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彭德怀传-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在战后回忆当年向南溃退的情景时写道:“元旦上午,我驱车由北面出了汉城,结果见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南朝鲜士兵乘着一辆辆卡车,正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面败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乘着各种征用的车辆逃到这里来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呀!逃得离中国军队愈远愈好。他们扔掉了自己的步枪和手枪。丢弃了所有的火炮、迫击炮、机枪以及数人操作的武器。我知道要想制止这些吓破了胆的士兵大规模溃逃,那是枉费心机的。”①
  1976年南朝鲜出版的《韩国战争史》,则对美、英等国军队的溃退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联合国军士兵扔掉所有重炮、机关枪等支援火器,爬上卡车向南疾驶。车上的人挤得简直连个小孩子都不能再挤上去了,甚至携带步枪的人也寥寥无几,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把那可怕的敌人甩掉几英里!拼命跑呀!控制不住的‘后退狂’迅速蔓延开了。”
  在中朝联军的猛烈进攻下,美、英、土耳其军和南朝鲜军队经过两天败退,溃不成军。1月3日,“联合国军”前线指挥官李奇微通知南朝鲜总统李承晚,说他已下令于当天下午3时开始自汉城撤退,并由他自己亲临汉江大桥桥头指挥。李奇微竟给第八集团军官兵下令:如果南朝鲜难民争夺汉江大桥,影响其撤退,就开枪射击。
  1月3日下午,志愿军司令部的情报参谋跑来向彭德怀报告说:“刚才收听到美国无线电报话机里传出要撤离汉城的对话。”彭德怀立即下令向汉城进击。1月4日中午,志愿军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和人民军一军团占领了汉城。为防止敌人向汉城反攻,彭德怀决定一鼓作气,逼退汉江南岸之敌,下令以人民军一个师留守汉城,主力于5日渡过汉江。志愿军五十军一部控制汉江桥,主力抢占了汉江南岸滩头阵地。这时,彭德怀考虑不能追击过远,即电令中朝军队如敌继续南逃,则尾追至“三七线”即停止待命。中朝联军于1月5日到8日相继攻占金浦、横城、原州、骊州、水原、利川和西海岸的仁川港,一直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驱赶到“三七线”附近。
  这次战役,中朝军队共9个军30多万人,冒着狂风大雪和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饿,连续八昼夜迅猛追击,向南推进了80—110公里,但因敌军主力不战而退,只歼敌人1。9万余人。彭德怀分析,敌人显然是企图诱我南下,造成中朝军队后方供应困难,侧翼暴露,以便其利用海空优势,重演仁川登陆。乃于1951年1月7日夜断然命令左、右纵队各军自8日起停止追击,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防敌反扑。第三次战役即告结束。
  中朝联军一连串胜利的消息,由新华社即刻广播到全世界,中朝两国人民走上街头,热烈欢呼。1月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大字标题:《朝中军队发起新攻势,光复汉城向南急进》,同时,刊载通讯《午夜的欢声——记北京大学同学庆祝汉城光复大游行》和社论《祝汉城光复》。1月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大字标题:《中国各民主党派致电朝鲜人民:“祝贺光复汉城大胜利!”》,同时刊登大幅照片《北京市学生、工人、妇女庆祝汉城光复》;1月7日,又以头条大字新闻刊登《全国各地人民欢庆汉城解放》的报道。
  身为中朝联军统帅的彭德怀,从收音机里听到国内人民欢庆胜利的消息后,却感到寝食不安,又喜又愁。祖国人民为志愿军取得的胜利表现如此高兴,这对志愿军指战员是极大的鼓舞;但他感到国内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面临的严重困难并不了解。他对政治部的工作人员说:“新华社不应该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光复汉城,因为敌我力量并没起明显的变化,这次我军虽然前进了一百多公里,但未能大量歼灭敌主力部队,我们是一军(陆军)对敌人三军(陆、海、空军),敌人的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放弃汉城不过是应急措施,肯定还会反攻的,目前我军并无力防守,如果敌军重占汉城,我们可怎么向祖国人民交代呢?”
