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尿路阻塞
因积块、砂石、瘀血、败精阻塞尿道,小便难以排出,即成癃闭。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癃闭》云:“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6。体虚久病
因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弱,或水肿等病日久,致脾肾阳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或因消渴、热病日久,致肾阴耗竭,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最终形成癃闭。
7。药毒所伤
因误用、误食或过用、过食药物、毒物,损伤脾肾,形成癃闭。
二、病机
正常人体小便的形成与排泄,主要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肝的疏泄、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来调节。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肾居下焦,与膀胱相表里,主气化,共司小便;肝主疏泄,协调三焦气机之通畅。若某一脏腑失职,尿液的生成或排泄障碍,则形成癃闭。
癃闭的基本病机为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尿液的生成或排泄障碍。外感或内生湿热之邪侵犯膀胱,阻滞气机,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温热毒邪犯肺,肺燥津伤,通调失职,上源枯竭,则尿液生成不足;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膀胱气化无力;若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积块、砂石、瘀血、败精阻塞尿道,则膀胱气化受阻;若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弱,或水肿等病日久,致脾肾阳气虚衰,膀胱气化无力;或因消渴、热病日久,致肾阴耗竭,尿液生成无源,均可发生癃闭。
癃闭的病理因素有湿热、热毒、气滞、瘀血。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肺、脾、肝密切相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浊瘀阻塞,膀胱气化不利者为实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膀胱气化无力者为虚证。但虚实之间,常互相关联,或彼此兼夹。如肝郁气滞可化火伤阴;湿热久恋不愈,易灼伤肾阴;肺热壅盛损津耗液严重,病性由实转虚;脾肾虚衰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兼夹气滞血瘀,而见虚实夹杂之证。
若癃闭迁延日久,病情进展,正气衰惫,邪气壅盛,则变证丛生。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心肺,并发喘证、心悸之重症;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闭阻三焦,则可导致关格之危症;尿闭不通,尿毒壅盛,内陷心包,则见神识昏厥之险症。诚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癃闭》所言:“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为闭。
2。可伴有少腹胀急疼痛,但无尿道疼痛感。
3。多见于老年男性、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
4。有外感病史,或既往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
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正如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小便不通》所言:“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通。”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易于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2。癃闭与水肿
癃闭与水肿均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量少。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癃闭是由于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导致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伴或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之虚实
实证当辨湿热、肺热、肝郁、浊瘀之偏盛;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
2。辨病之缓急轻重
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者病急;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病缓。由“癃”转“闭”,为病情加重;由“闭”转“癃”,为病情减轻。
二、治疗原则
癃闭的治疗,遵循“腑病以通为用”的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水蓄膀胱之急症,应同时配合针灸、导尿、热敷、取嚏等法急通小便。
三、证治分类
1。膀胱湿热证
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壅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本方有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之功,适用于湿热蕴结膀胱之排尿不畅,小便黄赤灼热等症。
常用药:黄柏、山栀、大黄、滑石清热利湿;瞿麦、萹蓄、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久恋下焦,肾阴灼伤,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车前子、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若因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浊毒内陷,而致小便量极少或无,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有尿臭,甚则神昏谵语,宜用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通草、制大黄等,以降浊和胃,清热利湿。
2。肺热壅盛证
症状: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水道不利。
治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饮加减。本方清肺泄热利水,适用于热壅肺气,气不布津之癃闭。
常用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麦冬、芦根、天花粉、地骨皮清肺生津养阴,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通利小便。
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肺阴不足者加沙参、黄精、石斛滋养肺阴;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杏仁以通腑泄热;心烦、舌尖红者,加黄连、竹叶清心火;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者,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3。肝郁气滞证
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滞膀胱,水道不利。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本方理气行水,适用于气机郁滞所致的癃闭。
