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庆龄-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失败。但我们将坚定不移,而革命也不会失败。’”
  下面是文森特·希恩的记述。这位敏感、有才华的作家生动地刻划了他同宋庆龄的首次会晤,并就他后来对她和时局的进一步了解加以补充。①
  ①这可能是古尔德没有顾及上下文而断章取义的结果。孙中山认为国家应以公有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应准许存在但须加节制。
  “黑洞洞的会客室一端的门打开了,进来一位穿着黑色丝服的小巧、含羞的中国女士……她一开口说话,她的声音竟是如此温柔文雅,我几乎要跳起来了……我猜想,她会是谁呢?孙夫人是不是有一个女儿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美好的形象——如此弱不禁风和怯生生的样子——会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妇女革命家……
  “我听说过关于她的许许多多事情,绝大部分都是胡说。美国报纸在这方面跑在最前头。照它们的说法,孙夫人是‘中国的圣的贞德①’;她率领一支中国女兵作战;还有其他种种说法,随报纸头版头条新闻作者的幻想而定。关于她确曾带兵打仗的说法,传播得是如此之广,甚至于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有人相信。在上海,这一荒诞传奇又掺杂了许多更富攻击性的谎言,污蔑她个人的性格和动机——在上海这样一些‘条约口岸’”②,这是在政争中人们爱用的方法。尽管我还不至于糊涂到相信大多数这类谎言,但种种说法加在一起,一定在我心中造成了某种关于她的印象——我在期待着会见一位庞大可畏的人物。但正相反,出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很纤弱的身材,带着最迷人的楚楚动人的神态……
  ①“圣女贞德”(1412…1431),欧洲战争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把法国从英格兰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她自言奉上帝意旨,请缨作战,所到之处,军中土气大振,后因伤被俘遇害,年仅19岁。——译者
  ②指中国因不平等条约而开放的通商口岸。——译者
  “但是,孙夫人同时具备着另外一些特质,常能帮助她努力克服自己的羞怯……她的庄重是如此自然和确切,简直可以称之为雍容华贵……她还有罕见的精神力量,使她在严重的危险中镇定如常。她对孙中山的忠诚以及她作为孙夫人的责任感,使她能够永远经得起各种考验……死不能吓倒她……贫困和流亡、自家亲属对她的忿怒、世界各地对她的诬蔑也都不能使她的意志屈从于她认为错误的道路。”
  希恩然后总结道:“她是‘中国的圣女贞德’——这是从真切的意义上说,而不是像头条新闻作者们所希冀的那样只不过制造一个形象。但你必须在认识她相当长一段时期之后,才会认识到在她那完美、纤弱的躯体中所蕴藏着的精神力量。”
  希恩的话也许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一些外国人把她描绘成一个凶狠的“布尔什维克的双枪安妮①”固然是荒唐的漫画,她作为一个武装战士的形象——尽管距实际很远——对于中国的被压迫人民(特别是妇女)来说却有着一种十分不同的作用。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回忆说,正是这样一种关于宋庆龄的传说——既令人振奋、又合乎愿望——使她从一个农家姑娘成为一名游击战士。
  ①双枪安妮是过去美国西部片中的女主角。——译者
  在中国,为国家和正义而战的“女英雄”一直是受人们欢迎的古老而有力的象征。有一定史实根据,但加上许多传说的女英雄如穆桂英、花木兰等等,千百年来通过小说、戏剧、民间文艺、说唱(“会走路的、给文盲读的书”),广为传颂。她们的事迹反映出中国妇女所具有的、长期为封建社会所束缚的巨大而活跃的潜力。同样地,官方推行的关于孀妇终身守节的故事则强调了封建社会所称颂的消极的“女德”。在宋庆龄身上,从1925年以来,许多中国人看到了作为一个贞节的遗孀和一个女战士的双重结合,这是为了适应国家的新的要求,是予人印象极为深刻的。
   (四)领导妇女运动及伤员救护
  古尔德在他的访问记中谈到了宋庆龄在教育和动员妇女以及帮助伤员方面的活动。这些确实是她经常关心的事情。
  1927年2月,她作为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在武汉创办了一个妇女政治训练班。这个班可以被认为是在广州已经着手的工作的继续和扩充。①随着北伐的进展,妇女运动在国共两党联合主持下迅速发展(同农民运动一样,共产党员担负主要的组织工作)。妇女联合会会员达30万人。在湖南和湖北农村,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汇合成对封建统治的巨大冲击,为北伐的不断取得胜利打开道路。在武汉,在群众收回租界的斗争中,妇联会员(多数为纺织工人)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①文森特·希思着《个人的经历》,第208—209页。
