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嘉诚全传-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传媒及业界,把1972年上市的几家华资地产公司,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它们是新鸿基地产、合和实业、长江实业、恒隆地产、新世界发展(注:另有一说无新世界发展,列入大昌地产)。
  上市前后,长实的实力及声誉在五虎将中并不突出。
  论入行资历,长实不如新世界和恒隆,新世界的郑裕彤、恒隆的陈曾熙都是早期涉足地产的。
  论专业资格,李嘉诚比不上陈曾熙和合和的胡应湘,他们一个留学日本,一个留学美国,学的都是土木工程,独立创业前都担任建筑工程师多年。
  论实力,长实都比不上另四虎。新鸿基地产,为地产三剑客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所创。上市时注册资本为3亿,超出长实1亿多;上市时预定集资1亿,实集10亿,长实的集资额不能望其项背。新世界的郑裕彤是香港赫赫有名的珠宝钻石大王,财大气粗,1970年成立新世界,4年后拥有地盘38个,上市时集资1。6亿港元,也远胜于长实的集资额。陈曾熙的恒隆上市,股票面额2元,升水6。5元,升水幅度是长实1元的6。5倍;集资2亿港元,也非长实所能比拟。合和的胡应湘毕业于名校普林斯顿,合和上市前仅创立3年,上市预定集资1。25亿港元,实收股本增至2亿港元。《不图安逸创大业——胡应湘》一文称:“合和是五虎将中最早成为上市公司(1972年8月21日)的股票,在1972年秋至1973年春时,合和股价(每股30元)更凌驾其他五虎将成员之上,俨然成为老大哥。”
  长实虽然略逊于四虎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迅速从五虎将成员中脱颖而出,到80年代中期,成为五虎将中的虎帅。时至今日,长实系仍是香港首席财阀。
  另四虎将都不是等闲之辈,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个人资产先后荣登百亿超级巨富之列。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是否以长实与另四虎将竞争。李嘉诚答道:“我好像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想的是与置地竞争,赶超置地。”
  到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已实现赶超置地的目标。如果李嘉诚不将长实上市,未充分借助股市的作用,是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赶超置地的。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仍持续低迷一年多。原因是世界性经济衰退,本港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
  “股拉地扯”,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独特现象。
  李嘉诚对香港的经济兴衰规律已有较深的认识,经济总是呈波浪式发展之中,若干年为一周期。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地盘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高潮。
  1974年年底,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若不是地产低潮,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李嘉诚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得手。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5000万港元,双方各出2500万港元现金,各占50%权益。李嘉诚任这间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
  这间合股公司的成立,为长实引进外来资金,又为今后长实拓展海外业务,铺路搭桥。同年6月,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长实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助于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的信誉。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正是这间公司的往来银行。
  1974~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将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6800万港元现金。李嘉诚手头拥有了较充裕的现金,趁低潮时地价偏低,大量购入地盘。为加速资金回笼,他一反过去只租不卖的做法,重点放在发展物业。这一时期,长实的主要地产业务有:
  斥资8500万港元,向“太古地产”购入北角半山赛西湖地盘,地盘处于著名风景区,面积约86。4万平方英尺。李嘉诚划出5。3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兴建高级住宅楼宇10幢,每幢24层,楼宇总面积达130万平方英尺,计划2年内竣工。
  用户购楼,每个单位可配得车位一个。楼宇发展中后期,正值地产复苏,成交转旺,李嘉诚发展的楼宇全部销售一空,获利6000万港元。
  地盘剩余的94%空地,李嘉诚建成一个集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与风景优美的赛西湖风景区连成一片。
  李嘉诚与南丰集团的陈廷骅联手合伙,购入太古山谷第一号地盘,几个月出售,获纯利1450万港元,超过1974年上半年的租金收入。
  其后,李嘉诚又与新鸿基、恒隆、周大福等公司合作,集资购入湾仔海滨高士打道英美烟草公司原址,建成伊丽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楼宇以平均每平方英尺400港元的价格出售,共盈利1亿港元。长实占其中35%权益,获利3500万港元。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
  李嘉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大规模集资的决议。这一年,长实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约1。1亿港元。另外,李嘉诚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渠道,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4年长期贷款。光此两项,李嘉诚可资使用的资金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盈利,长实实力大增,更大规模地购地建楼。
  1976年,长实年纯利5997万港元,另有非经常性收入653万港元。这一年,仅租金收入一项就达2192万港元,是上市前年租金收入的约54倍。
  传媒称当时为“中小地产公司的长江实业,初试啼声,已是不凡”。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其后几年,长实拥有的物业和地盘统计数据如下:
  1975年,面积增至510万平方英尺。
  1976年,为635万平方英尺。
  1977年,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
  当时,香港除港府之外的首席地主—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
  上市短短5年多时间,长实在地盘物业面积这点上,开始直逼置地。
  长实的盈利状况:
  1973年,公司盈利0。47亿港元。
  1976年,盈利增至0。59亿港元。
  1978年,递增到1。33亿港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79年,为2。54亿港元,增幅近2倍。
  1980年,迅速增长到7。01亿港元。
  1981年,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6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委实不凡。
  附:新鸿基地产郭得胜
  郭得胜,原籍广东中山县,1911年生。
