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但始终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
这样写的。
文章要形象化。“文告”中不说“沿海岛屿”,而说“大金门、小金
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不仅说“供应”,而且具体说“包括粮食、
蔬菜、食油、燃料和军事装备在内”,这就形象地给人深刻印象。现在许
多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
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两篇告台湾同胞书的文体就是这样。
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词、谓
语、宾词。其实西洋人说话,也经常省去主词或宾词的。我们有些文章洋
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这可能是看
惯了翻译过来的西方文章。其实翻译也有各种译法,严复的译文就是中国
古文式的,林琴南的译文完全是意译,都和现在的白话文译文大不相同嘛
……
毛泽东一生笔不离手,撰文无数,但他很少对自己的文章发表议论,这次是个例外,证明他对自己近日的作品颇感满意。当然,一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图发生、发展、结束的战事,更是人生的得意之作。
屋内雄论滔滔,窗外秋日融融,蓝天高远,白云淡淡,轻风乱拂,万木绿得深沉、凝重。几只花喜鹊在枝头跳跃,唧唧喳喳欢叫个不停。
工作人员欲出门,将那鸟儿驱散,免得打搅主席思考工作。
毛泽东摆摆手:随它们去。喜鹊当头叫,那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哩!
第十五章 台海过去、现在、未来时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问题二:谁是赢家/问题三:历史如何评
价
台湾已非“蒋介石”/美国依然“杜勒斯”/大陆必须“毛泽东”
作者:如果“台独”当道,引发战争,您将为捍卫中国统一呢还是为
保卫“台独”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抑或沏茶摇扇作壁上观/教授:哎
呀呀,你这个问题把我考住了,陷我于三难之地呀
1
哲人如是说:
时间没有脚腿,但它留下了足迹。
从化石、年轮、遗址、废墟中,我们披阅了它的“过去”。
“过去”的故事摆满了书架,有一个共通的名字叫作“历史”。
历史是一面深刻的镜子,照出了万物的更新、宇宙的兴替。
随着时间分分秒秒前行,1958年的“炮击金门”也在一寸一分地远去。四十载光阴虽短,但已使我们同那伟大的事件拉开了距离,能够从多重的角度来审视它,从而在历史的经纬图中更精密地确定它的坐标。
近年,海峡两岸回忆、评价金厦炮战的文字愈来愈多,大概正应了“终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离此山外”。
我是炮战的痴迷者之一。因为,文学只崇拜个性化的事物,而炮战即为个性化战争之典范,它以不大合乎战争规律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演了战争的规律,面孔与其它战争委实太不相同。还因为,文学喜欢反映与现实息息相关脉承紧密的事物,而当其它战争早已进了博物馆的陈列室时,唯有那场炮战的成因犹在,故它一点也不陈旧,仍是摆在我们案头需要经常在其中查询些什么的备忘录。
将近1500个日日夜夜,我好像一直手握着一架无形的可观察时空的“放大镜”,千百遍将那场炮战再拉到眼前,认真而执着地研观其生动鲜活的各个细部,以及它于广阔背景下面同别样事物的种种关联,以及在并未中止的进程中曾经和仍在发生的作用。
海峡对岸也有同样的痴迷者。前些年,一次在厦门召开的关于两岸问题的学术会议上,台湾的王教授特地跑到我的房间来“切磋”炮战。我们互相恭维了“您是专家、权威,向您学习、讨教”之后,便开始了客气、礼貌的磨牙。争执涉及史实,关乎评价,直至都口干舌燥,互相不能扭转对方的固执,从而都真切感受到了两岸认识上的差异及达成共识的艰辛。最后,王教授又委婉地向我发难,他说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若干困惑,目前尚无人给出完美的解析,希望沈先生明示、指教,云云。我笑:敝人见微识浅,怕不能令教授满意。
王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尖锐,直通对炮战历史意义的归纳、总括。对此,我的谦逊绝对真诚,不敢将一孔之见强加于人。当然,我亦认为,当代人已经没了当时人、当事人的种种局限,理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更为冷静、客观的眼光和更为大度、公允的心态,来回首往事,去探寻真谛。其实,如果大家能够抛开某种偏狭,应该坦承,那场战争中确有对双方来说均属积极的东西。这里可借用卢梭的一句话:每一次重温过去的岁月,聪慧理性的人们总会采撷到新鲜的价值。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
大凡战斗、战役均有明确的开始、结束时,此乃战争常识。然而,“炮击金门”属于例外,许多人说得清它的“生日”,却道不明它的“忌辰”。遍览海峡两岸数十种著述,在炮战结束的日期上,竟难有一致的定论。
台湾的说法五花八门,有几个版本倾向在炮战45天处将其“腰斩”,划上句号。因为10月6日这一天, 彭德怀宣布了“停火”,此乃共军“损失惨重,打不下去,找借口下台阶,掩盖失败”的遁辞。如此解释界定,最能反衬台湾的“胜利”。
大陆方面比较权威的意见,炮战打了64天,于10月25日“功德圆满”。这一天,毛泽东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重心已开始由“武谈”向着“文谈”偏移。
问题是,金厦海域并未就此“停火”,毛泽东、蒋介石作古了也没停,“单打双不打” 整整延续了20年。有人计算,如平均每次各打100发,20年里累积,双方各打炮弹30万发。世界战争史上,谁见过此等枪炮“马拉松”互射的奇景?
