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时珍评传-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泻邪的对立统一原理说。“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
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泽
泻根·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350 页)
赤小豆,本可利小便,“消胀、治痢”。可是有的人吃了却“肌瘦身重”,
这是什么缘故呢?李时珍分析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说:“赤小豆,小而色赤,
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人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
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透泄,所
以令人肌瘦身重。”(《赤小豆·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510 页)
根据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从消极方面着眼,警告医家和病者用药
宜控制剂量,不可太过,以免造成偏胜之害。从积极方面着眼,正确运用这
一原则,治疗疾病,乃神医妙术。李时珍引用了《后汉书》所载名医华伦运
用物极必反法则为人治病的一则生动故事。有一老妇人,患寒热注病多年,
华佗采用了非常特殊的治疗方法。冬月,令病者坐石槽中:侍平旦之时,用
冷水灌其身,规定灌100 次。才灌了70 次,患者全身冷颤欲死,灌者害怕发
生意外,要求停止,华佗不同意。灌到80 次。果然患者身上热气蒸出,上冒
二三尺高。灌满百次,用火温床。卧其上,厚被之,不久汗出,以粉扑之,
终于痊愈。此等医术,令人敬佩。李时珍还记述了《南史》中同样一个病例,
然后评论为何须在冬月平旦浇以冷水呢?
二人所病,皆伏火之证。《素问》所谓诸禁鼓慄, 皆属于火。治法,‘火郁则发之也’。
而二子于冬月平旦浇以冷水者,冬至后阳气在内也;平旦亦阳气方盛时也。折之以寒,使热气
郁遏至极,激发而汗解,乃物不极不反,是亦‘发之’之意。《素问》所谓逆者正治, 从者反
治,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气调和者也。
——《新汲水·发明》校点本第一册,第399—400 页
李时珍的这一分析,坚持了辩证思维方法。火郁必发,但物不极不反,冬月
平已浇以冷水,是利用阴阳矛盾双方发生激烈斗争,促使矛盾的主要方面发
生转化。若非国医妙手,是不敢坚持此种治疗方法的。说明坚持彻底的辩证
法思想的医家,无所畏惧,敢于创造条件,促成矛盾的转化,造福于人民。
医家之于疾病,或逆者正治,或从者反治,手段虽有不同,目的都是一个,
即“疏通道路,令气调和”。一旦阴阳调和,则暂时失去平衡的生理机能自
会恢复正常。
古代哲学中的矛盾学说,在《老子》、《庄子》中主要注重其消极方面,
即主静、不争、贵柔、守雌,害怕矛盾的转化;《易传》、《韩非子》则主
张阴阳相激,水火相射,冰炭不同器,矛盾不两立,注重矛盾的斗争和转化。
《内经》以来,古代医学家们主张调和阴阳,但并不害怕矛盾转化,遣方、
投药,无不立足于促进阴阳转化,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这正是坚持了好的
思维传统。不难看出,李时珍是坚持并发扬这一思维传统的佼佼者。
四、质和量相统一的度量分析法
关于事物的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在我国医药学中从来受到重
视。李时珍继承这一优良思想传统,在自己的药物实践中,灵活运用,做出
了独到的贡献。
李时珍强调,每一方剂中,君臣佐使的配伍,不只要认真考虑药物的品
种,尤其要注意其中不同品种的量的区别。同一处方,药物品种虽同,每味
药物的分量不同,其疗效就大有区别;而且强调,同一处方治同一病症,其
剂量应随季节的变化和患者身体的素质不同而增减。
服药是为了除病,病除药即止,不可久服过量。医家应充分考虑到药物
的分量与除病的需要之间的平衡关系。药物使用过量,反会造成人体生理机
能的平衡性的破坏。这同样存在质与量的关系问题,李时珍再三提醒人们要
严加注意。
治病当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不同的方剂只能调节生理机能受到破坏
的某些部分,从生理机能的局部恢复正常到人体全面恢复正常,也存在一个
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不论主次,不分先后,见病投药,是不会有好
效果的。
总之,李时珍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医药中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问