常用药:沉香、橘皮、柴胡、郁金、青皮、乌药、香附疏肝理气;当归、王不留行行下焦气血;石韦、车前子、冬葵子、茯苓通利小便。
若肝郁气滞症状严重,可合六磨汤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若气郁化火,见舌红、苔薄黄,可加丹皮、山栀以清肝泻火。
4。浊瘀阻塞证
症状: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证机概要:瘀血败精,阻塞尿道,水道不通。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表方:代抵当丸加减。本方活血化瘀散结,适用于瘀血阻塞尿道所致的癃闭。
常用药:当归尾、山甲片、桃仁、莪术活血化瘀;大黄、芒硝、郁金通瘀散结;肉桂、桂枝助膀胱气化。
若瘀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川牛膝以增强其活血化瘀作用;若病久气血两虚,面色无华,宜益气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当归之类;若尿路结石,可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瞿麦、石韦以通淋排石利尿;若兼见尿血,可吞服三七粉、琥珀粉化瘀止血。
5。脾气不升证
症状: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声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化无权。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前方益气升清,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诸症;后方益气通阳利水,用于气阳虚损,不能化水,口渴而小便不利之证。二方合用,益气升清,通阳利水,适用于中气下陷之癃闭。
常用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肉桂通阳以助膀胱气化;升麻、柴胡升提中气;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若血虚者,加熟地、当归、鸡血藤以养血;心悸多汗者,加麦冬、五味子、枣仁养心安神;若气虚及阴,气阴两虚,可改用参苓白术散;若脾虚及肾,可合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肾阳衰惫证
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证机概要: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本方温肾通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之癃闭。
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滋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尿。
若形神委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香茸丸补养精血,助阳通窍。若因肾阳衰惫,命门火衰,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7。肾阴亏耗证
症状:小便量少或全无,口咽干燥,腰膝酸软,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头昏耳鸣,舌绛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耗,气化无源。治法:滋补肾阴,育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加减。前方补肾滋阴,治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盗汗潮热等症。后方养阴清热利水,治水热互结伤阴之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症。二方合用,滋阴补肾利水,适用于肾阴亏耗之癃闭。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祛湿利水,寓泻于补。
若下焦有热,可加知母、黄柏,以清热坚阴;若阴虚及气,可用滋肾通关丸滋阴化气,以利小便。
【预后转归】
癃闭的预后,取决于邪正斗争的结果及治疗是否及时。若病情轻浅,病邪不盛,正气无大伤者,且救治及时、有效,可见尿量逐渐增多,可能获得痊愈。若病情深重,正气衰惫,邪气壅盛者,则可由“癃”至“闭”,甚至产生喘证、心悸、关格、神识昏厥等各种变证,预后多差。
【预防调护】
癃闭患者应消除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各种因素,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憋尿、纵欲过度及劳累等。
癃闭患者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切忌忧思恼怒。积极治疗淋证、水肿等疾患。对于水蓄膀胱证需导尿者,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避免外邪入侵,当病人能自动解出小便时,尽快拔除导尿管,还应保持会阴部卫生,鼓励病人多饮水。
【临证备要】
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癃闭为临床最为急重的病证之一。水蓄膀胱,欲排不能,小腹胀痛难忍,甚是急迫;小便不通,水毒蓄于内,喘证、心悸、关格、神识昏厥等危重变证相继而生。因此,癃闭的治疗,必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对水蓄膀胱之证,内服药缓不济急,可急用导尿、针灸、少腹及会阴部热敷等法,急通小便。
(1)取嚏法:打喷嚏能开肺气,通下焦之气。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也有用皂角末0。3~0。6g,吹鼻取嚏。
(2)外敷法:独头蒜头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也可用食盐2509,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流水诱导法:使病人听到水声,即可有尿意,而随之排出小便。此法适用于情志失调所引起的尿闭。
(4)针灸:实证泻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等穴;虚证补秩边、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等穴。
(5)导尿法:小腹胀满特甚者,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对膀胱无尿之证,可用中药灌肠方'生大黄30g(后下),生牡蛎30g(先煎),六月雪30g,丹参30g,浓煎约120m1',高位保留灌肠,约2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本法只能治其标证,病情缓解后,应立即针对不同病因,或排石,或祛瘀,或疏肝,或温补脾肾,缓图其本,防止其旧病复发。
2。下病上治,欲降先升。中医认为小便的排泄,除与肾的气化有关外,尚与肺的通调、脾的转输有关。当急性尿潴留,小便涓滴不下时,常可在原方基础上稍加开宣肺气、升提中气之桔梗、杏仁、紫菀、升麻、柴胡等,此为下病上治,提壶揭盖,升清降浊之法。除了内服药外,应用取嚏法也是取其旨意。
【医案举隅】
刘某,女,50岁。初诊日期:1971年4月12日。
因肠梗阻手术已4日,小便点滴不通,经抗炎、针灸及内服五苓散、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仍不见效,每日依靠导尿,故邀陆老会诊。
诊查见患者小便点滴不通,小腹胀满,口苦咽干,烦渴引饮,舌红少津,舌根苔黄腻,脉沉数。
治以滋肾阴、清湿热、助气化为主。
处方:黄柏12g,知母12g,肉桂5g,地肤子9g,百合30g,沙参18g,丹皮9g,白茅根30g。
服上方药2剂,小便已通,尿量不多,但不需导尿。上方加木通9g,2剂后小便通畅,遂瘥。
编者按:本例患者因肠梗阻手术出现小便点滴不通之症,当属“癃闭”范畴。因湿热蕴结膀胱,故小便点滴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盛,故口苦咽于;热盛伤阴,津不上承,故口渴引饮;舌红少津,苔根黄腻,脉沉数,皆为湿热内盛,灼伤阴津之象。脉证合参,乃湿热蕴结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