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续坚守待援。只是,援兵始终没有到来。

这一夜,张巡登上城楼,极目远眺,夜色苍茫,心情无比复杂。就在这个时候,远处突然隐约传来一阵笛音,这个真性情的血性汉子心中的琴弦也被感伤拨动,他忍不住热泪盈眶,挥笔写下了《闻笛》一诗: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此时,张巡已经知道睢阳无力再守,但他却没有流露出沮丧,豪气中带着柔情,悲壮得几近凄凉。张巡还有《守睢阳作》一诗: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文辞悲壮惨烈,堪与后世岳飞的《满江红》媲美,读者无不哀之。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初九,叛军再次攻城,唐军将士断粮多日,均没有力气力作战,睢阳城终于陷落。城破之时,张巡向西遥拜道:“臣已力竭,不能保全睢阳城,生时既不能报陛下之恩,死后当为厉鬼以杀叛敌。”城陷后,张巡、许远被俘。部下见到张巡,无不恸哭,张巡安慰大家说:“安之,勿怖,死乃命也。”

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问道:“听说你每战时眦裂齿碎,是为什么?”张巡答道:“我志在吞灭逆贼,但苦于力不足。”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将张巡的嘴划开,只见里面的牙齿只剩下三、四颗。尹子奇相当佩服张巡的智谋与气节,有意将他释放。这时有人说:“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意思是说,张巡是守节之士,终不会为我所用,再说他又得士卒之心,不杀必为后患。于是尹子奇改变了主意,用武力逼张巡投降,但张巡宁死不屈。于是叛军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表态。张巡以为南霁云意志动摇,大呼道:“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道:“欲将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不肯投降。

同日,张巡与南霁云、姚訚、雷万春等36位将领被杀,许远被执送洛阳,于途中被杀。张巡死时年49岁,史称:“以寡敌众,以饥御饱,食尽救不至,终以身殉国。从来战斗之苦恶,临难之壮烈,孰有过于张巡者?”对张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睢阳陷落之前,唐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得知睢阳危急的消息后,率军昼夜兼程赶来救援,并传檄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等共同出兵救援。谯郡太守闾丘晓距离睢阳最近,竟不遵张镐命出兵。等张镐赶到睢阳时,城破已经3日。张镐击退叛军后,将闾丘晓召至睢阳,杖责而死。闾丘晓死前请求饶命,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张镐冷笑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张镐传》)闾丘晓曾经杀死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以张镐才有如此说法。

当时肃宗指挥平叛,财力全靠江淮地区来支撑,而安禄山派兵东进的主要目的是要占据运河沿线,进而占据整个江淮地区,所以首先就向睢阳推进。睢阳陷落的时间是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初九日,而唐军在九月二十五日开始全面反攻,二十八日收复长安。十月十六日安庆绪退出洛阳,北走河北,河南一带叛军也纷纷北撤。睢阳陷落与安庆绪北走相距仅7天。也就是说,叛军大将尹子奇虽然打下了睢阳,但来不及继续沿运河向东南推进,就被迫北撤。正是因为张巡、许远死守睢阳,蔽遮东南,拼死抗击叛军达两年之久,使叛军延误时机,整个江淮地区才能安然无恙,所以“唐人以全江淮为巡、远功”。实际上,张巡不仅护卫了东南半壁河山,也护住了唐帝国的经济命脉,进而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在芸芸众生的乱世中,张巡是一抹独特的亮色,尤为鲜艳,尤为浓厚。而在张巡死后,竟然还引出一段公案。在朝廷追功封赏的时候,有人议论说张巡死守睢阳,不肯撤离,与其在城中杀人而食,不如弃城而保全人命。友人李翰听说后,为张巡作传记,上奏肃宗说:“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议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恶扬,录瑕弃用,臣窃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诸军之救,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素志。设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计,损数百之众以全天下,臣犹曰功过相掩,况非其素志乎!今巡死大难,不睹休明,唯其令名是其荣禄。若不时纪录,恐远而不传,使巡生死不遇,诚可悲焉!臣敢撰传一卷献上,乞编列史官。”(《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众人看了李翰为张巡作的传,了解到其中的种种惨烈与无奈之处,无不心惊而感动。从此,再也没有人非议吃人一事。

肃宗由此下诏,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因张巡在初拒尹子奇军时,被诏封为御史中丞,故后世称其为“张中丞”;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南霁云为扬州大都督;并重用这些忠臣的子孙;同时还免除了睢阳、雍丘的3年徭税。大中年间,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画像被置于凌烟阁。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张巡的事迹一直为后人颂扬,后人在睢阳、杞县、南阳等地为他建立祠庙,并把他与张衡、张仲景并誉为“南阳三张”。至今,江淮、台湾、东南亚等地居民仍供奉张巡像,尊他为“唐代岳飞”、“张王爷”,象敬神一样敬奉。

