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生,将来有了钱,我要开个私人诊所,实现我的梦想!我希望知心姐姐也参加!”
“好!”听她这么一说,我非常高兴,“我们干同行了!只是你比我的专业知识多,我要拜你为师!”
张琳笑了,笑得真甜:“您说哪去了,您才是我的老师,我一直很佩服您。”交往十多年,第一次听她称我“您”。
你看,在有名和有用中,张琳选择了有用。她没去追求虚名,而是按着自己的想法,选择了独立和务实。
我是1990年认识张琳的,当时她还是上海一名小学生,才12岁。我们《中国少年报》发起了城乡少年儿童之间的“手拉手”活动,带着京、津、沪、汉四个城市的小记者到湖北大别山区罗田县采访。从上海来了3个孩子:张琳、姜宇秋和陈中崛。
第一眼见到张琳,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她穿了条花裤子,留了个男孩子的短发,但却温文尔雅;她性格开朗,无拘无束,却又善良正直。
在采访团的12名小记者中,张琳最出色。
罗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因交通不便,至今仍然十分贫穷。
张琳在村子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光着脚,头上却戴着一个漂亮发卡,便问她发卡是哪儿来的。小女孩说她从画片上看到城里孩子都戴着漂亮的发卡,就很想要一个,但是家里没钱买。她便利用暑假的时间上山采药,拿到县里卖了1元6角钱,花了6角钱买了这个发卡,1元钱买了个本子。张琳很受感动,悄悄对我说:“农村孩子真了不起!”
我带一名小记者住在一个叫张正的男孩家里。张正11岁,在乡小读书。我送他一张《中国少年报》。他又惊又喜,双手捧着报纸,用袖子当抹布,把桌子擦了好几遍,才把报纸平铺在桌上,一字一句地读起来,一直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拿起报纸继续看。我叫他出去和小记者拍照,就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我突然发现,张正的眼睛没有看镜头,一直盯着那张《中国少年报》。
我真是很感动,忙问:“你见过报纸吗?”
“没有。这是我见到的第一张报。”张正小声回答。
“你有书吗?”张琳和小记者们围过来问张正。
“有两本。”张正打开书包,一本是语文,一本是数学。没有一本课外书!
这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小记者们惊呆了。他们自己有多少书报,谁也数不清。张琳马上提出:回去把自己读过的书报寄些来,在张正家办个“小小图书馆”。小记者们全都赞成,这可算是全国最早的“手拉手书屋”了。
回到上海后,张琳、姜宇秋和陈中崛组成报告团,到一所所学校作报告,主题是:“想想大别山吧!”在报告会上,张琳对伙伴们讲:“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抽屉里有多少从没戴过的发卡,床底下堆着多少已经不时髦的但仍然很新的各式各样的鞋?书柜里有多少买了还没看的新书?想想大别山吧!”
张琳是上海红领巾理事会的副主席,她通过红领巾理事会,在上海团市委的支持下,在全市发起了“一本书寄友情”活动,号召上海市的少先队员每人为贫困地区小伙伴捐出一本书。结果短短三个月时间,上海市100万少先队员就捐出了218万册书!
我还专程到上海采访,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贫困地区的小伙伴们收到这些书,激动坏了!一个农村小学校的师生们,跑到黄土高坡上,手捧漂亮的课外书,朝上海方向高喊:“感谢上海的小朋友!”
上海少先队员的做法,一下就推动了全国少年儿童的“手拉手”活动,“赠书交友”、“读书交友”、建“手拉手书屋”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数以亿计的图书、报刊通过城市孩子的手,送到边远、贫穷的山村。
你看,在独享和分享中,张琳选择了分享。
1991年,张琳荣获中国好少年创造奖。暑假的时候,中国少年报社在深圳组织了“明天会更好”中国好少年夏令营,30多名中国好少年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候选人参加,想借此考察一下“十佳”的实际能力。各地营员都是由老师或家长带送到深圳的,只有张琳是自己一个人从上海乘火车到深圳。
我问她:“一个人坐火车害不害怕?”
张琳说:“不怕。依赖大人还是独立做事,我选择独立。独自做事的感觉真好!”张琳告诉我,10多岁时,她就拿着妈妈画的地图,跑遍了大上海。光自然博物馆就去了三次,有一次,她还自己买车票带小记者去青浦灾区采访呢!
