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明-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十左右的年纪,营伍差遣官职已经领援兵营的参将了,这个职位,也是多少在沙场立下大功的武将们一生都巴结不上的高等武官的品阶了。

第090章 顶峰

不过祖承训的际遇大家也是并不羡慕,虽然他也是个英武的青年将领,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此人年纪轻轻就到如此高位,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便是祖家是世镇辽东宁远的将门世家,到祖承训已经是第七代,其父祖仁是左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宁远总兵官,万历年间总兵之职十分难得,全国才二十几年,不象天启和崇祯年间,有名份的总兵就有六七十个,崇祯末期挂团练总兵的更不知凡已,在万历年间,总兵官还是很值钱的。

有总兵爹还只是其一,在祖承训十四五岁时,其父祖仁就将他送到辽阳,送至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身边,学习兵法谋略。

这样当然有益于祖承训的成长,辽镇在这些年几乎年年都有仗打,不象宣府大同和蓟镇一带,因为俺答的归顺已经基本太平,除了土蛮诸部偶然入侵外,几乎是没有仗可打了。

在辽镇,祖承训立下一些战功,加上家族背景和李成梁的帮助,二十岁不到已经是做到营官参将,领有自己的一营骑兵,在辽镇之中,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将领了。

此次他到北京来,就是到京城办理宁远卫世职的一些手续,以祖承训的身份,对张惟功这样的勋旧武官并不算太尊重,他们在边镇的将门世家,好歹还是要打仗才有的升迁,这些国公府的勋旧子弟,一出身就可能加了指挥使在身上,到青年中年时,最少也是都督了,如果不是张惟功刚刚的表现,眼高于顶的他是不会主动报名结交的。

惟功对李成梁和其直领部下恨之入骨,如果是在吴惟贤教导他之前,此刻恐怕就对祖承训冷颜相对了,但现在的他已经成熟很多,加上他对祖家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所以听到祖承训报名之后,便是很热情的回应。

“哪里,”祖承训十分受落,不过嘴上也谦逊道:“寒家是不能和英国公这样的大府相比的。”

“嘿嘿,我家不过是祖上立的微功,这二百年来不过是在京城食俸,哪里能与世代在边关厮杀的将门相比呢。”

这话算是说到在场的将领们心坎里头去了,此时的大明虽然已经形成了地主将门世家,封建私兵化,但将领们忠诚度还是够的,大家给朝廷效力,怕的当然还是不被尊重和认可,所以惟功的话,尤其叫人觉得动听。

特别是这少年是常常出没宫禁的亲从官,这其中是不是藏着别的东西,就更加令人寻味了。

惟功见众人高兴,趁热打铁道:“小弟成年及冠之后,一心想到边疆效力,做个疆场上厮杀汉子,真正立些功劳,做些有益国家生民百姓的事情,不论是到辽镇或是蓟镇,或是宣、大,总之都仰赖各位将军照拂了。”

“好说!”祖承训当先慨然道:“如果张兄弟到辽镇,一切都抱在我身上。”

马林亦道:“宣府或是大同,包在我身上便是。”

他自己在宣府,马芳是宣府总兵,他的兄长马栋现在是大同副总兵,倒也有资格一包两个军镇。

其实的诸多将领当然也是拍着胸脯答应下来,惟功今日的行止,替他们出了不少的恶气,算是不小的香火情种在心里,就算是怕连累,惟功说的也是以后的话,最少是十年八年后的事了,要是现在连这个虚人情也不敢做,那还当个屁兵。

大明武官的脾气倒是真的耿直的多,特别是宣大和西北将门,很少玩虚的,所以惟功对他们的承诺也是十分相信,虽然在文官们刻意引导下,这些将门世家的将领都大多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莽夫了,但那话是怎么说的,仗义每在屠狗辈嘛。

只有祖承训他不大放心,当下只笑着对祖承训道:“到时候小弟真去了,祖大哥莫要不认得小弟才好。”

“这说的甚话。”

祖承训气得满脸通红,从自己雕花饰金的撒袋中取出一支箭矢来……将领到兵部是要全副武装,所以大家都穿的铠甲,带着弓箭撒袋,祖承训抽出一支箭来,当众折成两段,立誓道:“若有虚言,如同此箭。”

惟功吓了一跳,忙道:“小弟在京久了,有京师子弟的浮浪脾气,说笑惯了,祖大哥千万莫往心里去。”

这个解释十分合理,祖承训脸上回过色来,点了点头,正色道:“到俺们辽镇千万莫这样说话,会得罪人的。”

“是,小弟再不敢了。”惟功连忙答应,突又问道:“祖大哥是不是有个儿子,名叫祖大寿?”

