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毛遂隐忍三年,一朝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便得以才惊四座、一鸣惊人,位列上宾之席。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立志容易,但坚持志向不动摇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橛橛梗梗,就像松树咬定青山,风吹雨打亦不动摇;孜孜淑淑,如同大浪淘金一般,勤勉奋发、精益求精。不半途而废,不朝三暮四,有志者才能事竟成。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名为“成功秘诀”的讲座,受邀进行演讲的人是丘吉尔。演讲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人人都在猜测这位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即将讲出怎样的成功秘诀。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鸣般的掌声后说:“我有三个成功秘诀,第一是百折不挠,第二是永不放弃,第三是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我的演讲到此结束!”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31节:素书(31)
世界上没有人能轻易成功,从某种意义来说,成功者就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爱迪生发明灯泡,试验了一千多种灯丝才找到了最为合适的材料;诺贝尔发明出炸药,曾经多次将实验室炸毁却依然坚持到底。正是有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
在汉末群雄角逐之中,刘备原本只是一支微不足道的力量,经常被其他的人马打得东奔西跑,动辄无栖身之地,只得寄人篱下。他指挥了五次战斗,有四次败落,而且在其中三回丢了妻儿。在此之后,还又被曹仁、曹操打败了两次,但是他有一种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持他最终与孙权、曹操并立,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因此,《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字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因此,本章在最后以“橛橛梗梗,孜孜淑淑”勉励大家矢志不渝,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将志向变成现实。
本德宗道章
本德宗道章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令人目不暇接。想要在波澜迭起的社会中把握机会、成就自我,就一定要有所坚持的宗旨。本章的内容主要在于引导人们,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始终以德为本、以道为宗,通过修身修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一个人,如果想坚守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地实施自己的计划,就要在各个方面尽善尽美,通过最大的努力做到无懈可击。具体说来,首先就要做到“博谋”。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的地点,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桓公说:“‘九九’之术怎么有资格求见呢?”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泰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古代贤人所以有名言,是因为下问于樵夫的缘故啊’,说的是要广泛地求教啊。”(“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说:“说的有道理!”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后,四方的学士都相伴一起来了。
第32节:素书(32)
这位向齐桓公进谏的俗人引用了《诗经?大雅?板》的话来说明“博谋”的重要性,所谓“博谋”就是要广泛而全面地听取意见,如同现代企业中推行的“头脑风暴法”一般。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种集中集体的力量进行决策的方法与中国古代的“博谋”不言而合。
安莫安于忍辱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被了解与被尊重。我们觉得屈辱,不是因为别人言辞粗鲁、举止不雅,而是因为我们的尊严受到了侵犯,我们的精神世界被否定、被践踏,因此一时难以忍心头之气,冲动之下便会意气用事,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难以收拾的局面。
其实,忍辱是为了负重,假如能以一时的牺牲换取回旋的余地,峰回路转之下柳暗花明,方能于困境之中走出新路、开拓新天地。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唯有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神力解决问题的地位。
人生不是止水,总会出现许多出乎意料之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风波骤起而泰然处之,就显得很重要。转危为安往往需要高超的心智,也需要好的心态。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受人侮辱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当你为你的选择适合于你并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你就获得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自尊自信。
第33节:素书(33)
先莫先于修德
德,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份至死不渝的信念,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概,举手投足的潇洒来源于日久天长的积淀,杀伐决断的果敢来源于冷静细致的分析,良好的道德修养则来自于内心深处、理智约束下的镇定和智慧。
人们常说,心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始终相信,有一种力量可以决定行程的长短,这种心灵的力量就来自道德修养的积累与升华。以写作为例,纵观天下热爱写作的人成千上万,真正名流千古的还是苏东坡、欧阳修这样的修养高深之士。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就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性非善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真正有修养的人并不是事事精通,但却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人的才能就像是一种武器,而人的德性就是把握这种武器的能力,因此,《素书》中提倡一个人的修养要从修德做起。
乐莫乐于好善
乐善好施,济困扶危,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不仅能够使别人摆脱困境,自己也能够从中收获心灵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可以说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它不仅能愉悦一时的身心,而且还能长时间存留,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竞争与压力,人们熙熙攘攘,为了生活疲于奔波,甚至连寻找快乐都成为一种奢求,然而快乐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美国一家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一个大型心理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明显比不乐于助人的人快乐。其原因在于,通过行善助人所得到的快乐,体现了自身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证明了自己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间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并且,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方心灵的净土,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播种行为,收获快乐。
第34节:素书(34)
神莫神于至诚
中国人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此来表述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能使之开裂,更何况人心呢?
