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宗很喜欢吃饼。一天,他坐在神龙殿批阅奏章,韦后亲手为他做了一笼饼,命宫女送去。中宗取来便吃,越吃越香,竟一连吃了七八个。谁知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发出一声惨叫,两只手猛抓胸部,倒在榻上翻来滚去。内侍们慌忙入报韦后。等到韦后慢慢走来时,中宗已是两眼翻白,说不出话来了。他瞪着韦后,思维还在回忆。此刻,内心的痛苦远远超过了肉体的痛苦。

他的一生,好日子并不多,他好像也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人吧?母后那样对他,他也从来没有怨恨过。后来得势,他对武姓也没有大加屠杀,力排众议说:“杀别人可以,武氏之族,系我中表之亲,不可滥杀!”在这个血腥的宫廷中,他是少数几个还念着骨肉亲情的人。然而,对不起他的人却很多,只是最不该的就是眼前这个女人。他又一次地想起了与韦后共患难的日子,他那时候真是一刻也离不开她呀。他是如此感激她的患难真情,所以才会对妻子发誓说:“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承诺。他当了皇帝后,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虽然碌碌无为,但在“信诺”二字上却做得非常好。可惜他如此待她,视他为自己至亲的人,最后竟然是她杀了自己。真是太可悲了。

中宗痛苦地挣扎了一会儿,便咽气了,享年55岁。这个糊涂了一世的皇帝,到死又作了一个尸横灯影的糊涂鬼。

韦后显得非常冷静,她一面指挥宫女们料理中宗的尸身,一面严令左右,任何人不得走漏皇帝暴崩的消息。然后,她假传中宗命令,让韦氏子弟掌握的禁军,分兵把守长安各城门,另派一支军队前往均州,阻止被贬的中宗次子李重福入长安。一切布置停当后,她才发出丧报,在中宗的梓宫前,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皇帝,尊韦后为太后,临朝称制。于是,韦后变成了另一个武则天。

这时,武则天的第四子相王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已经成为韦后称帝专权的最大障碍。韦后准备铲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联络羽林军,抢先发动政变,一举杀死韦后、上官婉儿以及安乐公主,肃清了韦氏家族及宗楚客等一帮佞臣党徒。李旦随即复位为唐睿宗。

唐朝自高宗李治之后,便呈现出阴盛阳衰的局面。中宗李显的软弱,皇后韦氏的专权自恣,造成了又一个“女主”君临天下。韦后一心想学武则天,但她的才识和处理政事的能力,以及必要时的谋略和手段,同武则天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最后她非但没有实现“女皇梦”,反而死于乱刀之下。不过,相比于她自取灭亡的悲剧,中宗死在妻子女儿之手的悲剧更加惨绝人寰,也更加令人震撼。

「四 时势造就唐玄宗」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降唐睿宗李旦为皇嗣。李旦此时有五个儿子:老大成器,刘氏未立后时所生;老二成义,掖廷宫人柳氏所生;老三隆基,窦氏所生;李隆基后面还有三个弟弟,隆范,崔孺人所生,隆业,王德妃所生,隆悌,宫女所生,晚出早亡。李成器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孙,李成义被封为恒王,李隆基为楚王,李隆范为卫王,李隆业为赵王。兄弟五人,“尝号五王,同开邸第”(《旧唐书·卷九十五·睿宗诸子传》)。李隆基因排行居三,被亲切地呼为“三郎”。五兄弟之中,李隆基“生而聪明睿哲”,自小深受祖母武则天的喜爱。

不是皇帝了,李旦便带着一家人从皇宫中搬了出来,单独“开府置官属”。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李旦一家都要前往朝堂拜见武则天,李隆基的车骑最为“严整”,相当威风,引人瞩目。禁卫宫廷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是武则天的叔伯侄子,每每“欲折”李隆基之威。有一次,武懿宗故意不准李隆基在宫中通过。李隆基大声责骂说:“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这时候,李隆基才7岁。武则天听说后,觉得这孩子很不平常,“特加宠异”。可惜在武则天的高压下,李氏宗室都是朝不保夕,就连她的亲生儿子也是如此,不久后,更大的灾祸便降临到李旦一家人身上。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祀活动。隆重的仪式结束后,第二天一早,太子李旦的太子妃刘氏和德妃窦氏一起进宫,向武则天贺年。武则天微微露出一点笑容,简单地问了两句话,就命她俩退了出去。但是,侍从们在宫外等了好久,却一直不见两位妃子出来,询问武则天左右的宫人,也没有人知道。侍从们只得回到东宫。但是,一直等到天黑,连两位妃子的影子都不见。太子李旦通宵未眠,天刚亮,就带了一些人去武则天接受二妃朝贺的嘉豫殿寻找。但是武则天不许太子进殿,命内侍传话说:“两位妃子早已离开嘉豫殿,以后不曾来过,请太子出宫去寻找。”太子李旦只得退出。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刘、窦二妃的音讯全无。太子李旦逐渐明白,二妃多半已经遭了毒手。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那热衷于权力的母后。武则天不动声色地处死两位无辜的妃子,目的就是为了警告他。尽管悲愤不已,李旦还是告诫自己:不管如何悲愤,都不能将怨恨流露出来。他还严禁东宫任何人谈论这件事情,要求几个儿子也都保持沉默,保持平静。两位妃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害死,连尸体都没有下落。