  以后,彭德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关押受审中,曾就当时他为什么决定中朝联军停止追击一事写道:“我军将敌驱至‘三七线’后,敌改变计划,从日本和国内抽调新生兵力共约4个师,又从欧洲抽调老兵补充部队,集结在洛东江的预备防线。从东线战场方面撤退之兵力,亦集结于洛东江。总之,敌军一切一切都在诱我南进攻坚,待我军疲劳,消耗殆尽,再从正面反击,从侧翼登陆截击,以断我军归路。志愿军入朝后,不到三个月,连续经过三次大战役,又值严冬,全无空军掩护,也未曾休息一天,疲劳之甚可以想见。战斗的和非战斗的减员已接近部队的半数,急需休整补充,准备再战。”①
  彭德怀果断地命令部队停止追击,已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但苏联和朝鲜方面都有人表示不解。他们看到敌人南逃,认为只要中朝联军继续向南追击,美军很快就会退出朝鲜半岛。而此时,在中朝两军内部轻敌速胜的观点也在迅速增长,一些人议论:“美军要速逃,美军要撤退”、“由北向南,一推就完”、“快打,快胜,快回国”等等。
  针对这种局势,金日成于1月10日到君子里中朝联军司令部,与彭德怀讨论中朝联军继续向南追击问题。经彭德怀详细汇报志愿军面临的困难后,金日成和彭德怀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双方决定军队就地休整补充,召开中朝两军高干会总结经验以利再战。苏联驻朝鲜大使得知会谈的结果,向斯大林报告,说彭德怀“右倾保守,按兵不动,不乘胜追击”。与此同时,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的意见并将朝鲜战场的情况电告了斯大林。斯大林回电苏联驻朝大使说:“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统帅,今后一切听彭的指挥。”并称赞彭德怀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
  李奇微诱中朝联军南进不成,即改变了作战方案,急速进行调整部署,将其在第一线地面部队增至25万余人。为了查明中朝联军阵地情况,李奇微乘飞机在上空进行侦察,发现中朝联军前进到“三七线”后,运输线延长,物资补给更加困难,认为:“中共部队已不能有效地进行作战,短时间内不可能发动进攻”:“中国士兵虽有英勇顽强的斗志,但他们致命的弱点是:没有飞机、没有重炮、没有后方供应的保障,每个士兵随身携带的干粮,只能吃五至七天,不可能连续作战。”于是他积极准备重夺汉城。
  1月25日,彭德怀在君子里中朝联军司令部主持了中朝两军高干会议。金日成出席了会议。中共中央特派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由国内赶来参加。这是中朝两军高级干部第一次相聚交流经验的会议,也是庆祝一、二、三次战役胜利的大会。会议正进行中,“联合国军”完成反攻部署。于1月25日开始,在大量空军的支援下,以步兵、坦克组成的多路纵队,对中朝联军阵地进行大规模反攻。1月27日,中朝联军被迫停止休整,立即转入防御作战。
  “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攻势的目的是重占汉城,将中朝联军再压回“三八线”以北。其部署是将主力部队集中于西线,以汉城为主要突击方向,东线为辅助突击方向。在前三次战役中,美军和南朝鲜军常采用混合编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敌人部署,首先从南朝鲜军阵地实施突破,然后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大获胜利。李奇微接受教训,这时改变了部署,用美军打头阵,将兵力分为四路,采取齐头并进,稳扎稳打,各路互相支援的战术,以避免被歼的危险。
  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尚未休整补充,粮弹供应又十分困难,即采用地面部队始终同我军保持接触的战术,以其猛烈的炮兵、坦克和空军的火力杀伤志愿军前线部队;同时,对志愿军后方运输线实施猛烈的轰炸。
  彭德怀对敌人的反攻并不感到意外,但敌人由溃退到反攻,如此之快,却出乎他的意料。联司领导对形势进行分析后,经与朝方商议,认为中朝联军极需休整补充,以利再战。根据1951年1月11日“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的决议,彭德怀于1月27日,密电毛泽东说:“为增加帝国主义内部矛盾,可否播发中、朝两军拥护限期停战,人民军与志愿军从乌山、太平里、丹邱里线北撤15—30公里的消息,如同意请由北京播出。”翌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主张向南打下去。复电要求:“我军必须立即发起第四次战役,以歼灭两万至三万美李② 军,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区域为目标”:“中朝两军北撤15—30公里,发表有限期停战的新闻是不适宜的,敌人正愿我军撤退一段地区,封锁汉川,然后停战”:“我军没有补兵,弹药也不足,确有很大困难。但集中主力向原州打下去,歼灭几部分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的力量还是有的。请你在高干会上进行说明”。彭德怀收到毛泽东复电,当即决定中朝联军停止休整。
