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八六一-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纪泽故意先不发表意见,坐看着他们的争论,很显然,容闳一派是占据了上风,事实上,他们的想法也符合曾纪泽的意愿。但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激进改革,一步到位,那势必会引起更为激烈的抵触。

争论到这个地步。已经接近目下言论的底限,曾纪泽觉到到了该出来打圆场的时候,便挥手示意众人安静,他很是轻松的说道:“你们说地都很有道理,但嘴上说得功夫不算,还必须要有实践的效果来支撑才能证明谁的更正确。这样吧。官督商办的厂子,咱们也办了不少,这轮船局嘛,不妨就试试让商人自己打理。办好了,那就证明是正确的,以后也就可以大力的推广,办差了损失地也是那些商人的钱,也就当买了个教训。”

曾纪泽没有一竿子把任何一方打死,既然只是说试一试。那就是说还有继续探讨可行性的余地,李鸿章、钱鼎铭等人便也没有了异议。

商务司的暂时负责人钱鼎铭,遵照曾纪泽的指示。开始了对上海民间船运业的整合活动。目前上海一共有二十多家私营的轮船公司,这些公司的轮船要么只是为自家生活的运输服务,要么就是挂在洋人企业地名下,总计约有蒸汽轮船二十五艘,传统的木制帆船五十艘。零散经营时显得势单力薄,一旦整合起来,却是规模庞大,可以超越任何一家在华的外国航运公司。

曾纪泽地政策已经放宽到了极点,他承诺官府将不对轮船局的经营、人事任免做任何干涉。只需要轮船局名义下隶属于商务司,为的是应付朝廷方面的质疑。

这些船运个体商们深知航运业中存在巨大的利润,他们相信如果官府向本国的商人开放这一块的经营权,他们一定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从洋人手中抢回市场。只可惜满清朝廷极度保守,他们自入关以来,就实行严格的禁海,他们似乎很害怕他们统治下地汉人驶向广阔的海洋,了解世界的变化。所以。他们宁可让洋人大把大把的赚中国人的钱,也迟迟不肯向自己的臣民开放市场。

无奈的商人们只有依赖于洋行名下,从事着一些边角利润的小规模船运。而现今,他们看到了希望,是曾纪泽给了他们希望。

商人们在商务司的协调下,很快达成了组建轮船局地意向,将近有十八家公司决定加入,新组的轮船局将拥有二十艘轮船、四十一艘木船,总计六十一艘船的庞大规模。

尽管曾纪泽完全同意企业运营市场化。但在战时状态下。他怎么可能放松对轮船局这样重要行业的控制。不过,他一直以来所做的。只是渐逐的弱化“官”的性质,让官府从掌握者,逐渐的退出到监督者的身份。

曾纪泽决定让自己信任地人,成为轮船局地最大股东,他选中了朱其昂。这个精通洋务的前买办本身旗下就有一家挂在洋人名下地轮船公司,拥有轮船三艘,木船七艘,他在船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事实上,在原有的历史中,朱其昂受李鸿章之命,成为了官府主导的轮船局的总办,多年之后,成为了著名的船运业民族实业家。

曾纪泽以私人的名义,借给了朱其昂七万两银子,使其收购了另外两家船运小公司,让他成为入股的商人中,资产规模最大一家,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成产的轮船局的总办。

曾纪泽的慷慨也不是无条件的,他借出这七万两银子,是要求朱其昂以其在轮船局的全部股份做抵押。也就是说,曾纪泽有权力在任何时候,以某种理由收回轮船局的直接主导权,朱其昂说白了只是一个打工者而已,曾纪泽才是真正的幕后大老板。

不过朱其昂的打工者的报酬却是丰厚的,虽然他的股份全部抵押在了曾纪泽那里,但只要曾纪泽不没收那些股份,那么他仍将拥有那些股份所应得的全部红利。曾纪泽相信在这样的利益激励下,朱其昂没有理由不拼死不拼活的把轮船局做大做强。

在商务司的建议下,经过股东大会的讨论,新成的轮船局被命名为上海东珠轮船局,朱其昂任董事长兼总办。东珠轮船局成立之后,曾纪泽通过行政权力,将淮军军需运送,工厂采购材料运送,江苏漕运等运输项目,全部拨给了轮船局。

根据官方运输的需要,上海东珠轮船局总部设在了上海,另下设三个分局,分别为武昌分局、徐州分局和苏州分局。前两个分局主要是为从武昌、徐州运送工厂所需材料,苏州分局则负责漕运,而上海总局则主要负责淮军军需品的运送。