  郭氏早年开杂货店,20世纪50年代经销日本拉链赚得第一桶金。1958年涉足地产,与好友冯景禧、李兆基合办永业企业,1963年永业企业改名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改名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0万增加到3亿,当年9月上市。同时,地产三剑客协议分手,郭得胜从市场购入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
  新鸿基地产稳扎稳打,进入20世纪80年代,跻身10大上市公司之列。1972年上市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1990年市值已超过220亿元,增长70倍。公司纯利,1974…1990年,增长41倍,达24。65亿元/年。
  郭氏曾有“楼花大王”之称,1977年,郭氏改地产发展为地产投资—兴建高质量收租物业。
  他在湾仔兴建了一幢50层高的商业大厦——新鸿基中心,为该集团招牌大厦。
  郭氏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营策略,集团下设建筑事务所、建材部门、建筑公司、售楼部、物业管理公司等多个机构。
  郭氏卒于1990年,其子郭炳湘三兄弟继承父业,新鸿基有长足发展。据1995年岁尾收市价计,新鸿基地产市值1400亿港元,占全港总市值的6。2%。家族拥有新鸿基地产46。83%股权,在美国三藩市拥有10亿港元物业。1995年家族股息红利收入23。18亿港元,家族资产720亿港元,名列香港超级富豪榜首。
  英国远东问题专家乔治·赫德说:“香港经济的盛衰,除受世界经济大气候影响外,还与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政局有直接关系。”
  第十章 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
  1977年,长实参与地铁遮打站、金钟站的上盖兴建权竞投。当时呼声最高的是置地公司。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志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谁手,似有定局,但结果出人预料。缘何缘何?
  1977年,是李嘉诚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
  香港境外的大气候由阴转晴,世界性石油危机已成为历史;中国大陆已从十年“文革”动乱中走出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口号,显现出改革开放的端倪。
  本港经济以11。3%的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百业繁荣刺激了地产的兴旺;地产的兴旺,又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地产成为本港的支柱产业,举足轻重。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集中发展地产,次年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当年的重大抉择,现在越来越显示出正确性。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雄,名声渐响。
  不过,李嘉诚仍未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长实说到底,仍是间中型地产公司,是五虎将中虎气生生、但从不大啸大吼的一员虎将。
  香港传媒界,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有个新入行的记者问旁边的人,“那个额头高高,头发微秃,频频举手应价的中年人是谁?举一次手加个几百万,好像很平常?”
  旁边的老记者说:“他叫李嘉诚,长江实业公司的老板,当年靠做塑胶花发迹,还被捧为”塑胶花大王“。近些年投资地产,拥有多间工业大厦,还在赛西湖发展高级住宅楼宇,在地产界已小有名气。看他在拍卖场的气度,实力不可小觑。”
  这位老记者解释了好一番,才使新记者知悉李嘉诚其人。如今,李嘉诚名声如雷贯耳,家喻户晓。若有哪位记者认不出李嘉诚,那定是天大的笑话。
  在1973年大股灾前,官地、私地拍卖场上,风头最劲的人物数船王赵从衍的公子赵世曾。
  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赵世曾,是众人心目中的地产强人,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除洋人外,似乎无人敢与其竞投争锋。股灾翻船后,赵公子淡出拍卖场。人们渐把目光投向华资地产五虎将。五虎将中,除低调的陈曾熙,人们更关注的是郭得胜、郑裕彤、胡应湘等人。
  1977年后,公众焦点聚在李嘉诚身上,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记者会盯着他穷追不舍,采访拍照。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拍卖场上擎天一指”。
  197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1977年,李嘉诚参与了地铁遮打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
  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充股。
  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总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与中环银行区近在咫尺。
  有人说,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大腿,其上盖将可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地产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诚何尝不为之心动。不过他更看重的还不是上盖发展的利润,而是长实的声誉。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间在偏僻的市区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无半砖片瓦、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已20春秋,盖了不少建筑,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觉得是到了改变形象的时候——进军港岛中区了。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将招标车站上盖发展商的消息,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
  1977年初,消息进一步明朗,地铁公司将于1月14日开始招标,地段是邮政总局原址。原址拆卸后,兴建车站上盖物业。
  夜静人寂,寒意沁人,李嘉诚在深水湾住宅的花园散步。他无心观赏月下的花木,陷入沉思之中。地铁车站上盖投标之事,已弄得他连日来寝食不安。
  据追随李嘉诚多年的“老臣子”回忆,李嘉诚极少把工作带回家做;他总是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诚在家,除了学英语,翻翻报章杂志,就是陪太太和儿子。他尽可能放松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证睡得安稳,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工作。如果发现他把文件资料带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干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铁车站上盖投标,是他认定的非干不可的大事。
  中环、金钟的两站的招标,一定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竞标。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
  长实竞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无望,不如不投。过去曾有多次政府拍卖中区官地的机遇。中区的地价高,日涨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万港元,是世界地价最贵的地方。一幅地,动辄要数亿至十多亿,非长实的财力所敢参与拍卖竞价。
  不敢参与,并非不敢期望,李嘉诚梦寐以求打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