题。药物中的“量”的问题,不只表现为药物的斤两钱分的重量问题,可能
表现为药物炮制中的时间定量问题,也可能表现为方剂的更换次数问题,以
及病变的部位深浅和投药的次第问题。在中国医药学上对质量转化关系的分
析,是十分精细的。李时珍对此异常精通。《本草纲目》中保留的这一方面
的资料较多,附方中很大部分都涉及质与量的关系问题,值得深入发掘。
首先,方剂配伍重分量。
李时珍引证《千金要方》中的加减“三黄丸”作为典型,分析其中的药
物剂量的变化,说明组成同一处方的几种药物,在不同季节应当使用不同的
分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加减“三黄丸”,由黄芩、大黄、黄连三味药物组成,孙思邈指出它的
功效是:“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泻五脏
火。”这三味药的配方因季节变化而改变其剂量比例。大体说来,春三月,
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三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黄芩·附方》校点本第二册,第782 页)这一典型方剂的剂
量变化,说明了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三黄丸的质应由三种药物的不同配伍
来决定:第二,三黄丸的质量还要随治病的需要而定,要根据人体同自然环
境的统一来考虑,不同季节三黄的剂量也不同。这正表明“三黄丸”的名称
同一,药物品类相同,由于剂量有别,而质量不一。因此,衡量一副药的质
量,不只看它由哪些药物配伍而成,尤当着眼于其中每味药物分量所占的比
例。药物品种不一,性质随之有异;诸药分量比例不同,其质亦有区别。
关于中药的数,有时是以模糊数学的方式采用轻重、缓急、多少、洪微
等词汇加以描述。例如“巴豆”这种药物,固然可以用七颗、八颗、一两、
二两来显示它的数量,当其用雌雄之别、生熟之别来标示其药效时,其中也
含有量的区别。《本草纲目》论述巴豆的功效说:“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
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可升可降药也。”又说:“(巴豆)紧小者是雌,
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缓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
失宜,参术亦能为害,况巴豆乎?”(校点本第三册,第2052 页)李时珍在
分析了巴豆生猛、熟缓、雄峻雌缓之后,提出峻用与微用的关系。生熟、雌
雄之别,是用量的区分来说明药性的质的差异。峻用、微用,则是用量的差
异来说明药与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病证要求对同一药物考虑其量的不同。
李时珍说:“巴豆,峻用则有勘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
肖(何)、曹(参)、绛(侯)、灌(婴),乃勇猛武夫,用之为相,亦能
辅治太平。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尔。”(校点本第三册,第2054
页)猛缓、峻微这些词,用以表述量的规定比较模糊,使用中则有较大的适
应性,显示了人们认识的灵活性,参和常用的计量标准,同样,可以揭示药
物质的差异。
其次,对症投药守节度。
遣方投药,要“量人大小”,不可过度。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医家尤
当注意。同样的病症,同样的配方,老年人,壮年人、幼儿用量是不同的。
量的变化因人而异,同前述因季节而异的原则相辅而行。既考虑季节变化,
又考虑人体素质的不同,符合从实际出发的辩证思维法则。李时珍对此同样
十分精通。《濒湖集简方》载有治疗老小滑泻的一个方剂,写道:“白术半
斤,黄土妙过,山药四两炒,为末,饭丸。量人大小,米汤服。或加入参三
钱。”(《术·附方》校点木第二册,第737 页)“量人大小”,服量不同,
此其一;因人而异,酌加人参,此其二。前者讲量的差别。后者讲质的差异。
白术与山药,一用半斤,一用四两,是按分量决定药质。类似的附方在《本
草纲目》中,不为罕见。
服药除病,不可过量,这是人所必知的通常节度。用药过度,物极必反,
危害极大:良药久服,亦必成灾,不可不慎。如麝香,有的医家说,风病必
先用之;朱丹溪则说,风病血病必不可用。李时珍从质量相互转化的关系加
以分析,认为以上二说“皆非通论”。他说:“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
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惊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
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过耳。”
