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铁柱哥!”院子里的小女孩儿声音听得出很惊喜,快步跑到门前打开了门,然后一下就扑到了张铁柱面前,抱住他的腿哭了起来:“铁柱哥,大哥死了。呜呜~!”
“四丫,不哭,不哭了,啊!”这一下闹得张铁柱顿时手忙脚乱起来,弯腰下去将小女孩儿抱了起来,好一阵安抚。
“是他铁柱哥啊,你们回来了。快进来吧,外边太冷。”随着这个声音由远及近,一个老人也走出门来。这位老人看起来面容苍老,神情疲惫。看得出,他们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这位老人应该就是王福贵的父亲了,但是其苍老的面容完全不像是登记资料里还不到五十岁的样子,看起来也就比老爷子年轻一点儿。可老爷子已经年近七十了,两人可是相差二十岁。也不知道是过去的生活造成,还是这次失去亲人的打击的原因。
“王叔,这位是永泰少爷,这几位是刘长官,赵舰长,刘舰长和柳舰长。他们是来看望你们的。”张铁柱赶紧给王福贵的爹介绍身后的几人。
王福贵的爹其实刚出门口就看见张铁柱身后几人了,但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来,看起来几人的穿着又都很不便宜,正不知道该怎么招呼。突然听到张铁柱跟他说,面前的这位青年就是大家经常都会提到的赵少爷,顿时愣住了。好一会儿才颤声问道:“柱子,你说···你说他是少爷?!”
其实这时王老爹已经有九成信了,毕竟他知道张铁柱当了少爷的亲随,为这事儿张家老爹还很是呼朋唤友地庆祝了一番,他们家当时也去了。但他却又不敢相信,心说:少爷那么高贵的人,又怎么会突然来到自家这个贫穷人家。至于张铁柱后面说的那几个什么长的就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了。什么长的,没听过。
“王老爹,我确实是赵永泰,不信你可以去赵府上问问!呵呵~!”说实话,看到王老爹听到自己的名字后这么激动,赵永泰心里还是有点儿小骄傲的。这也算是他多年努力的成果之一了。心情不错,也就随口开了个小玩笑。
不过他没想到,王老爹听到他的话后,一下子就跪下了。面对王老爹突然的举动,周围的人都没反应过来。“少爷!真没想到你会来,感谢你,我们全家都感谢你!”王老爹一面说着,还一面要磕头。
好家伙,让一位老人给自己下跪已经是折寿了,要是还让其磕头,那就真要天打雷劈了。赵永泰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一个箭步上去就把王老爹扶住了,并用力想把他拉起来:“王老爹,你这是干什么啊!你这不是让我折寿吗!柱子,愣着干什么,帮把手啊!”
此时张铁柱正在犹豫该不该上去帮把手,一方面他跟着赵永泰这么多年了,知道少爷的脾气,不喜欢别人给他下跪;另一方面,不只是王家,其实台州大多数百姓家里都对赵家特别是赵永泰无比的感激,因为坊间到处都在流传着,商行和农场的各种新奇产品,特别是各种惠民措施,都是由这位赵家天才少爷提出的,这让台州的平民百姓都对赵永泰敬若神明。如果不是天上的神仙,怎么会这么多的才能,会有这么菩萨般的心肠。大家都在说:如果不是少爷不去考科举,要不然早就是状元了。这种情况下,张铁柱知道,别说是王老爹了,就算是自家老爹,看到少爷肯定也会下跪磕头的。这上去拦着,反倒会被认为是有什么居心,或者是对少爷的不恭。这让张铁柱很是烦恼。不过既然现在少爷让上去帮忙了,张铁柱就有借口了。赶紧放下了四丫,上去帮忙把王老爹扶了起来。
王老爹被扶起来之后已经是双眼通红,泪流满面了。赵永泰能够感受到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那种感激与恭敬,但这种大礼他实在是承受不起。“王老爹,福贵没跟你们说我都不让他们给我下跪磕头,怎么还能让你们老人家这么做。实在是让小子我承受不起啊!”
