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在内的众多敌军在托拉博拉地区聚集。
十一月三十日,配合日渐默契的美军别动队和阿富汗盟军组成的地面部队结合空袭行动,对托拉博拉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袭击。此次参战的阿富汗盟军是扎埃特军阀麾下的普士顿自卫队,而不是战斗经验丰富的北方联盟部队。
美军空袭火力甚猛,但普士顿自卫队却表现不佳。
结果,这次战斗虽然击毙击溃敌军数百人,但却让更多的敌军潜逃到了巴基斯坦。
有报告认为本拉登和他的同党也一并逃脱。
盟军部队未能有效切断所有逃窜路线,是导致逃敌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部署在阿富汗境内的地面部队规模太小。在阿富汗战场的多次战斗行动中,托拉博山之战的失利和因此丧失的战机让美军意识到,如果日后再在此地开展类似行动,势必要扩大地面部队的规模。
如果是在十几二十年前,像如今这种集中式空对地打击模式是不可能被采用的。
越战之后,美国空军和海军摒弃了空对地火力支援打法,开始强调空中拦截、封锁和战略轰炸,空军虽然装备了A…10用于空对地支援,但数量很少,喷气式战斗机才是主战装备。
但近几年来,空对地支援能力获得了长足进展,最大的进步之处在于先进航电系统的装备,使得喷气式战斗机可以引导空对地支援战斗机进行精确对地打击,这是同越战中所用战机的最大不同。
像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之类的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引发了空对地作战的巨大变革。激光制导、GPS技术的发展也同样重要,当空地协同作战时,这些装备可以准确确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位置。
现代信息网络的运用使得空军指挥员、预警机、战斗机和地面部队之间可以进行高速通信。因此,即便有些行动的原始作战计划并没有对空中火力提出要求,空中部队仍然可以迅速开展空对地支援行动。
目前美军在阿富汗展开的清剿行动中,山地特遣队可调用的飞机总数超过了两百架,包括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共同提供的轰炸机、战斗机和其它作战支援飞机。A…10、A…130和更多其它飞机开始飞往作战区域支援地面作战。
增派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也已开进战区。在往后的几天内,作战飞机平均每天出动六十多架次,整个作战行动共出动作战飞机九百架次进行了对地攻击,美军空勤人员凭借熟练的技术和十足的勇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由于空地信息网络的建立,美军作战飞机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武器打击敌军,包括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等精确制导武器、常规铁炸弹、火箭弹和加农炮。大部分空中打击都被引向高地,必要的时候也会对空对地目标进行扫射。大量弹药倾泻到峡谷中,有效压制住了敌军火力,同时歼灭了大量敌军。
最开始几天里,空对地火力支援行动遇到了一些麻烦,主要原因在于任务的临时性和作战范围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通常情况下,陆军使用火炮、迫击炮等武器可以实现大范围火力支援,饱和炮火打击可以有效压制敌军大部分反击火力。这样,空军就可以按常规意图开展行动,对地炮无法涉及的敌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在有些行动中,地面部队没有火炮,重迫击炮也少之又少,所以对空中火力的运用就不能按着常规来了,它们必须替代地面火炮和迫击炮发挥作用。不论在何种情况之下,空中部队完成任务的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作战程序的调整和适应却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对付这些早已经熟悉了山地作战的当地武装,确实很费脑筋。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近地支援作战中的指挥关系问题。尽管山地特遣队和其所属部队是近空火力支援的主要需求者,但作战飞机的出动权最初却掌握在联合指挥部手中。因此,地面部队的空中支援请求首先得发往联合指挥部,至少要先发给盘旋在空中的预警机,而后才能获得许可。
一般而言,所有紧急空对地火力支援请求都会立即获批,且大部分支援行动都会在请求发出后几分钟内实施。
但对一些不很紧急的支援请求,反应时间偶尔会拖至半个小时左右。