当时武则天正为将来把皇位传给武氏还是李氏而犹豫不决。当时李旦一直戴有太子的头衔,武后的侄子武承嗣为了夺取皇太子的地位,千方百计想害死李旦,他指使武后身边的一个名叫团儿的宠婢,事先做好两个木人,刻上武则天的姓名,钉上一枚大钉子,分别放在刘妃和窦妃的床下,然后由团儿向武则天诬告,说二妃同谋,施行法术咒诅皇上。第二天,刘、窦二妃进宫朝贺,便离奇地失踪了。

太子妃刘氏,是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孙女儿,她父亲刘延景任陕州刺史。刘氏以宫女的身份进入当时的相王王府,不久,生下长子李成器。文明元年(684年),李旦曾即位为睿宗,刘妃册为皇后。不久,睿宗让位于武后,还称太子,刘氏仍为太子妃。

窦德妃出身高贵,为唐太宗的母亲窦皇后的堂兄、窦杭的曾孙女。她祖母则是高祖李渊的二女儿襄阳公主。李旦当相王时,窦氏以宫女的身份进王府,不久,就因德容兼备受到李旦的宠爱,生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以及两个女儿。当她离奇失踪时,两个女儿都还未谙世事。李旦处处谨慎,没有流露丝毫的悲愤之情。武则天杀死二妃后,还派人暗中观察李旦,见他一直没有表现出异样,才放下心来。

但是武承嗣仍不甘心,还想将太子李旦置于死地。他再次指使团儿去向武则天进谗,说太子自二妃失踪之后,疑是皇上所杀,表面上装作不经意,实际上心怀怨怒,图谋报复。武后信以为真,命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立即把太子李旦全家老少、连同侍役下人等统统抓起来,并严刑拷打。下人们起初还替太子李旦喊冤,后来禁不起酷刑摧残,只得胡乱招供画押。

本来太子李旦一家包括李隆基已经难逃此厄,但事情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来俊臣取得不利于太子李旦的口供后,得意洋洋,正准备退堂,忽然有一个人闯入公堂,大声叫道:“大堂之上,严刑相逼,什么口供取不到?太子并未造反,为何诬陷他?我是一名乐工,本不愿干预此事,但事关国家社稷,怎能不辨个明白?我愿剖心表明心迹!”说完从怀中掏出匕首,撕开自己的衣服,照着胸口用力一划,顿时,鲜血喷涌,立时昏倒在地。事出突然,来俊臣不免惊慌,走到堂下一看,只见那人的胸膛已被划开很长一道口子,五脏六腑都可看到。摸摸他的口鼻,尚有一丝气息。来俊臣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情景刚好被武则天派来的人看见。原来武则天想到此案关系重大,担心来俊臣滥用酷刑逼供,所以特地派人来察看。当武则天听说有人剖心呼冤后,大为震动,命御医全力救活自剖之人。

御医先将这人的五脏放回原处,再用桑皮线缝好创口,涂上药。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见这人睁开眼睛,御医再用人参汤灌入他口中。到午后,这人完全清醒过来。武后亲自前去探望,询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人答道:“臣名安金藏,长安人氏,系太常寺乐工。”然后说了一通太子无辜的话。武则天听了黯然伤神,说道:“我自己的儿子尚不知他好坏,连累了你,真是忠心可鉴!”让安金藏安心静养。武则天回到宫中,当日便下诏:“立即停止追查,将太子左右家臣、侍役尽行释放!”一场即将酿成的大狱,便因为安金藏的义举而意外平息。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

但从此之后,李旦“止于宫中朝谒,不出外朝”,“公卿以下皆不得见”(《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李旦、隆基父子,实际都被幽闭宫中,完全丧失了行动自由。年不及9岁的李隆基,失去了亲生母亲,“幼失所恃,为窦姨鞠养”。窦姨即窦德妃的亲妹妹。

