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179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1796-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整理,】



    崛起1796
  作者:不只是勾引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嘉庆元年,风起云涌。
  高鸿信成为了反贼高均德的侄子,
  面对清军的重重围剿,看高鸿信如何力挽狂澜。


  中国将不一样,世界将不一样,一切都将不一样……
  人物简介-持续更新
  更新时间2014…8…2 14:13:43  字数:1857
  杜撰人物:
  高均正,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湖北襄阳三合镇,是高鸿信的父亲,清乾隆五十三(公元1788年)遭清军杀害于三合镇。
  高鸿信:主角,生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湖北襄阳三合镇,高均德起兵反清时十五岁,在举事前几天被来自现代的高鸿信取代。父亲高均正和母亲在清乾隆五十三(公元1788年)遭清军杀害于三合镇。
  高鸿义: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湖北襄阳三合镇,高均德起兵反清时十岁是主角高鸿信的堂弟,父亲为高均德,母亲在清乾隆五十三(公元1788年)遭清军杀害于三合镇。
  高均平,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湖北襄阳三合镇,是高鸿信的父亲的堂弟,高鸿智的父亲。与高均德一起起兵反清,时年三十二岁。
  高鸿智,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湖北襄阳三合镇,高均德起兵反清时十三岁,父亲是高均平,母亲高于氏。
  高鸿艺: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湖北襄阳三合镇,高均德起兵反清时九岁,父亲是高均平,母亲高于氏。
  高俊茂,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河南邓州高家湾,与高均德一起起兵反清,时年三十二岁。
  高光远,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河南邓州高家湾,高俊茂之子,高均德起兵反清时十三岁。
  张伟,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河南邓州高家湾,与高均德一起起兵反清,时年三十三岁。
  张修远,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河南邓州高家湾,张伟之子,高均德起兵反清时十四岁。
  张秀灵,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河南邓州高家湾,张伟之子,高均德起兵反清时十岁。
  张业,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河南邓州高家湾,与高均德一起起兵反清,时年三十二岁。
  张修哲,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河南邓州高家湾,张伟之子,高均德起兵反清时十二岁。
  孔志尚,后改名孔志绍,字怀远,生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湖北郧阳,在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中举人,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就任邓县县令,嘉庆元年被高均德俘虏投降,嘉庆元年时三十一岁。
  孔秋柔,生于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湖北郧阳,孔志尚之女,嘉庆元年时十四岁。
  袁幼荷,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河南嵩县,孔秋柔的侍女,与孔秋柔情同姐妹,嘉庆元年时十四岁。
  姚洪,姚之富的随从,年岁不详。
  乔同化,生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湖北樊城人,原为清朝千总,樊城守将,后投降高均德,嘉庆元年时三十一岁。
  司梦星,生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湖北樊城人,乔同化手下百户,乔同化义弟,后投降高均德,嘉庆元年时二十七岁。
  萧平致,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76年)湖北樊城人,嘉庆元年时二十岁,为高鸿信的亲卫团团长。
  严贵,嘉庆元年时为营长毛达,嘉庆元年时为营长陈有诚,德愣泰的师爷,年岁不详。
  汤豪,嘉庆元年时匠作营营长,年岁不详。
  张汉邦,张汉朝的弟弟,年岁不详。
  王红女,王聪儿的侍女,年岁不详。
  单秉鉴,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襄阳单家的族长。
  单成敬,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单秉鉴的儿子,高鸿信攻克襄阳后,为拉拢单秉鉴被征召入义军。
  东方平政,嘉庆元年武昌城城门守将,后打开城门投降张汉朝。
  欧永山,嘉庆元年高鸿信军中匠作营负责火炮研制的负责人。
  孔光泰,孔志尚的父亲,孔秋柔的爷爷。
  历史人物:
  高均德,生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湖北襄阳三合镇,嘉庆元年起事时三十一岁,主角高鸿信的亲叔父,高鸿义与高鸿艺的父亲,自己将三人抚养长大,与满清有深仇大恨。
  王聪儿,生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湖北襄阳,白莲教领袖齐林之妻,后领导白莲教,嘉庆元年时十九岁。
  姚之富,生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湖北襄阳,白莲教领袖齐林的弟子,齐林死后推举王聪儿为白莲教领袖,嘉庆元年时五十九岁。
  张汉朝,生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湖北黄龙,白莲教起义首领,嘉庆元年时四十一岁。
  汪知松,嘉庆元年襄阳知府。
  德平,嘉庆元年襄阳守备。
  惠龄,嘉庆元年湖北巡抚。
  德愣泰,嘉庆元年陕西巡抚。
  福康安,嘉庆元年云贵总督,苗乱会剿大臣。
  和琳,嘉庆元年四川总督,福康安死后接任会剿大臣。
  福宁,嘉庆元年湖广总督。
  额勒登保,嘉庆元年内大臣护军都统。
  明亮,嘉庆元年广州将军。
  王进保,乾隆帝的太监鄂罗哩,嘉庆帝的太监。
  钮祜禄·昭玉,名字为杜撰,嘉庆元年时选为睿贵妃,孝淑皇后去世后被封为皇后。
  钮祜禄·和世泰,内务府广储司郎中,钮祜禄昭玉的哥哥。
  钮祜禄·恭阿拉,和世泰与昭玉之父。
  中国地理对争霸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4…8…3 10:59:24  字数:11023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乃是一种棋盘型格局。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大体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
  历代战争中,上述九大地域的重要性往往关系到天下的统一与分裂、关系到一朝一代的兴与衰,或者,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关系到中原政权的存与亡。
  古人惯讲“山川都会”。一般说来,在那些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战略要地。