  “联合国军”于1月25日发动反攻后,美军两个军、英军两个旅及土耳其、希腊和南朝鲜军沿南汉江西岸至水原线,拼命向北猛攻。彭德怀将中朝联军组成东、西、中3个集团,与敌进行第四次战役。29日,中朝两军高干会提前结束,彭德怀在会上做了紧急作战动员,决定采取“西顶东放”的作战方针,即西线在汉江两岸顶住敌人,东线将敌人有计划放进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经请示毛泽东,复电说:“部署甚好,预祝胜利。”经8天的激烈战斗,志愿军坚守了主要阵地,但敌人攻势猛烈,志愿军五十军、三十八军伤亡较重,从而被迫节节抗击,阻止敌人前进。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新年前夕举行的第三次战役,由于前进过远,供应线延长,再加冰雪路滑,气候严寒,敌机轰炸,致物资供应极为困难,造成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的被动局面。鉴于此种情况,彭德怀于1月31日给毛泽东发电说:“第三次战役即带着若干勉强性(疲劳),此次战役则带有更大勉强性。如主力出击受阻,朝鲜战局有暂时转入被动的可能。”
  中朝联军凭少量小型火炮和步兵武器抗击敌人的猛烈进攻,彭德怀接连不断地收到前线发来的告急电报和电话。他十分焦急,致电中央军委请速调第十九兵团入朝,并希尽快设法解决志愿军的后方供应和空中掩护问题。
  2月4日,金日成来联司与彭德怀会谈,了解中朝联军的防御作战情况和下一步计划。彭德怀详细汇报情况,听取了金日成的意见。经过商谈,金日成对他目前力争停止敌人前进、并从各方面加紧准备、仍作长期打算的方针,表示完全同意。
  西线“联合国军”在占领志愿军第一线阵地后,继续猛烈进攻。中朝联军奋勇抗击。此时,因敌机猛烈轰炸,汉江开始解冻,为避免背水作战,彭德怀于2月7日命令人民军第一军团和志愿军五十军主力撤至汉江北岸组织防御,三十八军仍留汉江南岸掩护主力向横城地区集结,并保障东线部队的侧翼安全。
  2月8日,“联合国军”向汉江逼近。10日,占领了仁川港,以数师兵力猛攻三十八军阵地,战斗空前激烈,在敌炮火猛烈轰击下,三十八军指战员既无坚固工事依托,又无炮火支援,仍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守住了阵地,大量杀伤了敌人。
  在东线,“联合国军”于1月31日发起进攻,彭德怀电令邓华指挥的东集团主力于5、6两日相继出动,向洪川以南地域迅速开进。这时,“联合国军”被志愿军阻止在砥平里和横城以北地区,形成突出态势,造成志愿军从其侧面反击的有利战机。彭德怀遂决定对横城和砥平里地区之敌实施反击。关于攻击目标,他在征求邓华、韩先楚意见后,原拟围歼砥平里之敌。但随即得知砥平里之敌兵力集中,战斗力较强,且已构筑了工事,不易迅速分割歼灭。考虑到如一昼夜不能解决战斗,则利川及原州附近的敌军可能来援;如两昼夜还不能解决战斗,则水原方向之美军,亦可东援,这样就会打成消耗仗;志愿军将处于极为不利境况。因此,联司迅速改变部署,决以志愿军4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先攻横城地区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军五、八两个师。
  2月11日晚,志愿军邓华集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共7个军,根据彭德怀的命令,对横城附近之敌开始战役反击。经过两夜一天的激烈战斗,围歼了向北猛进的敌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进犯的气焰。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回忆道:“2月11日夜间,共产党发动了反攻。在中共军队进攻面前,美二师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火炮的损失更为严重。这些损失是由于南朝鲜第八师仓惶撤退造成的,该师在敌人的一次夜间进攻面前彻底崩溃,实际上是全军覆没。”① 这次反击作战于13日晨结束,邓、金集团密切配合,共歼敌1。2万余人(其中俘敌7800余人),使向该区进攻的美军和南朝鲜军被迫撤退。只有西面砥平里之敌仍在原地未动。中朝联军的猛烈反击震惊了麦克阿瑟。13日,麦克阿瑟乘飞机亲临朝鲜战场观察,当天返回东京后,承认美军的新冒险惨败。
  横城反击后,为扩大战果,阻止敌军的攻势,彭德怀决定以机动兵力于13日晚向砥平里之敌发起攻击。但这一次攻击对敌情判断有误,实际上,该地“联合国军”兵力较估计的多,且已构筑了较强的防御工事,而此役志愿军火炮少,虽参战部队建制多,但协同动作差,以致当晚未能解决战斗。14日,集结在西线的美、英军开始东援,当晚又未解决战斗。15日,美、英军大批援军开始逼近砥平里,彭德怀认为要大量歼灭敌人或迫使敌人全线退却,可能性已很小,为避免处于被动,遂于2月15日命令部队停止进攻。自16日开始,部队先后撤出战斗向北转移,转入防御。至此,第四次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