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马喜剧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鬼马喜剧之王- 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荒甑氖奔洌参幢鼗嵊型逋逡桓鲂瞧谒钠狈扛摺6夷诘囟杂诘缬吧蟛橐彩羌峡恋模恍碛泄砉盅У某鱿郑恍碛星殇C镜头出现,不许有亲热的镜头出现……
    而许氏现在的电影,除了功夫电影还算是比较干净一点,其他都市动作类。恐怖惊悚类,文艺爱情类的电影,统统都逃不开这些镜头。而如果把这些镜头全删了,故事情节铁定就不完整了。到时候观众看不懂张口骂娘,这该怪罪到谁的身上?!
    对于大家的牢骚,许贯武一一听在了耳中,不过他却也没有急着辩驳。现在因为香港人对内地了解不深,所以误解敌视都是免不了的。不过等再过几年,内地改革开放初见成效,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增多了。自然一些误解就将会烟消云散。
    而且许贯武也并没有打算急进,他知道要打开内地市场。是万万不能采取急进政策的。内地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内部也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如果冒险激进,不仅不会顺利进入这个市场,相反还会引起不小的反弹。
    所以许贯武的意思是,电影院不妨慢慢的建,最好建个两三年,把地基扎的稳稳地才好呢。而建好之后也不急着把许氏的电影送过去,而是先与左派电影公司合作。自己出钱他们出人才拍电影,上映之后再按票房分成。
    等内地的政治文化大环境,随着改革开放发生转变之后,再推出一些题材比较新颖的作品,这样才能够不引起太大的波折,稳扎稳打成功进军内地市场。
    许贯武记得貌似到了八零年代后期,台湾基本上就不再管香港电影公司与内地合作拍电影的事,而且当时有很多香港电影公司去内地拍摄取景,同样受到了内地政府的欢迎。好像元飚,元哗师兄弟拍摄的《急冻奇侠》,张蔓玉,林清霞合拍的《滚滚红尘》,周闰发,吴倩涟合演的《花旗少林》等,都曾经在内地取景拍摄,而且也并没有受到湾湾那边的封杀。
    所以当许贯武提出缓建影院,静观形势的方针之后,大家也就不再坚决反对。反正在他们看来,只要现在不和内地打交道就行,至于将来几年会发生什么变化,谁能猜得到呢?!
    ……
    一个月之后,《大白鲨2》下画,该片同样获得了超高的票房,位列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五位,当真可以称得上是卖座大片。
    而紧随其后,科幻动作巨片《超人》,励志热血大片《洛奇2》,恐怖悬疑经典《月光光心慌慌》等,也将陆续要在北美上映,并将带给许贯武超高的利润。
    而随着《大白鲨2》的下画,许贯武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巨额利润,并在之后通过秘密渠道,将这些资金大笔大笔的汇入到内地。
    而在随后内地开始要搞改革开放,要在深镇等地搞经济试点的时候,许贯武也指示手下的传媒帮忙吹风,尤其是《天天日报》财经版,连续一个月的时间分析香港经济即将面临到的瓶颈,分析香港经济的优缺点,分析香港经济未来的出路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先给现在的香港商人提个醒。
    在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香港经济迅速崛起,迅速由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而香港也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税收等等,让香港出产的轻工业品遍销全球,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比如皮鞋,玩具,服装等等,都是香港当年的主打产业。
    但是香港经济未来同样面临到不小的困境,首先就是原物料价格高涨,香港本身不出产任何原材料,石油,煤矿,钢铁等等,都需要进口才可以,这就使得它的制造成本高涨。当石油价格上扬的时候,它的制造业就将受到严重冲击。
    其次竞争压力过大,之前台湾,南洋,韩国等地制造业不发达,所以让香港走到了前面。但是随着这些地区的相继崛起,大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香港的制造业同样受到竞争。
    而且这些地区或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成本更低,或出产各种资源满足内需,或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等等,严重挤占了香港原本的市场。
    最后香港人力成本开始提升,转型成为工业社会之后,香港的人力成本开始迅速提高。之前工厂小工可能每月只有几百块,但现在普遍都要千块以上。(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六章 摇旗呐喊
    香港经济腾飞同时带动物价高涨,之前一份煲仔饭不过十块钱,现在已经涨到十五块。而更能代表物价的就是房价了,七三年股灾的时候,房子两万港币就可以买一套。现在至少要十万港币才可以,价格至少翻了五倍。
