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假听了,赶忙又向高原施了一礼,道:“多谢武安君。”顿了一顿,魏王假又道:“武安君在大梁期间,有什么需求,尽管向寡人提出,寡人无不应从。”
高原笑道:“我到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了。”
魏王假忙道:“这是应该,这是应该,安城君,你马上给武安君安排一套住所。”
魏增道:“回禀大王,臣己经想好了,魏行伏罪之后,府邸尚在,他的府邸宽大广阔,房间众多,而且仆从待女一应俱全,正适合武安君使用。”
魏王假也点了点头,道:“好,正合寡人之意。”
高原也没有客气,道:“多谢大王。”
这时魏増又道:“大王,武安君精通兵法、素得人望,此次守卫大梁,当以武安君为主,执掌我魏国的朝政,发号司令,调动大梁城里的人力物力,然而名不正则言不顺,臣愿意让出相印,交于武安君执掌,由武安君出任我魏国的国相。”
其实这也是魏王假的想法,让高原再佩魏国的相印,尽管这只是一个像征,但也只有这样,高原才能名正言顺的调动魏国的一切力量来守卫大梁。只是前几天自己一时冲动,任命魏增为魏国的国相,而且这几天以来,魏増也确宾是尽心尽力的大梁城里安抚人心,布置守备。可以说如果洠в形涸觯罅焊揪筒豢赡艹诺礁咴侠矗虼俗约阂膊荒芤幌戮桶盐涸龅南嘤「孟吕础6簤堊约褐鞫岢鼋嘤∪酶咴唤稣衔和跫俚男囊猓乙彩×宋和跫俨簧俚穆榉场
因此魏王假立刻道:“寡人也正有此意,其实前一次武安君就曾佩带我魏国的相印,这一次也理应如此。”顿了一顿,又补了一句道:“安城君能顾全大局,不计权势,主动让贤,不愧是我魏国的忠良之臣。”
魏增赶忙道:“大王过奖了。”
高原也知道,这个相印是推不掉的,而且佩就佩吧,反正自己也不是没有佩过。因此也向魏王假施了一礼,道:“多谢大王。”
魏王假道:“今晚寡人在宫中设宴,为武安君接风。”
高原道:“大王,如今秦军己兵临城下,一切都当从简,因此这接风酒宴就免了吧,如果再无他事,我想马上和安城君一起商议守卫大梁的事宜。”
魏王假听了,也不敢再坚持,道:“既然如此,寡人就不阻拦武安君了,晚上寡人会命人将饮食酒菜送到武安君的府上,以表寡人的心意。”
高原也懒得和魏王假纵结,道:“多谢大王,我和安城君就先告退了。”
两人出了王宫之后,魏增道:“在下先带武安君到新府邸去吧。”
高原点了点头,先在大梁城中安顿下来也好,反正秦军暂时也不会来进攻大梁,因此带着急风三十六骑卫,跟着魏増一起离开,同时又派人去通告姜桓武等诸将,让他们都到新府邸来聚集;并招一批士兵过来担任守卫。
魏行在魏国当了二十多年的国相,他的府邸自然也是大梁城里最好的住所,占地极大,纵横尺寸都超过了六十丈,分为三重院落,各种房屋不下百间,而且庭院极广,论规模尽次于魏国的王宫。比高原在代郡的府邸都大了好几倍。
虽然这时魏行己被处斩,而他的亲族人员也都己下狱收监,但一些不相干的仆从侍女仍然留在府里,也有三百余人,基本的生活维持还是可以保证。这时府里的人也早己收到通知,知道新主人来了,因此都聚集在门口,迎接高原。
高原让众人仍然各安其职,并整理房间,供代军的主要将领和守卫士兵居住,并且将正堂改成聚众议事的地方,因此这里以后就将成为自己聚众理事,发号施令的地方。
第四二八章 再回大梁(下)
在正堂落座之后,高原才道:“安城君,现在大梁城里的情况怎么样?请你详细的告诉我。”
魏增苦笑了一声,道:“我也不瞒武安君,现在大梁城里的情况并不好,城中的军民人口一共只有二十七万八千余人。”
高原也大为惊讶,道:“怎么只剩下这么少的人了,连三十万都不到。”
大梁城里的常住居民约为五十万左右,而城外散居约有二十到三十万,再加上从各地征集的军队,因此上一次大梁城里容纳了约近八十万人,虽然说上一次高原离开大梁的时候,带走了近三十万军民,但至少也该有四五十万人才对,怎么现在连三十万都没有了。
原来高原离开代郡,虽然只带走了近三十万的人口,但留下来的人有不少都对魏国失去了信心,不少商人、小世族、手工业者都纷纷举家举族离开大梁,有的迁移到齐楚等国,有的虽然洠в星ㄒ频酵夤舶岬搅宋汗浚独氪罅骸
而荥口失守之后,魏王假趁机打压宗室世族,夺回权力,宗室世族的残余势力发动反扑,结果造成了大梁内乱,直到魏増率军赶到大梁之后,才平息了宗室世族残余势力的反叛,虽然这一次内乱的时间并不长,但也造成了不少人员的伤亡和流失,结果现在只剩下这么多的人了。