「三 郭子仪功盖一代」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郭子仪从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

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当兵,曾经因触犯军纪,按律处斩。当他被捆绑起来押赴刑场时,被当时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发现。李白并不认识郭子仪,只是见他相貌非凡、临刑不惧,认为这个年轻人不同凡响,应该大有前途,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将郭子仪救了出来。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连下狱,郭子仪上书请求以官职替李白赎罪,便是要报答李白当年的救命之恩。

之后,郭子仪不负李白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为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749)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受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节制。

【武举制度是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除,历时1200年,可以说是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武举考试的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不同。唐代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规定有武举考试的内容。】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悍然起兵叛唐,叛军所向披靡,唐军根本不能抵挡,东都洛阳很快陷落。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玄宗见唐军一败再败,盛怒之下,处斩了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由于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跟安禄山是族亲,为了防止他们互相勾结,玄宗召安思顺入京师为户部尚书,起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负责讨伐叛军。可以说,郭子仪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

当时叛军已经占据河南大部地区,郭子仪先出兵河北,袭击安禄山的后路。朔方军在右玉(今山西右玉县)初战获胜,打败叛军高秀岩部,歼敌7000余,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马邑(今山西朔县东)、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等地。当时唐军的朔方军与太原军被叛军分割开,各自孤立,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朔方军与太原军重新联系起来。这样,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进而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快速实现,唐军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朔方军捷报传到京城长安后,一直惶惶不安的人心得以稍安,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这时候,河北还需要一员大将,郭子仪便推荐李光弼任河东节度使,这之后还发生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李光弼和郭子仪曾经同在朔方镇为将,都是当时名重一方的将领,但是两个人的私人关系并不好,有些互不服气的意思。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立即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害怕郭子仪趁机刁难他,一直想调去别的方镇。这时,唐朝廷让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负责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想让自己去送死,可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服从,便在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甘心赴死,只是请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听了才知道对方误会了自己,流着眼泪对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力荐你为大将。我愿意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二人握手相对跪拜,尽释前嫌。

唐朝廷想将朔方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军,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常山太守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恢复了元气。为了挫伤叛军的气焰,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河北7个县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常山。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对峙40多天。李光弼部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郭子仪闻讯后,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援救,与李光弼会合后,在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打败叛军史思明部。唐军追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歼敌4万余人,俘千余名,获战马5000匹,取得反击叛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河北的许多郡县纷纷迎接唐军,郭子仪由此威名传扬。

安禄山听闻史思明败报,恼羞成怒,从洛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由谢希德率领,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由牛廷蚧率领,南下会合史思明。叛军三军和一,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此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叛军叛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便利用叛军急求决战的心理,一面挖沟筑垒,据险坚守,积极作好备战,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的扰敌战术。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无法休息。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一触即溃,四散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又被飞箭射中,从马上跌了下来,散发跣足,狼狈不堪地逃回博陵,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挑战。此战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郭子仪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唐军声威大振。

这一战,对河北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均自发地组织武装,支援和响应唐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叛军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

正当郭子仪拟挥兵北进范阳时,叛军攻破了潼关,玄宗弃京出逃蜀地,郭子仪撤兵退守太原。不久后,太子李亨逃至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

京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叛军占领长安、洛阳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王朝摇摇欲坠。人民受尽蹂躏和剥削,生活异常艰难,洛阳附近竟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从当时情况看,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肃宗的新朝廷刚刚建立,兵少且弱。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灵武后,军声顿振,兴复之势才形成,天下人才觉得唐朝复兴有所希望。肃宗当即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正当郭子仪、李光弼等奉命收复东、西两京之际,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严庄矫称安禄山传位给安庆绪。安禄山一死,唐朝廷便想趁叛军内讧,大举进攻。

肃宗到彭原郡检阅六军时,宰相房琯请求领兵1万人,自任统帅,去收复长安。房琯出战前夸下海口,军队刚开到陈涛,便被叛军兵打败,全军覆没。

到了此刻,郭子仪的朔方军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的条件,向回纥借兵,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负责收复两京。

郭子仪从房琯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因为河东郡居于长安和洛阳之间,扼叛军要冲,得河东才可收复两京。肃宗同意这个意见,命令唐军遵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当时叛将崔乾祐(在灵宝击败哥舒翰之人)据守河东蒲州。郭子仪率兵从洛交(今陕西富县)向河东进发,又分兵攻取冯翊(今陕西大荔)。

此时,唐官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