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居正-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何?”
  “只要一开讲,只怕狗也会笑出尿来,那会多不雅相。”
  金学曾又抖了一个噱头。陈瑞觉得他阴损,回道:“今儿个你金大人是怎么了,绕来绕去总扯到狗身上,咱还是那句话,你先甭说狗,说人。”
  “说啥人?”金学曾问。
  “你来的路上,人多不多?”
  “多,”金学曾瞅了陈瑞与王龙阳一眼,纳闷地说,“这么大一座省城,常年都是人多,这有什么稀奇的。陈大人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陈瑞笑容一敛,脸色立刻就很难堪,他说道,“咱是问你,路上人是不是比平常多。”
  “这个……”金学曾略一思索,“下官倒没有作比较。”
  “没有人拦你的轿子?”
  “没有,”金学曾听出话中有话,连忙问道,“陈大人,发生了什么事?”
  “何心隐一抓,他的那些徒子徒孙得了讯儿,都纷纷从各地涌进了省城。”
  “怎么,这些人想闹事?”
  “巡捕房的密探得到消息,这些人以洪山书院为据点,正商量着如何营救何心隐。”
  却说那天晚上陈瑞被金学曾说动,当即签了拘票将何心隐秘密捉拿归案。第二天一到衙门,便有一些部属前来向他打探此事。这些部属中也有一些何心隐的崇拜者,因此说起话来向灯的向灯。向火的向火,倒把本来在兴头儿上的陈瑞说得心神不定了。陈瑞甚至有些后悔不该一时头脑发热签发了拘票。在衙门里坐一天,前来为何心隐说情的人踏破了门槛儿,这其中就有无可禅师。但人既然抓了,放是不能放的,不放又总得说个理由,陈瑞于是尽把责任推给金学曾。头天晚上何心隐一入大牢,陈瑞就要金学曾立即用六百里加急方式向尚在归京路途上的张居正禀告此事。陈瑞之所以自己不肯出面上奏,原也是留了个心眼儿,一旦这件事做错了,责任就该由他金学曾一人独自承担。若做对了,他的一份功劳自然也埋没不了。他取了这种可进可退的态度,原也是久历官场练得炉火纯青的骑墙术。但是,这两三天来,何心隐事件在省城引起轩然大波,不单那些私立书院的学生酝酿闹事,就是省府两处官学以及一些衙门里的普通官员,甚至贩夫走卒甲首皂隶,也都愤愤不平夹枪夹棒地发表议论,本来平安无事的省城,这一下反倒弄得黑云压城山雨欲来。陈瑞担心局势骤变,便把按台学台两位找来会揖,商量应对之策。
  巡按御史王龙阳因为事先没有参与此事,虽然参加会揖,也只是带了两只耳朵来,并不肯主动发表意见。金学曾向来不知道“害怕”二字,对形势的估计不像陈瑞那样担心。这时候,见陈瑞哭丧着脸,他反倒安慰道:
  “陈大人,你不用担心,何心隐的徒子徒孙,都是一些半尴不尬的货色,做不成什么大事。”
  “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陈瑞觉得金学曾的乐观没来由,加重语气说道,“咱们千万不能打虎不倒反为所伤。王大人,你意下如何?”
  “是啊,不要留下疏失。”王龙阳附和着说。
  “金大人,给首辅的揭帖,发出了吗?”陈瑞又问。
  “当天夜里就发出了,按您的意思,六百里加急。”
  “已经三天了,”陈瑞扳着指头算,“再过一两天,首辅才收得到,他如果及时回件,最快还得要七天,咱们才看得到。这七大,就是出了天大的事,咱们也得撑过去。”
  金学曾见陈瑞完全一副泰山压顶的感觉,心里甚为鄙夷,便讥道:
  “陈大人,你若真的怕出乱子,倒有一个十分便捷的解决之方。”
  “什么解决之方?”
  “把何心隐放了。”
  “你这话是脱了裤子放屁,倒是松脱,”陈瑞没好气地回答,“人是你叫抓的,现在又说风凉话,若不是你写帖子六百里加急向首辅禀告了这件事,咱真的就把何心隐放了。”
  眼看两人顶起牛来,王龙阳赶紧站出来和稀泥:“金大人,你本是开个玩笑,陈大人却当了真,算了算了,大家还是来谈正事。”
  金学曾顺势笑道:“我的确是说一句玩笑,陈大人却跟我较上劲儿了。陈大人,你放心,抓何心隐是我金学曾的主意,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把责任推给您。”
  “咱今天请你来,不是跟你谈责任,是商量应对之策,”陈瑞也尽量压下火气,言道,“你不要看轻了何心隐的影响,时下人心浮躁.一帮调皮捣蛋的青年学子,再加上那些终日游手好闲的浮浪子弟,二者一结合,就有可能闹事,这一点不可不防。”
  “陈大人说得对,恐怕得同驻军联系,安排几营军士进城,以备不寞之需。”
  “这个我已作安排,昨日就同城防兵马司会揖过,他们调集了一个卫所的六百名兵士,今儿上午就进城。”
  “既有六百名兵士,事情就更好办了。”金学曾插话说。
  “怎么好办?”陈瑞问。
  ”依下官之见,对付寻衅闹事的人,不能一味地采取守势,要尽可能抢占先机,争取主动。”
  “你的意思是?”