“没有啊。”祖承训奇道:“我才刚定了亲事,明年才会迎娶吧,有儿子也是后年的事了,哈哈。”

“哈哈,那是小弟听错了,前一阵听人提起辽镇有个姓祖的军官有子名大寿,看来是记混了呢。”

“哦,原来如此。”祖承训点头道:“大寿这名字不坏,俺要有儿子,就叫他大寿罢。”

说罢,和马林等人一起告辞,前头马芳等人早就走远了。

看着祖承训离开,惟功脸上的神色也是十分怪异。

这位祖承训祖爷他还是熟悉的,明史之中人物太多,他一个普通大学生不会了解太多,但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一些重要的历史点还是清楚的。这位祖爷是辽镇将门世家,祖家论起根基来其实还在李成梁的李家之上,只是现在李家因为李成梁一个而声威大震罢了。祖承训在万历十九年到二十年左右,在壬辰倭乱时率先领兵入朝鲜,在攻打平壤时骄纵轻敌,几千骑兵在烂泥泥泞中进入城中,被小西行长打了一个埋伏,几千辽镇精骑几乎全灭,一个参将加上两个游击也死在军中,祖承训在少量家丁的保护下退回宽甸,后来因此败被免职,一直到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领兵再度入朝时,祖承训才复起跟随,后来一路的表现也不算好,特别是辽兵和南兵,主要是戚家军争功,李如松这个主帅处断不公,将功劳大半归在辽镇头上,祖承训等辽镇诸将因此和南军结怨,当然,戚继光身后浙兵也完了,后来的辽东战场,主要就是川兵们在显示身手了。

这段公案,张惟功还是很清楚的,毕竟在后世壬辰倭乱也算是一个历史热点,在反日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对这一段痛扁小日本的历史还是很有兴趣的。

至于祖承训的长子祖大寿,那个著名的吃人魔王和转进专家,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他老子都牛气多了。

只是想到适才的经过,惟功也是神色古怪,这到底算是祖承训给祖大寿起的名字,还算是自己呢?

……

“小五,你这事做的差了。”

等惟功从兵部回到英国公府时,消息已经传到张元芳耳朵里了。

这等速度,已经算是信息爆炸时代的效率了。

当然,也是由此可见,惟功做的这事,在大明京城里有多么犀利的娱乐效果,现在京师之中,还不知道是有多少人在议论此事。

“哪差了?”惟功还没有说话,七婶便先不平道:“他是三品官,咱家小五也是三品,凭什么就得咱们给他下跪?这跪礼是随便行得的吗?”

“你说的这话……”七叔叫自己浑家弄的哭笑不得,只得跺脚道:“同样是三品,却是不好比的啊。”

“有什么不好比的?”惟功神色从容而平静地道:“无非是这几十年下来的陋规罢了。祖宗法度,可没有随便叫人下跪这一条,同品相见彼此拜揖,同行则并骑,如果受下属拜礼,则武臣位于中间……七叔,洪武年间武官位还在文官之上咧。”

“上一山唱一山的歌,现在的时世说不得那会子的话啊。”

“七叔,如果去除咱们之间的关系,你是一个外人,听闻今日的事情,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张元芳愣怔了一下,良久之后,才哑然失笑,摇头道:“好你个刁钻的小五……好吧,实话实说,我心里感觉很痛快呢!”

明朝的文武之争到中期之后已经是文官们大获全胜告终,武宗年间江彬这样的边将常伴帝侧,明明没有什么威胁可言,文官们却编造江彬要谋反,最终在武宗死后将这个心腹大患抓起来杀了了事,江彬之后,就再也没有边将敢进入京城,并且能受到皇帝的赏识了。

文官们把持住皇帝身边,事实上已经用庞大而绵密的组织将皇帝关入了囚笼,连嘉靖皇帝这样的手腕高明的皇帝都被困住了,严阁老或是徐阁老,反正你皇帝离不开阁老,海瑞骂的嘉靖狗血淋头,在徐阶的忽悠下,嘉靖这头老虎到底也没有吃人,在洪武和永乐年间,这事想也不敢想。

隆庆这个小蜜蜂更被文官看不起,六七年间就是垂拱而治,到万历现在这个小孩子,张居正能当面呵斥他,君权和相权早就合二为一了,文官们的气焰当然也是达到顶峰。

第091章 说古

权力的顶峰上必然就是往下,文官们早失去了治国的热情,现在不过是在张居正的考成法的鞭子下被打的不能偷懒,但已经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团,在利益之下,文官对武官们的压迫和打压已经不再是道统之争,也不是为了稳固整个帝国,更多的只是利益方面的考量了。

这只是大方向,很多小的细处方面,连张元芳这种老实人都感觉不能忍受。

“定国公好歹是勋班之首,结果出行时遇张四维,只能老老实实的给他引避让道。一个是超品国公,一个本职才是侍郎,哪儿说理去?”

