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军突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毅军突起-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即将上任的新军南镇编练使,都是很重要的。

上万日本人,里面还有不少日本的皇亲国戚,无论怎么样,刘克武也不相信日本人敢再贸然对中国出兵。3。6万人被全歼,这对全国实际兵力也不过才常备兵6。3万、预备兵23万的日本来说,相信也是一个真正沉重的打击。

再加上辽东之战中,刘克武已经给日本人根植下的恐惧心理。除非日本那个天皇真疯了,不然相信他们是不会再来轻易动兵的。至少只要刘克武在一天,他们就不会再敢轻易言战。

也会有意外,那就是日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征召出百万大军来。然后还需要出现几个,能够比山县有朋、桂太郎、大山岩更厉害的将军。不然,战则日本必败。

杨度和日本军官们去说他们的具体安置办法,刘克武只是听了一会后,就带人示意一下离开了那间酒楼。

回到自己的大帐之中,刘克武才在傅良佐帮助下,脱下了穿在身上已经三天的战甲。当战甲脱到胸部之处时,战甲一打开,傅良佐就被惊呆了。

站在一边的刘克文和带着重伤,刚能行走的刘朝先以及并未随王文韶离去的华世奎,也同时被震撼了。

战甲之内,血已经干涸却满布战甲内侧。观那面积与积淀的程度,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那至少不是一天之内就能形成血渍。

见到那战甲,刘克文第一个带着哭腔的说到:“仲远,你是何时受伤,为何就是不肯脱甲。这可好、这可好,快让大哥看看你伤的怎样?”

在场的其他人,也在他的话说完,同时围向了刘克武。看了这些人一眼,泰然自若的将肩上的甲片摘下,刘克武淡然一笑说到:“各位兄弟不用担心,我这条小命,阎王爷还是不会要的。”

回手又摘下另外一片肩甲,刘克武接着说到:“无非就是左边肋条不知什么时候,给扎了一下。右边这肩膀上,被那个乃木希典给挑了个口子而已。大家不用担心的,都没中要害,不然我早就又找辆马车赖上面去了,怎么可能再冲到前面呢。”

一瘸一拐的赵倜等他的话一说,笑着说到:“你可别上马车,你上了马车,在辽东伤的那么重,还能干掉那么些东洋鬼子。现在你这也不重的伤,你要上了马车,怕是这一万二的鬼子只能活下来一半了。”

“哈哈……”

众人听完这个在辽东的时候,就紧跟随在刘克武身边,现在也已经是一大营的统带官说完后,轻松了笑了几声。

第三卷 布政新军起 第125章 编俘思声事

战甲卸下之时,才知刘克武身带重伤仍坚持不战罢不卸甲的消息,当天就传遍了各营。那些将士们听到后,又添油加醋的传进了民间。刘克武想要的情况,自然就出现了。

另外一方面,杨度、华世奎和陆建章三人,在暗中提供素材又出钱,收买了大批北京的评书艺人、天津的评弹艺人,听闻此事后只用很短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他们的节目,用他们的嘴在两大城市的各处书寓、茶馆、街头巷尾之间传诵开来。

制造声势,这是刘克武现在最需要做的。只有把自己的声望真正的扬播,让自己先在民间的呼声高起来,又不去震主,那么自己将在老妖婆和那个皇上面前,能稳坐即将得到的宝座,以图日后更好的壮大自己。

但谋夺声名,刘克武还想到了另外一群想在这个时代站住脚,必须要稳定乃至收拢的人群。那群人如果帮你,则朝堂之上很容易自保或者自成一派。如果要反你,天天的叫骂、死谏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要了你的命,那就是仕子群体。

自己身边现在虽然有了已经正式给光绪赏赐了同进士出身的杨度、吴景濂和王永江、陈定一四个人。但他们的声望,于仕子群体之中却并不很有呼声。

而华世奎,毕竟现在还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人,自己也只不过是动用了关系,先帮他弄了个直隶布政使的实权差使。但是这只能是暂时的收买,真想让他全心为自己做事,还需要再加点猛料来收伏他的心。

目光扫描全国,刘克武眼睛里看着面前的手下,将日本战俘重新整编,心中却在度量起来了该去收罗哪个人才。

由带着伤的刘朝先领行,奏报北京获准后,此时在宁河县城内外,暂时被统一调配的魁、庆、铭三军,将日军那些战俘按此时魁字九营的体系就地整编着。至于这些战俘,北京那边光绪也力主支持刘克武的想法,确定了必须受大清的惩戒。