随着淮军的扩张,以及曾纪泽工业化的推行,投资在运输上的资金也与日俱增,在此之前,他大都向洋人的船运公司租借轮船,这一笔的开销实属不少。现今本土的轮船局成立,光从租用金一项就节省了不少。而轮船局从中获利也相当可观,除了为淮军工厂服务之外,单就漕运一项,轮船局就可以每年从中获利十几万两之多。

由于有官府方面的大订单支持,上海轮船局在盈利方面是不成问题,而为了夺取上海的航运市场,朱其昂采取了适当的降价措施。轮船局的运输费用,总体而言要比洋人的船运公司要少近百分之十五。

本土的商家之所以选择洋人的轮船运输,看中的就是快捷安全,而今东珠轮船局成立,提供的服务不比洋人差,且价格还要比洋人便宜。如此一来,唯利是图的商家们,自然而然的就纷纷转投目光,东珠轮船局开始逐渐的夺回被洋人占领的船运市场。

无论曾纪泽多么用心在洋务实业上,军事始终是他当前的重中之中。苏州之战结束后,除部分淮军对常州等太平军残部继续围攻之外,大部分的淮军团都在休整。

而在战争期间,曾纪泽的扩军计划也一直没有停止。就在东珠轮船局成产之初,募兵处又为他招收了近一万五千的新兵。这其中,有将近五千人是原太平军的降兵,曾纪泽令募兵处择其精壮之辈,编入了新建淮军之中。

与此同时,黄浦军官学堂的第二期军官学员也已毕业,曾纪泽将这些新式的军官,全部编入了新编五个团的淮军中,充任连以下的军官。

新编的五个团的训练工作同样由黄浦军官学堂的练兵处负责,戈登和他的外藉教习们,对这五个团进行了全西式的军事训练,并且,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将全部是上海武器制造局所生产的第一批纪泽式步枪。

按照惯例,在训练结束,正式成军的那一天,曾纪泽及淮军的一干领导人在黄浦军官学堂对这些新兵进行了队列检阅。随着军校训练工作的日趋成熟,教习们的训练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单从队列的整齐,士气的振肃情况来看,这一批的新兵显然比曾纪泽上次检阅的那一批要优秀很多。

不过,当曾纪泽站在阅兵台上,看着那些扛着枪的淮勇们从他眼前列队整齐的走过时,他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不是他们的步迈不够整齐,也不是他们的精神不够振奋,但总是看起来没什么气势。而且,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很久。

“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呢?”曾纪泽心中自问。

“曾大人,你对你的新兵还满意吗?”戈登并没看出曾纪泽有心思,他笑着向曾纪泽询问。

曾纪泽看了一眼这位穿着红衫军装的英国少校,蓦地眼睛一亮,兴奋道:“我说为什么总觉得别扭,原来我的士兵们缺得就是一身帅气的军装啊。”

第一百零八章洪神经

清朝的勇营军服,大致就是头上裹块布,身上搭块烂衫子,背后印着个“勇”字,脚上更是可怜,大部分都穿着自制的草鞋,甚至有很多人干脆打赤脚,总而言之,要多土有多土,要多丑有多丑。

所谓人靠衣装马造鞍,一身帅气大气的军装,视觉上的震撼同样能为这支军队增加士气。比如汉军之红,唐军之黑,望之就是气势慑人,哪像清朝这般土包子的军服,看上去就一副被欺负的熊样。

曾纪泽的淮军将是一支可与欧美军队媲美战斗力的军队,无论从内在的精神士气,还是外表的整齐划一,都将与清军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当他注意到这件事时,立即决定为淮军更换一套近代化的军服。

念头一有,顺着这思路往下去想,曾纪泽顿时想起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凭藉着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的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年时,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而到1863年时,这个数值已经上为高达17,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

这种状况极大的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的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不再依赖农业。其结果就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与此同时,大批的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

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得中国的白银急剧外流,自中外通商以来。数额以高达数千万两。毫无疑问,纺织业已经成为列强赚取中国财富的一块大蛋糕。

曾纪泽要给淮军换装,军服制作需要纱布,而这些纱布又必须向外国进口,这么一笔利润,曾纪泽当然不想便宜了外国人。所以。他决心开办中国自己地机器织布厂,尽可能的夺回这些本该属于中国的利益。

