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间,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我们愿意等。这种练习是很好的学习、调整、上升的过程。
于是,我把新人们的作品收上来,带着平和的心态,预备着审查各类不着边际甚至逻辑不通的文案,对最差的“作品”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想到,小方的一篇稿子,还是让我大跌眼镜。
这是一个服装展的形象包装与宣传项目。宣传的是一个产业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针对的是各大服装及相关企业、全国采购商等等。小方的稿子上,赫然一个大标题:“衣服,是这个时代最后的美好环境”。内文写着:“衣服,衣服是这个时代最后的美好环境/……/不安的人们居住在各自的衣服里寻求仅存的保护与慰藉/毕竟在世纪末恶劣的废墟里/衣服会是这个时代最后的美好环境……”
我一下子没背过气去。见过抄袭的,没见过抄的这么笨的。我把小方叫过来,跟她先是一番和风细雨:“……开始的阶段总是很困难的。很多知名的作家,最后都不忍心回头去看自己最初的作品,这是正常的。说起来,借鉴也是很多人写东西的第一步,抄袭不要紧,关键是要抄到精髓,是借鉴它的‘意’,而不是生搬硬套……”然后再是一轮暴风骤雨:“怎么着?你当我们的客户就是让你糊弄的?拿台湾中兴百货这么有名的案例,文不加点就搬过来,就算客户不知道,同行还能不知道?这么下去,公司的名声全得玩完。就算不为公司着想,你也得对自己负责不是?再说,这两个项目八竿子打得着吗?不是让你们借鉴别的展览、交易会之类的了吗?”
小方的反应还挺有趣的,她首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就紧赶着探讨起“意识形态”……就是小方抄袭的那家台湾广告公司的作品来了,“请教”的态度还挺诚恳。我看是这样,她有了教训,长了见识,下次认真做也就过去了。没想到这是我的一厢情愿。
没多久,又有一个运动鞋的广告需要做,看小方交上来的广告语,居然又是我们早已经在各种广告媒体上耳熟能详的另一品牌运动鞋的口号。于是,小方的试用期就这样结束了。对“心理人妖”改革的第一步失败了。
有同事玩笑说,小方是太会为公司节省资源了。她的工作方式,算得上是珍惜键盘之最……简直可以把键盘都拆了,只留下几个键:“Ctrl”、“C”、“V”“H”就好了。反正写文案就用“Ctrl+C”(复制)和“Ctrl+V”(粘贴);做策略就用“Ctrl+H”(替换)的功能:在拟订策略案的时候,挑一个类似的案例出来,把上次提案的客户名字换掉,然后再修修补补,凑成一份策略案。
问题是:这样的方便和节省我们并不需要。这样搞下去,客户迟早得跑光。那时候什么机器耗材都不用了,算得上真正的最节省状态了……只是那时候公司也得关门了。
第30节:损失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他们损失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没有责任感,能不能担当得起来,确实是很多人成败的分水岭。而担当责任,绝非是公司高层的专利。责任有大小,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何况除了公司之外,还要对自己负责啊。
最后说一件小事。我们公司上网是完全放开的。但上网的作用,新人们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些人用它来保持着工作中与外界的及时联系、搜索必要的资料、最新的资讯、业界的动态,经常上专业网站学习,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或者用来了解消费潮流的前沿、各种消费群体的习惯与心态。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上网就是聊天灌水,有时还偷偷玩点小游戏什么的。
现在几年过去了,第一种人,多数已经有所成就,其中有些已经“上位”,跳槽进入了一些知名公司的管理层;而第二种人,大多转辗来去,依旧默默无闻,做着底层的工作,一边偷偷地上网聊聊天。
我想对他们说:一个新人,如果不能对公司负起责任,公司的损失大概也就是付给他们的那一点微薄的工资,顶多也就为他们的失误支付一两次的学费。最大的损失还是在新人自己身上,他们损失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青春。
为此,我反复的思考原因,结果发现这里头既有大学教育的责任,更有一代“天之骄子”自身的问题。我们当今的大学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实,无论哪个行业,一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都是职场必备的素质之一。比如逻辑思考能力、负责任的精神。可是,从进入公司的大学毕业生们身上,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系统的思维训练留下来的痕迹。文科生,什么中文、新闻毕业的倒是能写,可就是对该写什么没概念;设计系毕业的就更夸张了,压根就不考虑文字的内容在平面编排的时候,有时候丢掉一段,有时候又将同一段排上两遍,可见文案写了什么他们连看都不看。
