带动起来,他只需要在外面时不时的推上一把,这个车轮便越转越快,雪球越滚越大,到了1927年底。收获的时间到了。
    而在这时候,美华集团下了第一道杀手锏。
    身份证制度,并非是后世作为个人身份证明又或者小鬼子的“良民证”那么简单,在美华集团中,这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有了这个证件,首先说明这是该集团的正式成员,一切地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都要相辅相成,凡是美华集团管得着的地方,这就是通行证。即便是在各府各县。也轻易不敢有人随手就将持有这证件的人怎么样,因为此时的他们背后是整个美华集团和齐鲁商会。是除了张宗昌之外山东最大的势力——实际上比张大人说话要管用的多,任何敢亵渎这不起眼的证明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一家老小没饭吃、没菜买、没地方消费甚至不敢出门的恶劣境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张证明又代表了一种地位,一种被尊重地地位。在以往数千年间,中国地基层劳动人民几乎都没有享受过所谓的地位和尊重,尽管历朝历代将“士农工商”挂在嘴头,好似农业人口多么重要是地,其实那都是虚幻,在统治者心目中农事之所以重要,其一是他们日日离不了吃喝拉撒睡,这都是要农民来供应,其二便是“无农不稳”,农业社会,占了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是稳定之源,一旦农民生乱,则国家凋敝指日可待。
    但是农民本身。却得不到任何地尊重。就算是到了另一时空。皇城根下面地那些男女老少们。别管祖宗八代是不是从农村里出来地。张嘴动不动就一副鄙夷不屑地口吻“农民!”自此农民真地就便成了被蔑视被鄙视被不屑一顾地最下层最低贱最见不得人最不招人待见者地代名词。
    可见。农民等于没地位。农民等于低贱。等于下流贱格。等于不应该活在这世上地臭虫一般。这还是号称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地社会。
    而作为农民本身。居然也乖乖地认命了。这不是什么奇事。自古以来。朴实憨厚忍辱负重韧性顽强地中国农民就知道了自己地命运。所以他们认了。也就忍了。一旦到了世道不昌有野心家要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时候。他们便又被裹在中间。被人加上种种地大义和苦难。作为一面旗帜一个巨大地幌子来博取野心家们需要地权益、地位。此时他们被称作“农民起义者”。很正面很光鲜地名号。他们代表了反抗不公正地先锋。作为不屈不挠地斗士。为人所歌颂敬仰。
    但是起义失败。领头者四处逃遁。没地方可去茫然无助地农民便成了被屠杀被用来标示功绩地主要资本。他们被称为“暴民”。杀几个来回都不冤枉。动不动“杀敌数万、斩首若干”。死地还不都是农民么?
    一旦侥幸造反成功了。则个别聪明者迅速上位占据了最有利地地形。广大地农民在同类死去大半之后。很荣幸地占据了死难者让出来地坑。成了新地拥有土地地农民。老老实实地进行休养生息繁衍子孙。这时候他们是“良民”。然后等到某一天再被起义一回。王侯将相一回。谁在乎他们地性命和尊严?农民?
    陈晓奇是不是真地在乎?他自己在另一个时空地后世没学到。因为他身边看到地听到地感受到地。没两样。但是到了这里。他很清楚地知道一点。自己要做地事情必须要将农民抓在手中。必须要得到他们绝大多数人地支持才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让他们觉得“跟着你、有肉吃”。在乱世能够活下去。是人地基本需求。其次才是吃饱、吃好。再次是吃饱穿暖。等等等等。马斯洛那一套生理需求体系还是很伟光正地。
    所以陈晓奇照着自己的理解做了,而现在,很显然他做的还不赖。否则也就没有“陈大善人”这样的称呼了,若是照着被供养上香的比例看,在山东地面上他地号召力比佛菩萨强的不是一星半点。给那些神灵上香也就祈求平安而已,给他上香,可是能换来实惠的,就这么简单。
    所以在正式实行“身份证”制度地时候。他的受欢迎度更高了一个台阶,最关键的影响力在民众心中大大加码,因为一种叫做“尊重”、“重视”的东西降临到了老百姓身上。
    拥有这么一张薄薄的、跟那些回乡的工人学生们手中玩地“扑克”差不多大小的塑料卡片,上面附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然后被密实的封在一个透明的塑料包内压得严丝合缝,不用刀都切不开,上面写着自己的大号,籍贯,性别。职位等等信息。这东西在山东大部分地面上,拿出来就能当通行证使唤。便是地痞流氓也不敢轻易招惹,这是有身份的人的象征啊,要不怎么叫身份证呢!
    陈晓奇原本想得没有太复杂,他就是觉得在一定的时候,应该让美华集团地正式员工跟别人不一样,人要有比较才有上进地动力,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永远是拖后腿的做法,你不能指望所有地人都变成圣人那么自动自觉,而他本身也不是真的财神下凡,有那个能力养活无数好吃懒做的人,他要做的是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的风气,实践他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勤劳创造财富”的社会风尚。
    而手持着用丝网印刷技术在特制的塑料卡片上印出来长城图案的“身份证”的人,就是证明他做到了陈晓奇说得这个标准,成为正式员工,成为被承认的那一个阶层的人,而不再是别人不屑一顾的“贱民”。这代表着高收入和高福利待遇,代表着人身安全和家庭富足,代表着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不敢想也想不来的东西。
    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颁行以来,凡是家人在各大集团和工厂内评上级别的人家,在介绍自己人的时候都有些自豪甚至炫耀的说,“我们家某某在某厂上班,几级的技师呢,拿几级的薪水”,然后就在好奇着的询问下得意的说起那些个待遇和好处。首先,拥有整个齐鲁商会通行认证的职业资格证明,是直接代表着身份、收入、福利的大好事,这就是将优秀的人和普通的人区分开来,详细的各个职业阶段的要求细则,让他们都知道自己差别的原因,要升级没有别的路好走,过了考核那一关!题目都是公开的,答案都是公开的,就看你能不能真的掌握,能不能真的做到。公平竞争,自己进取,任何私情不要讲。
    这样的制度立刻将有证者和无证者分开,社会地位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有了努力的目标,有了进阶的途径,甚至每一级台阶都凿好了,等着你自己努力往上爬的前提下,再不思进取妄想着平均主义、天上掉馅饼的人还能有多少?
    寻求自我增值和改变的人,获得的就更多,不思进取怨天尤人的人,就要被淘汰,这是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爱好点文学的读书人口中最常见地一句话,而今在普遍的民众中间被曲解成另外一个说法——“连老天都在不停地前进呢,何况咱们这些小老百姓!这可是孔圣人说得话!”
    是的,天都在自强不息,一个渺小的人,为什么还要顽固的呆在原地不前进呢?
    社会风气是一点点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