棉纺织业不同与军工企业,它若想盈必须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工人的数量需求都远高于其他行业,可以说,这纯粹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低端行业。尽管如此,本土地商人们想要开办它却十分不易。究其原因,官府的不支持是原因之一,熟练机器织布的工人缺乏也是制约的重要原因。

虽然在满清的统治下。中国整体处于落后保守的阶段,但商人们的眼光却从来都敏锐,他们早就有心投资于机器纺织业。只是苦于官府一直以来的严禁约束。而一旦当曾纪泽给予充分的支持之后,商人们地积极性立即便被调动了起来。

曾纪泽打算将纺织业这样的轻工业,同样完全放手给商人们去做,所以他也并不打算掏一分钱,官府仅仅名义下的领导者而已。

钱鼎铭主持下地商务司地办事效率是相当地高。曾纪泽地命令一下。他马上责成招商科进行相当地联络集资事宜。

也许是纺织业地丰厚利润和广阔市场更为明显一些。所以商人们在办纺织这事上地热情甚至超过了轮船局。他们在商力司地协调下。迅速地组成了名为“上海机器织布局”地纺织企业。

织布局在短短一个月地时间内。就集资超过30万两白银。董股大会正式推选苏州人吴瀚明为商总。这个苏州人在苏沪一带拥有着十几家布庄。一直以来都从事着进口洋布内销地中间商地行当。资产实力相当地雄厚。光他一人就出资9万两白银。是为织布局地第一大股东。

织布局成立之后。立即着手向国外进口织布机器。他们原本是想从英国进口机器。然而。英国方面占有了中国纱布进口地一半以上市场。他们很显然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本土地纺织企业与他们竞争。所以。几个在华地纺织大企业向英国政府方面施加了很大地压力。使得对华出口机器之事一拖再拖。

织布局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艰难困境。他们不得不向曾纪泽请求援助。于是曾纪泽建议他们转而向美国订购机器。为此他亲自去美国领事馆打过招呼。并托容闳为织布局联络美国方面地机器制造厂商。

容闳数次赴美。与美国地工业界也算接触深厚。在熟悉了相关地程序之后。订购机器之事便办理地相当顺利。第一批地织布机大约将在七月底运抵上海。

与此同时,织布局开始为将要不久之后生产,物色相关的技师,以及熟练的工人。纺织业在当时来讲,虽然使用机器生产,但还算不上是“高科技行业”,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如军工企业那样苛刻,也就是说对洋人地依赖程度并不高。

而上海这个地方,洋人开办地纺织厂就有数十家之多,旗下拥有的纺织工人达3千人之众,这些工人都是经过长期地实践培养,算得上中国第一代的工人队伍。

有了这样现成的工人来源,织布局那样精明的商人们当然懂得如何利用,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挖洋厂的墙脚,许以更高的薪水,吸引那些工人们改投织布局旗下。

事实证明,企业想要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加员工的薪水,无论在何时何地,利益永远都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所以,经过织布局一番不厚道的挖墙脚活动,大约有500名工人背叛了他们洋企,改入织布局旗下。

现在的纺织工人极度过剩,老板随时可以解雇再聘,可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一个会使用机器的工人都是宝贵的人才。而培养这么多的工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现在,机器织布局不需要付出培训的费用和时间,单凭提高了一点薪水便挖来这么多地熟练工人,算是实实在在的赚了一笔。

曾纪泽的工业化运动。从之前的事无巨细,都要他亲手操办,到现在商务司的成立,很多项目,只需要他提出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些经过他熏陶地幕僚们。便会按照他的意图去实行。

所以无论是江南制造局,还是上海机器织布局,都在商务司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建设工作。到六月下旬的时候,随着各个项目都已步入正轨,以及淮军的休整完毕,曾纪泽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金陵。

随着雨花台之役和进北攻南战略的失败,天京坐困的形势无可挽回地形成,太平天国东、南、西三面战场同时告急。濒临危局,天京之战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

至1863年6月初,曾纪泽的淮军继攻陷苏州之后。陆继扫平了苏南太平军残部;左宗棠地楚军攻陷浙东、浙西大片土地,兵锋直指杭州;西线湘军主力攻陷作为天京北渡唯一渡口的九洲之后,派重兵严密防守,彻底断绝了天京粮运的水上交通线。

随着李秀成兵团的覆灭,以及苏南、浙江战场众多人马被天牵制,太平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