这些都还只是管中窥豹,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社会的脱轨之处还有很多。但这里我并不想谈这个问题。对毕业生说这些都已经晚了。学校能给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大学毕业后要在社会上立足,更多的要靠自己。此时需要的,往往也并不是太玄妙的理论或太高深的技巧,只是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对于责任的态度问题。很多年轻人在这上面蹉跎了时光,浪费着机会和自己的青春。
采访后记:
听了蔡先生讲述的几个大学生故事,心中渐渐升腾起好几个大大的疑问:大学生在校园里究竟学的是什么?他们为步入社会又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他们会屡屡受挫?难道真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在那里?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适应能力包括用所学的书本知识适应工作实际的主动性,也包括能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企业一般都非常希望应聘的毕业生能初步了解所应聘职位领域的最新热点和发展动态,而不是仅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对于大学生来说,首要的是尽快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中国的教育,一直来都是学生被动性质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步入社会后,没有人有义务来教育你,你从交学费的角色转变成为领工资的角色,在这个转变中,如果不主动地去学习,去顺应职位的要求,跟进公司步伐,谁会为你付薪水呢?其次要尽快对所在的公司有个全面了解,进入工作状态也要快,企业主的所出的每一分钱都要有回报,学生本来社会经验少,工作阅历少,再不努力工作,谁能耽误得起企业时间和金钱?
人生的路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长,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走好第一步更显重要。一定要有学徒心态,空杯心态、海绵心态。你是在学习,哪怕你第二天就从这个单位辞职也不应放弃之前每一个值得学习的机会。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比任何一个好工作都更为重要。
第三部分:寻道篇
第31节:迷失在校园里的出门人
迷失在校园里的出门人
吴老师,大学人事处干部。吴老师是我朋友的夫人,刚出差回来,说是到几个城市为学校招聘新老师去了。近几年大学扩招得厉害,有的学校学生成倍增长,师资缺乏。有的大学为了挖到高层次人才,不惜花重金,又是房子又是车的,对于这些媒体上不乏报道。问起今年的招聘情况,吴老师说本想花力气花本钱要找的博士、教授、海归什么的,结果是一无所获;与此相对照,收到的应届毕业生应聘材料能堆多高,没亲眼见过的人没法相信。我说这样才好啊,百里挑一嘛。吴老师却摇了摇头:“挑,怎么个挑法?材料上写的都是好好的,相关证明也过得硬,面试的时候更是头头是道;可一到用他的关口,就掉链子。”他们刚出校门,又进校门,已是物是人非……
进入高校工作与进入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看起来好像是从高校出来又进了高校,环境没什么变化。事实上他的身份却来了个急速大转弯……从学生变为了老师,这应该是一种质的变化。身份变了,周围的环境相应也变了;然而有时候,我真的怀疑这些“新老师”到底有没有搞清楚这种身份的突变。他们大多20岁出头,刚从大学毕业,人才市场走一圈,应聘、考核,转眼又进了大学。身份上已经是老师了,心理上还停在学生状态,做事莽撞往往不计后果,等到问题出来了,还搬出一大堆看似情有可原的理由。
从一个高的意义上说,老师这个职业很特殊,传道、授业、解惑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词就是“为人师表”,这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具有“表率”力量的人物,你的言行会对一群更年轻的求学者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做老师绝对随性不得。
拳打脚踢师生恋
学校每招进一名新员工,人事处是第一道门坎。能本科毕业进高校当上政治辅导员的,都是在校期间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在招聘的时候要求很明确:要担任过学生干部,中共党员,拿过二等以上奖学金。当过学生干部,说明他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是中共党员,说明他政治思想进步;得过奖学金,那他的学习成绩肯定比较优秀。再通过一轮轮笔试、面试,最后留下的肯定是毕业生里的拔尖人物。很多素质都可以通过一些硬件表现出来,或者通过考核测试出来;而且近几年我们每次都邀请了人才测评专家、心理学专家参与到招聘工作中来。可即使是这样,在录用人选素质上还是会有一些不可测试的部分,比如说感情问题。
