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卷四·高宗纪》)。

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余下的事就是要防止不被人夺权。作为母亲而言,武媚心足够狠,手足够辣。她生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是李显(又名李哲),老四是李旦(又名李轮)。李弘先被立为太子。他为人忠厚,谦虚忍让,高宗和众大臣对他都很满意。因为身体不适,高宗一度想把皇位提前传给太子李弘,此举引起了武媚的猜忌。萧淑妃死后,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被武媚幽禁,过了30岁也不准出嫁。李弘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上书请求让她们出嫁。武媚非常生气,便故意将两位公主许配给下等侍卫。

上元二年(675年),武媚用鸩酒毒杀了年仅24岁的亲生儿子李弘。次子李贤随即被立为太子。但不久武媚又感到了权力的危机,于是指使人诬告李贤谋夺皇位。李贤知道母亲的毒辣手段,为了保住性命,还特意作乐章,暗中叫人唱给武后听,歌中唱道:“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想以骨肉亲情来感动武后,但还是被废,贬为庶人,被迁到巴州。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李显以太子身份即皇帝位,是为唐中宗,武媚为皇太后,总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媚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睿宗终日居于别殿,不管朝政,朝政尽归武媚裁决。武媚废除中宗李显后第三天,派人赶到巴州,将次子李贤杀死,许多人牵连被杀。

皇太后总揽朝政,犹自不满足。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媚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母神皇”,改名则天,正式将李唐天下变为武氏天下。文武百官皆顺其意上表进劝,只有右卫将军李安静正色拒绝,因而被杀。这一年,武则天67岁。同时,降睿宗李旦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为皇太孙。一时间,唐宗室人人自危,李氏贵族几乎被屠杀殆尽。

当了皇帝后,武则天亲理朝政,驾驭天下,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她虽是女流之辈,却是个开明的皇帝,能听忠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情欲不尽,想选取美貌少年供自己享用。右补阙朱敬则为此进谏,说:“陛下宠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就足够,不要再选美少年。”武则天竟然没有动怒,反而下令嘉奖朱敬的忠直。

因为武则天出身并非名门望族,她执掌大权后,开始对一贯反对自己的陇西世族大力排斥。由此,她大力提倡科举,扶植新兴的庶族阶级。这里有数据可以说明:有功名的宰相在高祖时为7%,太宗时上升约23%,高宗和武后时升至35%,武周朝上升至40%。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和教育的普及,因为准备考试的人远远多于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当官的人则远远多于当官的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于东都洛城殿亲自策问贡士,持续数日。贡士殿试自此开始。

武则天还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喜欢赐唱文学宴,宫中诗唱十分热闹。她本人能写诗,有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即使是反对她的人看了,也不得不承认写得情意绵绵。

然而,武则天做女皇本身就是对礼制的破坏,以至她在历史上声名一直不大好。在纳男宠方面,也让许多以卫道士自居的大臣耿耿于怀。武则天比较有名的男宠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人生得伟岸淫毒,被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发现后如获至宝,特意送进后宫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对冯小宝十分满意,替他改名为薛怀义。为了掩人耳目,又命薛怀义剃发为僧,担任白马寺主持,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在薛怀义最得宠期间,人人对他侍奉唯谨,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以父礼事奉薛怀义,武则天的至亲、权倾朝野的武承嗣和武三思也对他毕恭毕敬。武则天还命薛怀义指挥数万人,建造明堂。明堂建成后,武则天又借机封薛怀义为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大凡皇帝都容易喜新厌旧,武则天也是如此,渐渐开始厌倦薛怀义。薛怀义失宠后,心怀怨愤,竟然放火烧了明堂,借此来发泄怨气。他还四处散布女皇的流言,都是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武则天听说后大怒,决意除掉薛怀义,于是密诏太平公主,选一些体格健壮的女子,在殿中侍立,等薛怀义一到,便一拥而上,把他绑了。接着,命壮士将薛怀义击杀,然后用畚车将尸体载还白马寺。

薛怀义死后,武则天继续广求美男子,恣意淫乐。晚年时,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专门为张氏兄弟专设机构控鹤府,以张易之为府监,位三品。张易之小名五郎,张昌宗小名六郎。有朝臣赞誉张昌宗说:“六郎面似莲花。”内史杨再思马屁拍得更加无耻,竟然说:“不然,是莲花似六郎!”

