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质疑,范无病就回答道,“我们的内需不足,主要就是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来拉动内需,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看看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就会明白我们今天内需不足的状况是怎么形成的。拉美的贫穷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因此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见众人听了之后都是一头雾水的样子,范无病就接着说道,“我给大家讲两个例子好了。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了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一千万,矿主把其中的百分之五十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五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百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五十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十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众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儿,范无病见成功地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便接着讲道,“另外一种情况,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一百名工人,同样每年获利一千万,但是矿主把其中的百分之十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一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九百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五十年过去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记者们都是些脑子反应比较灵活的人,一听了范无病所说的这两种状况,立刻就有了一些联想,同国内的某些地方的合资企业现象联系了一下,便又有了一些感悟,不由得对范无病的超前思维感到有些敬佩。
虽然这两个例子非常简单,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就很深刻,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也非常强烈,可谓是言简意赅,道出了各国发展当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途径。
范无病看到大家都有些深思的样子,就接着说道,“这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感谢华盛顿,因为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们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立刻就有人对范无病的说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范总,请注意你的言辞。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未必就是美国所拥有的,我们的政治体制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范无病笑了一下,有些歉意地回答道,“嗯,是我失言了。我只是单纯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面看问题,美国人的生活档次及国家综合实力,显然要比现在的我们强一些。不过从我国的发展势头上来看,超过他们也是指日可待了。”
这下子那些反对的人才算是点了点头,放过了范无病。
范无病摇了摇头,心道这就是时代的差别了,十年之后可以随意畅谈的问题,现在要说的话,还会招致很多人的诘责。
他停了一下,然后又说道,“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要让他的工人都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价格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这个,就是美国人的内需。”
“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十多亿人口,却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但我们不是弹丸之国的日本,仅仅依靠外向型经济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十多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我们自己,没有人能够做到。”范无病说道,“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在完成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让大多数的国人能够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呢?”
当范无病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整个记者招待会上都是鸦雀无声,除了一些速记员们在纸上唰唰地写字的声音。
第三百零三章 打破低水平的技术垄断
范无病在上海举办的记者招待会过了不到两天,会上他的讲话就传遍了全国,他这一番话,大概是近几年来火药味儿最浓烈的一次国内企业家公开表示自己的观点,因此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以至于,朱老板亲自打电话过来,询问具体的情况,毕竟报纸上面写的一些话语都是断章取义的,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当时他的心情和用意。
但是对于高层而言,突然见到范无病的这些言辞,还是吃了一惊的。
“你那个开矿论,似乎挺有意思的,还有你那个关于资本积累的话,这会儿说出来好像有点儿不合时宜,不过总的来说还是眼光敏锐的,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朱老板对范无病说道,“最近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不妨说出来听一听,对我们的工作也是有所启发的。”
“唉,提这个干嘛,没心思。前一段儿听了一个顺口溜,感觉有点儿意思,念给你听听吧。”范无病倒是有点儿意兴阑珊的样子,不过朱老板特意打过电话来问,他也不好意思推掉,于是就说道,“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没兑现。”
听了这个顺口溜儿,朱老板有点儿哭笑不得地说道,“什么地方听来的顺口溜儿,这不是给我心里面添堵吗?”