    人工涨,物价涨,让香港所生产的工业产品逐渐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也逐渐被台湾,韩国,南洋等地区侵蚀。
    而香港又是一个典型的地少人少的城市,内需根本就无法满足现在工业的增长,使得未来如果不赶紧开拓新的市场,或者不找到另外的产品竞争优势,那么迟早有一天香港制造业会崩溃,到时候数百万香港民众就会失业。
    《天天日报》财经版随后给出了解决的途径,香港制造业现在能走的路并不多,一是南进去南洋等地开设工厂,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有一条路就是被迫转型,从技术能力低,入门门槛低的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迈进:再另一条路就是北上,利用内地廉价的人力资源,充足的生产原料,继续维持自己低廉的成本。
    不过第一种途径,南下去南洋发展,虽然当地的人力资源成本很低,但是受教育的程度也很低,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土著。再加上南洋国家政权动荡,动不动就要闹一次政变,战争,抗议,罢工等此起彼伏,港商的投资未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同时香港也并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大英帝国治下的一座城市而已。一旦港商在南洋投资出现问题。英国是否愿意为港商出头也说不定。即便它选择为港商出头。但是能做到多少也是未知数。是只是发言谴责一下,还是会采取经济制裁,或者动用军事武力等,都很难说的清。何况以现在英国不断下降的国力,它能不能有能力震慑南洋诸国还是个问题。
    所以去南洋投资看起来前景不错,但其实却危险重重,一不小心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了。
    再次如果选择第二种途径,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但以香港的科学技术水平。想要完成向高科技工业转型何其之难。美国硅谷之所以闻名世界,成为全世界都知名的高新科技产业区,是因为在硅谷的旁边有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而且周遭也有很多研究所,实验室等等,汇聚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人才。而正是这么多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汇聚在一起,才让硅谷的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而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也为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数量之庞大,足以把一众香港商人吓个半死,根本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许贯武的天使投资基金虽然这些年在硅谷做了许多投资。但是它依然不算是硅谷最有资本的投资基金。那些财大气粗不差钱的基金,可都是有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做后盾。他们的钱基本上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而如果要港商拿出这么多钱来投资高科技产业,而且要从头做起先成立大学,再聘请世界级的专家学者,最后招收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然后再让他们进实验室做研究,然后等出了研究成果之后再进行商转。只怕也要等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这么漫长的时间让商人怎么等得及?
    而如果港商不愿意出这笔钱的话,港英政府显然也不愿意出这笔钱,他们连英国本土的高科技产业还懒得去投资呢,又怎么愿意在香港投入大笔资金?!所以这第二条路看似有门儿,其实连窗户都十封死的。
    那剩下的唯一一条路就是北上内地了,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原材料丰富,而且最关键的是,文化相通,语言相通,这就会令港商减少很多很多的麻烦。虽然内地之前有过十年浩劫,再之前还有过强制公有制等等,让港商前去投资心存疑虑,但如果内地采取改革开放政策,并真能够实施下去,保证政治方面的稳定,那未尝不是一个大好的去处。
    《天天日报》财经版就用连续一个月的加强报道,为香港未来的经济把脉,并且聘请了香港与世界知名的财经专家进行会诊,为香港经济未来的发展开出了三张药方。当然前两张又被《天天日报》自己给否决了,那么剩下的也只有北上一条出路了。
    以《天天日报》财经版原本亲民的风格,只是报道马经,**彩,香港本地的财经新闻等,比较远离那种家国大事的报道,人们拿来翻一翻也只是要对对**彩,看一看赛马的预测等等,根本没成想会看到这么严肃的内容。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都以为《天天日报》财经版秀逗了,好好地办你马经这份很有前途的报纸好了,闲着没事给香港经济把什么脉?!那些事岂是我等升斗小民能操心的?!那些事是港督和立法局那些老爷们要去浪费脑筋的,我们只想有工开,有钱赚,有肉吃就好了啦。
