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金他爷无法,只得收了钱与刘越金一道离开了。
刘越深和吴齐跑出去通知了一圈回来,到二流家吃饭,问二流:“这么多的菜怎么卖啊?”二流告诉他们,刚刚他已经跟刘海联系了,让他那边作好准备,可能这一段时间的菜都会下来的很多,幸亏这冬天的菜存放的时间都会很长,不会因为存放导致亏损。另外,二流要刘越深去联系好送菜的人,明天一早开始送菜。
送菜的事情,刘越深已经很有经验了,上一次红薯大丰收的时候,刘越深一个人都组织起来了。现在又多了吴齐,组织起来更加方便。
不过,这一次刘越深自大了一点。好多劳力都去挖公路去了,组织起人手来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好在对这一套程序轻车熟路,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但总算是在一天之内运完了。
吃过饭,二流的手机响了。二流拿起来一看,顿时觉得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
每到下午两点半至三点的时候,二流都会收到一条短信。
———以下字数免费————
猜一猜,这短信是谁发来的?
原计划今天发三章的,但听到书友好的建议,要调整一下后面的写作思路,所以改大纲去了,第三章没来得及码。抱歉了,争取明天三更。
第130章 短信
流不用看也知道短信是谁发来的。要么是移动公司。。信息,要么是王与秋给他发来了。二流赶紧走到背人的地方,打开手机,看起了短信:
“流,1月20日我就放寒假了,到时候你要到县城来接我哟。”
二流看到王与秋要回来的信息,顿时觉得心里暖洋洋的,穿得厚实的毛衣下一颗心激动得直跳,赶紧回复起来:“好,我一定来接你。天冷了,记得多穿点衣服。”
发完短信,二流还没来得及把手机装入包里,突然手里一空,手机就被吴齐抢了过去。吴齐不知什么时候悄悄钻到自己身后来了,二流太投入,竟然没有发现。旋即,二流反应过来,大窘,喊道:“齐嫂子,你干什么?”
“干什么?”吴齐得意地翻找起其中的短信,说:“看看你们两个在说哪些肉麻的话?”
二流正要抢回来,刘越深拦住他,抓住二流的手,说:“你就让我们看看嘛。”
吴齐已经翻开短信,一条条地念起来:
“天冷了,记得多穿点衣服哟。刘越深,你看看人家多关心王与秋,你呢?每次都是我提醒你。”
“秋,每天都想你,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家乡的一点一滴的变化,我就想起我的小秋儿,是不是跟着家乡一样,越变越漂亮了。我晕,这也太肉麻了吧。”
“流,没关系地,你就当她是路人甲吧,我相信我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从我手里夺走你。谁要从小秋儿手里夺走二流,我给她没完!”
……
刘越深一听这条短信,立刻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人一愣,手上的劲一松,二流便挣脱开来,一把抢过手机,装着生气的样子,说:“这是隐私,懂不懂。”
吴齐被抢了手机,指着刘越深的鼻子,说:“刘越深,你看我只翻了几条,都怪你。
以后,罚你每天按时给我发一条短信。你看,人家二流两个多浪漫。”
“我们天天在一起,还要发?”刘越深挠了挠头。
“当然。”吴齐说:“不发,不让你上床。”
“哈哈。”二流被吴齐地话雷到了,大笑起来。吴齐发现自己失言了,脸上一红,说:“你们聊着,我回去还有点事。”说完,忐忑不安地回家去了,这个丑她可丢大了。
等吴齐走了,刘越深对二流说:“二流,那个大学生村官的事,你告诉王与秋了?”
“嗯。”二流点点头,说:“有些事先说清楚了,就没事了。”
刘越深坏笑着说:“你到底选谁啊?王与秋?邓羽君?”