1979年1月1日,美国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终止双方的“共同防御条约”。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于是又有许多人以为,从此金厦海域烟消云散,再听不到枪炮声,这一天,大概是“炮击金门”的终止日了吧。
回答“非也”,事情仍然不能算作完结,因为,大陆方面的炮停了,金门方面的炮未停, 隔三叉五地仍在打着玩呢。1984年6月27日,金门国民党军突然猛烈轰击我角屿岛, 0。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顷刻落弹150余发,两名战士负伤,医助程国财牺牲。台湾方面的“一个巴掌也要拍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大陆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既未还炮,也未抗议,甚至没有发布消息,用以德报怨的沉默,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角屿岛官兵强咽悲痛只做了一件事:在医德医术俱佳的程国财烈士罹难处,为他树立了一块永久的纪念碑。邓颖超闻知此事,用手帕揩抹去眼角的泪痕,说:解放军不还炮是对的,不能给不希望和平不愿意统一的人任何借口。
不知是出于良心的“内责”,还是迫于舆论的“外责”,金门倒是从此识了时务,“改邪归正”,再没有此类乱发神经胡甩炮弹的昏事发生。
你说,战争的终止线究竟该划在哪一天。
我不讳言,我是“64天说”的赞成者。因为以10月25日毛泽东《再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战役从计划拟订、意图实施到目标达成,此时已经很完满地走完了全程。虽然这之后,炮击仍在继续,漫漫难觅终期,其间甚至也还有几次翻江倒海的大打,但平心而论,那毕竟是另外一种形态意义上的作战了。事情就是这样,由于短促猛烈的炮战与漫长有节的炮击过渡、顺延得非常自然、紧密,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容易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即前者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役行为,后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战术动作;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是一个过程。不深入探查这一点,便很难解释炮战结束了、炮击仍长时间延续的奇持现象。
辩证法则认为,任何现象不论直射还是折射,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金厦海域的战事亦当如此。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同台湾隔着海打一点炮,双方都有这个需要。我们是在提醒国民党,你我之间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但我们单打双不打,只打宣传弹不打真炮弹,只打烂石头不打死人,每逢过年过节还要打个招呼,给金门马祖放几天假,什么弹都不打了,让他放心休息,谁都体会得出来,这是好意,是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双方问题。蒋介石也经常丢几颗炮弹过来,无非强调他仍是正统,还要反攻。我们欢迎他丢,就怕他不丢了。我们同台湾如果一点点象征性的动作都没有,大家相安无事,各吃各饭,各睡各觉,那么不用帝国主义来乱搅,自己早就兄弟分家变成两个中国了。
炮战结束,炮击延续,不愿再打而又不能不打,为了和平必须让战争保留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象征性动作的背后有着实在意义的驱动,戏剧化的现象包涵着积极而合理的内核。我们在时间上给历史横切一刀,区隔出金厦战争性质不尽相同的阶段,会豁然发现,操纵决定着一切状态状况的,原来是那个双方均挂在嘴边经常重申不敢违逆坚持捍卫的“一个中国”原则。
为不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常用式。
为共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变化式。
五十——七十年代的金厦战事又属变化式中的特例。 如此理解, 方知其看似“怪诞”,然功莫大焉。
问题二:谁是赢家?