1991年10月,张琳当选为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一个人来北京开会。
一见面,她便笑着对我说:“没买到卧铺票,我跑到餐车上,和餐车长说明情况,餐车长让我在餐车里坐了一夜,这回可好了,读了一晚上英语,真过瘾!”
“你快成独立大队长了!”我笑她半天,心里实在喜欢她!今天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多么需要张琳这种独立精神呀!
你看,在依赖和独立中,张琳选择了独立。
“十佳”少先队员要在中南海礼堂作报告。我担任“十佳”队员报告的辅导员。
“十佳”队员个个优秀,可大会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发言,但这样难得的机会,谁也不愿意放弃,怎么办呢?
私下里我和张琳商量,想听听她的意见。
张琳坦率地说:“我不讲了,把机会留给别人吧!”
最后,我建议由张琳担任报告团的主持人,领导同意了。
张琳认真地作了准备,她用串词,把每个人都作了介绍。当介绍到南京市聋女周婷婷时,她让全场的听众用双手堵住耳朵,然后轻轻地说:“请大家体验一下,假如你是聋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你的感受会怎样?……而周婷婷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不仅被周婷婷深深感动,同时也被张琳的善解人意、坦然真诚深深感动了。
你看,在荣耀与淡泊中,张琳选择了淡泊。
人生有四大选择不可回避,即:择友、择校、择偶、择业,这些选择是否合适,将影响你的一生。
面对择友,“忠诚你的人才是最可靠的”,不论他是穷是富;
面对择校,“适合你的学校才是最好的”,不论它著名不著名;
面对择偶,“真心爱你懂你的人才是值得珍惜的”,不论他的职位是高还是低;
面对择业,“你热爱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不论别人说好还是说坏。
面对机会——经历比名次重要
哈佛看中她什么?
其实,机会是公平的,它会不偏不向敲响每个人的房门。面对这种时刻,有的人早有准备,迅速、勇敢地冲出来;有的人或许躺在那里,对敲门声充耳不闻呢!还有一种人,明明已经听到了敲门声,却躲在那里瑟瑟发抖!原因只有一个,害怕!
19岁的上海女孩汤玫捷,是第一种人,面对机会身手矫捷。她上高中是上海的一所普通中学,但是却成为2005年国内惟一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更获得了哈佛校长提供的每学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个在中学400名学生中排名仅在百名左右的普通女生,究竟具有何种“魅力”?居然让世界名校为她敞开大门!哈佛究竟看中她什么?
说真的,我也特别想知道答案。
一个星期天,汤玫捷和北京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一起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我觉得眼前一亮:真漂亮!汤玫捷特健美,个子高挑,说话朴实。
“你就是2005年的‘哈佛女孩’?”我好奇地问。
“我叫汤玫捷。请别叫我‘哈佛女孩’,我不喜欢这个叫法。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MADEINCHINA!”汤玫捷说话干脆利索。
“哈佛究竟看中你什么呢?”我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问。
汤玫捷笑了,“狡猾”地解释说,她的一个校友,专门去哈佛招生办打听了关于为什么录取自己的事。那里的老师讲了三点:第一点,汤玫捷这个人很严谨,有很好的学术背景,而且在许多比赛当中,获得了让哈佛认可的奖项。第二点,汤玫捷上高二时,曾作为上海惟一一名中学生赴美学习过一年,在这一年的经历中,汤玫捷给美国当地学校和所有与她交往过的同学家长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美国的历史老师更是在推荐信中夸奖说,“汤是一个热情、勇敢、自信、不太一样的中国学生……”第三点,进哈佛也要经过一系列考试,完成一系列申请材料,在这些方面,汤玫捷都做得很好,毫不逊色于其他的申请者。
其实,汤玫捷的“勇敢、自信”,正是来自她不一样的个人经历。
汤玫捷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名退休工人。夫妇俩对女儿惟一的要求是:“做到你自己最好的状态。”因此,他们从不把女儿按在题海之中,从不过分关注女儿的分数、排名,也从不认为女儿参加社会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小学时,汤玫捷就以全票当选了中队长;从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担任小理事,还做过小记者、校刊主编,办过网站,出过指导小朋友上网的小手册……那些大大小小包括“上海市十佳少先队员”、“上海市青少年溜溜球比赛第三名”等76个市级以上的奖项,都从另一个方面映衬出汤玫捷多彩的青春年华。对此,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我成长的经历中,自己好像没参加过什么培训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我喜欢的,我就一定会去做!”