  金学曾两道疏眉一扬,说道:“我建议将这六百名兵士开赴小洪山,立即查封洪山书院。”
  王龙阳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但他不肯表态,在这关键时候,要看抚台的脸色行事。陈瑞听此言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
  “查封洪山书院,只会激起更大的事变,这件事不能做!”
  金学曾见陈瑞办任何一件事情都畏首畏尾,心里头感到窝火,但权在人家手上,发脾气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只得摇摇头,暗自长叹一口气。
  陈瑞觉得主要事情已经说完,此时日头向午,他正准备开口留二位共进午膳,席间再谈枝节问题,忽见一名捕快纳头撞进门来,匆匆喊道:
  “抚台大人!”
  “何事?”陈瑞一惊。
  “一帮不法之徒,包围了学政衙门。”
  “有多少人?”
  “约摸有上万人。”
  “都是什么人?”
  “私立书院的学生,省学府学的学生,还有城里头的浮浪子弟各色人等。”
  “看看看,担心出事果然就出事了,”陈瑞扭头欲问金学曾,却见金学曾已大步流星出了值房,“金大人,你去哪里?”
  “回衙门。”金学曾头也不回答道。
  陈瑞嚷道:“去不得,这些人就是要找你!”
  见金学曾不答话,步子却越走越快,陈瑞命令捕快上前把金学曾拦住,他随后跑上前来言道:
  “金大人,你不要送肉上砧。”
  “陈大人,身为朝廷命官,遇事岂能闪躲。这些歹徒既然包围学政衙门,身为学政堂官,我岂能顾及一己安危,而溜之大吉呢。”
  “那,你回去又能怎么办?”
  “我要看看那些人想怎么办?”
  “如果他们一旦行凶……”
  “大不了一个死,纵然被他们撕成碎片,我金学曾也决不会辱没朝廷。”
  说罢,金学曾一提官袍,咚咚咚跑出抚台衙门,登轿急速而去,陈瑞担心他会出事,忙对身边的捕快说:
  “快去护城兵马司衙门,传我的话,让他们迅速拨二百名士兵赶往学政衙门,保护金大人。”
  
  
  第十一回 品魁龙珠皇上给赏 逛西瓜摊客用使坏
  一大早,大内紫禁城的东长街,就棚挨棚摊挨摊热闹非凡。盖因万历皇帝朱翊钧听了孙海的建议,要在大内展现棋盘街的商业繁华,让深居大内的上万名男女内侍学着做买卖。这本是一件好玩儿的事,两宫皇太后平常都闲得无聊,一听这建议立马就产生了兴趣,并催着赶紧筹办。冯保担心这样一来,把一座大内紫禁城弄得乱七八糟不好管理,心里委实不赞同。但既然两宫太后和皇上都执意要办,他也就不好说什么,命手下秉笔太监张宏领着内官监几个管事牌子具体操办此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便选定了在东长街搭盖棚屋等临时建筑,定于六月十日开街。头一日,冯保在张宏的带领下,先往各家“店肆”视察,见各色铺面琳琅满目货物齐全,从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到布疋绸缎骨董字画,应有尽有,再看那引客的伙计,坐店的朝奉,个个像模像样。冯
  保便去乾清宫向皇上禀奏,皇上听了高兴。第二天起了个早床,亲自步行到慈宁慈庆两宫,请出仁圣慈圣两位皇太后,一起来东长街看集市。
  一行人走到东长街的街口,猛一见到参参差差的店铺,各种各样的招牌旗旆,万历皇帝朱翊钧一下子兴奋起来,问跟在身边的孙海:
  “你看看.这儿像不像棋盘街?”
