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取过自己的针盒,然后从匣子里面掏出一卷艾绒来,跟台下的一名观众借了个火儿,挑在金针上面引燃了,然后放在病人的鼻子下面人中去熏。
艾绒的刺激不仅仅是气味上的,本身它就有祛邪扶正的功效,否则也不会被用在针灸治疗上千年之久,在范无病的熏烤之下,那个病人的鼻翼忽然耸动起来,最后在大家的目光中忽然抽动鼻子打了一个喷嚏,接着又是一个喷嚏,一直打了三个喷嚏之后,人就有些浑浑噩噩地清醒过来了。
“我这是在哪里?”病人忽然从担架车上翻身坐了起来,有些茫然地看着台上的嘉宾和台下的观众们。
自从中风昏迷之后,这个病人就一直没有清醒过来,他的思维依然还是停留在发病的那一刻。
台下的观众们,此时不由得自发地站了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为之鼓掌并欢呼,范无病又一次地用手中的金针向众人证明了中医的有效性。
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声尖叫
两个军医大的专家有些难以置信地围了上去,仔细地对病人的各项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果然已经无大碍了,这下子心里面的触动显然是很大的。
范无病果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节目期间就治好了中风的重度患者,这简直就是对西医们的极大嘲讽,也验证了中医针灸之术在某些疾病上的确过人的功效。
事实上,中风患者的发病原因也是多样性的,一种是风邪入体,就好像是今天的这位病人,另一种是由于脑溢血之类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这两种病因导致的后果都是差不多的。
对于中医而言,前者是好治的,后者因为脑内的血块不易排除,效果就差很多,但是也有通过针灸刺激了病人自我吸收功能,将血块给慢慢消化掉的情况。
而对于西医而言,前者就令其束手无策了,找不到病灶会让西医感到抓狂而无从下手,后者则是通过溶栓针剂强行打开血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溶栓针剂的副作用是很大的,也容易造成后遗症,而且一次使用无效之后,就不能再使用了,至于脑部手术取出血块,那就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了,毕竟脑部结构过于复杂,对于中医和西医同样都是禁区。
一连治好了两个病人,范无病也感到需要休息一下的,毕竟这种活儿对于他而言不是很复杂,但是真气的消耗还是有很大的,万一自己神医的名号坐实了,难免不会有大批的人来围堵自己的,所以一定要表示一下自己的辛苦才行。
治病救人,从来不是依赖于某一个人的能力成事的,要靠整体的推进才行,范无病很清楚这一点,当然就要表现一下人力有时而穷的表象了。
因此范无病就坐到了神秘嘉宾的席位上面,喝了一口水,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会儿。
在这期间,四个嘉宾和女主持人都没有闲着,毕竟这是一个访谈对话栏目,也是以争论分辩为主的节目,没有思想和言论的碰撞是绝对不可以的,也是吸引不住观众的。
“对于这样的结果,四位嘉宾有什么样的看法跟我们观众们分享?”女主持人问道。
原本的计划,军医院的两位专家教授是请过来跟黄教授和沈教授打擂台的,可是现在这种情况之下,范无病大发神威,有如神医一般,因此再打擂台的话就未免太不上道了,而且这两位专家也不是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于是那位王教授就回答道,“非常不可思议!”
