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好孩子-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带小记者团去河南信阳光山县王大湾“手拉手”希望小学看朋友。第二天离开村子后,张家口市来的一个男孩子悄悄对我说:“我在朋友家只住了一个晚上,你猜他送我一个什么礼物?”
“什么礼物?”我好奇地问。
“送给我他家的门钥匙。他说,我家穷,没什么好送的,你带上这把钥匙吧,以后你就是我家的人了。以后来我们村,随时都可以进我家。‘知心姐姐’,你看他多么信任我呀!”
孩子说话时,很激动,一脸庄重。
“手拉手”的实践,使城乡小朋友从对方身上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责任,找到了新的知识。他们彼此不再陌生,他们彼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打开了封闭的孤独的心灵大门,结为知心朋友。
了解朋友的需求,满足朋友的需求,这是一个孩子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有责任心的体现。
写在前面
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可是,快乐的人生从哪里来呢?
很简单,有什么样的心态,便有什么样的人生。
每天,如果你想的是快乐的事,你就会快乐;如果你想的是烦恼的事,你就会烦恼;如果你想的是可怕的事,你就会害怕;如果你想的是失败的事,你绝没勇气击退失败……
人的心态,能把人推向成功,也能把人引向失败;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这便是“心理力量”。
大家都知道世界两大名人: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她的一生留下许许多多不朽的著作。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一生快乐,与其拼死拼活给孩子挣一笔财产,不如培养孩子从小有个积极的心态,永远微笑着看世界。
因为,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心理品质教育应放在首位。
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呢?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少儿工作者,这些年来,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了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快乐人生三句话”教育法。
面对失败和困境,要具有“太好了”的良好心态。
面对困难,要敢于说:“我能行!”
与人相处,要学会关心人,为别人着想,要学会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1.太好了!
心理健康的人常说:“太好了!”心理有病的人爱说:“太糟了!”
“太好了!”就是培养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特殊情况,首先有一个信念,就是“太好了!”培养孩子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
人有两种心理网络。
一种是恶性网络,遇到任何问题,心理上反映出来的都是:“太糟了!”“糟透了!”“真倒霉!”
我曾在北京街头看到一些小青年穿的文化衫上写着几个大字:“烦死了,别理我!”
我告诉小孩子:“别理他们,他们有病。”这种人的心态,就是看这不顺眼,看那烦死了,脸上总是阴沉沉的,永远没有快乐的时候。其实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另一种是良性网络,遇到什么问题,都抱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太好了!我又多一次锻炼的机会!”
这种人,常常能把负效变成正效,由弱势变成强势,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永远有一种成功感,因为,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人生快乐不快乐,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战争年代,有个女人去沙漠里的军营找她丈夫。不久她丈夫被派出差,她一个人被留下。那里除了陌生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之外,没有人可以和她说话。风不停地吹着,到处都是沙子。沙子!她当时难过极了,写了封信给父母,告诉他们,自己受不了,要回家去,她连一分钟也待不下去了,还不如住在监狱里呢。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这两行字一直铭刻在她的记忆中,使她的生命为之改观。她父亲写道:“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见烂泥,另一个看见星星。”
“我把这两行字念了一遍又一遍,觉得非常惭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看那些星星。”那位女人说。不久她和当地人交上了朋友,开始对他们的织布、陶器发生了兴趣,生活变得快乐起来。她突然发现,沙漠没有改变,当地人没有改变,是自己改变了。她说:“在这种变化之下,我把一些令人颓丧的境遇看成我生命中最刺激的冒险。我所发现的这个崭新的世界使我非常感动,也非常兴奋。我高兴地写了一部叫《光明的城垒》的小说……我从自己设下的监狱往外望,找到了星星。”
世界上许多生活环境优越的人整天看到的是烂泥,而许多生活在逆境中的不幸者却找到了星星。
缺陷和困境对我们常有意外的帮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残疾人,或者是屡遭磨难的人。贝多芬耳聋以后,并没有阻止他创作出世间最动听、最美好的曲子;柴可夫斯基自己生活得十分悲惨,却创作出不朽的《天鹅湖》和《悲怆交响曲》;托尔斯泰一生历经折磨,才写出不朽的世纪之作;达尔文说:“如果我不是有这样的残疾,我决不会做到我所完成的这么多工作!”
实际上,要让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心态,关键是妈妈要有好心态。
现在,许多妈妈的心态不是“太好了”,而是“太糟了”。整天对孩子这也不满意,那也看不上,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有了缺点,往往自己气急败坏,多是指责、训斥;他们只允许孩子成功,不允许孩子失败;只告诉孩子要去和别人竞争,要比别人强,却不告诉孩子竞争的结果会有输有赢。一个人一生中失败要比成功多得多,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2.我能行!
勇敢的人常说:“我能行!”懦弱的人爱说:“我不行!”
今天的孩子,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行”与“不行”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
怎样让我们的下一代“能行”,是每一位妈妈和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中国公民所关心的问题。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的溺爱下,变得胆小懦弱,让他做什么事,想都不想,“我不行”三个字顺口就出来了。这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又怎能担负起21世纪的重担呢?