  “有几分像。”孙海答。
  “这就是说.棋盘街比这儿还要热闹?”朱翊钧接着问。
  “那当然.”孙海嘻笑着答道,“这里毕竟是临时的搭景儿,棋盘街可是京城第一街。”
  “走,进去看看。”
  朱翊钧一言未了,早听得张宏跨前一步扯着嗓子大喊一声:“皇上驾到——”
  顿时间.嘈嘈杂杂的东长街一下子安静下来,穿着各色衣服的“伙计”“朝奉”以及买客看客都一起当街跪了下去——内侍们见了万岁爷,没有一个敢造次的。
  “这是干什么呀?”朱翊钧惊愣地问。
  “奴才们都恭迎皇上,恭迎两宫皇太后。”冯保一脸谄笑解释说。
  “忒多礼.”不待朱翊钧表态,李太后抢先斥道,“今日个咱们是来逛集市.找乐子解闷儿的,都这样死板板的分出个尊卑,还有什么看头?冯公公,传话下去,叫大家各自尽责,照顾好各店的生意。”
  “是。”
  冯保答应一声,朝张宏一努嘴。张宏立刻布置下去,片刻之后,东长街又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地喧嚣起来。内侍们不单单是为皇上服务.他们自己也趁这机会买东卖西,既捡便宜又凑热闹。
  却说朱翊钧陪着两位圣母走进街中,打头儿的第一家,是一间茶室,门前竿子上挑了一面幡,上书“魁龙珠”三字。李太后站在幡下面.把那三个字端详良久,心里头喜欢这名儿充满吉气,正说要招呼儿子一起进去坐坐,却见一名穿着对襟短褂,头戴一袭逍遥巾.脚上穿着一双平口布鞋的小厮从店里跑出来,当街打了一揖,笑道:
  “太后娘娘,万岁爷,赏个脸,到咱店里喝杯茶吧。”
  “好呀。”
  李太后爽快地答应一声,打头走进了茶室,一行人便都跟着她走了进来。只见里头摆了两三张桌子,柜台里头木格架上,摆了各种各样的茶叶和茶具,地上垫了几块砖,砖上坐着一只泥炉,炭火正旺,煮着一铫子开水。
  “万岁爷……”
  店家刚一开口,朱翊钧就摆摆手打断他的话,说道:“今儿个不要叫万岁爷,外头茶楼里,管客人叫什么?”
  “叫客官。”
  “对,你就喊咱客官。”
  “奴才遵旨,”店家欠身打了一拱,立马递上一份茶牌,对朱翊钧说,“请客官点茶。”
  “母后,你想喝点什么?”朱翊钧问李太后。
  李太后转向陈太后,笑道:“今日咱们两个当娘的,该享享儿子的福了,看他这位客官点什么茶,咱们就吃什么茶,姐姐,你看如何?”
  “这敢情好,操心的事,让钧儿做去。”陈太后说着笑起来。
  两位皇太后在说逗趣儿的话,朱翊钧听了高兴,他扫了一眼手中的茶牌,一笔工整的小楷抄了几十道茶名儿,打头第一道茶,就是这店名“魁龙珠”,便道:
  “咱们要喝魁龙珠,你尽快斟上。”
  “好嘞,客官稍坐。”
  店家收了茶牌,与小厮两人一阵忙碌。片刻就把几件精美的细瓷茶具烫热了,小厮把沏好的一大壶茶端上来,每人面前倒了一盅。
  白瓷盅里碧绿的茶汤十分抢眼,耸鼻子一闻,温馨的茶气中还渗着一股淡淡的兰香。李太后端起茶盅小心品了一口,滑爽滑爽的,口感极好,不免赞道:
  “这茶倒真是好茶,比平日御茶房里的茶,味道还要清雅,店家,这茶叫什么名儿?你说叫魁龙珠?”
  “对,叫魁龙珠。”
  “魁、龙、珠,”李太后一字一顿念了一遍,又问,“为何叫这名儿?”
  “启禀娘娘,这魁龙珠的名儿可是大有来历,”店家眉飞色舞地介绍道,“这道茶实际由三种茶合泡而成。它们是浙江杭州狮峰产的龙井,应天府茅山产的珠兰,以及皖南黟县产的魁针。三种都是绿茶,但香气与味之厚薄都有差异。将它们掺在一起,香味就格外不同:魁针之魁、龙井之龙、珠兰之珠,合起来就是魁龙珠。老荼客都赞这魁龙珠是一水冲三省、香透九重天。万……啊,不,诸位客官,你们品过之后,感觉如何?”
  “好,好极了,”朱翊钧忘情地嚷道,“香透九重天,今儿个倒不是虚言:”朱翊钧说着瞧了一眼李太后,一说“九重天”,他便想到了自己,因此十分得意。他摩挲着茶盅,又问,“店家,你说老茶客都赞这魁龙珠,老茶客都是哪些人?”
  “小的说的老茶客,都是顺天府南京城内的富贵人家。”
  “怎么都在南京城内?”
  “因这魁龙珠产在南边,南京城中的富贵人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为何偏是富贵人家?”朱翊钧一问追一问咬着不放。
  “因魁龙珠价码儿高,一般小老百姓,哪里喝得起。小的说老茶客在南京,还有一桩原因。”
  “讲。”
  “好茶配好水,这是千古不移的定规,凡我中国之大,好泉好水却多半出自江南。什么茶配什么水,也是大有讲究,比如说,峨嵋山上的雪芽茶,须得乐山三江口的水沏泡方见醇正。太湖洞庭山上产的春笋,用无锡惠山泉来冲沏,味道又不一样。这魁龙珠茶,最服的泉水就是南京灵谷寺的琵琶泉。”
  “琵琶泉?”朱翊钧瞧了一眼母后,问道,“这琵琶泉有何特点?”
  店家一边给众“客官”续茶,一边继续介绍:“这琵琶泉流自孝陵院墙内,许是沾了灵气,才特别甘洌。琵琶泉又名八功德水,顾名思义,这泉水有八大功德,它们是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嗬,听你这么一摆乎,这琵琶泉倒成了神水了。”李太后抿嘴儿笑了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