等內乱平息之后,魏増把城中的剩余人员全部都编制起来,将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都编组成军,这样免强整编出来约十万军队。
不过魏增也知道,这样临时征集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他又将军队进行了分编,参加过上一战的魏军约有三万四千余人,其中包括魏増带来的五千人,担任守城的主力军队;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子约有四万二千人,为主力预备军队,协助主力军队守城;其余为后勤运输的军队;同时又编制了六万余青壮年女孑,也是付责城中的后勤事务。
听完了魏増的介绍之后,高原也苦笑了一声,大梁城里的军队数量虽然不少,但真正可以一战的,实际只有那三万余人,再加上自己带来的代军,大约有五万左右,也就是说守卫大梁城,主要就是靠这五万多军队了,而秦军这一次进攻大梁,投入的总兵力约在三十万左右,基本都是久经战阵的士兵。好在是大梁城有坚固高大的城墙,防御工事也十分齐全,否则这一战就不用打了。
高原又问道:“现在城里还有多少粮草物资。”
魏増道:“城里的粮草物资到是还算充足,现在府库中的粮食共有约一百六十余万石,食盐有五十余万斤,各种牛羊牲口还有二万七千余头,加上民间应该还有一部份存粮,因此城中的粮食至少能支持一年以上,如果从现在开佁就紧缩一点,撑到两年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城里的其他物资也十分充足,各种武器盔甲完全够用,大型床弩、投石机各有五百余架,其他各种守城器俱、车辆还有近千辆。而且这几天来我还收集了大量的石块,现在城里的居民少了,有大量的房屋可以拆除,做为守城所用。”
高原这才稍稍的松了一口气,看来也不全是坏消息,因为守城战的第一要点就是城中要储备充足的粮食物资,只要粮食充足,那么守军的心里就不会动摇,自古以来;有不少城市的失守,并不是因为守不住,而是城中的粮食断绝,结果不战自破。
按照高原的估计,大梁城是肯定撑不到一年的。而自己当初离开大梁时,只带走了宗室世族家里的财物,并没有动大梁的府库,看来是做对了。
当然这也和现在大梁城里的人口大量减少有关,如果现在大梁城里还有五十万人口的话,那么现在库存的粮食也就只能支撑半年多了,守住大梁半年左右的时间,高原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不过这时高原的心里一动,正色道:“安城君,有一件事情你要如实的回答我。”
魏增怔了一怔,道:“什么事情?武安君请尽管询问。”
高原沉声道:“现在城中的军心民心如何?是否有死守大梁,和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还是根本就不想与秦军决战,甚致想要开城投降秦军。”
魏增沉默了一会儿,才道:“如果说完全没有想投降秦军的人,自然是不可能,但在下可以向武安君担保,绝大多数的军民人等都不会想要投降秦军,而是要与秦军决一死战,死守大梁。”顿了一顿,他了进一步解释道:“我魏国屡秦国欺侮,因此国中百姓对秦国素怀仇恨之心,而且上一次大梁之战,秦军连屠数城,杀死魏国百姓十数万,大梁城中的百姓是绝不可能向秦军投降的。”
高原点了点头,守城战的第二要点就是上下要有同仇敌忾,死守城池的决心,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齐心协力,坚守到底的决心,那么就算是城里储备的粮草物资再充份也没有用。而守城战的第三要点就是要有坚固的城防设施,第四要点就是要有外部的援军。
这样看来,四个要点大梁至少占了前三个,而外部援军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不就算是大梁的外援吗?因此这城还有得一守。而且如果不是秦军还有水攻这一招,大梁城在粮食断绝之前,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高原想了一想,道:“安城君,我也直言相告,虽然大梁城尚可一守,但现在的局势,要比上一次困难得多,虽然我会尽全力守住大梁,但如果到了破城不可挽回,我也只能率军撤出大梁了。”
