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接着传来的急报可有些不妙了。驻扎在滦县的关宁铁骑公开发出了檄书,吴三桂他们公然声称:“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并与大顺军公开决裂。而且在檄书发出以后,关宁铁骑也开始了提速,向着北京城气势汹汹而来。
此外,这时已开至天津的清军也同样发出了檄书,他们也公然声称:清军将在鲁王的“邀请”之下,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肩作战,共同剿灭作乱的“民贼”。
不过有些不同的是,清军的檄书是位密使亲自送来的。而这位密使是一位经常联络闯营的晋商,他却给李自成他们带来了满清的“真实意思”。
明末战乱年代,也是晋商们的风云时代。那些晋商一方面与关外的满清和蒙古做着生意,另一方面也同样与造反的农民军做着生意。而在他们的商品目录中,什么兵器、盔甲、药材等违禁品都是一应俱全,真是大发了一笔国难财。
不过也是这样,就使得有些晋商与这两支军队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此,这样的人选就能很有效的沟通双方,作为传递消息的使者。
而这位晋商密使就向李自成他们保证:满清是鼠目寸光的,他们的目的只是关内的人口、财帛,根本不想占有关内的土地。之所以出兵联合进攻大顺军,只是因为鲁王和吴三桂他们答应了给满清巨额的开拔费。
接着,那位清军密使就向李自成他们转达:大清国皇帝皇太极对大顺朝的热烈祝贺!祝贺大顺军攻克了北京城,推翻了大明朝。并且承认了李自成为新朝的皇帝。
最后,那位清军密使要让李自成他们谅解:因为要拿钱办事,清军就不得不对外表现出一种对大顺军的敌对态度。但是满清对“战无不胜”的大顺军也是相当忌惮,所以不想与大顺军打个两败俱伤,让他人渔翁得利。因此,希望大顺军和清军演一场戏,双方的军队就各自对峙一阵。如果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发生战斗,清军绝对保证中立,不会做出任何对大顺军不利的举动。
说到最后,那位清军密使还暗示:如果大顺军肯为清军的中立支付一大笔钱,那就会让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更为满意了。
而现在,就是要考验李自成他们信不信清军的时候了。
第879章 孤注一掷
对于李自成这些农民军,作为满清最高统治者的皇太极他们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而清军对于农民军的动向不说是了如指掌,也可以说是相当了解。所以清军的每次军事行动才会这样的“恰到好处”。
甚至在此次入口之战之前,皇太极也对出征的清军将士们再三叮嘱:“如遇流寇,要对他们说:你等为明朝政治紊乱,激而成变。我前来征讨,也正为此。”并且皇太极还要求要善待农民军,不可与农民军结下仇怨,如果对方愿意派使者或有书信交送,一定要妥为接洽。
虽然因为机缘巧合,还有农民军的流窜不定,清军一直未与大顺军建立起正式的联络通道,但是有了那些与两军都有着通商的晋商们来回传话,所以李自成他们多少都了解一点满清方面的“善意”。
而对于满清,李自成这些大顺军的高层可谓是毫不了解。多年以来,大顺军一直与明军作战,因此,他们只认为打败明军就会拥有天下,所以,他们很悲哀的降低了对关外清军的注意力。
甚至李自成他们还认为:自己是与大明朝为敌的,而满清也是与大明朝为敌的,既然这样,那大顺军和清军就是天然的盟友。李自成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两国关系上,敌人的敌人不一定会成为盟友的。
而在实际上,明末的战略格局就是明、清、闯、豫四方争天下的局面。而在这四方之间,绝不可能有着真正的盟友,只能成为敌人。所以在这张以天下为赌注的麻将台上,李自成就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对手。
因此,现在这三支将要发生战斗的军队就造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
首先看看李自成的大顺军:大顺军兵盛而骄,但多由农民军组成,成份很杂,老幼不等,缺乏正规军的训练。其主要军事领导人也多由农民组成,文化知识很底,缺少统筹全局的战略谋画,所以说,这支部队打游击野战方面优势突出。对正规化的城市攻战比较陌生。
再加上有了大批投诚的明军加入,势力虽然得到了膨胀,但还没来得及对新力量的组合,同时,也没来及对中原腹地的占领与巩固,可以说也缺少战略纵深。
接着看看吴三贵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兵强而势微,他联合的是多年宿敌清军;敌对的是刚建立新朝,士气如虹的大顺军,可谓是大海泛舟。即无战略胜算,也无战略纵深。这时吴三桂唯一所持的是,只有他那能征善战了。