人不免一死,武则天也不例外,她不得不考虑自己死后,究竟该将天下交付给谁,是诸武,还是李氏子孙?武则天身份复杂,既是李氏的家长,又是武氏的族长,在亲子和族侄间,一时难以抉择,便询问宰相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说:“皇嗣是陛下亲子,陛下临御天下,当传之子孙,岂可以侄为嗣?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稍加思量,不难自明。”明确指出儿子比侄子更亲,涵义不言而喻。武则天十分看重狄仁杰的意见,于是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儿子。坐贬多年的第三子李显也被迎回洛阳。李显刚刚回来,第四子李旦便立即请求退位,于是武则天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封第四子李旦为相王。

因为当年曾经大杀李氏宗室,武则天担心她死之后,李氏宗室为了报复,也会躏藉屠戮武氏,便用心良苦地让诸武和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太子李显一起宣誓,告天地于名堂,铭之铁卷,藏于史馆,永相和好。从血缘上来说,李氏和武氏都是近亲,但后来事实是,这些人最终还是为了权力互相杀戮,多次血溅大明宫。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经81岁的武则天终于卧病不起,居住在迎仙院。一向狐假虎威的张氏兄弟眼见靠山将倒,便图谋作乱。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发动了兵变,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兵杀入玄武门,将张昌宗、张易之斩杀在迎仙院院左。武则天听到变故发生后,阻止已经来不及。这时候,张柬之等人入见,请求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武则天闷闷不乐,重新回到床上躺下,一言不发。显然,她不愿意放弃权力,但也深知大势已去,局面已经不由她所控制,是以只能以沉默对之。

在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下,太子李显即位,复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徙武则天于上阳宫。至此,长达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中宗复位后,将朝廷从洛阳重新迁回了长安。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终于结束她奋斗而传奇的一生。临终前,武则天神志异常清醒,立下遗嘱,内容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合葬在乾陵等。并叮嘱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这就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

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时,登上山顶,感觉泰山太伟大了,“蔑矣!尽矣!无以加矣”,因为无法表达,于是立无字碑;另一块便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为一块完整的大石头,高达7米。关于立无字碑的目的,武则天本人并无说明。后人猜测很多,有人认为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难以表达;也有人认为她知道自己死后一定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所以干脆不写墓志,任由众人评说。

「三 血腥笼罩大明宫」

显赫一时的武则天终于走了,生前无比显赫,死后相当凄凉,人们庆幸大唐终于又恢复了李姓。然而,谁也不会料到,在武则天以后,唐朝廷开始陷于动荡之中。两个权力欲望极大的女人,正野心勃勃地注视着李姓的天下,她们就是中宗皇后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当时封英王)的王妃赵氏因得罪武后被下诏废黜,并关进内侍省的大狱。同时,赵氏的父亲赵瑰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母亲长乐公主被勒令迁出洛阳,和丈夫一同去边远的括州。

长乐公主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女儿,年龄与侄子高宗相近,并且相处融洽。长乐公主身份尊贵,瞧不起并非名门望族出身的武则天,尤其是后来武则天通过控制懦弱的高宗,执掌朝政大权,网罗亲信朝臣,更让长乐公主愤恨。只是这时的长乐公主,还没有机会领教武则天的厉害,说话也不知高低。她常常带着女儿赵氏进宫看望病重卧床的高宗,有时候激动起来,也会说些对武则天擅权不满的话。武则天的亲信遍布朝野,自然,这些话不折不扣地传到了武则天的耳里。以武则天的性格,必定要实施严厉的报复。

按唐宗室规定,公主下嫁以后,若丈夫为地方官,公主仍可留在东京洛阳过着舒适自在的生活。长乐公主此时已经是大长公主,名分尊贵之极,却依然祸从口出,被迁到外地。而赵氏则被幽禁在一间四周都是墙的黑牢里,活活饿死。后来赵妃的父亲赵瑰连坐,与越王贞一起被杀,长乐公主也被连坐而死。

最令人惊讶的是,李显竟然对于妻子赵氏的惨死无动于衷。李显与两个能干的哥哥李弘、李贤不同,他既无才学、武艺,又庸弱无能,甚至连外貌都比不上两个哥哥。他的无能也是后来武则天立他为帝的主要原因。李显同赵氏结婚以后,关系一向不融洽,后来竟然发展到视若陌路。赵氏被饿死后,李显立即立另一侍妾韦氏为王妃。从这点上说,韦氏是应该感激武则天的,若不是她手段毒辣地除掉了赵氏,以赵氏出身的显赫,韦氏是没有多大机会当上王妃以至后来的皇后的。