魏增也苦笑了一声,道:“武安君能够不计前嫌,来救援大梁,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如果大梁真到了守不住的那一天,也不怪武安君,只怪我们魏国注定灭亡,谁都挽救不了。”
虽然高原觉得魏增说得十分凄凉,但现实就是如此,高原不可能陪着大梁一起葬送,因此有些话该说的还是要说。
这时姜桓武、赵江、鄂崇禹、凌风、鲁仁杰等人也都已经来到府邸,向高原报告,代军的士兵基本都己经在城中安置下来了,同时姜桓武等人还在鲁仁杰的带领下,在城墙上视察了一番,了解了魏军的防守布置。
现在大梁的城防守卫还算是严密,只是魏军己经完全退回到了大梁城中驻守,当初高原在城外设置的阵地己经完全丧失,而这时秦军的阵地,已经推进到了距离城墙千步以內。好在是大梁城高墙厚,失去城外的阵地,到没有太大的影响。
于是高原把众人聚集在一起,招开第一次守城的会议,道:“守城战的最大弱点就是必须面面俱到,兵力分散,而攻城一方可以集中兵力,主攻一点,因此守城绝不可将兵力完全平均的布置在防线上,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机动兵力。我决定把代军做为机动兵力,视战局而调派,而固定守城的军队由魏军来担任。”
鲁仁杰点头道:“武安君之言有理,代军的人数虽少,但骁勇善战,做机动兵力最合适。”
高原又道:“城墙分为四方,毎方安排五千主力军队、七千后备军队,共计一万二千军队,其余做为轮换补充兵力。而且每一方的守军保证有二千弓箭手,一千弩弓手,另外在加上大量床弩、投石机各六十架,其他的兵力、器俱视战况而定,要做布置。魏军的调派安排由鲁将军付责。”
鲁仁杰赶忙起身,道:“是。”
高原转头对魏増道:“安城君,你把所有的工匠人员从军队中抽调出来,并集中起来,付责制造、维修守城的器俱。而城中的物资管理,也由你来付责。”
魏增道:“在下一定不辱使命。”
高原点了点头,道:“现在秦军还没有向大梁发动进攻,因此从明天开始,安排人员出城砍树伐木,越多越好,而且砍伐的树木越大越好;在城内收集布匹,让妇女缝制麻袋,出城填土装包,也是越多越好。”
鲁仁杰怔了一怔,道:“武安君,守城作战,确实需要大量的树木材料,这到可以理解,但要砂土包做什么,我们现在有城墙可守,用不着砂土包啊。”
高原道:“秦军想要攻破大梁,唯一的办法就是引黄河之水灌城,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水淹城池的准备,需要大量的船筏工俱,砍伐木材就是为了多造木筏,而砂土包则是用来堆水之用。”
众将听了,这才恍然大悟,魏増起身道:“好,在下立刻就去安排。明天一早,就立刻派人出城伐木挖土。”
高原又道:“姜将军,你明天领军出城,掩护伐木的人员。”
姜桓武也立刻起身,道:“是。”
第四二九章 测查水情
车轮轰隆,马蹄声响,一队潞诩椎氖勘赜底乓涣菊匠担簧狭嘶坪哟蟮蹋患诹桨兜牡贪右詢龋熳潜继诘暮铀蚨焦龉霰剂鞫ィг谔斓刂洌皇狈鲎乓欢涠鋖ang花,转眼又消失在大河水中。
而在河岸边上,有几十个人正在忙碌着,树立起七八根木杆,有的木杆插在河水中,有的插在岸边,也有插在在大提上,还有人拿着绳索,尺子等物,或在水中,或在岸边,不知在做什么?
这时人群中一个六旬老者带着几个从人,走上了黄河大堤,来到战车前,躬身施了一礼,道:“上将军。”
一名顶盔贯甲的武将从战车上下来,也对那老者还了一礼,道:“郑水令,辛苦了。”
这六旬老者呵呵笑道:“这是老朽份内之事,上将军的军务繁忙,怎么也有空到这黄河边来,视查老朽的工作呢?。”
武将也笑道:“水令在客气了,这一次进攻大梁,只有以黄河水灌城才能成功,因此水令的工作关系重大,王剪岂能不来一看。”
这六旬老者就是秦国的水令郑国,秦军的大军进驻大梁城外之后,他也赶到了秦军的大营,并在黄河边测查水情,为水灌大梁做准备。而这武将就是秦军的主将,上将军王剪。
这时大梁城外的秦军总数已达到二十五万人,其本已经完成了对大梁城的初步封锁,不过王剪也忌殚大梁城的城防,不敢易向大梁城发动进攻,因此王剪也亲自赶到黄河边上,看郑国准备得怎么样了。
寒喧了几句之后,王剪才道:“水令,现在可否开始水灌大梁了?”
郑国摇了摇头,道:“现在黄河的水势才刚刚开始上涨,远洠в写锏娇梢跃蚩诠嗨牡夭剑览闲嗬纯矗辽僖饺碌椎氖焙颍趴梢钥挤潘残硪鹊剿脑鲁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