“说了,说了。承受得起,承受得起的。”王老爹情绪很激动,只能说出一些简短的说辞。
“大哥说了的,说完还被爹揍一顿。”此时小女孩儿四丫插口道。满眼好奇地盯着赵永泰一阵瞅,心里忍不住嘀咕:这就是那个少爷?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嘛!不过鉴于大哥都被老爹揍了的前例,小丫头还是很明智地没有说出来。
听到四丫的话,赵永泰心里满是感慨和无奈,还带着一点点自豪:老百姓总是这么容易满足,总是这么容易心生感激,总是这么愿意相信。
目睹了这一切后,刘成梁几人对视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一种复杂的感情:几分羡慕,几分感慨,几分警惕,几分无奈,或者还有几分决心。不过几人都没有说什么。
王家此时家里就三人,老夫妻两人和放假的幼女。王老爹夫妻是因为冬天农场的活儿少了,他们这些年纪大的员工就提前放假了。二儿子和三儿子此时都还在商行和工坊做工,要等到年前才会放假。现在商行的生意兴隆,加班费和奖金给得足,大家也都愿意多干几天。
进屋之后发现原来他们家正在包饺子。本来这种东西以前也就过年夜才能吃上一回,还可能不是肉馅儿的。现在收入高了,生活好了,肉馅儿饺子也就不是稀奇的吃食了。不过他们一家沿袭老家的习惯,喜欢吃这种面食。今天是四丫吵着要吃饺子,所以一家人也就决定吃饺子了。
(感谢悍卒一号,星月飘萍大大的支持!新人新书,继续求大家收藏推荐支持!谢谢大家!)
第二卷 蛟龙入海 第五十七章 军心民心(下)
说到这个,王老爹又想起身感谢赵永泰,被几个人好一阵劝才放弃了。按王老爹的话来说: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才能在现在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们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就是天公作美,没有灾害,一家人也只能混个吃饱,而且还是要将大部分细粮换成粗粮才行。这几年几乎年年遭灾,别说吃粮了,就是野菜、树皮都吃光了。实在是没有活路了,这才随着相亲们一起加入了合兴泰的移民大军来到台州。古人故土乡情情结重,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是绝对不会离开家的。
本来大家都做好了来这儿做苦力,熬苦日子的准备,毕竟再苦起码还能活下去。没想到到了这儿后不但没有过苦日子,反而比在老家活得更好。大家都说遇到大善人,活菩萨了。
说到这里,大家自然都知道王老爹嘴里所说的活菩萨是谁。但适当的凝聚一下民心是赵永泰的本意,太过了就会一起其他家族的不满了。所以这时赵永泰就出面为商行表了一下功,跟王老爹说明,这些都是商行的善举,他赵永泰也是属于商行里的一份子,没有什么特殊的。当然,这些话到底有多少用处,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纯朴的老百姓一旦确信了某件事,并将其上升到了恭敬的高度,那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是不会改变其想法的。不过赵永泰这样公开的表示,至少也让其他家族说不出其它话来。怪只怪他们当初下手晚了,让赵家,让赵永泰捡了一个大便宜。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的地主们虽然大多不会太过为难佃农,但也不会平白无故对他们好。遇到问题,多年的乡亲之间可能还可以商量一下,如果是外来户,那基本上就没人理了。所以像王老爹他们这样被迫背井离乡,带着一种迷茫、惶恐的心情来到异乡后,很快就会把最先对他们表示善意的人当做可信赖的人。再加上坊间的各种传言,说赵永泰是天上的神人下凡,他们就会把这种信赖上升为一种类似信仰般的崇敬。这也正是背井离乡,一片迷茫的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寄托。这种崇敬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过了宗教信仰。只是目前没有什么突发事件发生,大家还看不出来其强大的力量。而且古人们对此也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其他家族最多也就是嫉妒一下,外带暗自提防。同时,他们也明白,只要自家同赵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那这种情况其实对他们来说也算是好事。
最后,还是说道了他们家老大王福贵的身上,但是王老爹说起他也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在述说,而不是对儿子死亡的怨恨。原来他们来到这儿后,最开始只有大儿子和二儿子有工作,小儿子和小女儿因为年龄小,商行不收,不过却是让他们免费进入了学堂学习,而且还包午餐。这种闻所未闻的好事,王老爹他们哪有听过,满心只有惶恐不安,以为这些人是以前听过的人口贩子,想要对他们的孩子不利。但是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连反抗都不能。还好几个乡亲一起去街上打听了一下,这才半信半疑地将孩子送进了学堂。当然,一段时间后也就明白这真的是好事了。一家人除了感谢老天保佑,也就是对赵家的满腔感激了。