(《麝脐香·发明》校点本第四册,第2869 页)“过”与“不过”,这也是
模糊的语言,其分寸在于医家临证斟酌。要根据季节、体质、病变之浅深、
新久,综合考虑加以抉择。
《本草纲目》指出,有些药物明知它有毒,仍不得不用,关键在于使用
的分量适应病证的需要。在节度之内,不到杀人之量,不会造成杀人。李时
珍说:”硇砂,大热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积块内癥病,用之则有神效。盖
此疾皆起于七情饮食所致,痰气郁结,遂成有形,妨碍道路,吐食痛胀。非
此物消化,岂能去之?”有人说,此药服之可“化人心为血”,李时珍说,
这是“甚言其不可多服矣”。(《硇砂·发明》校点本第一册,第656 页)
他还引用《丹房镜源》的观点加以申述:”有沉冷之疾,则可服之,疾减便
止。多用则成拥塞痈肿。”(同上)这里强调的“不可多服”,是模糊的数
量概念,其分寸之掌握,在于医家的精湛技艺。
治病必须考虑病变的”表里时日”,投药要循序渐进。这是又一种节度
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医家已认识外邪侵犯人体致病,有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逐步发展的规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战国时名医扁鹊过齐,
说齐桓侯”疾在腠理”,桓侯不信;过几天又说:“疾在血脉”,仍不信;
再过几天指出:“疾在肠胃间”,桓侯反不悦;最后病变深化,“疾在骨髓”,
无法施治,桓侯终于病死。李时珍强调医者治病必须“顾表里,循次第”,
他转述另一个生动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梁武帝时,属官范云得时疫热疾,
召名医徐文伯诊之,范云催促医生,务期速愈,以便参加武帝的九锡盛典。
文伯说,速愈倒办得到,只怕两年后会一病不起。范云不听警告,说能再活
二年已不错了。只要能参加九锡盛典,在所不惜。文伯从命,施以速愈之术。
以火锻地,布桃柏叶于上,让范云卧其间,不一会,全身汗出,病就好了。
过了两年,果然发病不治而死。李时珍分析说:“取汗先期,尚能促寿。况
不顾表里时日,便欲速愈者乎?夫桃叶发汗妙法也,犹有此戒,可不慎与?”
(《桃叶·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748 页)这说明治病的目的在恢复生理
机能的稳定平衡,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不顾机能
恢复的阶段性,急躁从事,结果将欲速不达,适得其反。急躁求速,实是对
生理机能造成新的破坏。这种破坏一时不易为人所察觉,反以为得计。当这
种新的破坏由微之著,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将无可救药,范云的悲剧正是如
此。李时珍对医药学中质与量的辩证关系的这种分析方法,异常深刻。
最后,药物炮制慎火候。
冶炼钢铁,要注意火候:炮制药物,同样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家,钢
铁的质量就不符合要求;煎药不讲“火候”,同样难于保证药剂的质量。这
本来是很容易认识的道理。正因其易于认识,也更易于忽略。李时珍对药物
炮制的火候问题,再三致意。
药物的浸泡要讲时日。焙炙要讲次数。有些药物的炮制过程须用酒、小
便、米泔水、清水等浸泡,浸泡的日数因季节而异。《本草纲目》所载治风
湿的“苍术散”的炮制方法是:苍术一斤,粟米泔浸过,竹刀刮去皮,半斤
以无灰酒浸,半斤以童子小便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净地
上掘一坑,炭火锻赤,去炭,将浸药酒,小便倾入坑内,却放术在中,以瓦
器盖定,泥封一宿,取出为末。每服一饯,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术·附
方》校点本第二册,第740 页)这里用童子小便浸泡、四季浸泡的日数不同,
泥封须经一宿,这都是用浸泡和泥封时间的长短决定药物的质量,坭坑火锻
达到“赤”的程度,亦与苍术散的质量有关。《本草纲目》另载有滋阴降火、
开胃进食、强筋骨、去湿热的“坎离丸”,它的炮制过程,火候标准更复杂。
此丸由两味药组成,一是白苍术,二是川檗皮。二者炮制过程不同。”白苍
术刮净一斤,分作四份,一份川椒一两炒,一份破故纸一两炒,一份五味子
一两炒,一份川穹涣匠矗蝗∈跹心4ㄩ奁に慕铮肿魉姆荩唤锼
炙,一斤人乳汁炙,一斤童尿炙,一斤米泔炙,各12 次,研末,和匀,炼蜜
丸梧子大。每服30 丸,早用酒,午用茶,晚用白汤下。”(校点本第三册,
第741 页)其中包含种种量的规定:有各用几斤的比例区别;分成几份炒炙,
佐药有别;炙的次数不同,成丸大小有定,每次服用粒数也有规定。在这里
量同质的辩证关系,通过炮制过程中诸环节的火候的掌握表现出来。
关于药物熬制要注意文武火候的问题,李时珍多次谈到。《本草纲目》
引用《集简方》的记载,治脾胃虚损的“参术膏”的熬制过程是这样:”白
术一斤,人参四两,切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