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习改变命运-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室要他去试讲。有一家浙江的什么专修学校说可以直接录用他做行政助理,连面试都免了,基本工资1500。那个电话是我接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但那时他主意已定,到西藏安心复习考研,不再考虑找工作了。
2.即便是老孙这样什么工作都没找到,学校仍然有很多途径给予安排。好的学校要保持自己高就业率,不会让自己的学生真的毕业就失业,它总会给你想办法。即使在支边的问题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得到的安排也要好于一般大学。老孙在西藏支边的待遇就不是普通大学的支边大学生能够享有的。
3.积累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资源。他想再次考研,就比很多人容易。我们班很多同学现在就在法学院念研究生,可以给他提供多方面的资料、信息的帮助,他复试时候的老师可能就是我们班某个同学的导师。即使他没考上,他在大学四年中积累起来的无形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发挥巨大的力量。从历届人大法学院出来的学生的发展前景来看,十年之后,我们班的同学中几乎必然会出现一些法官、检查官、著名律师、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到时候所能给予他的帮助就今非昔比了。所以,我坚信,老孙的命运,绝不会是仅仅在一个偏远县城的检察院做一个小文员。这一点,从他进入人大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决定了。
对老孙的父母来说,苦日子基本上结束了。他的姐姐早已毕业,在玉材机械厂工作,现在他也读完了大学,都可以适当的接济一下家里。将来他的弟弟妹妹的学费,也可以由哥哥姐姐来负担了。他的弟弟妹妹成绩都还不错,等他们长大成人,这个贫苦农村家庭将因高考而彻底摆脱贫困,得以享受现代文明赋予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件事情更能让我对高考满怀敬意了!
和陆文相比,老孙的故事更多遗憾,更缺少浪漫色彩。这是一个正在发生中的个人奋斗的故事,远不能说有什么完满的结局。但我想,正因为如此,它才更接近我们生活的现实,更能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读者从中体会到的东西,也应该比从一个简单的丑小鸭变白天鹅式的完美童话中获得的东西更实在、更值得玩味。
五、自助者天助之……莘莘学子的悲喜前程
一个农村孩子因为高考成功而顺利进入中国最好的电力公司,前途一片光明;一个母亲是电力部门处级干部的,却因为高考失败,最后连进入本地一家小小的电力分公司做普通员工都不可得。
“凭本事吃饭”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变革年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感,不要老想着依靠谁,唯一靠得住的只能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老孙有个老乡,经济学院的,跟我们住一层楼,经常到我们寝室来找老孙,所以我就认识他了。他高中跟老孙一个班。他家也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比老孙宽松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普通话倒是比老孙说得好多了,没有天生残疾,但跟老孙一样的瘦,也是小时候营养不良造成的。他每次来都跟老孙用广西话交谈,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并不太熟。
然而在大四下学期,大概四月份的时候,我们正在准备考研复试,却传来了一条关于他的消息:他被华能集团录用了,月薪5000。华能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独立发电商,目前华能集团仍拥有12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可供收购,其中不乏优质发电资产。电力行业体改后,华能集团成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总资产约1500亿。这样的电力部门待遇非常好,工作却比同等工资水平的外资企业轻松多了,5000元仅仅是基本工资,平时各种奖金、津贴以及在住房、交通方面享受的待遇甚至超过高于基本工资。而这还是刚进去,工作几年之后就更加丰厚了。因为他常和老孙在一起的缘故,我们老觉得他和老孙其实差不多,没想到仅仅因为专业稍微好一些、能把普通话说标准,就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在他身上,才真正体现了象人大这样的大学能够给予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带来多么巨大的人生飞跃!