  几列东西向的山河与几列南北向的山河纵横交错,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大体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的一系列山脉——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为中国的东、西部之间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南北之间也分出几个层次,其主要的分界线则为长江、黄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条山、大别山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这几列纵横交错的山河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些地理单元的腹地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间容量,外围有险要的山脉或者江河为之险阻;有大大小小的江河周流内外,既是这些地域内部流通的运输线,又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乃是区域之间战略关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山脉和江河的战略意义各相同。山脉的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一般说来,山地的断层地带或者江河源流穿切山岭所形成的河谷低地便于作为穿越山地的交通孔道。如关中四塞、太行八陉所扼通道及穿越秦巴山地的几条栈道便是如此。江河主要是作为人力、物力运输的交通线。以江河作为险阻,还须在那些重要渡口或支流与干流的交汇处建立据点,以确保对这些江河的控制。如黄河的孟津和蒲津、长江的瓜洲渡和采石渡、淮河的颍口、涡口、泗口等处,便都伴随着重要军事据点的形成。
  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则易于在纷乱的局面中建立根据地,形成局部的秩序,积蓄力量;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则便于向外部投递力量,便于向外扩展,也便于介入全局。上述九大战略要地大都拥有这些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九大战略要地并不全是按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来划分,而是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在军事地理的格局中以其地形、地势的原因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它们在历代战争中也的确显示出了它们作为一个个独立单元的地位。其中,关中主要是指陕西省的秦岭以北部分;汉中地区则因其相对独立,单独作为一个战略要地;东南主要是指江苏、安徽两省的中南部;中原则主要指河南。其它几地则基本上同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在称法上,关中和中原都沿用了古代的称法,因为这种称法本身就极富战略色彩。
  在上述几大战略要地的外围,有一些地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地位也很重要;但由于位置的关系,这些地域险要的山川固然保护了自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它与外部的联系,妨碍了它对于全局的全面介入,因此在历代兴亡中,对于全局未能显示出决定性的意义。当然,近代以后,中国的国防形势发生变化,它们在军事地理格局中的地位也有所变化。
  在这个棋盘型格局中,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分处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般都有比较优越的山河形势,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和可以凭恃的山川险阻,能够一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态势;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足以供养、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易于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一种势力兴起之初,占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根据地,从容经营,积累力量,为日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
  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地势上,关中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从而使关中具备一种能进能退、可攻或守的态势。
  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北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居庸关、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几条交通孔道。太行山脉为河北的右侧翼的重要屏障。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滏口等关隘扼守穿越太行山脉的往来通道。在河北平原腹地上有一些东西向的河流,如拒马河、*沱河、漳河等,在中原政权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也能够加以利用,建立河防体系。对于由塞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地区的意义就在于它将农耕经济的中原地区与游牧经济的塞北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在他们的统治受到来自中原的挑战时显得为尤重要。
  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南方在长江沿线置列有一系列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古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刮洲渡,分处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强对两处渡口的防守。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分别有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采石,北岸分别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都置兵戊于守,立为重镇。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战略意义。历代保据江南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南方在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在淮西,主要是钟离(今安徽凤阳)和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淮东,主要是山阳(今江苏淮安)和盱眙。寿春正对颍口(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涡河之冲。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积极的态势,还可以经营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随着南北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攻守之势也随着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四川居长江流域的上游,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其防护之厚非其它地域可比。长江三峡是其与东方之间的往来孔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河谷低地是其与北方之间的往来孔道。两个方向的往来孔道俱极险要。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这两个方向又分别归重于两大重心:重庆和成都。由重庆东出,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