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泱泱大唐-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宾王兄,虽然朝廷已经发布诏命,同意颉利举部内附,并派出使者前往颉利部宣诏,但依小弟所想,我们依然可以采取其他对策的。”王易露出一个邪恶的笑容,意味深长地对马周说道:“不是有句古话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晨阳老弟,你的意思是…”

王易并没回答,而是马上站起身,对马周作一礼道:“宾王兄,我要马上进宫一次,求见陛下,把一些想法告诉他,不管陛下会不会听从,我都想与他一说,请恕小弟无礼,下次再与你细聊了!”

“那好吧,某先告辞了,只是,你的身体要不要紧?”

与马周说了半天,已经感觉浑身上下都是激情在澎湃的王易,拍拍打的胸膛,笑了两声道:“没事了,遇到这样的事,有病也马上就好了…”

第九十五章 那样会遗患无穷

“微臣参见陛下!”武德殿内,求见得到允许的王易恭敬地向坐着看奏本的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扔开手中的奏本,示意王易免礼后,好奇又很是关切地问道:“晨阳,你的病好了?”

李世民并不像故作的关心让王易感觉到了一点暖意,再次施礼道:“多谢陛下关心,微臣的身体这些天好多了,看这几天的情况,应该基本没事了!”

李世民很特别地瞅了王易几眼,脸上浮出了笑意,抚着经过精心修饰的胡须,“唔,朕看你气色不错误,没事就好,来,我们坐下说话!”

“谢陛下!”王易依然在李世民身侧的一个案几边坐下。一名宫女很麻利地为王易送来了茶水。

“这些日子朕常想找你聊事,只是你身子不大方便,也只得罢休。”李世民说着,压低了声音,很疑惑地问道:“你到底患的是何病?为何你打,还有孙道长,都没有好的办法很快将病治愈?”

王易带点苦笑,很郁闷地说道:“陛下,臣也弄不清楚怎么原因,原本以为只是受了寒而导致的发烧,但对症治疗了这么多天,却收效并不大,连孙道长也万分不解,臣也同样不得其解!”

李世民已经听孙思邈讲过一些情况,只不过孙思邈所讲的,让李世民也非常纳闷,他也想到另外一层意思去了,当下用有点不满地说道:“你小子是不是在装病啊?”

“臣不明白陛下为何如此说!”王易一副很无辜的样子看着李世民,他用着得装病吗?李世民又没给他摊到怎么棘手难解决的事去做,何况这段时间生病,还错误过了参与这段时间朝中发生的精彩大戏,正自郁闷和后悔着呢。

“朕让你到军中任职,你不满朕的安排,所以就以装病来托辞,是否如此?”李世民沉着脸,但眼中的神采很丰富,直直地盯着王易看。

王易吃了一惊,很不解地看着李世民,稍稍愣神了一下后赶紧解释:“陛下,臣从无如此想法,臣断然不敢不满陛下对臣的任职,更不敢以装病来托辞,此次臣真的是不明原因的长时间低热,前些日子都起不了身,这些天才稍稍好一些,孙道长也为臣诊查了多日,不得其解,想必臣是患上了一种难治且未知的病症,没有用对药,才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

王易这些天也在寻思,这次意外的长时间的发烧,会不会是和穿越一样相类似的奇巧之事发生在他身上?因为王易相信,今天起床后,特别有精神,感觉身上的力气也比平时大,没有一点不适,他也从今天开始,恢复了停止多天的练武,在练武时候,明显感觉身手比以往更加的敏捷,所使出的招式越加的凌厉,连陪同他一同练习的王复都感觉到了。

有点类似那种武侠小说里,练功到一定程度,突破时候的感觉,或者玄幻小说里那种修炼升级时候,身上发生质的变化,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因为穿越来到大唐,王易发现,这世界上许多的事,不能简单发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这些冥冥中发生的事,是没有来由的无法解释的,或许这次差不多二十几天的发烧,也是如此。

“真的如此?”

李世民这句意外的追问更让王易疑惑,这不像是一个皇帝问询的话么!但也只得坚定地点头承认:“陛下,真的就是这样,臣绝无半句虚言!其实…无论那个时代无论医术再高明的医家,都有遇到疑难杂症,找不到诊查和治疗方法的时候,何况…何况臣的病症是莫名其妙发作,没有一点征兆无病源可查!只是一直以来也不太严重,就低热,没有其他不适,感觉不太碍事,也就没太当回事,只是误了陛下交付的差事,多天没去右亲卫府军中报到了…”王易原本是想说,何况如今医疗条件落后,许多诊查方法没有,临了却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合适,就改了。

“那…如今可是大好了?”李世民问话间还向后挺挺身子。

王易再点点头,“差不多了,今日感觉特别的有精神,因此就进宫来向陛下请见了!”