不过此时他们家还是只有两个大儿子有工作,两人的工钱虽然也算是不少了,但要保证全家六口的温饱还是有点儿吃力。所以在护卫队扩招的时候,两个大儿子都去报了名,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那二两银子的薪饷,由于护卫队包吃,所以这些薪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纯收入了。两个人也就是四两,而且家里还少了两张口,存上一年的就可以给一个人娶媳妇了。所以老两口虽然也隐隐约约听到了关于护卫队是军队的传言,但还是咬了咬牙,没有阻止。毕竟现在来到异地他乡,也只能靠拼了。死人,对这个时候的贫穷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出乎一家人意料的是,两兄弟只收了一个,因为护卫队有亲兄弟只收一个的规定。除此之外,还规定父子也只收一个,如果是独子则是绝对不收。这样的规定让大家好奇之外,也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对传宗接代还是非常重视的,这样的规定就免除了他们的这些担忧。
随之而来的还有更让他们惊喜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军属,嗯,这时还是称为护卫队家属,所以王老爹老两口很快就接到了到农场做工的通知。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像以前在老家一样做体力活,虽然累,但好歹也有份儿收入,所以老两口也没拒绝。毕竟家里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能早一点儿存够钱就能早一点儿给孩子们办婚嫁的大事。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只被分配到一些轻巧的活儿。而且农场里就算是体力活儿,也没有他们以前在老家做得那么累,收入还比以前高。这让他们对商行,对赵家的感激之情也就越来越深了。
而且他们家的小儿子学堂毕业后就进入了商行成为了账房学徒,更是让他们意外。要知道,在他们老家,账房先生也算是很有身份的人了。一般贫苦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做个小二儿,怎么可能成为账房。当然,现在还只是学徒,但只要是出师了,那也就是正式的账房了。怎能让他们不感到意外和惊喜。
这一个接一个的喜讯让他们一家人经常会互相问问是不是在做梦。老两口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所以也就经常会教育孩子们,要对商行,对赵家知恩图报。特别是对大儿子,王老爹曾经不止一次跟王福贵说:“儿子,如果有人想打商行,想打赵家的主意,你就是拼掉这条命,也要保护他们。明白吗!他们是我们王家的大恩人,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也因此,在得知儿子阵亡后,王家人虽然都很伤心,但心里对商行,对赵家绝对没有怨恨。甚至于说,他们还为儿子能为商行尽一分力而感到高兴。嗯,除了最小的四丫,因为她年龄还太小,对这些还不明白。不过小孩子的情绪是受到家人影响的,因此,她也不会对商行产生憎恨。
另外,在日本分队回到台州后的第三天,商行还为此次阵亡的67名护卫队员举行了庄严的悼念仪式,以表彰他们对商行做出的巨大贡献。商行的理事会成员大部分都有出席,规格上很高。这也是赵永泰提出的,除了能对阵亡者家属进行一些精神上的抚慰外,还能让其他护卫队员产生一种荣誉感。这是从后世电视上学的。根据通行的说法,具有荣誉感的军队,其战力更高。
当然,这个时候的人不懂这些,大家只是看到了商行对死者的尊重。由此,一方面大家也会渐渐对护卫队员这些类似军籍的人产生尊重的感情,另一方面大家也会对商行更有归属感。因为大家从这件事上看到商行并没有把大家当工具,当奴仆,而是一种类似亲人般的尊重。这种感觉也是大家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在得知赵永泰等人是专门来看他们这些阵亡者家属的,王老爹的情绪又开始激动了。不过这次大家反应很快,还没等让站起来,几个人就把他按住了。对王老爹这些纯朴的老人来说,赵永泰的亲自到访比那次隆重的悼念仪式还要让他感动。
在台州呆的时间长了以后,王老爹也同其他后来的人一样,渐渐知道了这些对他们有莫大影响的措施都是这位赵家少爷提出来,像学堂一开始更是赵永泰自己搞的。再加上坊间流传的消息多有夸大,在他们心目中,赵永泰也就成为了神明般的存在。也因此,大家把对商行和赵家的感激之情更多的转移到了赵永泰的身上。可以说,此时赵永泰在台州百姓的传言中已经被神格化了。面对“神明”的出现,怎能不让王老爹一次又一次的感到激动。而且对王家来说,赵永泰对他们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因为王福贵的名字就是赵永泰帮着取的。当时,周围的邻居都羡慕不已。而且那时因为人数太多,他已经不怎么帮人取名了。
最后,王老爹居然说要让二儿子参加海卫,继承他兄长的事业。不过赵永泰没同意。不单是因为此时护卫队的后备兵员充足,还因为他知道以后海战的伤亡肯定更大,让一家人承受两次失去亲人,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赵永泰实在是做不出来。而且此时王家的主要劳动力其实就还有两人,虽然商行有照顾军遗属的规定,而且他们也得到了一笔不少的抚恤金,但失去了一个主要收入者,还是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果再失去一个,那不管商行再怎么照顾,他们的生活还是将会越来越差。这也就完全违背了赵永泰提出的对军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