二流叹了口气,说:“小秋儿对我情深一片,邓羽君也是旧情难忘。以邓羽君的性格和才华,不可能一辈子陪我留在农村的。我决意在农村发展,只能对不起邓羽君了。这是其一。其二,我和小秋儿已经开始了,我不能对不起小秋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我与邓羽君还没有开始,也就谈不上继续,只能作为一段美好的回忆吧。”
刘越深点点头,说:“二流,你受伤那次,在医院的时候,我就说支持你。现在,我继续支持你。如果你抛弃了王与秋,选择邓羽君,我心里也不服。这邓羽君也真是的,这个时候跑来添”
二流再叹一口气,说:“唉,这也不能怪她。要是当时我们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现在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流,我给你个建议。”此时地刘越深显得很精明,毕竟是过来人,明白其中一些道理,说:“你应该尽快和王与秋把亲事定下来,这样对你,对王与秋,对邓羽君,都是负责任的态度。”
“嗯。”二流想了想,道:“也只能这样了,下回我去接王与秋,就商量一下这件事。这事还真有点难,王与秋和她爸可能到没什么意见,关键是要把她妈的思想工作不好做通。但是,再难也要尽快解决啊。”
对于如何处理感情,二流心中有了计较以后,在面对邓羽君之后便没有了思想包袱,做事也洒脱大方了许多,顾忌也少了许多。
邓羽君发现,二流面对她,不再躲躲闪闪地,心里面还有点小高兴。这段时间,她也从多个侧面打听出,二流和王与秋之间的关系,知道了问题出在了哪里?她在等,等一个恰当的机会。等待的这一段时间虽然痛苦,但能够天天与二流在一起,她干活也有劲。
鉴于邓羽君干活卖力,二流就
的日常工作全部交给了她和村副主任。
刘堂河家的沼气池也建起来了,猪圈内的粪便,家里的垃圾和废水,都被排到了沼气池中,经过积淀以后,便产生了沼气。最开始,沼气只够刘堂河一家烧开水,渐渐地沼气多了起来,一家人做饭炒菜用水全都从沼气里出,也完全够用了。
村民们这才发现,原来沼气池这样好用,不仅节约的柴草,家里面还可以收拾得干干净净地。并且沼气产出的肥料,臭味不大,好像比农家肥效果还要好一些。
有五六十家村民家里比较宽裕,都向村部要求自己家里要打沼气。二流便排了个时间表,让技术人员一家一家挨着去打。村民们的积极性很高,这也不需要村部操心了,出工都由村民们自己解决。
挖土坯路继续进行、快速推进,估计到二月份过年之前,路便会挖到鬼门坡的位置。如果进度快一点,甚至会沿着鬼门坡转折向下也说不定。刘越能一直在那边负责着,他的确是个能人,时间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一边要指挥挖路,一边要回家干活,两头都不耽误。
刘越深则负责着秋季菜的收购和运输,賖帐拿母藤的消息越传越远,三道坡上的红岩村、大石村都听说了,每逢赶集日的前一天,就跑到高原村问二流要藤子,得到的欢天喜地地回去把秋季菜收了,种上母藤。没得到地只能等着下一个赶集日了。
秋季菜源源不断地送到二流家来,刘越深过了秤给了钱,等第二天一大早,赶紧运到镇上去,给刘海拉过去。
刘越深算了算,按现在的收购速度,这以萝卜和白菜为主地秋季菜,大概能收两百万斤左右。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三个村好多村民这一季秋季菜都多种了许多。
这秋季菜适合储存,刘海并不怎么担心。肖天宇与他搭上了线,负责给他销一半地秋季菜,虽然每斤的利润要薄一些,但资本流动地越快,赚的钱就越多,这个道理刘海心里是清楚明白的。
由于肖天宇严格按照既卖菜又宣传的约定操作。如今,“高原红”在全市的名气已经打响了。“好菜就数高原红”,这句话已经深入到全市居民的心中。
秋季菜收购结束以后,刘海算了算,这秋季菜平均每斤赚三角钱,两百万斤就赚了六十万,当然大部分都是协会的,他只能从中赚到二十万。估计肖天宇那家果蔬专场店,也能赚到二三十万。刘海把肖天宇的利润估算出来,便吓了一跳,如果这些钱都是自己赚的,那该多好?刘海计划着多开几家高原红的专场店,争取把店子开到市上和其他区县去,覆盖全市。于是,刘海开始组织人手进行市场调研。
这段时间,二流也很忙。
刘越清的病情虽然稳定下来,但这需要长期治疗,每周二流都要去给他调理一次。
在村部、秋季菜的收购、修路等事情中,二流脱出了手,大胆放权,只抓大事。这样,二流才腾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他心里老是牵挂着修路的进展情况,一有时间便跑到工地上去干活,与村民们一道,脸朝黄土背朝天,一锄一铲修路忙。村民们对这个能够与他们一起吃苦挖路的村主任,也极其的佩服。
每到晚上的时候,二流还得用异能滋养秋季菜,让菜品变得更好,滋养地里的红薯藤子,让藤子生长得更快。