过了5年多,武则天的三子李显被迎回立为皇太子,皇嗣李旦于圣历二年(699年)正月辞去太子位,复为相王。李隆基兄弟五人结束了长达6年的幽闭生活,在东都洛阳积善坊相王府侧“分院同居”,称为“五王子宅”。这一年,李隆基15岁,伯父李显为皇太子、父亲李旦为相王,重新回到自由的天地,李隆基感到有如鱼得水一般欢快。

大足元年(701年)十月,在东都洛阳住了将近20年的女皇武则天带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宗室子弟及文武百官西入关中,回到京师长安。17岁的李隆基,初次来到西京长安,被赐宅兴庆坊,在京城东隅。此间,李隆基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等职。

神龙元年,李隆基21岁,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显。二月,复国号为唐,礼仪制度皆如高宗在位时旧制。李隆基生父李旦加号“安国相王”,李隆基姑母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李隆基迁卫尉少卿。

然而,太子李重俊兵变事件后,韦后对相王及李隆基兄弟起了戒心,出李隆基为潞州别驾、李隆范为陇州别驾、李隆业为陈州别驾,让李隆基兄弟离开了京城这个权力中心。李隆基自京师来到潞州(今山西长治)后,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潜识英豪,暗结亲党。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李隆基自潞州返回京师。在长安的半年时间,“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王毛仲传》)。万骑是宫廷禁军,隶属左右羽林军。李隆基把目光盯住这支禁卫力量,正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结果,万骑帅长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都被他拉了过来。李隆基还争取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太平公主是中宗、相王的亲妹妹,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韦后等虽然“用事禁中,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李隆基“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

这时候,有个会望气的方士对中宗奏道:“隆庆坊五王子宅中,有帝王之气。”再一次引起中宗对李隆基兄弟的疑忌。

隆庆坊五王子宅,共有5座宅第,为相王李旦5个儿子的住处,位于隆庆池北面。这个隆庆池大有来历,原来只是百姓家中一口普通的水井,后来竟天然扩至占地数十顷的大池。一口井变成一个大湖,不费丝毫人力,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奇事。朝廷也认为这池是吉祥之物,特地赐名“隆庆”。

中宗一直不大放心,便借游幸隆庆池为名,驾幸五王子宅。中宗此行,名为游乐,实为祭天消灾,想以自己真龙天子的身份,压住这里所谓的“帝王之气”。几个月后,中宗突然暴病而亡,不过并非隆庆坊的“帝王之气”把他压死,而是他的妻子韦氏下手把他毒死的。

韦后毒死中宗后,秘不发丧,立中宗16岁的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为太后,临朝称制。又怕朝臣们反对,让上官婉儿出面同太平公主商量,想取得太平公主支持。太平公主提出必须让相王李旦辅政,才能让韦后临朝,想以此牵制韦后。韦后装作同意,等敕令发布,她正式临朝听政后,又以相王与韦后叔嫂之间、难以在朝堂为礼的理由,要求相王李旦退出辅政地位。

相王李旦常年在武则天的高压下生活,养成了淡泊自守的个性。韦后不让他参与朝政,他也没有什么意见,但却引起了李隆基的不满。李隆基见韦后等人浊乱朝政,料到将来必为祸患,便秘密交结羽林将佐及京中豪杰之士,相约伺机起事。

而韦后也预感到威胁将来自相王李旦家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她与女儿安乐公主及其他亲信密商,计划杀少帝李重茂,就此嫁祸于相王李旦,乘机发动一次大清洗,将所有异己一并铲除。

兵部侍郎崔日用获悉韦后的阴谋后,密遣宝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延迟,连夜赶去太平公主府中,对太平公主说:“如今事已危急,时不我待,若姑姑再犹豫,大家都死无葬身之地。”太平公主听了勃然大怒,决定支持李隆基联络羽林军重要将领,发动兵变。太平公主还命儿子薛崇简相助,去说动羽林营总监钟绍京作内应。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庚子之夜,即中宗死后的第18天,李隆基同羽林营中几十个心腹豪杰,从南苑潜入羽林营,将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杀死,提着两颗人头,向羽林营全体将士示众,并宣布道:“韦氏鸩杀先帝,妄想篡国,当共诛诸韦及逆臣贼子,为先帝报仇。”韦氏一伙人一直不得人心,李隆基一番话,引起了羽林军士中大部分人的共鸣,表示愿意听从调遣,支持李隆基。于是,众人一起涌出军营,兵分两路,一路攻玄德门,一路攻白兽门。几路人马在凌烟阁前会合后,一齐杀向太极殿。

正在睡梦中的韦后闻变后从床上惊起,披发跣足逃出太极殿,想逃到飞骑营(皇帝的心腹卫士)避难。半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