光绪敢这样壮起了腰板说话,还要力挺刘克武,完全是因为就在日军把两个军一运到天津,山海关内外的毅军就在马玉昆的统领之下,接到聂士诚的电报迅速向关外推进。

日军本来是将部队全都压到了山海关一线,在人数上是对清军各路人马起到了压制的。结果他们自己断了自己的胜利前程,为了给山县和桂太郎报仇而把两大主力全都抽调了天津。

如此一来,马玉昆、马金叙、宋得胜等人的面前,实际上只剩下了一万六千多鬼子。而虽然丢失辽东了,但集合到山海关内外的清军各路人马,加到一起人数却达到了三万多人。

装备上其实清军各路将领也都很清楚,鬼子的许多兵器,实际正是他们从辽东和朝鲜撤退的时候,那些不争气的手下丢下的。虽然缴获了那么多武器,但日军人数一处于劣势,各军顿时又都重新燃起了斗志。

当然,这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将宋庆一返回山海关,就大谈刘克武天津必胜。加上在辽东的时候,各军将士也都亲眼或者第一时间听闻到了刘克武的威武,也都知道了日军对上刘克武士气先败,所以宋庆一声令下,兵分三路直奔关外。

三万打一万,虽然各路清军中战斗力并不高,但因为有了马玉昆和宋庆以刘克武做榜样来激励那些士兵,还真创造了一次奇迹。

短短三天之内,马玉昆为先锋、马金叙为左翼、宋得胜做右翼以宋庆为中军,就从山海关一路连破锦州、营口、海城等诸县。此时,已经将剩下的一万多点鬼子,赶到了鸭绿江边,扼守九连城与清军对攻起来。

只要有些军事常识的人,如果看到了宋庆的八百里加急战报,都会清楚鸭绿江畔现在是什么景象了。原本坚固的九连城和虎山要塞,本来应该是清军抵挡日军的。现在,却成了日军抵挡清军的。

不过宋庆毕竟是老将,火攻、围攻、骚扰战都给用上了,搅的日军日夜不得安息。毕竟,这一路追杀下来,实际上清军只损失了六千多人,和日军打了个平手。但人数上,清军以两万四围那一万余日军,胜者必为清军。

光绪本来就是主战派真正的主心骨,此时见前线以毅军为首的各路大军,和天津这方面的聂、刘之军全都大胜,立即就给李鸿章去了电报,让李鸿章在下关跟日本人重新谈判。目标,就是再谈出来个中法之间打完台湾的那样的条约来。

有了给李鸿章的电报在前,刘克武和聂士诚的奏折进了皇宫后,自然就也都照班全准了。这让刘克武很是一乐,因为手上抓着这即将整编成三十营的日本俘虏,虽然把那俩亲王已经递解到北京去了,依然可以让日本人对自己更加畏惧。

那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刘克武现在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带军去山东、编联新军的两使之中,有自己了一个了。

其实这样的结果,刘克武并不满意。原本他想做的,可不光是要夺兵权,而是要直接就把那个袁大脑袋排挤出历史洪流之外。冥冥之中似乎还真的有什么天意,无论自己怎么做,还是不能把那个家伙排挤出去。

日后这袁世凯一旦新军到手,再和自己同时训练上一段时间。将来一旦自己想做大事的时候,那个老东西准要成了自己最劲之敌。

正因为如此,刘克武现在才想着,该怎么样把自己的声望提高,并且可以一直压着那个袁世凯走。不然的话,将来谋大事的时候,光是那些仕子阶层就够自己受罪的。

走到刘克武的身边,杨度看到本应开心看到日军接受重新编队的刘克武,竟然紧锁着眉头,不禁开口问到:“爵帅,这东洋人也投降了,朝廷那边也确定咱想从姓袁的手夺的新军编练权要给您了。您这,这是又为什么愁闷呢?”