    最开始的时候《天天日报》财经版的报道,并没有引起香港市民多大的重视,甚至连香港的商人们也没有惊醒。他们如果想看财经报道,一般也都不看《天天日报》财经版,因为这份报纸太低端了一些,主要是面对升斗小民的。对国际财经新闻的报道也不及时,远不及《成报》,《信报》,《星岛日报》等。
    但是随着报道的逐渐深入,一连好几天连篇累牍的报道,到底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尤其《天天日报》把香港本地的财经专家,以及世界知名的财经专家都请了来,更增加了《天天日报》财经版报道的权威性,也让香港市民开始相信。香港经济真的快要到一个瓶颈了。而之后的各种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更加使香港市民相信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真的是要麻烦了。
    当然许贯武这边看扁香港经济,也有其他报纸看好香港经济,比如《成报》,《信报》,《华侨日报》等等,都劝香港市民不要太过悲观。未来香港经济不会有太大波动。而《天天日报》财经版的报道纯属无中生有,杞人忧天,造谣生事,唯恐天下不乱。
    当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道理,第一香港的地理位置优越,几乎就在东亚的正中心,南靠南洋,东靠台湾,北靠大陆朝鲜,西边还有越南泰国等地。如此良好的地理位置,正适合做贸易枢纽。而香港的海港又是世界知名。船运货运更是排名世界前列,根本不用担心会被其他港口超越。
    另外香港是自由贸易港,经济政策之宽松是东亚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以它这自由贸易港的地位也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投资等,即便不能转型成为高科技产业,也可以转型为金融产业区。
    对于《成报》,《信报》,《华侨日报》所提出的观点,《天天日报》自然也给与了反驳。香港的地理位置虽然优越但并非不可取代,新加坡扼守住马六甲海峡,占据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运输要道,地理位置比香港更加的优越。而且新加坡的港口丝毫不比香港差,未来只要新加坡一发展起来,香港的优势就会大幅下滑。
    另外内地的魔都,粤州,汕頭,夏門等地地理位置丝毫不差于香港,一旦发展起来之后,香港更加没有地理优势。香港当年就是占了魔都的光才发展起来的,如果魔都成为改革开放的试点,那么香港所谓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以内地的人力,财力,物力,每一样都不是香港这个城市所能抗衡的。
    至于所谓的自由贸易港,其实也不过只是政策上的优势罢了,一旦其他地区争相效仿,香港还未必能够竞争的过。而且就算升级成为金融服务型社会,随着热钱的大规模涌入,香港原本高涨的物价势必会继续疯涨,到时候香港普通市民能否获益还很难说。
    ……
    真理是向来越辩越糊涂的,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让另一方闭嘴。
    香港市民听了正反两方的道理之后,全都被忽悠的脑袋晕晕的,几乎不知道到底该信哪一边的好了。
    港英政府表面上没有回应这种市井争论,但是在私下里,一直对内地大加褒扬,并且提出去内地,才是解决香港经济生存之道的《天天日报》,却受到了港英政府的警告。而隔海相望的湾湾那边也卡住了许氏的几部电影,电检就是不给予通过。
    看到《天天日报》财经版长达一个月的报道,也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许贯武想要的宣传效果。他便就势就坡下驴答应了湾湾的要求,不再刊登唱衰香港经济,宣传内地的新闻,依旧恢复了以往报道马经,**彩等的亲民路线。
    对于许氏如此识时务,湾湾还是比较高兴地。不过鉴于许氏三番四次的表达出亲中的倾向,所以还是想要给他一个教训。他们通过竹联向许氏这边传话,如果还想要保住弯弯市场,最好还是亲自过来一趟。
    许贯武收到竹联方面的传话之后,开始还不由得一愣,心想怎么一个当局的传话,还要通过黑x会来传递,这听上去也未免太儿戏了。
    但后来想到历史上,的确竹联曾经被國民党收编了一段时间,而且还闹出了“江南案”那个轰动世界的丑闻,心里就顿时明白了。
    不过虽然收到了这个消息,许贯武却没有去湾湾的想法,他把这个事情告诉给了大哥他们,让他代表自己去湾湾和那边的当局谈一谈。
    许贯文听了之后也不禁苦笑,这不是他第一次帮自己这位二弟擦屁股了,当年也是许贯武闹着要去内地参加广交会,结果许氏的电影就被湾湾卡住了,死活就不通过审核。现在没想到因为报道倾向内地的新闻,而再次被湾湾当局点名儿,当真算得上是“恶行滔滔”了。
    其实许贯文也搞不懂为什么二弟这么倾向内地,在七零年代,八零年代,九零年代,甚至直到新世纪,香港人当面对到内地人的时候,还总有一种优越感。
    无论电影还是电视上,大陆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