第9节:原因也就是高考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几乎是马上就想起了我高一的一个同学,他的命运和老孙的这个老乡正好相反,原因也就是高考。
他家住在重庆市区,母亲是当地电力部门的副处级干部。他中考分很低,而且又不是江津本地人,家里花了一万三才把他送进江津中学。我们那里把电力部门叫做“电老虎”,其实在任何地方,电力部门的地位都是很高的。它是国家垄断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跟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电力部门的人出来都是很“牛”的,工资高而且非常稳定,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面钻。他母亲既然是电力部门的副处级干部,他的前途是可以保证的:不用怎么念书,将来随便混个大专文凭出来直接进供电局就行了。所以他从来不好好学习,是我们班上的捣蛋大王。他的足球踢的很好,是我们班主力前锋。他为人很好,非常耿直,跟我很投缘,没事经常请我吃饭。我们几个哥们周末出去玩PS打台球之类的,钱一般都是他掏。后来高二文理分班,我们都选了文科,但我在十班他在一班,大家联系就少了一些。
高考的时候,他分数实在太低,连专科线都没有上。不过他仍旧靠家里花钱和托关系,进了重庆一个大专院校读行政管理,看来确实是发展方向已定,三年之后出来直接做管理人员了。
大四的寒假回家,遇到了他。他的现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他在重庆开出租车。
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买了一辆二手车跑出租,三个人轮流开,扣去油钱、罚款、交给出租车公司的管理费等等,三个人一个月收入加起来还不到三千。我去了他住的地方,三个大男人居然合租了一个单间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非常有趣:一个人在外面开出租,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网玩“传奇”,三人共用一个号24小时不下线。就这样“三班倒”。
我简直被这个场面震惊了。
后来我请他一块出去吃饭,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上大二的时候,电力部门搞什么“领导干部年轻化”改革,颁布了一条硬性规定,凡是四十五岁以上的、又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处级以下的干部一律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换成高学历的年轻干部。这种一刀切的“改革措施”往往失之死板,有很多弊端,但我们的改革有时候就是靠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完成的。他母亲正好四十五岁,被刷了下来,行政级别不变,工资还提了一级,但手里没有实权,说话办事就不那么灵了。等他毕业的时候,又碰上“电、网分家”,电力系统被分割成好几大块。新组建的电力公司搞“人事聘任制”改革,新招员工必须经过笔试和面试两道程序,不仅如此,还要“减员增效”,很多老员工也必须经过考核才能重新上岗,不然就辞退。他母亲退下来后人际关系还在,面试的时候可以通通关系,但笔试这道关是死的,分数不够谁也没办法。招的人少,参加考试的人多,以他的水平自然第一轮就被刷下去了。就这样,没有办法,开起了出租车。
一个农村孩子因为高考成功而顺利进入中国最好的电力公司,前途一片光明;一个母亲是电力部门处级干部的,却因为高考失败,最后连进入本地一家小小的电力分公司做普通员工都不可得。这样的对比所能说明的问题,不言而喻。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在想拿她和我那个高中同学作对比的时候,我只对她的个人经历知道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了把她的故事讲清楚,我在写完上面两个故事以后专门到北大去采访她。谁知一聊之下,才知道她的父亲竟然也是电力部门的,这可真叫“无巧不成书”了。
我叫她小朱,很可爱的一个女生,我们曾经一起到黄冈演讲。我和她约好了十点在北大南门见,我九点五十就到了,正打算给她发短信,却看见她已经等在那里了。连忙问道:“你怎么来这么早?”她说:“哪里,我才刚等了五分钟而已。你是师兄嘛,晚辈见长辈应该先到的。”说得我非常受用。她演讲和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直回避自己的家庭情况,所以我在采访她之前就说:“有什么东西你不愿意说的就不用说,只要把整个事情的线索理清楚就行了。”她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这样吧,我把所有事情都原原本本的告诉你,你自己去取舍吧,我相信你会处理得很好的。”
所以,尽管我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真相,但并不能写很具体,只能说个大概:
小朱小时候家庭情况很好。她父亲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下了三等功。所以战争结束以后,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仍然被分配到了电力部门,并很快担任中层管理职务,工资很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小朱,在学习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压力。她从小抱的思想就是:长大后进入电力公司自办的大专,如果好的话可以进省城的供电局,即使再差也可以进父亲所在的地级市电力公司,工资高、福利好、有保障。在这种心态下,她并未好好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处于中等。