被他的话音惊觉过来,刘克武看了他一眼,说到:“你光让天津、北京那俩地民间给我制造声望,我感觉还是不够的啊。我现在在想,咱怎么能在读书人中,也建立起威望来。最重要的,光你们几个是不够的啊,欲成大事咱至少要有一群读书人呐。”

听完自己的话,杨度的眉头也是皱了一下,显然他也很清楚这个问题。略做沉思后,他抬头的时候却是换上了神秘的笑容,对着刘克武说到:“爵帅不是提过严复先生吗?余纯之父前段时间,不也来信与余纯说,他们二人已为挚友了吗?况且,韩伯父那信中所说,似乎严先生对您,也还真是有些仰仗和依托之心呢。”

在韩玉国去世之前,他在和刘克武谈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听出了刘克武日后必然会想到要营建仕子、谋士团队。所以,他给他的老父亲去了电报,让他的老父亲从松江先是搬到了上海去住,之后攀交上了正在那里教书育人的严复。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先是考进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其家庭出身,在这样一个讲背景、讲出身的时代里,首先就让他从一出生,就可以挤身于上流社会之中。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之后,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产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毕业回国后,先是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教务长),

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此时正担任着上海复旦公学的校长。此时那所大学,还没有象后世里那样的出名,但也是满清天下此时少有的学术中心,而且还是新学中心。

一直担任着教习之类的职务,让本来是要和那些从海外回来的人一样,去北洋水师服役的严复,却转成了对学术思想上独具造诣。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以他这样的身份,虽然年纪和资力上还比不京师里那几位帝王之师,但却已经和状元张謇俨然成了仕界中洋务新政派的领袖任务。

人虽亡,路已建。韩玉国在临殉国前一天也,还在和刘克武谈着该怎么样,能把严复或者张謇收入刘克武的门下。现在听到杨度又提起了此事,刘克武心中不禁有些难受。

第三卷 布政新军起 第126章 再传烽火讯

再难受,该做的事还是要做的。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刘克武说到:“那这严复,你看该由何人去请呢?我是去不了的,直接去上海有官职在身的人,都不能去的。”

杨度淡然一笑,说到:“爵帅您怎么犯上糊涂了呢?陈定一不是没有朝廷的嘉奖在身吗?你为什么不派他去呢?二人同为先留洋而后从转途之人,虽然一个转入的学界,一个转入了商界。可他们毕竟还是有共同之语,要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多的啊。”

点了点头,刘克武说到:“这是你们这些十年寒窗的兄弟,能有共同点的,本帅也就不多问了。下午你就去找陈定一,这事就具体交代给你了。”

“圣旨下,天津武备道、署理天津镇总兵官、直隶团练会办大臣三等男爵接旨啦!”一声尖利的长叫,打断了刘克武和杨度的谈话。

连忙转过身,刘克武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脸,正是德公公。还是上前率着自己身边众人,急行两步跪到了德公公的面前后,刘克武嘴上说到:“微臣刘克武,接旨。”

德公公也不多说,打开了圣旨就对着上面念了起来:“奉天承云,皇帝诏曰:天津武备道台、署理天津镇总兵官、直隶团练会办大臣刘克武,天津一战扬我国威,灭倭有功。切重伤于阵前,忠勇难得。论功嘉谕,晋封为世袭罔替一等勇烈子爵、籍入军镶黄旗职授副都统以示嘉誉,钦此。”

“臣刘克武,谢主龙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刘克武心中嘀咕着,这官职呢?不会只给自己个爵位,把已经知道定下的官职又弄没了吧。身子却要立即就站起来,毕竟宣旨这家伙,也还是对自己很有用,不能怠慢的。

谁知刚要站起身,德公公又从身后的小太监那,拿过了另外一份圣旨。对着刘克武笑着说到:“刘爵爷先别忙着站起来,这还有一道圣旨,你得接完才能起身呐。”

刘克武无奈的只能又跪到了地上,德公公也不烦琐,直接打开第二分圣旨念到:“中国陆军、相沿旧法,百弊丛生,现欲讲求自强之道,固必首练重兵。查,有天津镇署理总兵、一等子爵刘克武,忠勇朴实、晓畅戎机。擢升刘克武为从二品山东布政使衔,赐二品顶戴双眼花翎。督练新式路军南镇、授新军编练使权符,假以事权、俾端责任,钦此。”

这就好,这就好,深知那个朝廷里,老妖婆随时都会变卦的的刘克武,听完这第二道圣旨以后,才算是安下心来。

还是不让起来,德公公又抽出第三分圣旨、第四分圣旨。那上面,则是对魁字九大营和参战各军将领的嘉奖,以及调用之处的任命和晋爵。

刘朝先加封二等诚烈男爵、钦命汉军正黄旗副都统,张宗盛袭承加晋二等嘉勇男爵、钦命汉军镶白旗副都统,刘克文加封三等毅勇男爵、钦命汉军镶蓝旗副都统。和刘克武一样,这三个人也都是世袭罔替的爵位,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

张宗盛人虽然不在这,但是由于圣旨上是一起写出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