事实上,朱老板也知道这顺口溜儿还是比较实在的,官场上一向是讲究瞒上欺下,所以一层一层往上骗,这事儿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就好像是每年搞的那个文明卫生城市验收工作一样,就是村里应付乡里,乡里应付县里,县里应付市里,市里应付省里,省里自然就是应付中央了。
倒不是说这其中就一定存在骗局什么的,但是在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上面,检查期间跟平时的待遇肯定是不同的,仅仅是洒水车出现的频率就要多出好多倍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什么粉刷修缮新增设备有多少。
范无病倒是也不好意思再给朱老板添堵,毕竟为大国政者也不是好做的,于是他就提起了自己的汽车工业的事情。
朱老板听了范无病的基本思路描述之后,倒是认真地考虑了一番,然后才说道,“你这么一搞的话,怕是那几个合资厂子都没有活路了。”
现在国内的汽车厂子,主要就是一汽、二汽、上海大众什么的最有实力,其他也有一些小厂子,但是实力都不济,因此朱老板倒是有点儿担心范无病这么一搞,把大家的饭碗都给砸掉了。
事实上朱老板对于轿车技术的国产化是非常关心的,从一九八一年批准和德国大合资到一九八三年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制造厂组装成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组装桑塔纳就像移植一棵树,相对容易,生产桑塔纳就像要把长成这棵树的土壤,也就是构成轿车的所有高质量零部件配套体系移植到中国。
直到八十年代末,桑塔纳国产化成功,才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土壤开始形成,为中国轿车后来的突破和成功铸就的行业根基。
当年,上海大众干了两年多,国产化才不到百分之三,就是收放机、轮胎、标牌和天线。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上海大众一位中方总经理跳楼身亡,上海大众受到上至中央和全国,下至地方和行业的高度关注。
当时国家外汇非常紧缺,桑塔纳起步是靠CKD散件组装。当时组装一台桑塔纳要用一万美金的外汇来进口零部件。如果桑塔纳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早日实现国产化,大量节省外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既现实又非常严峻。
然而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是为卡车配套的多,从未干过轿车配套,而桑塔纳是七十年代初德国最新的轿车技术,国内的技术差距要落后许多年。当时德国记者来上海采访时回去报道说,这将是一个失败的记录。面对桑车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近于零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不少为桑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都需要引进技术或搞合资才能适应。
由于桑车零部件国产化难度大,一汽、二汽这些大厂都打退堂鼓。发动机缸体和曲轴的铸锻件毛坯,本以为一些大厂能干得了的,干了两三年还是拿不出来。有关方面认为国产化标准可以偏离,结合国情可以有过渡标准。把坚持德国标准当作替外方说话,是帮助老外卡中国人。
八七年的时候,朱老板在上海听取桑塔纳国产化的汇报工作,他说桑塔纳国产化要百分之百合格,降低一点儿都不行。他提出建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调动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合作的积极性,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
后来回过头去再看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不少零部件企业依靠上海大众平台资源发展起来了,成了行业中的佼佼者,零部件的小巨人。
到了一九九零年的时候,桑塔纳的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同时上海大众年产六万辆整车和十万台发动机的产能形成,并建立了符合德国大众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全国一百八十多家零部件企业所组成的配套体系。同年八月,上海大众告别CKD,结束了以进口散件组装生产轿车的方式,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基于以上种种,范无病对于朱老板做出的这些是非常敬佩的,假如当时没有他站出来说话,或者放松了要求,那么就不会有现在逐渐发展起来的国产汽车行业。
“放心好了,国内的汽车市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饱和的。”范无病对朱老板保证道,“我这么做,对于他们也是有好处的,至少那些外国人不得不拿出些真材实料来跟我竞争,否则的话,依靠他们那些应该淘汰的技术,在中国是骗不到钱的。”
朱老板听范无病这么一说,便笑着点头回答道,“这个说法倒是可取的,行了,回头有人跟我诉苦的话,我就这么打发他们好了。”
中国开放市场合资造车有两个初衷,其一是迅速发展汽车工业,扩大中国的汽车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其二则是以市场换技术,学习先进汽车技术,追赶世界。
然而,摸爬滚打上百年的海外巨头们远比中国人更精明,他们知道造什么车成本最低利润最高,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技术垄断。德国七十年代初就成型的桑塔纳,欧洲八十年代末就退市的捷达、富康和标致505,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依然尴尬地垄断着中国的道路。
上海大众在后来推出的新车桑塔纳2000,这款车从技术讲,基本是把老桑塔纳加长并修改了一下外壳,然而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仍是一九九九年以前最新款的国产轿车。
更让人汗颜的是,仅仅这种小改款,上海大众也没有技术和实力独立承担,派了几十个人的团队到巴西和德国,能参与的就是把车长加一百毫米。到这个时候,人们恍然发现,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就是一场一厢情愿的梦。
范无病之所以要造车,多半就是看不惯这些洋鬼子们用这些破烂欺负中国人,能够从他这里引入汽车市场的竞争,把汽车的质量提上去,价格砸下来,就不负他投入的这些资金了。
不过说到底,自己投进去的钱也并不多,至少要比自己修机场和修高速公路的钱少多了,算起来还是很划算的。
从新闻上面得知范无病即将进入汽车制造行业之后,范无病的小未婚妻沈盈立刻把电话打了过来,询问具体的情况。
“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收购了一家日本的汽车技术研究所,消化了他们的一些技术,现在要自己搞汽车倒是不存在什么障碍了,过一段儿时间,我就把第一辆下线的轿车给你开过去如何?”范无病微笑着拿着话筒,对沈盈说道。
“那好啊,不过,有没有老虎皮座椅呢?”沈盈笑着问道。
范无病不好意思地笑着回答道,“我那老虎皮座椅是武陟小机在日本弄出来的,要是在国内搞这个,怕是要触犯刑律的,不过什么梅花鹿的皮就没问题了,有人工饲养的那种。”
“那就算了,梅花鹿那么漂亮的动物,你们也狠得下心来剥皮啊——”沈盈立刻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范无病耸耸肩膀,心道老虎就没事儿,梅花鹿就狠心,这是什么逻辑啊?按道理说,老虎的数量要比梅花鹿少太多了,真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