“那些从七品的监察御史,一个个都是眼高于顶,路上遇见了,从来不引避让道,视若无睹。”

“礼节只是小事,巡城御史收红包银子收到手软,五城兵马司却是真正干活的……一旦出了事,锦衣卫和兵马司倒霉,倒没听说过哪个御史被吃了挂落。”

“只治武臣,不治文官,世间不公平之事莫过于此。”

“大兴,万年,铺行过三万,其中最赚钱的行业都被文官们吃干抹净,这些家伙,满嘴孔孟大道,放印子钱却是放的不亦乐乎,那个王世贞,向来和张元辅过不去,也是嘉靖年间就有名的大臣了,他家在江南一带就有好多个质铺钱庄,一年放印子钱能赚三十万最多,这里头有多少人的人命在里头,简直是说不得。”

张元芳一开头,惟功才知道自己这位向来谨言慎行的老叔心里也不是没有怨气的,眼下这国事虽然蒸蒸日上,但其中种种隐忧,也是叫人思之而害怕。

“京营不得整顿,一则是勋旧之家占役吃空额,更多的还是这些龌龊官儿生怕京营壮大,武臣有了根基势力,有了立功的本钱,特别是勋旧之家,有爵位在身的要是再领兵,他们害怕制不住,所以宁愿叫京营败坏!”

听到这里,惟功心中一动,笑着道:“七叔,上一次讲到皇上没有幼军,勋旧和将门不再有关联,这些事都和土木之变有关,这里头,是不是也是这些官儿们弄鬼?”

“唉,差不多吧。”

张元芳叹息一声,语气无限萧索地道:“土木之变,当年咱们的头代老英国公以七十高龄从征,也是殁在这一场战事里头。老实说,这场仗,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怎么说?”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以极盛而衰落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打那之后,明就失去了对草原的主动进攻的战略优势,从攻而守,甚至守都困难,如果不是九边代替了京营禁军的职责,恐怕历史的进程更不一样了。

这个热点,惟功也是很感兴趣,当下搬了个凳子,坐在七叔跟前等着。

“你这小子……”张元芳一笑摇头,终是接着道:“当年勋旧诸臣仍然势大,各地的总兵官,都是侯爵或是伯爵,以侯伯身份领兵,自是不同于寻常武臣,虽然正统早年,朝廷也派了巡抚官提督军务,但并没有明确说总兵官位在巡抚之下……那还是成化年间的事了。当时,文武之间,虽然文官势力渐涨,但武臣仍然有优势,这优势就在于公侯伯的身上。”

“公侯伯是超品,光是这一层身份,文官们就头疼吧?”

“是喽。”张元芳笑道:“当时京营中领军的多是勋旧,文官只专于后勤,侯伯为将军,当然不会受制于他们,于是在对也先一役上,两边态度十分明显。文官们当然力主持重,事实上便是一兴大兵,文官们就得在后头给武将们支应粮草,供给军需,出力出工不出彩,谁乐意干?安南当时虽是困难,但一下子就撤的干净,还不是他们不愿意大事周章,维持大军驻屯,给武将们自专自主的机会!”

“此辈混蛋,真是只顾自身权益,不顾国家。”惟功怒道:“土木一役,王振要出兵,这么说来,就是勋旧支持,文官反对?”

“正是。你想,也先是头狼,蒙古诸部,不是称大汗的厉害,而是被称为蒙元太师的才是真正的大人物,也先这人,雄心勃勃,手腕高明,麾下铁骑人数不多,但十分精锐,这样的狼,你不去打他,他会老实么?王振那人,脑子是不好,但出兵这事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当年老英国公,也是力主出兵的一位。后来,勋旧们多半从征,大军出去后,粮草却是一直供给不利,大军无多军粮积储,在几次绕道之后,军中接近断粮,这才是军心不稳的根源。然后一败再败,剩下的事就无须多说。此役之后,勋旧中为将领的多半战死,京营归于谦直领,此后一直是文官们掌握,勋旧们被排除在外,此后虽然渐渐以勋臣领京营,但文臣为协理,太监为监军的体制也定下来,一两个勋臣名义上领京营,不过是叫朝廷大小分制,权力平衡,叫上头放心罢了。”

一场陈年旧事说完,张惟功这才隐隐明白,为什么京城勋旧从开始时的从龙功臣,领军将领,成为现在诸事不理的蠹虫模样,整个勋戚圈子就是被当成大明的宗室亲藩一样养起来,是一群被圈养的猪。

原本按朱元璋的体系是文武并重,两个轮子承载着这个庞大的帝国,现在是一个轮子大如泰山,一个轮子已经萎靡到成为一只爬虫,单轮马车没有制衡,当然就是越来越只顾本集团的利益,余者皆不放在心上。

“所以说,张元辅是个异类,这样折腾他们自己人,亲藩,勋贵,士绅,文武官员,太监,全得罪光了。”张元芳叹息道:“他将来会不得好死啊。”

“所以我现在就要和张阁老切割了……”当着七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