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编剧并执导的《钢琴课》由不甚美丽却魅力非凡的女子霍利·亨特担纲主演,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性电影。
  简·坎皮恩的电影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她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有人欣赏,那么这个女子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坚持的后果便只有死亡,死于纯真的静。
  ——著名影评人 封黎华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斯图尔特。而贝恩斯深深地陷入了爱情的痛苦之中,他觉得这是没有回报的爱恋。
  艾达又一次去找贝恩斯的时候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枪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挣扎化为舞蹈
  加拿大人一直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四片枫叶——一片给男人,三片给女人。就是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如果说男人像山脉一样隆出地表,那么女人就有如河流陷入进去;如果说男人是令人颤栗的白昼,那么女人就是使人不安的夜晚;男人是极端锋利的象征,女人是无限柔软的象征;男人是战士,女人是梦想家。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法国电影《钢琴教师》是根据奥地利小说家和剧作家艾尔芙瑞德·杰莉妮克的自传小说改编而成的。在影片中,主人公杰莉妮克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天主教家庭中,她的父亲死在精神病院里,她已年近40,但是仍与占有欲极强的母亲住在一起,和母亲互相敌视却互相依赖的情结压迫着她的生活。虽然外表上杰莉妮克是一位道貌岸然的钢琴教师,但心灵没有出路的她常以观赏色情录影带与偷窥作为发泄。这种长久被禁锢的欲望却被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学生华特解除了,在华特猛烈天真的追求下,杰莉妮克却无法以一般人的爱情示人,于是与华特展开了一连串变态暴力的性冒险……
  1972年,德国的年轻导演贝尔托鲁齐拍摄了一部在今天看来尤有狠毒之感的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这是发生在情欲之都巴黎的一个以疯狂的性欲、激情和可怕的孤独、绝望为基调的情色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一座与世隔绝的房间里相遇,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在互相寻找安慰和温暖。似乎需要达成协议,并且不容许违约。当男主人公试图越过这个界限时,女主人公结果了他的生命,理由却很简单,在两个最近的人之间,心却离得很远——这是文明的荒漠。
  影片的主题在于揭示人的欲望的可怕,它所带来的一切都将是反社会的私密一面的必然结果,它试图闯入“正常”生活的僭越行为时也注定要受到制裁。生存重归它二元的划分,或地狱般灼热的欲望天国,或天堂般冷清的理性地府。它们对立而又相互联系,但绝没有和解的可能。
  《死囚之舞》的故事发生在种族偏见根深蒂固的美国南方。汉克生长在一个保守的白人家庭,和他的父亲巴克、儿子桑尼祖孙3代都在小镇监狱的死囚牢里当看守。汉克的职责之一是帮助执行死刑。最近,他们刚刚处死了一个黑人死囚,意想不到的是汉克偶然间结识了黑人死囚的遗孀莱茜娅,并与这个贫穷的黑人妇女堕入情网。结果可以想见,这个事件在固守种族偏见的家庭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三十四、阳光灿烂的日子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实描绘
  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4年出品
  导 演:姜文
  主 演:夏雨    宁静
  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三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四项大奖
  第八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对许多人来说,“文革”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在那个时代里,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然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代刻画和叙事观点上却独具一格,它没有表现出惯有的沉痛,而是以与政治上的疯狂相对而言较为平静的军属大院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被危险激情燃烧的少年的生存状态——当整个国家的人民在投入革命的时候,他们却被其他烈火困扰着。他们就这样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过自己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本片对于人性的描写是真实的,在那个“冤”与“恨”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年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却被未成形的情和欲霸占了所有空间,狡猾的心魔渐渐摸道上路,男性世界的粗豪和威武在绷紧的肌肉状态下开花结果……所有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里程碑”, 纪念着昨日的无悔。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时代》周刊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它带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讥讽。当观众深深地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个人”、“文化—心理”图景。
  ——著名影评人 陆镜
  国产影片里我觉得最保持原著的神韵和风格的影片非《阳光灿烂的日子》莫属。我还记得我读《动物凶猛》时的激动,它使我真正佩服起王朔,能够那么准确地把握青春期少年人的那种疯狂,甚至残忍。他所表现的那种爱情,那种最原始的毫无方向,不知如何处置的情感,非常有代表性,也非常有感染力。那是一个不容易被抓住的话题,纯真与邪恶,爱与折磨,却展开得自然而又完美。在强烈的爱中无法把握,只能将恶毒的箭刺向所爱,也刺向自己。《动物凶猛》不但有力度,有深度,探到了人性的深层,而且写初恋更写出了独到的视角,是所有其他作家很少涉及甚至忽略的。
  ——网友留言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于北蓓,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军人子弟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无聊的夏日里,马小军学会了撬门压锁进到别人家里成了马小军生活的一大乐趣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有一次,他闯入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身着泳装的少女。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深深地打动了。
  大院的人要和另一伙男孩子打架,马小军用砖头照一个人头上拍了下去,把他打伤了,对方捎来话说要拉来几百人报仇,然而在中间人的调和下,这场大规模的争斗奇迹般地和解了,他们拥进莫斯科餐厅里庆祝。
  马小军一直没忘记那个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猫一样在那个房子周围的铁皮房顶上转悠,希望能见到她。终于有一天,一双美丽的女孩的双腿从马小军身边经过,马小军意识到就是她,于是叫住了她。从此,马小军天天都去找她,将别人做过而自己从来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头上,表现自己的英勇……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
  马小军和刘忆苦同月同日生,在庆祝他们的生日那天,米兰分别送了他们两个礼物,马小军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又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执意要将米兰赶走,为此还和刘忆苦打了起来……
  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
  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米兰,马小军爱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了刘忆苦。
  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从此以后,大家冷落了马小军。
  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米兰去了文工团,刘忆苦去当兵,后变成残废。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那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不再重要了。
  性的彻底完结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毫无疑问,原本属于个体行为的对性的追求成了一种集体行为。而这一追求的集体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于北蓓,另一个是米兰。
  当于北蓓在其他伙伴的嬉笑声中强吻马小军,马小军极力拒绝,最终马小军脸上红红一片而于北蓓气急败坏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性进行了第一次嘲讽和瓦解。对于马小军这个对性略觉神圣与神秘的半大孩子来说,性竟然成了一种强迫进行的集体游戏。于是在马小军的眼里,于北蓓成了一个毫无神秘性因而毫不美丽的单调的性的对象。在她那里,马小军找不到一点他所渴望的“美丽”的东西。
  米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给了马小军以极大的神秘感,于是在他眼中,米兰成了他自视是由自己独自寻找到的美丽高贵的暗恋对象。然而最初的神秘并没有给马小军以长久的可以守候的美丽体验。由最初不敢看米兰熟睡中无意暴露出来的身体;到看着身穿大块暴露的泳衣的米兰,说她“肥”得像刚生过孩子的妇女而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