观众们对他的肯定回答给予掌声鼓励,显然这位教授在亲眼目睹了中医针灸的特异之处后,并没有昧着良心说中医不如西医。
“实际上对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彻底否定中医学的想法。”王教授接着对众人说道,“我对中医的首次认识源于大学时选修的中医学,当时对中西医知识体系和方法论的巨大差异有切肤感觉。一个讲的是证据,任何疾病都恨不得在分子水平分析的天衣无缝。而另一个则讲的是宏观看问题,辩证思想极其突出。没有生化,没有病原学,讲究的是朴素唯物主义。至于谁优谁劣,确实没有做过具体的深入了解。”
陈教授也同意道,“国家在建国之后,曾经对中医学进行过抢救性的整理的,记得当时有很多民间医生,都将自己的一些不传之秘献了出来。全国大建中医院校,各级医院都搞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的名方、秘方、失传方作了大量的挖掘工作,中国本土的医学文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医药以其低廉、有效、投入小、贴近百姓大众的优势,和西医共统天下。后因太左的原因,把中医又推上了一个完全替代西医,无所不能的神坛,其结果就是这些事情后来又成了某些人为攻击文革所提出来的政治把柄,给中医此后的衰败打下了伏笔。”
“这些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有些年轻人不了解。”黄教授是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中医的,对这些事情非常清楚,因此就接着说道,“五十年代,毛主席到天津视察,得了严重的肺炎,召集所有顶尖西医,用了最好的西药,依然无效。在总理的建议下,请了个名中医,最后开了一块二毛钱的药,还是一毛二分钱的药?数字记不准确了,结果痊愈了,所以他对于中医的发展是非常关注的。”
中国的事情,很多都是讲究一个上行下效,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因此中医在文革结束之前的发展是很快的,但是由于很多基础理论书籍被毁,很多书都被冠上了封建迷信的帽子而被付之一炬,所以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系统的中医理论指导的实践,很容易就变成盲动。
当时的针灸麻醉本身是中医一绝,对颈部包块、阑尾、疝气,甚至剖宫产手术都有很好的麻醉效果。意大利拍的纪录片中就有生动的一幕,一位三十多岁的北京产妇,在针灸麻醉下面带笑容的接受剖宫产手术。
当然太过分的事也让人感到有些哭笑不得,针灸麻醉使用范围被无限放大,甚至开胸手术也用。曾经到上海某医院做开胸手术,恰有领导参观,当时的医生就叮嘱他要面带微笑,结果他是忍痛装笑。相信毛主席如果得知此事,定会对如此不实事求是的举措大动肝火的。领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到下面的时候,往往就完全变味走样了。
“中医既然这么有效果,还曾经有过很辉煌的时代,那么为什么现在反倒没落了呢?”女主持人有些不解地问道,实际上这也是很多观众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四个专家们对此莫衷一是,大抵是说政府投入不够吧,还有就是理论方面的缺失等等,黄教授特意将他编纂的中医理论大成给搬了出来,向大家展示了一下,算是顺理成章地推销了自己的新书,在这种场合里面展示自己的作品,效果显然是非常明显的,估计出版社加印几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假装修养的范无病也忍不住睁开眼睛了,眼看时间还剩下二十分钟,还有两个病人需要救治呢,虽然说抬来四个病人的意思,是让他任意救治一个成功即为有效,但是病人抬到了范无病的面前,难道说还能够再原样儿抬回去吗?那样的话,可真是丢人了。
于是范无病重新又在万众瞩目当中来到了剩下的两个病人面前,这两个人都挂着点滴,范无病先给其中的一个号了号脉,发现这个人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除了中风之外,还有很严重的心脏病,诊治起来就要麻烦一些了,但是只要将中风治好了,心脏病什么的,慢慢回家去养着就行了。
大概也是十分钟的样子,就结束了这个病人的治疗,人也醒了过来,但是身体比较虚弱,身体倒是都能动了,范无病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就被人给拉回医院里去了。
这样一来,就剩下了最后一个病人了,范无病打量了一下这个病人,发现他的脉象四平八稳,呼吸有力,心脏律动非常正常,而且面色红润有光泽,典型的标准健康人的表现,怎么可能是中风患者呢?
范无病注意观察了一下挂着的点滴,发现虽然液体也在滴着,但是那根导管的位置似乎有些不对劲儿,仔细一看,便发现了端倪,病人的手背上面虽然有胶布固定着针头,但是显然导管另有去向,这个病人,是个假冒的。
这一下子,范无病就猜出个大概来了,于是笑着对众人说道,“其实中医也很好入门的,比如眼前的这位病人,他的救治就非常简单,有哪位观众愿意上来尝试一下哎吗?”
观众们都感到非常惊愕,虽然看起来范无病的一根金针从来没有变换过穴位,但是谁都知道,那一根金针是大有讲究的,只扎一个穴位显然比扎好多穴位的难度更大,而且,这其中的玄虚,大概也只有施针者本人明白了。
因此一时之间也没有人敢上来,万一把人扎死了该怎么办?倒是那女主持人有些胆子,自告奋勇地说道,“我来试一试可以吗?”
范无病点了点头,不过没有把金针给她,而是取了一根放血的三棱针,递给她说道,“这个病人的症状很简单,所以治疗起来也简单,你只需要用这根三棱针,给他的十指挨个放血就可以了,非常容易的。”
“真的这么简单吗?我怕扎得不好啊!”女主持人有些忐忑地拿着那根亮闪闪的三棱针说道。
“放心,反正他又没有知觉,你就当是扎一块猪肉好了。”范无病点头示意道。
女主持人点点头,按照范无病的指点,抓起了病人的一只手,选了一个手指头,然后用三棱针狠狠地扎了下去。
大概,这个动作狠了一点儿。
躺在担架床上面的昏迷不醒的病人立刻发出了杀猪般的叫声,蹭地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飞快地跑了出去。
第二百八十六章 牢骚和务实
全场顿时哗然!
