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项工作也很重要,不能不提前搞起来,否则真的到了以后换装,全面使用了数字化作战设备或者数字化指挥系统之后,麻烦就大了,毕竟一套完整的内容齐全而且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指挥决策系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搞出来的。
这个工作不但需要实验室中的设计,同时也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还要预留下可以持续发展的模块儿接口,所以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好的事情。
计算机网络防御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对网络进行保护、监控、分析、侦测和应对网络攻击,这些服务是指为了防止或减弱可能导致计算机网络中断、拒绝访问、降级、崩溃,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被入侵,信息被偷窃的网络攻击所开展的作战行动。
为了发展国内的计算机网络防御系统,研究室正在进行一些起步工作,首先就是要收集、关联、融合、分析、显示和发布来自各种渠道迥然不同的数据,打造一套功能强大覆盖面齐全的综合指挥和实战系统,并不断扩展它的功能。
在这里面,不但要包含主机安全系统,也包含了恶意广告软件和间谍软件探测、清除和保护系统,依靠基于主机的安全系统的主动防御功能来实现防御目的。
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对内部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保护,研究人员表示,现在他们正在与安全局和国防部信息部门合作,来加强内部与外部网络交换信息时的信息保障策略。在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外部网络攻击的同时,对不可信的外部资源使用公开信息进行了限制。
还有就是通过运行入侵保护系统,监控网络和系统中的活动,查找恶意和多余的网络行为,并允许网络防卫人员实时采取果断的行动对其进行阻止或预防。
通过智能代理安全管理,可以做到几乎实时地获取和标准化来自主传感器、防火墙、路由器和操作系统的安全事件日志和警报,完成对基于署名的标准化事件的分析,并对引发特定安全攻击警报的异常事件进行评估。智能代理安全管理能监视网络中的通信,并根据多种标准判断其是错误操作、欺骗行为还是网络攻击。它能对数据进行收集、标准化、关联和分析,实时判断网络攻击的概况。
为了克服软件公共密钥基础设施的弱点,现在他们正完全向使用硬件代号比如通用访问卡、交替代码、基于硬件的外部授权代码和基于硬件的联合代码转变。
为了提高安全性、降低成本和减少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将为运行微软操作系统的桌面型电脑和微型电脑提供统一标准的企业级操作环境,采用为企业开发的通用配置而不是形形色色的自创配置。
“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有两个,一个是可利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核心芯片,另一个就是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工作就是建立在沙地之上的,毫无意义。”实验室的负责人有些无奈地对范无病说道。
“唔——”范无病点了点头,表示可以理解。
事实上不用他们多说,范无病也很清楚,这两个问题始终就是困扰国内国防建设的大问题,如果不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很多工作都是白搭。
国内大部分单位,使用的计算机都是采用INTEL等美国公司的处理器芯片,而操作系统则统统都是像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操作系统,这些处理器芯片和操作系统中的问题很多。
有证据显示,无论是INTEL公司还是微软,都被美国安全部门以国家安全为由,在其产品中设置了后门,因此当美军对某个国家进行打击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其他设置的一些后门来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攻击,以达到瘫痪其指挥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的目的。
虽然听起来似乎是很复杂的,但是其实在具体操作起来就会非常简单,只需要发布一些很简单的指令,就可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拥有自己的核心芯片技术和产品,拥有自己从底层开发的计算机通用操作系统,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亚于为自己构建了一道看不见的钢铁长城。
此时实验室里面依然是在针对INTEL和微软的软硬件构架做出一些解决方案,虽然军方也在使用自己开发出来的专业芯片和操作系统,但是这种早以前开发出来的软硬件设备显然是过于落后了。
虽然以前有人说过,即便是在航天飞机上面,使用386芯片也足以胜任各种工作,但是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需要解决和面对的困难会越来越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永远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应用。
在这种情况之下,开发更加高端的芯片技术和软件技术,就是迫在眉睫了。