一天中午,我顺道在学生餐厅吃饭,听到几个女生一惊一乍地在聊一件校园绯闻,各个眉飞色舞……一个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吗?昨晚有一个老师和学生在食堂打架。”另一个对她关于这件事的定性表示异议:“什么呀!是决斗,为了一个女生。我宿舍有人看到了。”有人听到过风声,问:“是不是××学院的那个女生啊?她换男朋友了吗?”还有人将信将疑:“那男生真的跟老师打啊?他要倒霉了……那老师是哪儿的?”立即就有消息灵通的接茬:“就是××学院的辅导员嘛,我认识,下回指给你看好了。”
我边听边皱眉头,这种闲聊往往是空穴来风,并非无因。学生在茶余饭后谈论老师很普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神秘色彩的。老师的发型、服装、口头禅、小动作,学生们讨论起来都津津有味,更别提生活感情方面的事了;甚至在一些研究生之间也会听到“某某导师的夫人很漂亮”之类的闲聊。学生比较喜欢拿老师当话题,一传十,十传百,原本一件小事可能就给放大了。
当听到“我认识,下回指给你看好了”这句话时,我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实在是不忍想像一位同事以这样的形式成为了学生们关注的对象。对于这个“××学院的辅导员”我心里有数,应该是指小洪……去年刚来的辅导员,上学期就隐隐约约听到他和班上一个女生谈恋爱的事。这学期他们学院做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些工作调整,小洪换了两个班级,不再带原来的两个班;可能是院领导也注意到了“感情事件”,有意识地提醒他一下。不知道怎么平静了两个月之后忽然又有了新的传言。
在我听到那些议论一星期后,由三位当事人写的事件报告从校党委书记那边转到了人事处,证实了这件事不但是真有发生而且比较严重。从三份详尽的报告里,对事情的原委始末叙述得很清晰。
师生恋在校园里始终是个比较忌讳的话题。显然,这位新来的小洪老师起初根本没想过要去踩这根线。因为年轻而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很喜欢他,他也很乐意融入到学生的圈子里去。亦师亦友的关系很完美,然而完美的东西往往很脆弱。
他太年轻了,没办法将这种关系掌握到恰当的火候。感情的事就像流水一样,渗透性很强,不知不觉间就不能自已:小洪老师和班上的一位女生恋爱了。但是很快,他发现了这场恋爱所带来的消极面:工作效率降低了,学习时间减少了,和其他学生的相处尴尬了。院领导找他谈话,没明说,只是点拨了一下;他觉得很有道理,也很感激领导的帮助。
经过一个寒假的考虑之后,他决定把和这位女生之间的关系降降温,彼此冷静一下,把工作和学习放首位,慢慢再来谈感情。女生倒也体谅,一口答应了;他很感动。以后两人就保持了电话、短信之间的问候。小洪老师一心投入到了工作中去,早早地开始做考研的准备,希望这场感情能够有一些更有力的东西来支撑。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其实是处理得很不错的。理性很好地引导了感情的发展。因为感情这东西非常微妙,没有人会去随便打压。大家都是成年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处理好了甚至可以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案例,处理得不好肯定就搞得一团糟。
结果事情没有像小洪老师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他高估了这位女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学生对于爱情谈不上什么稳定性,细水长流式的爱情只是他的一相情愿。在他自认为的感情降温期间,女生和同班的一位男生恋爱了。
第32节:以讹传讹的宿舍闹“鬼”
三个人间的关系变复杂了,说不清道不明,那男生本是小洪老师的学生。小洪老师面对这样的变故有些发蒙,或者说他本身也还并不成熟,既没有考虑过会不会出什么问题,也没有应变一些突发事件的良好心理准备。于是,小洪老师的理性在这场情感变卦面前瞬间坍塌了。他先找那位女生谈,又去找那位男生谈,目的只有一个:阻止他们在一起。因为他打心眼里放不下这件事情,他不愿意自己刚刚放下的这段情感这么快就被别人拾了起来,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学生。他决定阻止,但他忘了:强硬的“阻止”在感情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适得其反地成为催化剂,无形中把两个人推到了更紧密的统一战线中。
怎么办?这时候他亮出了老师的身份……这是他最后一张牌,“谈话”变成了“命令”。两个学生毕竟对老师有三分畏惧,表面上便答应了下来。但小洪很快就发现这不过是两个学生的一时敷衍,暗中来往反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