  创办妇女训练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政治领袖以发挥这样的积极作用。第一期学员1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工人,其他是学生,以后还计划推广。训练内容既有理论课程,也有革命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程包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国际形势等。教员主要有著名共产党人张太雷和恽代英①,还有五四运动老战士刘清扬(女)等。宋庆龄有时也去讲课,还担负大部分行政工作。技术课程有宣传工作、战地救护等。学员毕业后被派到北伐前线、医院和农村,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武汉政府从革命变为反动之后,极大多数学员保持了坚定的立场,有的为信仰而牺牲、有的转入地下或进入游击区②、有的被派往苏联学习,一路上冒险犯难、艰辛跋涉。
  ①刘家泉着《宋庆龄和大革命中的妇女运动》一文是一篇很有用的概述,载《人民日报》,1985年5月5日。
  ②两人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中央委员。张太雷于1927年底“广州公社”起义中牺牲。他可能是宋庆龄最早认识的共产党人,是在他陪同马林于1922年到桂林同孙中山会谈的时候。恽代英也参加领导“广州公社”起义,失败后转入地下,1930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31年春为蒋介石政权所杀害。
  从广州到武汉,宋庆龄对妇女运动的关注——人们会注意到——已从大学女生转向全体中国劳动妇女。在柏林学生1927年编印的一份简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有关妇女训练班的她的谈话,后来通过史沫特莱的介绍,在印度转载发表。①她一开始就表达了很高的希望。她带着武汉革命高涨时期的乐观情绪说:
  ①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一书(特别是《为女权斗争的战士》、《中国的新女性问题》、反动统治下的“赤色”湖南》等章)记录了一位老练的新闻记者的印象。
  “我们的祖母比美国妇女落后五百年,但我们的女儿可以比美国妇女先进五十年。”
  她接着把妇女解放事业同孙中山的遗教联系起来:
  “孙博士……在他的著作中不断指出,不仅我国的男人、我国的女人也必须获得自由。他不只是一位政治革命家,还是一位社会革命家,在妇女问题上尤其是这样。不管他到什么地方或做什么工作,他总是为所有阶级和男女两性的自由而战斗。同他一起坐在会议桌旁的总有他的女同事,现在在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上,仍然有妇女继续参加……”
  她接着说:
  “从整个历史看来,中国认识到它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并决心自求解放只不过是一个钟点之前的事情。……中国的母亲们发现她们的女儿们有点怪,祖母们则把这些孙女看作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但我们年轻一点的妇女感觉到,在年纪比较大的妇女们的心中也许有一种模糊的对我们的妒羡心理,以及对我们今天生活的不敢明说的赞同。”
  她把自己的祖国中国的妇女同她留过学的美国的妇女进行比较,称赞后者的“责任心、严肃性和勇敢精神”,接着说:
  “但是我怀疑,美国妇女能否想象得出今天中国妇女运动的规模。我在美国留学的四年中,同许多妇女有过亲密的接触。我看到她们为争取选举权而进行的殊死斗争,也看到她们不断鼓动实行‘法律面前男女平等’,但我知道,她们所要粉碎的束缚她们的锁链,比起中国妇女身上的锁链来,恐怕还没有一半粗。……我有时觉得中国妇女要得到美国妇女已经获得的自由,恐怕要过几十年或上百年。每想到这一点,我的心情就非常沉重……”
  但在结束谈话时,她表达了强烈的希望。这种情绪是当时武汉——虽然危机四伏——特别是包括宋庆龄自己在内的青年一代的主调:
  “但是我错了。我们妇女身上的锁链固然沉重,但在革命的强力打击下,这些锁链今天正在破碎……中国国民革命正在为自由奠定坚实而广泛的基础,从而把所有的社会罪恶和奴役连根拔起。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正处于这一伟大的潮流之中——最上层和最底层的人、男人和女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我们曾一度以为我们距离目标非常遥远,但现在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不必一定要像蜗牛一样爬行……”
  接着,她再一次宣扬“国民党起草的新宪法”对妇女所作的伟大保证:
  “保证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权利。在新的中国,我们妇女用不着为选举权和对自己子女的监护权、为平等公正的婚姻法去斗争。结婚和离婚对男人和女人都将一样。平等的公民权利、普选权和男女相同的财产权将成为我们的革命纲领的基础,就和中国在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享有绝对主权一样。……我们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还是社会的——这意味着它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合乎道德的。”
  这些话所说的也许更多地是宋庆龄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当时武汉的现实——她很快就将知道这里隐伏着的陷断。她年轻、活泼、乐观,深深感染着西方的民主理想,并且坚信这些理想将在东方的革命中实现、甚至超过。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时所写的报道中也有一篇是关于“孙中山夫人为训练女宣传工作者而创办的政治学校”的。①
  ①据《今天的中国妇女——中国孙中山夫人访问记》,载《现代评论》(英文),加尔各答,1927年7月。文末注明出处“柏林,中国新闻局,转自史沫特莱的德文”。由于史沫特莱当时尚未来中国,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说她把这篇文章从德文翻译过来。也可能是这样:访问孙夫人的原来是一个美国人(这一点从她一再把中国妇女同美国妇女相比较显示出来),史沫特莱当时在柏林把这篇访问记译成德文,然后在印度又有人把它从德文译回英文(史沫特莱同印度保持着联系并有密切的政治和私人关系)。这篇访问记的一些具体内容在宋庆龄的《论中国女权运动》一文中都有。此文载于1927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的广州《民国日报》(在武汉也一定同时发表),并收入1966年出版的《宋庆龄选集》(第16—17页)。据斯蒂芬·麦金农所著的史沫特莱的传记,在这段时期,史沫特莱在德国已听到了许多中国革命的经验,所以急于在印度发表家的访问记。
  章克回忆说,宋庆龄在妇女运动中的态度不只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而是从阶级的观点出发的——这是思想的核心。她对训练班的学员们说,“我们一方面反对男人压迫女人,另一方面也反对有钱的女人压迫穷苦的女人。”对于那些被卖给有钱人家太太作婢女或童养媳的穷苦女孩子,她竭力声援和帮助她们;凡到妇联来求救的,她总是根据新的法律使她们得到解脱并送她们去上学。有的成为积极的革命工作者。
  在另一方面,当她听说汪精卫的太太陈璧君坐公车到汉口最大的英商惠罗公司为她女儿购买豪华服饰却把发票交给公家付帐时,非常气愤。她发怒道,“她算什么革命党?这些人还有丝毫人格吗?”从此以后,尽管陈璧君是武汉政府主席汪精卫的妻子,并且本人也是国民党中执委,宋庆龄同她没有任何来往。
  也是在武汉,宋庆龄被任命为卫生部长并成为北伐军红十字会首任会长。1927年5月,在河南省内发生激战时,她建立起伤兵医院并参加工作。据当时在场的一位苏联妇女薇拉·维什尼亚科娃—阿基姆娃①说,从前方撤到武汉的伤兵有8,000多人,运送伤兵的列车在侧线上都停满了。
  ①据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着《汉口杂忆》(英文),纽约《亚洲》杂志,1928年,第794页。
  另一位苏联目击者马克·卡扎宁①记述了宋庆龄主持的义卖会。“在义卖会上出售的有吴佩孚将军逃走时留下的书画和其他值钱的东西……全部收入用于对每天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兵的救护……'买主中有'大腹便便、仪容整洁、穿着黑色长袍的中国商人,这些人对古董很识货,也买得起。”这一描写反映了武汉社会的某些矛盾,新的和旧的并存,并且很快就显示出发生冲突的趋向。
  ①薇拉·维什尼亚科娃一阿基姆娃着《在革命浪潮澎湃的中国的两年,1925—1927》(俄文),第230页。当时阿基姆娃是中国国民革命军苏联顾问办公室一名年轻的女工作者,先在广州,后到武汉。她是一位敏感而有同情心的观察家,她记下的印象保留了新鲜感和真实性。
  阿基姆娃还叙述了另一种集资的办法。宋庆龄曾组织过一次晚会,到会的有武汉党政领导和苏联顾问(加伦将军也在内)。表演者中有专业演员,也有业余演员(包括领导人的子女)。后者中有陈友仁的两个女儿思兰和玉兰,她们是用英语演出的。思兰后来回忆道,她们异想天开,“把在伦敦学来、后来又在特立尼达‘炒冷饭’的一些圣诞节上的童话剧改头换面一番……观众对我们这两个小女孩的努力表现出高度的容忍……”
  话很轻松,但形势是严峻的。陈家姐妹两人也参加了医院工作。“我们坐在过道里,制作药签和绷带……尽管设备和条件非常原始落后,这里是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