不过,看到实验室里这些年轻人的脸上表情,范无病还是忍不住透露了一点儿消息,“关于通用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的问题,我们正在开发中,已经有一些底层的应用产品推出,估计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应该可以推出接近于现在的流行趋势的技术产品。”
接着他又补充说道,“这是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从底层做起来的产品,完全不需要担心会出现什么后门的问题,即便是有后门,那也是我们自己留下的。过一阵子,我会让人把相关的技术资料跟这边儿共享,大家除了在针对美国人的软硬件系统做网络防御规划之外,也可以开始着手对我们自己的软硬件网络防御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了。”
众人听到了范无病的这个消息,顿时群情沸腾,实验室里面充满了热情的掌声。
事实上,对于不能够提供通用的计算机核心芯片产品和自己的操作系统,国内的年轻人们一直是最为痛心的,此时听说已经有望实现了,自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众所周知,CPU是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负责整个系统指令的执行、数学与逻辑的运算;数据的存储与传送;以及对内对外输入/输出的控制。
而在这个电脑核心部件市场领域里,人们最为熟悉的两个品牌无疑是Intel和AMD,他们在处理器市场的强势地位似乎无人能撼动。
在CPU技术上,我们跟国外厂商有着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是我国计算机产业的一大芯病,也是电子工作者、网络人胸口永远的痛。
过去,代表着国际IT顶尖技术的CPU芯片一直被英特尔等国外巨头所垄断,中国企业及消费者为之付出了巨额版权费。好在范氏投资集团旗下的芯片公司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内核芯片,打破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范氏旗下的国产CPU的诞生,也被业内人士誉为民族科技产业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商品化的范氏CPU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已打破了国外垄断,初步掌握了当代CPU设计的关键技术,为改变国内信息产业不利的局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对国内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产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CPU核心技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在一些商用领域中,比如说智能家电中的内嵌芯片上,范氏已经占有了大部分市场,毕竟国内生产的低档通用CPU芯片的价格优势是无人能及的。
尽管现在的国产CPU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目前主流CPU相比性能上还有不少差距,还不能与Intel和AMD的CPU在PC市场上竞争,但坦率地讲,今天国产芯的境遇已经比当年的汉卡之类的产品好多了。
回想当年范无病的公司做汉卡的时候,都是由做大型机出身的毫无产业经验的科研人员一块一块的手工焊接而成、又一块一块的进行人工检测。
范无病至今还记得,当年范氏旗下的一线销售人员每天接到的投诉电话和定货电话几乎一样多,每卖出一百块汉卡,就有差不多十块会出问题,而今天的国产CPU项目不仅获得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了严格的成果鉴定、基准程序测试和产品测试,进入了商品化生产,还得到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已在上海、重庆、江苏、广东等地建立了产业化基地,并且用到了国产家电上,大量地替代了国外的通用芯片。
而且最近还有一个消息,就是中科院也在搞一个龙芯的项目,国内对在这一块儿的研究工作上,是越来越重视了。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确实有进步
关于龙芯这个概念,范无病的脑海里面大概是有一些印象的。
今年五月,在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八月份的时候,龙芯一号设计与验证系统成功启动linux操作系统,十月份就通过了由中科院组织的鉴定。
龙芯一号CPU的IP核是兼顾通用及嵌入式CPU特点的三十二位处理器内核,采用类MIPS III指令集,具有七级流水线、三十二位整数单元和六十四位浮点单元。龙芯一号CPU IP核具有高度灵活的可配置性,方便集成的各种标准接口。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配置,从而定制出最适合用户应用的处理器结构。主要的可配置模块包括浮点部件、多媒体部件、内存管理、Cache、协处理器接口等。
浮点部件完全兼容MIPS的浮点指令集合,浮点部件及其相关的系统软件完全符合ANSI/IEEE 754…1985二进制浮点运算标准。浮点部件主要包括浮点ALU部件和浮点乘法/除法部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应用选择是否添加。媒体部件复用了MIPS浮点指令的Format域,并复用了浮点寄存器堆,媒体指令集基本对应了Intel SSE媒体指令集合的各种操作。
内存管理部件有三种工作模式,即标准模式、直接映射模式和无映射模式。协处理器接口为外部协处理器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接口。龙芯一号CPU IP核提供了两套可配置的处理器总线接口:AMBA接口和哈佛结构SRAM接口。