“那么,你都喜欢什么?”我问她。
汤玫捷又笑了,“喜欢旅游啊。可我旅游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跟旅行团走;二是不要导游。跟着旅行团走的最大坏处就是,到一个景点拍一堆照片,然后赶鸭子似地轰你上车,急匆匆奔向下一个景点……这种方式我特不喜欢。所以,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我都是选择自助式旅游。”
“不要导游又是为什么呢?”我有些不明白。
“我看到的世界,不是一个导游能够用语言描述的,而是一个我自己用心感受到的世界。就说一些名胜古迹吧,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很具体的标志性建筑,但实际上,那些东西离寻常百姓的生活实在是非常遥远。打个比方说,北京人不会天天去天安门吧,我在上海当然也不会每天爬一趟明珠塔……是这样吧?太不实际了!离人们的生活太远了!所以,我旅游的时候,从不以一个游客的心态去观看一个城市,而是融入其中,悄悄地关注人们是怎样在那里生活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光听别人的解说,还得靠自己走遍那些土地。而且我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应该再加上一条,‘和万人交流’,这才是完美的学习。”
“看来,你比较看重的是经历,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点我很赞同。”我高兴地说,“在我们周围,有些人外出旅游就是遵循‘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处去拍照’的死模式,结果只能是‘回家啥也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体验,身在心没在。”
“太对了!”汤玫捷提高嗓门说,“依我看,这个道理跟素质培养其实差不多嘛。比方说上美术班,你一进去,指导老师就像导游一样,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笔应该怎样画,那一笔应该涂成什么颜色……可我认为,真正的美术学习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去操纵手中的画笔,自己走进这个门。”
汤玫捷说得很对,进兴趣班、参加各种比赛……其实只是一种经历。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只管去做好了!有没有名次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感受。
聊到开心的时候,汤玫捷还忍不住告诉我说,就在升高二的那年夏天,她和一个好朋友计划独自去安徽自助旅游;由于知道父母肯定不会支持,于是她俩就隐瞒了真相,把这趟出游说成是一次夏令营活动;结果没等回来事情就彻底穿帮了,她还被爸妈责罚一个多月不准出门。对此,汤玫捷却毫不后悔:“我觉得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与其说要帮助一个人提高素质,达到未来的某种成功,倒不如让他从小就学会选择。”
汤玫捷和同学的这次私自出游虽然受了罚,却也证明了她很有能力。她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离开大人半个多月,没缺胳膊没少腿,就连旅行袋和行李也都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了,不但先前自己担心的“钱被抢了”、“包搞丢了”之类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而且看到女儿这一路上玩得特别开心,还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以后也就不再过多地干涉她了。后来,女儿远赴美国进行一年的学习交流,父母几乎就没担心过,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说真的,假如没有这么一段经历,我的父母肯定会说:美国太危险了!”对这一点,汤玫捷显得很自豪。
的确,美国学校之所以最终确定了她,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
而汤玫捷也是抱定了“和万人交流”的信念去美国的。
美国希德威尔私立中学是华盛顿地区一所著名的中学,云集着上流社会的子弟,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就曾经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学校每年都会招收两名中国留学生。可是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却给美国孩子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不爱说、不爱笑、更不爱户外运动,整天就知道埋头傻学,学得像木头桩子一样;数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物理课上有出色表现又能怎么样?要是有种的话,就跟我们去体育场,和我们比试比试。
所以,希德威尔中学校长到上海复旦附中挑选交流学生时就提出要求:最起码来交流的这个孩子得能说话;千万不要来了又不说话,呆上一年就走!既然是交流嘛,美国人希望的就是,你能满足他们对中国的好奇,更希望你给他们带去自己国家的不同文化。
汤玫捷在美国学习了9个月后,彻底扭转了全校师生和当地居民对中国孩子的印象。
到美国后,汤玫捷就读于11年级。但是,她所选修的课程却跨遍了所有年级,有些甚至还是大学里的内容。在国内,她的英语还算不错;可是到了美国,立刻就显出了差距。不过,这可难不住自信的汤玫捷,聪明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提升英语水平的方法。在她寄宿的美国家庭中,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