韦氏,长安人,祖父韦表在贞观年间担任太宗第十四子曹王的属官,父亲韦玄贞为普州(今四川省)参军。虽然祖、父两代都没有做过较大的官,但韦家却是关陇大族,韦氏也算是出身名门了。韦氏不但聪明美丽,而且好胜心极强,性格果断有主见,这正是李显的个性中所缺少的。韦氏初进英王府做女官,就很得李显的宠爱。被立为王妃后,李显对她言听计从。这情形,倒与高宗跟武则天的情形颇为类似。高宗晚年,李显被立为太子,韦氏也水涨船高,成为太子妃。高宗病死后,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尊母后武氏为皇太后,封韦氏为皇后。

李显排行第三,所以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当上皇帝,何况两个哥哥先后被立为太子,结果都没有登上帝位就被废黜。现在,他真的做起了至尊无上的天子,心情十分兴奋。韦氏也是如此。中宗即位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立即从一名小官一跃而升为豫州刺史,充分应验了“一人荣贵、全家高升”的老话。但韦氏仍不满足,在她的要求下,中宗又准备升韦玄贞为侍中。中书令裴炎不同意,他觉得韦玄贞并无大功,只是以皇后父亲的身份一下子晋升高位,未免太快了一些。他向中宗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中宗不听。裴炎再三劝谏,惹得中宗火起,怒道:“我是天子,只要我愿意,就是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裴炎听了,心想自己身为首相,倘若中宗真这样做了,万一太后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便把中宗的话去告诉了太后武则天。结果,中宗立即被武后废黜皇帝位,改封为庐陵王。中宗还愕然问道:“我有何罪?”武则天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还能说无罪?”中宗这才明白过来,登时无言以对。这样,中宗只做了40多天的皇帝。韦氏怎么也没想到,皇后的宝座还没有坐热,就被拉了下来。

李显和韦氏被幽锢在宫中,失去了人生自由,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等家属则被流放到岭南。李显心情郁闷,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韦氏精明而坚定的性格在逆境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她经常教导安慰李显说:“现在保命要紧,你绝对不要流露出丝毫怨恨的表情,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应该好好忍耐,等待机会,我不信将来永无出头之日。”

3个月后,武则天下令将庐陵王李显一家流放到均州(今湖北郧阳)。还没走到均州,在半路上又接到诏书,要他们再迁到房州。房州地处武当山,县城只有几百户人家,既贫瘠又闭塞。李显一家人到这里后,待遇也不好,过着凄苦的生活,还时时担心会有大祸临头。

不久,传来李勣的儿子徐敬业以“匡复唐室”为号召、兴兵造反的消息,李显更加惊恐不安。房州刺史也受命加强了对李显的监视,朝廷三天两天都有特使来到房州,显然是担心李显与徐敬业勾结叛乱。李显生怕武则天借故处死自己,日夜忧惧不安,甚至想自杀一死了事。韦氏很是生气,怒气冲冲地训斥丈夫道:“你这样懦弱无用,将来怎能成大事?”接着,她分析了局势:“依我看,徐敬业如能得胜,我们的性命就难保;如他兵败,我们倒还有生路。”

这时的韦氏已经怀孕,但一家人的吃穿漱洗还得由她一人操劳,生活过得十分辛苦。但她却一直相信艰难的处境总会过去,将来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这一方面说明了她天性乐观,但也流露出与众不同的野心。此时的韦氏,不仅是李显的贤内助,还是李显的主心骨,“备尝艰危,情爱甚笃”(《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

两个月后,徐敬业兵败身死,一切重新安定下来,李显和韦氏总算放下了心上的一块石头。不久,韦氏生下一个女儿。堂堂皇子落难,竟然连婴儿用的衣物都没有一件,李显便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女儿裹用,顺便替女儿取小名为“裹儿”。生于患难之中,又是父母亲自抱养长大,这个小女孩自然特别受到李显和韦氏的疼爱,她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

韦氏的期望果然没有落空,武则天经过权衡,最终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儿子,并派人去房州接李显一家回京。李显被放逐十余年,时时为性命担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