战争,或一方横扫千里,攻城掠地,或一方斩获无算,屈人之兵,总要决出个胜负雌雄来方才罢手。而1958年的金厦海域,双方近干门大炮乱吼、海陆空三栖混战之后,态势几乎完全复原到战前,大家无进无退,各守原先城廓,继续执戈遥峙。表象上看,似乎是一场不分伯仲的无果之战。
台湾却一直陶醉在自诩的“胜利”之中,因为“国军英勇无故,致使共匪踏平金马、血洗台澎的图谋惨黯失败”。另外,“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战中,共军被击毁野(高) 炮221门、炮位86处、炮兵掩体21座,油弹储存所17座、各型车辆96部、兵营4座,我只损野(高)炮14门、油弹库1处、码头栈埠2处;双方海军18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108(含击沉共匪机帆船86条) ;双方空军10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32。共军兵器悉由俄共供给,故台湾兵乃打胜了‘世界大战’”。
我们已知,毛泽东并无攻金计划。按照逻辑学定义,大前提既不存在,“国军有效遏阻了共匪越海进犯企图”的结论便明显难以立足。至于战果,大陆方面的统计同台湾更是南辕北辙,最后公布的数字为:击落敌机18架、击伤19架;击沉敌大小舰艇7艘、击伤17艘;击毁敌水陆两用输送车14辆、缴获1辆;摧毁敌各种阵地工事327处, 汽车9辆,雷达、电台7部,各种火炮30余门;毙伤敌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 俘敌飞行员3名。我方被击落、击伤飞机11架;损失鱼雷艇3艘、伤1艘;被击毁火炮32门、汽车8辆;伤亡官兵460余员、民兵群众218名。
审慎考证,我个人看法是:1、大陆方面所公开的己方损失具有可信度。2、大陆方面公布的敌方损失, 会有数字上的正负出入,但误差不至太大。3、台湾方面的数字掺水过多, 难为信史。4、厦门方面共发射炮弹40万发,为金门发射10万发的4倍,金门方面损失稍大也是常理,不足为奇。5、台湾方面称,大陆40万发炮弹的总价值超过了被其摧毁目标的总价值。此议如成立,倒也说明了,仅从弹药直接的“损耗”与“效能”比来为此役定胜负,本来意思不大。
应该注意到,大陆方面从未大事宣传自己军事上的“辉煌”。作为一场政治、外交上的考虑远大于军事动机的战役,大陆方面的调子一直定位于“达到了预期目的”。
究竟孰胜孰负?解套还须把另一位当事人拽扯进来一并考察。炮战酣烈时,美国6个航母编队,500余作战飞机、数千海军陆战队和斗牛士导弹硬挤到台湾海峡来凑热闹,并直接为台海军护航,指触扳机,引弓不发,实打实当了一回只差开炮了的参战者。
台湾研究学者黄嘉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有趣的互为敌友的三角矛盾, 即:A状态,在维持台湾当局的割据局面、抗拒祖国统一的问题上, 美蒋两方是友,而以中共为敌;B状态,在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问题上, 则中美双方是友,而以台湾当局为敌;C状态,在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则为友,而以美国为敌。三种状态由各自的战略利益交织而成,正由于三方力量的彼此抵消,促使台湾海峡出现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黄教授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研判胜负提供了一把钥匙。君不见,台海战火因三角矛盾的剧烈磨擦而燃起,但深入观察,三种状态在炮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均衡,A、 B两状态明显地降为从属和次要,C状态却表现得十分强势和凸显。尤其在战事的下半段,毛泽东的打与停都是为了助蒋同美国吵嘴闹独立性,蒋介石也多亏了毛的一臂之力才扛住老美的高压,保住了金门的阵地和仍然“代表”中国的面子。正是在此层面上,有一种意见说此役的赢家是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输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佬:谁说不成道理?
当然,战争中的毛、蒋联手,仅仅是对付共同对头的一种心照不宣、权宜默契,他们始终都是对手,而从来不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