因为,“我不行”是一种反向的负信息,是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总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了。
“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正信息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塑造出来。
“我能行”与“我不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而“我不行”正是失败者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失去的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
我觉得,让孩子从小对自己有信心,用正信息调控自己,比分数还重要。于是,我决心帮助孩子们改变“我不行”的状态,让孩子们喊出:“我能行!”
令人不安的是,在当今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说“不行”的次数,要比说“行”多得多。其实,为人父母,一定要改变“我不行”这种负意识和行为,树立起“我的孩子能行”的信念,并经常向孩子发出“你能行,你一定能行”的正信息,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亲身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孩子去参加比赛,妈妈要鼓励他说:“相信你一定能行!”孩子比赛输了,哪怕是最后一名,你也要说:“敢去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
一个人的潜能是很大的,美国一位数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总数在100亿到140亿之间,因此人一生中大脑可记忆的信息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即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容量的3~4倍,而这家图书馆的藏书为2000万册。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我们做妈妈的不必急躁,要耐心开发,只要你相信你的孩子能行,便一定能行。
有个男孩子字写得很难看。低年级时老师常常说他笨,不如别的孩子有灵气。孩子一点儿信心也没有,字越写越差。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一次在孩子写得乱糟糟的一片字中,老师挑中一个写得比较好的字,画了一个大红圈,批了一个大字“好”。孩子兴奋异常,拿回来给妈妈看。这位年轻的妈妈叫王峰,是杂志社编辑,文化修养不错。她兴奋地说:“我早说你行!瞧你这个字写得就是好!”从那天起,孩子有了自信,迷上了练字,后来写得一手好字。
是老师那个“大红圈”改变了这个孩子,“大红圈”就是一种正信息的传递。
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正信息比较多,所以从小就充满了自信。这要感谢我的母亲,正是那“太好了!”“你能行!”几个字把我引上了成功的道路。
可今天,我们身边的孩子得到的信息又是什么呢?大人们常常指责自己的孩子“太差了!”“太糟了!”“太不争气了!”“太没出息了!”……整天在负信息的暗示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才能被忽视,他们无形中给自己下了定义“我不行”,于是他就真的不行了。
我们当父母的,如果不丢掉“你不行”的负意识,便会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这话很有道理,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相信能行,那谁还能相信他们呢?
哥伦布曾经说过:“世界是勇敢者的。”喊着“我不行”长大的孩子,将来肯定竞争不过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
主宰自己命运的,是人,是勇气,而这种勇气要从小培养。
当“我能行”三个大字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沉入孩子心底的时候,他们就真正长大了。
3.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快乐的人常说:“我帮你。”烦恼的人爱说:“你帮我。”
有个小学生曾认真地问我:“一个人怎样才能快乐?”我说:“帮助有困难的人。”“为什么呢?”他问。我说:“助人为乐嘛!”他笑了,说:“那只不过是个词语。”我说:“不,那是真理。帮助别人的确是一种快乐。”
“助人为乐”,说起来简单,但要体味到“乐”字实属不易,这种心态要从小培养,长大再教就难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心灵这片土地上,从小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长大后,他们就会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多为人民办好事,体验到完美人生的快乐;如果种下“自私自利”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只会关心鼻子尖底下的丁点儿小事,怎么能有所作为,又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助人为乐”这四个字,蕴含着人世间至真至诚至美的奇妙含义。“助人”为什么会快乐呢?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由于你的帮助、付出,使对方的困难得以解决,使别人的不便变为方便。这其中显示了你的价值,自然令你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呢!正如歌德所说:“你若要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人创造价值。”
孩子爱帮助人,爱做好事,这是人类善良的本性所致,应当弘扬。但是我却发现,由于大人们对人生的误解,他们所表现出的自私心理和功利主义,对成长中的儿童极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表现出了对人的一份关心和一份爱,表现出现代人高尚的情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同情、善良、热情的种子。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虽然这种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却显示了孩子们的能力。他们为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曾经认为难以完成的事业,有能力去参加道德建设而感到骄傲和愉快。
写在前面
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资金可以积累,技术可以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这必须靠我们去提高。
什么是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人的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儿和中小学阶段,所以古语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
著名儿童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最大,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相反,如果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孩子很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等长大了再去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往往在他与人相处的言谈举止、文明习惯中就可以看出。一个研究生想出国深造,各方面的考查都合格后,他去大使馆办理签证。使馆人员找他谈话时,他不是乱翻人家的东西,就是打断别人的谈话。最后,使馆人员的签证意见是拒绝入境,理由是这位研究生缺乏学者风度和应有的礼貌。
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就如同一封介绍信,把自己的身份介绍给别人。让孩子学会做现代文明人,是真正爱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1.访日的刺激
讲公德,守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几年前,我带几名中国少年去日本参加数学比赛。仅仅3天,我处处感到日本国民的素质比较高。
日本的人行横道两侧都是红绿灯,只要红灯亮着,所有的行人都静静地等候,没有人闯红灯;只要人行道上的绿灯亮着,所有的汽车也都静静地等着。
一天夜里,我们在中国青年报驻日记者的陪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