导致时间被耽搁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目标识别、诱敌暴露、确定作战飞机和使用武器的种类、确定行动路线和管理地面发来的大量请求信息,这些请求有时甚至比待命的飞机还要多。
作战飞机可以循环出动,但峡谷的地理环境却不利于空对地火力支援的开展。峡谷纵深大约只有五英里,在同一时段执行任务的飞机架次因此受到空域面积的限制。山间敌军目标较小而难于辨别,在空中盘旋的飞只有机依靠地面部队对目标进行GPS精确标示后,才能实施精确打击。
尽管部分空军联络官和三十多名航空管制员被配给了地面部队,但他们的装备十分有限。一部分人没有激光标示器,因而不能使用GPS确定目标的精确坐标。他们只好利用战术图纸完成任务,然而许多图纸描述不够详细,仍然无法确定目标的精确坐标。飞行员有时很难根据图纸搜寻到指定目标,而不得不与地面部队进行通话。
有些情况下,空军指挥官会否决地面部队发来的一些不太紧急的空对地火力支援请求,在他们看来这些请求并未达到出动飞机的标准。
另一方面,空军指挥官认为地面部队没有将敌军完全诱出,无法进行准确打击。地面部队这边,指挥层有时会觉得为了更好地创造战机,他们不得不主动诱敌显现。
有时,因为无线电频率管制的原因,地面部队被禁止与头顶的飞机直接通话。携带视距短波电台的部队之间一旦被地域阻隔,就很难实现沟通。这就给他们呼叫空中打击带来了不便。
有时,训练有素的特战队员在装备了卫星通信设施的情况下,引导空对地火力支援,但他们的声音却被山区特遣队请求空袭的呼叫所淹没,在最初的几天里,这些摩擦给空地协作造成了不少麻烦。
此外,由于群山的掩护作用,对敌军目标实施空袭的难度很大。惯用手段通常是对其进行精确打击,但即使是精确打击成功实施,摧毁的也往往只是那种两三人把守的重机枪据点。大量的敌军隐匿在山间和山脊上,形成了无数个小目标,必须对其进行逐个打击。
更糟糕的是,敌人总是在空袭即将到来之前躲进山洞隐蔽,炮声远离之后他们又跑出来继续抵抗。依靠空中火力清剿敌军,既耗时又费力,效率大打折扣。因此空中火力打击必须持续多日,才能达到大量剿杀敌军的目的。
因为各种原因,联合指挥部意识到自己来进行指挥是一个错误,因此他们很快就将作战飞机的指派权移交给了山地特遣队,这使得对目标的指定和轰炸顺序更加贴近地面部队的需求。
增派的A—10、A—130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的到达,也使得作战飞机的数量远远超过作战计划的要求,同时也减轻了对高空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依赖,飞行员、地面指挥员和陆军部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有了稳步提升。
最近几天,持续一周的空中打击极大地削弱了敌军力量,通过大量摧毁敌军目标,迫使敌军放弃抵抗,地面作战形势也打开了良好局面。一些中重型迫击炮被空运至地面部队,因而使得他们可以对距离较远处的敌目标进行打击。
美军地面部队最终封锁了峡谷东部的最后一个出口,阿富汗盟军也已经陆续重返战场,北方联盟部队采用步兵和坦克结合的方式对峡谷开始进行扫荡。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视察
范无病对于美军在阿富汗的战况一直非常关注,这倒不是说他准备搞军事指挥研究了,而是因为现在他已经是大军火商了,有必要了解美军的现代作战模式,以便能够开发出与美军装备相抗衡的各式武器来。
因此在圣诞节前夕,范无病视察了东南重工集团。
本来他是想趁机见一下在东南重工集团负责重要信息联络工作的欧阳晓薇的,可惜过去之后才知道,因为总装备部的一些事情,还有军方的一些事情,欧阳晓薇正好离开了这边儿,去了京城。
“真是阴差阳错啊——”这让范无病感到有些遗憾。
东南重工集团的技术人才中,除了一部分是自己的人之外,军方支援的专家们比较多,还有一些是专门研究现代战争武器方面的职业军人,只不过现在这些人都已经脱去了军装,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东南重工集团里面,大家都摇身一变成为工程师了。
总体而言,东南重工集团里面的准军事化管理还是让范无病感受到了一些身在军营的气氛,至少荷枪实弹的厂卫队和巧妙地隐藏在厂区各个位置上的明暗岗哨,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眼监控系统,就让范无病感到这里果然不是一般的工厂。
事实上范无病突然来视察,东南重工这边儿还有点儿不大适应,因为建厂以来,还从未有人视察过这里的要害部门,对外的宣传上也是在讲东南重工集团是一个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的私营企业,是一个很普通的为国内几家大型汽车企业提供服务的重点企业。
因此之前的几次地方领导视察,也仅仅是领着他们到那些不大紧要的外围环节上随便转一圈儿,此时范无病亲自过来,自然不会去看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他直接是要去看最核心的生产的研发环节的。