“如此就好!”李世民脸上又露出笑意,转换了话题:“你今日进宫来,有何事要与朕说?”

“陛下,臣今日进宫来,确实是有事想要禀奏陛下!”李世民这样直接的问询,王易当然也很直接应答了,还坐正了身子,他已经想了好些时候,准备对李世民施以长篇大论的劝谏。

“有何想法你尽管道来!”李世民有点兴致起来了,王易请见,这还是第一次,想着这小子在府里躺了好些日子,肯定又有怎么奇怪的想法想出来,当然要好好听一下。

“陛下,听说颉利已经派人请求内附,陛下已经应允了颉利内附的请求了?”

“此是朕与众朝臣朝议的结果。”李世民警觉地瞥了眼王易,“怎么,你对此事有不同的见解?”

王易很干脆地点头承认:“是的,陛下,臣有不同的想法,臣觉得现在万不可答应颉利的内附请求,而应该一鼓作气,将颉利的残部尽歼!”

李世民听了眉头跳了一跳,颌首示意道:“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因为李大总管亲自率军突袭颉利的牙帐获得成功,再加上我几路大军的跟进打击,颉利已经惨败,如今陷入我几路大军的重重包围中,不可能再逃出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时正是举我大军,尽歼颉利残部的好机会,依臣所想,这机会万不能错误失!”王易说的非常坚决。

李世民在听到王易说有不同的看法后,已经认定王易会如此说,因此一点都不奇怪,神情淡淡地说道:“颉利愿意举国内附,他会率手下主要的头领,一并入朝谢罪,这样的结果正是朕所求的,也是朝中大臣们都希望看到的!这比通过杀戮取得战事的胜利,不是更简单,代价更小吗?”,“

“陛下所言一点都不错误!”王易瞄了一眼李世民,见这皇帝神情并没怎么异样,也大胆地说道:“只是…陛下,依臣所想,颉利现在派使来长安向陛下请求内附,只是想拖延时间,给打的残部以苟延残存的机会,若我大军停止追击,他们必将趁机逃离,以待东山再起,如此他们逃出我大军的包围圈,进入大漠,那我大军就再没机会追上他们,必留下后患!”

“此可能不是没有,但颉利他敢吗?我十数万大军就在离他残部不远的地方,一直追着他,其他一些草原的部落也与我大军一同对付颉利,若他敢耍花招,其他部落也不能容他!朕谅他不敢玩花招!”李世民说话间没有一点的犹豫。

王易有些不可理解李世民这般自信,但他也发现,这些年草原上来归附的部落颇多,那些请递上表的部落头领,没有一个敢玩花招,都乖乖地听从我大唐皇帝的旨意行事的,不过他还是坚信打的观点,也是斩草除根的道理,因此依然用坚定的语气说道:“陛下,颉利生性狡诈,就从此前几年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对其所属部落都是这般,与突利可汗所领的部落交战数年,与薛延陀、回纥同样如此,颉利与我大唐也曾有盟约,但其却时常背信弃义,在我大唐新立,国势微弱之即,趁火打劫,每岁都有犯我大唐边关之举,是我中华子弟的最大仇家,就这些年以来也是一样,连年举兵攻击我边关,我大唐边关数遭其侵袭无数百姓失了性命,更甚的是,在武德九年,陛下新即位之即,更是举数十万大军攻至渭水河边,要不是陛下以计谋迫使其退兵,后果不堪设想…”

王易说到这里,又偷偷地瞄了一眼李世民,果然看到李世民面上抽了一下,只是很快就没了,神色也如常,当下放心地继续大胆说道:“从这些情况上来看,颉利头脑不简单,很会审时度势选择攻击我内地的时间,此人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手上也沾满了我大唐无数百姓的鲜血,定当要除之而后快,如今颉利身边的残部还有数万之众,这些都是骁勇善战之士,若其所领残部趁我大军迟缓之机逃脱我包围圈,或者得到一定时间的休整,其战斗力依然非常惊人,有可能会攻我大军一个措手不及,甚至会有更不利的后果产生。再者,颉利统治草原多年,对突厥九姓依然有号召力,再加上他们在草原上生活多年,对阴山至铁山一带地形环境非常熟悉,若其此举请表内附,只是玩个花样,是想拖延时间,阻缓我大军的追击步伐,那他们完全有可能利用我几路大军不防备间,从我大军的包围圈中逃走,一待他们逃走,进入大漠,我大军就追歼不及了!那样会遗患无穷的!”

王易这些话说完,暂时停了一下,等待李世民的反应!