对于龙芯的发展,范无病并不是非常看好,主要就是因为目前范氏的CPU设计技术已经远远地走到了前面,此时通过科研技术人员的几年努力,范氏已经可以生产更高性能的通用CPU芯片。
目前范氏开发的主流CPU的工作频率为900MHz~1GHz,频率为1GHz时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峰值达到每秒一百六十亿次,单精度浮点运算速度峰值每秒三百二十亿次。芯片所采用的六十五纳米CMOS工艺生产,晶体管数目达四亿多个,芯片采用BGA封装,功耗小于十五瓦。
在这种处理器芯片中,集成了四个六十四位超标量处理器核、4MB的二级Cache、两个DDR2内存控制器、两个高性能HyperTransport控制器、一个PCI/PCIX控制器以及LPC、SPI、UART、GPIO等低速I/O控制器。
可以说,目前范氏的通用处理器芯片在包括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低能耗数据中心、个人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桌面应用、高吞吐计算应用、工业控制、数字信号处理、高端嵌入式应用等产品中,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前期研发的费用确实比较高,而且目前来看虽然低端嵌入式芯片的利润和销量都很令人满意,可是高端芯片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在推广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也是因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的大部分高端用户对于国产芯片不是很信任,尤其是个人电脑用户中,更希望使用INTEL或者AMD这样的主流芯片来提供核心动力。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到过珠三角、长三角的人,特别是在此两地工厂工作过的应该有切身感受。众多外资企业将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主要是加工和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这些低端环节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但附加值很低。
电脑业界赫赫有名的罗技鼠标,生产工厂设在苏州,每年向美国运送两千万个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鼠标,每只在美国的售价约为四十美元。在这一价格中,罗技拿到八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十五美元,另外十四美元进入零部件供应商的腰包,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三美元,而且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开支全都包括在这三美元里。
站在电子爱好者角度看,鼠标的制造有何难?难就难在罗技能将小小鼠标产业做得这么大,关键在于其知识产权和品牌。说得极端一点,小小的CPU芯片,动辄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一颗,其主要材料无非是一点金属和可从沙子中提炼的硅,但是不掌握CPU设计技术、芯片制造技术,又能有何选择?
对于PC产业来讲,包括大部分的企业而言,利润也是相当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企业要买别人的芯片来组装,实际上只是一个外国厂商的组装工厂而已。而且,在国际CPU巨头AMD与英特尔的明争暗斗中,中国PC厂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看他人脸色的尴尬处境,既要哄着占有份额优势的英特尔,又不敢得罪价格占优的AMD,而这一切都缘于国内没有自己的CPU核心可挑大梁。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其实就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产业调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原先一些占优势的行业中落后了,要知道当初国内的计算机水平并不差,但是随着买办思想的盛行,中国的计算机业衰落了,至于PC业长期以来更是没有占据技术的制高点。
进口一颗服务器用的CPU芯片价格高达几万元,占到服务器成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据统计,光进口芯片国外大公司每年就能从中国赚走一百多亿美元。如果国内生产的高端芯片可以替代使用在服务器上,则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为了促使国产芯片能尽快得到整机制造企业和系统设计企业的应用,使其顺利进入产业链,促进产业化,范氏投资集团以及有合作关系的几个嵌入式软件实验室都在为范氏旗下的国产CPU开发相关软件支持包,使其能支持微软公司的Windows CE这一业界主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当然,仅仅只有低价是不够的,CPU的产业链非常长,并不是说做出了一个产品马上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就能够大量的卖出去。它需要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硬件设计的配合。产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