这么一来,就对企业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根据现在的情况,范无病一直是在搞幕后操作的,这个东南重工集团的董事长虽然兼着,却从来没有在厂区内出现过,刚过来的时候,重点军工区的警卫人员根本就不让他们进去。
“老板也不能进?”范无病感到有些纠结,心说这个制度定得有点儿过了,限制谁也不能限制自己啊。
陪同他一块儿过来的企业领导就表示,因为是有一些军方的项目,所以要参观这些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还是要得到军方的批准才可以的。
“原本欧阳小姐在的时候,她负责着这一块儿的工作,直接就能够代表军方批准来访人员是否可以入内,现在她正好不在,所以就麻烦了——”随行的一个副总对范无病解释道。
范无病拍了拍额头,笑着说道,“这事儿弄的,那就联系一下欧阳吧。”
联系了一下欧阳晓薇,范无病跟她聊了几句,然后说明了现在的情况。
“呵呵,谁让你从来都没有来厂里看过我,现在当然进不来了。”欧阳晓薇笑了一下,然后才表示自己会在东南重工的安全管理体系中增添范无病为免检人员,以便他能够随时视察企业的工作。
这样弄了一阵子之后,公司的安全网络里面终于增添了范无病的个人信息,这个安全级别是最高一级的,可以参观任何一个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并且有一些相应的临时处置权限。
当然了,如果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行使董事长权限的话,还是要通过正轨的手续完成的,毕竟东南重工虽然是私营企业,但是因为涉及到了军工生产方面的顶级机密,所以不得不严格一些。
在参观当中,范无病就见到了已经处在正式生产中的国产步兵自行火炮以及新型坦克上的火控系统,激光制导系统和计算机自定位系统,并且看到了实际的效果演示,果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令他大开眼界,表示了高度的赞扬。
在几个实验室当中,也看到了正在抓紧研发的几个项目,比如说战机隐形和反隐形技术、激光制导炸弹装置、还有一些用于大飞机上的空中预警机系统分解设备等等,总而言之,在这里可以见到所以国内军方急需的高尖端技术。
这一次看到的战机隐形技术和反隐形技术,实际上跟上一次美国人炸了大使馆不无关系。
当时因为得到了一些美军隐形飞机的重要部件和外部构成材质,这些东西被送到了军方的几个研究所里进行反编译,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后来东南重工集团成功组建,军方就提供了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战机外部构成材质,让他们在这边儿研发。
“这个工作也非常重要哦——”范无病透过落地玻璃隔层看着工作人员在里面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分析试验,点头对周围陪同同参观的众人表示道。
战机隐形是一个大问题,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以利用到其他方面去,比如说是海上舰艇的隐形技术,主要是针对于飞机或者雷达的侦测进行隐形,用处是很大的。
在反隐形技术上,实验室方面正在进行无源雷达的实战测试。
事实上,面对美军的战机隐形技术不断扩散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寻求方案对抗隐形技术,其中有一项技术是低成本高效的无源雷达。
无源雷达是一种利用外辐射源的纯接收系统,无源雷达接收机呈网状布局,构成一套综合系统后可以探测、跟踪和瞄准有人和无人隐形系统,并引导防空武器系统对它们进行攻击。无源雷达不发射无线电信号,可以在城市和乡村地形中严密地伪装。进攻系统不能从友军雷达预警接受机上获得任何无源雷达侦察信号的提示,因此很难确定这种雷达的位置,并对其攻击。
面对无源雷达的威胁,美军虽然拥有先进的隐形技术,但是也发现今后会很难以可接受的代价夺取制空权。
目前,无源雷达技术的发展很迅速,使美军不能利用传统手段摧毁对手的防空系统,因此在面对装备了无源雷达的对手时,美军也会发现夺取制空权的难度增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压倒性的进攻力量受到雷达和现代防空系统的严重削弱,空中力量并不是一种不可对抗的全能进攻武器,轰炸机往往并不能突破敌防空系统,轴心国和盟国双方的防空系统都先进且灵活性很强,作战飞机只有付出很大代价破坏敌人的防空系统才能获得局部的制空权,这一情形从二战一直持续至冷战期间。
尽管当时在无源雷达的试验上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信号强度时强时弱,因为无源雷达的几何排列而不能确定目标的位置,对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