第九十六章 很阴险的提议

不知是王易此番话的效果,还是前面提及渭水之耻的刺激,李世民在听王易说完后,脸上有犹豫的神色浮现出来,但很快就没了,只不过注视王易的眼神有点异样起来,说话的口气也不似前面那般自信了:“晨阳,你说的挺是在理,但草原上的部落最讲究的就是信义,若颉利这么出尔反尔,即使其逃脱,也没有部落愿意听从他们的,那样自然也不会对我大唐构成威胁!”

“陛下,兵不厌诈,颉利如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保命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时候,信义二字远不及性命重要,若他能成功逃脱,自可以编造一通谎言出来,以解释其行,甚至斥我大唐背信弃义,以颉利在草原上的影响力,大部人都会听从其解释的!草原上部落实力决定一切,颉利手上还有数万善战的军士,他凭这些军士,足可以在草原上争取到大片的领地,而我出征的大军不可能一直呆在草原上,到了那样时候,颉利再次坐大,统治草原,我大唐可就要鞭长莫及了!”王易说话间不自觉地露出了急切的神色,他非常想当场就把李世民说服了。

无论怎么说,能把对手最有效地消灭,是一场战争最好的结局,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当然是兵家之上道,但那要看怎么情况下,若颉利真的领着手下的残部败将,向我定襄道大军的将领投降,那又是另外一种说法。

颉利为何不向我定襄道行军部的统兵将领请降呢?想到这,王易心内打了个突突。

颉利没有直接向李靖或者李世勣等将领请降,而是派出使者来到长安,直接向李世民上表表示请求内附,并自愿来朝,还带着手下主要的头领来长安,这其中就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

执失思力来长安够及时,从时间上推算,颉利在定襄遭李靖所领的人马袭击后,就派执失思力来长安请求内附,那时颉利手下应该还有差不多十万善战之众,族人更多,按理颉利还有能力一拼的,不应该在那个时候就派出使者来长安请降的,这其中肯定有花招。

想到这,王易看看一脸有所思,并未回应他话的李世民,继续说道:“陛下,颉利派出的使者,执失思力在定襄被李大总管所领人马突袭后不久就来到长安,那时颉利依然兵强马盛,按理不应该就此认败,完全有能力与我大军决战,只不过在我几路大军的一直追击下,失去了反击的机会。颉利在遭初败时候就派出使者来长安请求内附,其中定有阴谋,如果颉利在我大军追击下,溃不成军,走投无路了,才请求内附,此可以更让人接受!陛下,臣觉得奇怪,若是颉利真的想归降,为何不派人向李大总管或者其他分总管请降,放下武器向我前方将士投降,通过他们向陛下上表,请求内附,而是派人,千里迢迢地到长安,当面向陛下表示要举部内附,臣怀疑这其中定然有诈…”

王易这句问询,重重地敲击在李世民的心头,让他脸色掩饰不住了变了,这是他从来没去想过的,此时经王易口中说出来,也让他猛然间觉察到不对了,王易说的不错误,为何颉利兵败不向李靖或者李靖属下的分总管请降,而是派执失思力来长安,向他当面请降,这其中定有玄机。

见李世民脸色变了,王易大喜,继续说道:“陛下,臣觉得颉利此举,定不会是真心向我大唐请求内附,而只是想拖延时间,若我大军真的停止追击,等待颉利举部内附,那可能真的是中了颉利的缓兵之计,到时颉利会利用对那一带情况的熟悉,成功逃脱的!”

“晨阳,你说的非常有理,朕失察了!”李世民神色凝重,眉头紧锁起来。

“陛下,草原部落最看重的是人口,若此战我大军能尽歼或者俘虏颉利所领的大部人马,还有所属的牛羊,颉利失了这些人马,没了牲畜,即使其不愿意内附或者投降,那他卷土重来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因此,以臣所想,此战应该尽最大可能歼灭颉利的有生力量,并俘获其所掌管的牲畜和其他财物,断其根本,那样可以做到一劳永逸的可能!如今颉利在草原上势力最大,其他部落难与其相抗衡,都自然或者被迫听服颉利的指令,即使一些部落对颉利不服,也需要得到我大唐的支持,或者多部落联合起来,若颉利一去,草原上的情况立马可以改变…”

说到这里的时候,王易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点残忍的笑意,“陛下,依臣所想,颉利所领的东突厥汗国覆灭后,草原上没有独大的部落,其他部落一定会想趁机夺取领地,那一定会起纷争,甚至兵戎相见,而我大唐可以挟大战胜利的余威,参与进去,进一步挑起部落间的争斗,并利用各部落间的纷争,进一点削弱各部落的实力,让他们没有可能再对我大唐构成威胁!长此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