人世间最大的智慧莫过于至诚。真诚的含义不单是诚实无欺而已,更重要的是宁静坦荡、虚灵不昧。与人相交,要心地坦诚,没有欺瞒;对待工作,要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完成规定的任务;评判事物,要大公无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发表意见;帮助别人,要不计回报,真正想着对方的立场而不是借此讲求回报。至诚之心,其实就是一颗赤子之心,剥离了世间纷乱的利益追逐,放下了心中算计的蝇头小利,以一颗坦荡的心面对社会、面对世界,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问心无愧,自然能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光明而磊落地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关于他的成功之道,早已有洋洋大书记载。但其实,他的核心成功秘诀只有一个字:诚。正如他所说:“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李嘉诚创业之初因为缺货而无法兑现与外商的承诺,但他以诚相待,坦白的向外商讲明自己的实况,赢得了外商的谅解与支持,扩大了产品的销路。在之后的商业生涯中,李嘉诚也一次又一次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正是因为李嘉诚一贯诚实、守信,口碑极好,才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尊敬,成就了今天的一代首富。
明莫明于体物
将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以局外人的角度冷眼观察现代社会的庸庸碌碌。因为跳到了局外,远离了纷争的漩涡,卸下了自身的重担,对于世间万物的体察就更加深入细致,对于其中的道理也就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些认识与理解会转化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修养高度,因为万事心中有数,要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明辨是非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并且,由于这种细致而深入的观察,人们往往能发现日常生活蒙蔽下的真理与机会,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创新,想人所不想,能人所不能,终将获得成功。
第35节:素书(35)
现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的曾宪梓,曾在香港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但人们认识和知道曾宪梓还是从一个领带名牌“金利来”开始的。曾宪梓初到香港之时,经济十分窘迫。生活的艰难激发了他创业的决心。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钻研香港的市场状况,发现尽管香港的服装业发达,香港人也很喜欢穿西服,可是却没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工厂。于是,他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的6000港元,又腾出自家租住的房子,办起了领带生产厂,正是凭着如对市场细致入微的观察,曾宪梓靠着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和一颗坚毅的心,开创了世界品牌“金利来”,享誉世界,赢得了人生的成功。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会觉得满足并快乐的。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30岁,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孔子一再褒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真是有贤德啊,吃的只有一小勺,喝的只有一小瓢,住的只是简陋的小巷,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堪忍受的、令人担忧的生存条件,颜回却也安贫乐道,不改变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要做到颜回这样的境界似乎有些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人向往华屋锦食、名牌服饰,往往因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自身劳累不已;更有甚者,因为心中的一时贪念铤而走险、铸成大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第36节:素书(36)
人生之苦,皆源自欲望太多、贪婪过度,没得到的想得到、已得到的又盼望更多。所谓辛苦,皆为心苦。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曾对“贪得无厌”者与“知足常乐”者各100名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知足常乐”者长寿率明显高于“贪得无厌”者,其比例为10∶6,患病率则为3∶7。佛家也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这八苦统统出自欲念不得满足,正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放宽心胸去看待得失,不因虚华迷失自己的方向,才是保持幸福生活的根本。
知足并非要求人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而是教会人们珍惜现有的一草一木,学会感恩,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承认自己、承认生活,不会再因为莫名的欲望而破坏自己祥和的心境。
悲莫悲于精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首句,老子认为,宇宙起源的奥秘在于“道”。如果说“道”是万物发生的起源,那么精就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在今天看来,“精”已经超出了养生学的范围,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具体来说,成为了一种信念。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在荒漠中找到绿洲,失去信念则可能让人在百无聊赖之下彻底失去对生命的渴望。
人生就像一出活的戏剧,没有人会知道在下一分钟会上演怎样的戏码,战争、地震、台风、海啸、暴乱,又或者至亲的离去、与爱人的分别,这些大大小小的失意都会让人们或多或少觉得悲伤,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已经离自己而去,因此痛哭流涕、一蹶不振。然而在痛苦伤悲的同时,千万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念,要始终相信上帝在关了一扇门的同时还为你留了一扇窗,假如因为一时的悲伤而从此失去生活的信念,心如死灰不复温,行尸走肉般活着,那才是最让人悲哀的事情。
第37节:素书(37)
创办了中国最大的外语培训学校的俞敏洪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句话也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校训。对待人生中令人悲伤的事情,我们就应当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保留对生活的向往,以坚定的信念迈向未来。
病莫病于无常
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天地运行,自有规律,人作为天地间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