编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跑了出来,对大家解释道,“这个是为了增加节目的娱乐性,是我们台里面的一个员工冒充的,原本是想考校一下范先生的医术,看起来确实是班门弄斧了,真是不好意思了。”
女主持人有些讶然地听了编导的解释,有些不高兴地说道,“原来是这样,居然连我都被骗了!”
然后刚才跑掉的扮病人的那位又回来了,换了一身衣服,找了块创可贴将手指头给包住了,有点儿幽怨地举着手指头对女主持人说道,“您可真下得了狠心啊!我以为我能坚持几下的,谁知道一下就被扎的原形毕露了。要是当年您在中美合作所兼职的话,估计江姐都未必能撑得住啊!”
这样一闹,可就省下了一点儿时间,因此话筒就交给了范无病,让他这个全场的焦点随便说点儿什么。
女主持人提了一个问题,“既然中医这么有效,怎么还会没落呢?好像市里面的医院当中,中医院的数量非常少,且影响力也很小。”
范无病愣了一下,有些犹豫,然后才说道,“这种问题,实际上不应该问我的。不过恰好我了解过这方面的事情,倒是知道一鳞半爪,跟大家说一说也是无妨。”
“我们洗耳恭听。”女主持人此时对于范无病的神奇医术已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闻听范无病愿意就此事发表看法,自然是感到非常高兴的。
想了一下后,范无病说道,“一个原因刚才几位专家们已经讲了,现在另一个原因,业内人士基本上心里面都清楚,不过有勇气讲出来的就没有多少人,今天我就说一说算了,反正我也不是体制中人,没有这个顾忌。”
中医彻底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开发和医疗改革对于中西医的影响。
“现在政府对医疗投入少的可怜,而医院要维持生计,要盈利,要向钱看,医生为了更多的奖金,也要向钱看。制药企业的利润要最大化,同样也要向钱看。”范无病讲道,“如何更快更多的找钱呢?中医不要CT,不要核磁共振,不要昂贵的生化检查设备。但是西医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能给或公家或私人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医院当然要优先发展西医了。有了采购预算,才有资金投入,才有暗箱操作的空间和明码标价的借口,才会产生利润,这个是西医可以堂堂正正地提出来的理由,而中医你要CT和核磁共振有什么用?不是说两根手指往脉门上一搭,就能够知道是什么病吗?”
范无病的这番话,让在座的人都感到有些瞠目结舌,虽然范无病说的有些大胆了,有些让某些人感到不安了,但是观众们听得清楚,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儿。
大概,也就是自从医院的设备开始升级换代那个时候起,医疗服务的质量差了,药价涨了,西医吃香了,中医没落了,老百姓看病更难了,收红包的多了,有医德的少了,骂医生和医院的人多了。
中药这些草类成本普遍太低,利润空间太小,企业找不到钱,医生也没回扣,管进药的领导也没多大油水捞。老百姓都知道中医便宜啊,一般而言没多大操作空间了。反观西医,市场操作空间非常大,一支出厂价几块的药可买到几十甚至几百,药商、医院、领导、医生都可从中分一杯羹,有钱大家赚,非常和谐。
“其实我也不想说这些事情的,没有什么意义。”范无病摇了摇头道,“道德从来不是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而利益才是人性深处的推动力。即便是中医想要翻盘,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是不容许的,反正我们有很多专家都可以找到大量的证据来攻击中医,也可以把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和一些伪中医的劣迹都给强行加到中医的头上就行了,方便得很。但是究其事实而言,大部分的所谓专家们,他们对于中医的基础理论,根本就没有认真研究过,或者根本就看不懂那些深奥的著作,只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出来为某些势力做代言人而已。”
最后看了一眼对面挂着的钟表,大概也就剩下两分钟了,范无病就总结了一下,“我们的中医奇葩在日本和欧洲等海外很受欢迎,科技远远发达于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和发展中医,而作为中医的发源国家,我们却在怀疑中医存在的必要性,个中滋味也只有局内人才能知晓。中医不是万能的,神化中医是错误的,中医和西医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互相不可替代的。”
一场节目总算是做完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