最后看看皇太极率领的清军:满清这时已经建国称帝,苦心经营了几十年,可算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而清军八骑劲旅,跟明军多年作战,战斗力强悍,在当时属一流的军队。
同时,大清国政府,从制度到体制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多年来重汉学,用汉臣,广纳天下贤士,可算政治清明,内部也在皇太极的整合之下得到了团结与加强。所以说,这时的满清,已经完全具备了入主中原的一切条件,剩下的只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时机了。如果说清军还有劣势的话,那就是只剩下满人这一条了。
尤为可怕的是:虽然对满清都有一些防备,但吴三桂和李自成他们都对满清抱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所以清军完全可以火中取栗,等待大顺军与关宁铁骑两败俱伤之时,再采取最利于自己的行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顺军做出了重大的战略改变。他们暂时先放弃了攻打京城外城,要围点打援,首先消灭东面而来的关宁铁骑,并放清军出关,然后南下,再一举消灭北犯而来的汝宁军和黑云军。
七月二十七日,李自成亲自率领大顺军主力三十七万离京。以唐通率领的二万投诚明军为先锋,主动迎击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之所以带着如此庞大的军队,有着威慑清军的作用。但在内心里,李自成也不免有着乘胜歼灭入关清军的意思。说实话,他对清军的保证也不是完全信任的。
此外,李自成这次出征几乎带走了闯营所有的主要将领,留守京城的是宰相——宋献策所率领的十多万大顺军。而牛金星将负责去收拢四处“撒野”的其他各部大顺军,并在收拢以后增援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
同时,李自成还向田见秀发出了命令:要他抵挡住汝宁军和黑云军的进攻。如果却是不能抵挡,也要逐节抵抗,多消耗掉一些汝宁军和黑云军的实力。待李自成的得胜大军归来,再一举击溃北犯的汝宁军和黑云军。
到了那个时候,没有了援军的京城外城也将变成了孤城一座,无论是招降,还是硬攻,大顺军都能不费力地攻陷而入。
显而易见,这是李自成他们一拍脑袋想出的一个军事计划。虽然这军事计划看起来似乎是有模有样,但这计划的制定,却完全没做到军事上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己知彼。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军事计划完全可以说是一厢情愿,根本没考虑到战局的任何变化。如果大顺军僵持住了该怎么办?战败了又该怎么办?李自成他们都未想过。他们只是认为:大顺军的胜利将会一个接着一个,无非是胜利的道路上所要花费的手脚需要多少罢了。
事实上,不提田见秀的南路大顺军是否能抵挡住汝宁军和黑云军的进攻,光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主力,都有很多战败的隐患。
先看看这些隐患有些什么?
首先,碍于李自成这些人的出身,他们没有一种总揽天下的战略眼光。从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李自成称得上是优秀,也能够胜任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与战略胸怀他就相差甚多了,完全成不了一位问鼎天下的霸主。
甚至因为李自成的窜起速度太快,从短短三年时间内,就从千骑入豫到了拥有百万大军,并成功推翻了大明朝,造成了他的文臣武将也相当缺乏,没有具有战略眼光和独当一面之人,所以大顺军整个集团也就根本没有,能辅助李自成坐拥天下的人才。
其次就是上面说过的:李自成他们都认为打败明军就会拥有天下。所以根本不了解清军,也不懂清军的战略意图。对于清军的战斗力和战略战术更是茫然不知。所以一旦清军有变,大顺军将立刻无所适从,变得手忙脚乱了起来。
第三也是上面说过的:大顺军的成功有着幸运的成分,也未经受过硬仗的考验。可李自成他们却认为自己的成功事实力所然,是接受过考验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惧怕关宁铁骑,更不用说辽东这些关外的蛮夷了。
甚至大顺军上下还都认为:在明朝的主要军事力量都对付农民军的情况之下,关外的满清还不能攻克宁锦防线,这证明了清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与大顺军的三边老兵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的隐患就是:由于杨如松这部汝宁军成功地守住的京城外城,就牵制住了大顺军的行动。而在此时,明朝已经正式灭亡,所以当时的中国广阔大地上形成了短暂的政治真空。
可大顺军在攻入北京后,却不能派兵南下,进攻河南、山东、湖北、安徵等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从而很快形成自己的战略腹地。