然而在初三那年,她的家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了,不仅如此,家里还负了十几万的债务。她的母亲就告诉她:“现在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不能再象你小学升初中那样直接把你送进市里最好的初中,即使你中考考进全市最差的高中最差的班,家里也拿不出一分钱来交寄读费把你送进好学校。将来你长大了家里也没办法让你进入电力公司了。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了。”
第10节:思考起自己的未来
寒假和妈妈回外婆家的时候,小朱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因为以前她妈妈在几个兄弟姐妹中境遇最好,每次回家带的东西都是最多最好的,她也觉得很有面子。但这一次,只带了一些水果烟酒之类,成了全家带得最少的。而且,她收到的压岁钱比以前翻了好几翻,亲戚朋友们都故意给了很多压岁钱。其间道理小朱也明白,实际上是变相的给她家里一些经济支持,大人之间不好直接送钱,就通过给孩子“压岁钱”来实现。虽然钱多了,小朱心里却一点也不高兴,刚过完年就急急的催着妈妈回家,而不像以前那样缠着要在外婆家多玩几天了。
从此以后,她开始很认真的思考起自己的未来,用她自己的话说:
“以前小学初中的时候,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我应该有一种更加丰富的生活。所以学习只占了我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其它三分之二的时间则用来参加很多课外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现在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放在高考上,只有高考成功了,才能为家里排忧解难,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才是最根本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她的成绩有了一定提高,但仍然没能考进当地最好的高中,不过也进了一所还算比较好的高中。整个高中三年,每次寒假回家,都能见到上门来讨债的人,令她觉得十分难堪。她抱着只有高考成功才有出路的思想,拼命学习,不敢松懈,成绩提高很快。
辛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高考中,她以文科总分684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实验班录取。这可以说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院系最好的班,班上光是各省市高考状元就有12个。在这里,她的未来有了保证,光华这个专业出去的本科毕业生基本工资几乎都在5000以上,年薪十万也并非难事。不要说她家里情况的剧变,就算一切如常,这个结果也比她进入省城的供电局要好很多。在大学里,她也偶尔出去讲讲课、在公司做兼职、写一点文章发表……这样的机会对光华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现在自己的生活费用已经不再向家里要了。
听小朱讲完自己的故事,我又把我那个高中同学的故事跟她讲了一遍,然后说道:“你所经历的家庭剧变显然是一种不幸,但是否能说这种不幸中也蕴涵着一种幸运。那就是,这个剧变是发生在你初中的时候、高考之前,你还有时间努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等到你高考之后再发生,那就一切都晚了。”
“是的,我想是这样。”小朱想了一会儿答道。
如果我那个高中同学,电力部门的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跟小朱一样发生在他初三的时候,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会是怎样。
可惜,人生无法假设。
所以希望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们,一定不能放松警惕。因为现在是改革的年代,等你们四、五年后走上社会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可能变了。从现在来看你的家庭背景可以保障你找到一个好工作,五年之后还能不能将是个疑问,一个很大的疑问。在我们的社会中,通关系走后门的情况确实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有的地方还很严重。但我们如若纵向的比较,二十年前这种现象肯定比现在严重得多,那时候小学老师退休了都可以让自己的子女顶替,工人的子女长大后也可以进本厂当工人。十年以后,这种惯例就行不通了,只有在一些国家垄断的事业单位比如粮食系统、电力部门等还可以如法办理。但到了五年前,还要走这条路,普通员工就不可能了,就必须在这样的部门里有一些权力,在一定的级别以上才能做到。而现在,进什么部门都要考核,各单位招聘人才都要“公开录用”,虽然在某些具体环节上仍然有漏洞可钻,但总的来说,这样的漏洞随着我们制度的完善是越来越小了。五年之后将会怎样呢?大家很可以根据前面二十年国家发展的趋势自己想象一番,应该不难得出结论。“凭本事吃饭”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变革年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感,不要老想着依靠谁,唯一靠得住的只能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这还只是从世俗的层面讲,我们不妨把层面再提高一点:未来社会更将是一个倡导个人奋斗、个性发展的社会,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人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一个人不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靠父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