高原村地处南方,夏天的时间特别长,冬天总是珊珊来迟,要新历元月底的时候,几场小雨落下来,天气才越落越冷,这才能感受到冬天的寒意。冬天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到三月份的时候,冬天匆匆的脚步便离开了。
这几天,天上一直下着毛毛细雨,把路面淋得溜滑溜滑的,由于二流在挖路时,事先就挖了排水沟,并不影响修路的进度,但还是给修路还来了一些麻烦,但这些麻烦,也被勤劳智慧的高原村民克服了。
每到细雨落下来的时候,一些村民们就背上背兜,拿起小刀儿,开始进山,去采伐冬笋。
在竹叶之下,一个个冬笋长成熟了,藏在竹叶里,等着村民们去发现。
有二流在家里顶着,他爷除了一些常规性的农活外,基本没其他事做。看着天上开始下毛毛雨了,他便准备了工具,进山采冬笋去了。
第131章 冬笋
哗”,竹叶随着一根绣棍子的划动,被刮到一边。泥土里,一个个黄色毛茸茸的小尖尖笋子便露出了头。二流他爷把一把刀往泥土里一扎,再一撬,一个笋子宝宝便被撬了出来。看着笋子,二流他爷高兴地笑了,把笋子提起来,往背后轻轻一扔。力道掌握得恰到好处,笋子刚好飞落到二流他爷的背兜里。“啪”的一声闷响,笋子便顺顺当当地装下了。
撬了四十年冬笋,他爷可谓是得心应手,哪个地方有冬笋?他的一双慧眼一眼便能瞧出个大概。
前面一人转过头来看到他爷,停下了手里撬冬笋的动作,向二流他爷走了过来,边走边说:“叔,姜还是老的辣,这些地方我都搜过了,没搜到笋子,居然还是逃不过你的法眼,这几个冬笋被你老给撬起来了。”
“呵呵。”他爷得意地笑了笑,说:“越干,你咋也来撬冬笋了?今年撬笋子的人好像少了不少,往年间这山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二三个人影。我撬这半天,才看到你一个人。”
“是啊。”刘越干跟二流他爷一路,说:“这要托你家二流的福,夏季菜、秋季菜还有红薯,大家都挣了不少钱,觉得没必要到林子里来受冷讨生活。我家玉庆(庆嫂子)想吃冬笋了,这才来山林子里转转。你看,不大一会儿功夫,我就撬了半背。比往年要好撬得多。”
他爷道:“是啊。我这也是闲着没事干,撬点冬笋回去烤点干笋子,留着明年吃。”
他爷和刘越干一边走一边聊,看到有冬笋地地方,他爷便停下来,棍子一扫,刘越干就开始撬,撬出来的冬笋一人一半。
他爷有眼光,省却了出苦力,刘越干肯出苦力,跟着他爷撬得多。二人倒是一对好搭档。
小半天不到,两人的背兜都装满了。刘越干和他爷便往回家赶,刘越干问:“叔,我背兜里这么多的笋子吃也吃不完,这东西你家二流收不?”
“我也不知道。”他爷说道:“要不,你到我家去,问问二流。”
到了家里,刘越干找到二流问他收不收笋子。二流拿起手机,给刘海打了电话,问了问市场行情,说:“收,刚挖起来地笋子两块钱一斤。”
刘越干一听,乐了,把多余的笋子过了秤说:“往年的时候都是一块二三一斤,今年就两块了。这个活路干得,回头我再去撬几背来,一天赚一两百块,比我种地还强。”
两块钱一斤的笋子,这个价格迅速传遍了高原村。山林子里撬笋子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少数对钱比较看重的年轻人以外,多是那些五保户、困难户和妇女,这活路轻巧,又赚钱多,种田比较厉害的那些人才懒得去与他们争,今年他们已经赚得够多的了,马上要过年了,得给这些人留点过年钱。
这些笋子,二流并没有用异能滋养,保持山里地原滋原味更加重要。
没过几天,二流就收到了将近两万斤的竹笋。刘海让他别忙着担下山,加工以后再下山,既轻巧,利润又高。等二流收的笋子到了五万斤地时候,刘海介绍了个懂得烤笋子技术的人上高原村来。
如果是一二十斤,二流家直接把笋子剥了,放到炭火上一烤就成。如果要大规模地烤,还真得用到懂行的人。
懂行的人名叫徐夫子,与凡夫子只差一个姓。
徐夫子就是不一样,用泥土和砖在二流的院坝边做了个大烤炉。二流开了工钱组织人手把笋子的皮剥了,划成两半,放到大烤炉里,再用炭火烤。他爷烧得炭就起作用了,这时放到烤箱下生起火,明亮而稳定的火光便透进烤箱之中,把里面的笋子的水气逐渐蒸发了出来。
徐夫子问二流:“要放硫不?放了硫磺以后,笋子烤出来颜色漂亮,白白净净地,卖相好,保存的时间还长,大多数做干笋子的都是这样做的。不放硫,颜色就是黄翻翻的,不大好看,还容易变质,放不到明年秋天。但是,硫带有毒素,会损伤人的身体,不会毒死人。”
“不行。”对这种损人的事情,二流坚决否定:“我们赚的是正明光大的钱,卖相不好说好,卖不出去我留着自己吃。”
懂行人皱着眉头道:“我去看过你们的林子,这片大地林子出产二十万斤冬笋应该没问题,一斤两块钱,就是四十万。十斤剥了皮烤出来只能出四斤干笋子,全部烤完就是八万斤
外面批发价十二块一斤,零售价十五块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