第五个隐患就是:由于大顺军东进北京的军事行动基本上是进军式的,所以在沿途并没有做有效的二线防预措施。在攻入北京后,大顺军也没有及时做出这种布置。
试想,如果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后马上采取措施,在沿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恒山建立第一道防线,在以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一线建立第二道防线,再加上得到河北与山东、河南一线地区,那时就是失败,也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六个隐患就是:攻入北京在政治上的意义巨大,但在军事上、尤其是在地利上却不见得有多少优势。北京地区周边数十里都是平原地域,利攻不利守。而李自成却没有及时看到这一点。
如果当时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后,马上移师于燕山一带的长城领域,先后占领居庸关、沽北口、密云、冷口、山海关一线阵地,则局势也不会那样惨,同时,如及时得到上述地区,则将会制吴三桂大军于北京至山海关一线的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也将会成功隔断关宁铁骑与清军的联系。
这样一来,大顺军的胜算也会多一些,而关宁铁骑则只有投降一途。
而且这么一来,也能有效的威慑住清军。可能见到了大顺军兵强马壮,又占据了有利地形,清军方面确实也可能不敢冒然投入战斗,使得大顺军得到一个有利的战略局面。
就是大顺军战败,李自成也可以转攻为守。只要能够成功在燕山山脉一线抵挡清军三个月,则形势就会大有不同。
到了那时,大顺军会很快取得对河北、山西等地的占领与稳固;大顺军也会对自己的几个防线进行进一步巩固;大顺军还可以以民族大义为口号下,得到大多数百姓的支持,也可能在半年之内,形成汝宁军、大顺军和清军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随着北方防线巩固,大顺军将与汝宁军展开逐鹿中原的决战,确定谁为天下之主。最不济,大顺军也可以退回西北,暂时先割据一方。
最后的隐患就是:出京“打野食”的那些大顺军部队“放羊”放得太狠了,到了最后,牛金星根本没收拢了多少部队,更不用说带兵前去增援了。而在前线的李自成却一直以为自己有着援军。这样的判断失误,也使得李自成他们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由此可见,大顺军此次出征完全就是孤注一掷,可对于这一切,李自成他们确实茫然不知。他们都带着最最最乐观的情绪,一头冲进了毁灭的黑暗中。
二十八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开至玉田,他们立刻依托了玉田县城排开阵势,并且送急信至清军处,要求清军快速赶来,与关宁铁骑联合作战。同日,清军十二万大军开至宁河,他们却停止了脚步,做起了壁上观。
二十九日,大顺军先锋唐通二万兵马与关宁铁骑发生激战,玉田战役正式打响了。
第880章 拼命了
“长伯!鞑子那里有没有消息?他们到底来不来?”关宁铁骑副将杨坤紧锁着眉头,神色严肃地问道。
吴三桂看着对面唐通所率领的大顺军,苦笑了一声,说道:“消息倒是过来了,说他们是劳师远征,要休息几日。估计鞑子要坐山观虎斗,等咱们损伤大半了再说吧!”
“那怎么办?”一旁的参将胡守亮立刻是惊呼道,“那是他们挑的头,怎么自己都不出兵?如果那样的话,那老子也不玩了。吴大帅!咱们退兵先回山海关去吧!看闯逆怎么和鞑子干起来。”
“怎么退?”一旁的参将方献廷立刻瞪大了眼睛,“瞧着这模样,鞑子和闯逆就不想先动手,都是先要招呼咱们关宁铁骑呢。退回到山海关,那更是死地,还不如先打退闯逆的这支先锋呢。”
“老方说的对!”吴三桂点了点头,“靠天靠地,都不如靠咱们自己。这首仗要打得狠一些,给闯逆和鞑子看看咱们的实力。之后再谈什么,咱们说的话也会有分量。草!那鞑子如果真的抱有坐山观虎斗的想法,弄得老子火起来,到时候也说不定先投了闯逆,再联合干掉鞑子再说。”
听了吴三桂这话,关宁铁骑众将领都是点了点头。不过他们也知道吴三桂后半段话是气话。作为一支最了解清军战斗力的原明军,他们根本鼓不起与清军野战的勇气。所以“联合闯逆”和“干掉鞑子”这种话肯定是不现实,最多就是到时候逃离战场。
不过现在的关宁铁骑也是无处可逃。这四万多兵马的十几万家人都在山海关呢,要逃之前怎么样也要先回山海关一趟。可是有着清军和大顺军这两支军队紧随其后,只要回到山海关,他们必定就会陷入重围中,所以现在的关宁铁骑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总要先击败大顺军的先锋部队。如果连唐通率领的这二万投诚明军都不能击败,那么在以后,关宁铁骑也将完全丧失了话语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