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丫蟹醒镅铮坪跽谟邮⒋蟮慕谌眨却拍羌ざ诵牡囊豢獭�
过了一会儿,人越聚越多,有人跑前跑后地招呼着,人群开始蠕动起来了,慢慢地排成一条长龙。队伍的前面,一面面红旗树了起来,偶尔传来零零碎碎的锣鼓声。望着楼下的情景,白晓梅的心里不由得激动起来——“文化大革命”以来,各种各样始料不及的事时常发生。几天前还在大会小会上作报告、一语千钧的大大小小领导们,突然成了阶下囚,头上被戴上花花绿绿的高帽子,胸前挂上名字被打上红叉的大牌子,手里拿着破锣,步地、富、反、坏、右“黑五类”的后尘,一个个被拉出来游街示众,以“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名份,成了“黑九类”中的老六,排在右派的后面;以各种劳动模范、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工人赤卫队”、“农民赤卫队”,红红火火没几天,转瞬间变成“文化大革命”的绊脚石、“走资派”的孝子贤孙,成了臭名昭著的“保皇派”;为了表示对领袖和革命的忠诚,各种各样造反司令部、红卫兵团、战斗队、打妖队像变魔术似地纷纷冒出。多者数千人,少者二三人,司令部林立,指挥旗乱舞,人人争当左派,一个比一个革命,结果是谁也管不了谁。
吵吵骂骂,打打斗斗,不断地分化与重新组合,终于形成了势均力敌、水火不相容的两大造反组织。原本针锋相对的文攻,变成了真刀实枪的武斗;原本情投意合的好朋友,甚至发誓白头偕老的恩爱夫妻,也因各自参加不同派别的组织而反目。
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又坐到同一条板凳上,实现了革命的大联合。然而,明争没有了,暗斗却在加剧,说不定哪一天一点小小的火花,又会燃起一场冲天大火。
好在派派紧跟党中央,全国忠于毛主席。每当形势逆转、恶化的严重关头,党中央总是适时的发出指令,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一句顶一万句”的最新指示,更是成了力拔山河、翻天复地的行动指南,真正的一语定乾坤的至宝。每当这一时刻到来,大江南北,红旗招展,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热烈拥护,认真学习,坚决执行,一次又一次掀起不可抗拒的浪潮。
那么,这即将到来的又将是一场什么样的风暴呢?白晓梅已经无暇猜想了。随着时针指向十点三十分,高音喇叭响起雄壮的乐曲声,大门口噪杂的声音突然静了下来。人们似乎屏住了呼吸,只有心脏急烈的跳动告诉每一个人,这一重要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高音喇叭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男播音员那雄壮浑厚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革命的同志们,现在全文广播《人民日报》明天发表的关于‘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第一线的报道’,题目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以及《人民日报》为此所加的重要编者按。”
“编者按:”女播音员清脆激昂的声音紧随其后,“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长期脱离劳动的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纷纷奔赴社会主义的农村,在那里安家落户,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风尚。他们说:奇#書*網收集整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句话说得很对!
“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它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
高音喇叭的声音,很快被一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淹没了。几乎在同时,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响起了鞭炮声,那连绵不断、震耳欲聋的响声,胜过了除夕之夜。
鞭炮声渐渐少了,但“咚咚铿铿”的锣鼓声则响了起来。很快,一面面红旗高高举起,毛主席的画像被抬了起来,在宣传车的引导下,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出了校门。
各行各业的游行队伍——工厂的、学校的、机关的、连街道的老太婆也扭着秧歌走出来了。一路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声、口号声接连不断。游行庆祝的队伍汇成一条条巨大的长龙,朝市中心广场涌去。
李卫东跟在宣传车后面,一面呼着口号,一边认真地听着车上高音喇叭里传出的声音,努力记住主要内容,并加以理解——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与以往历次的指示对照,在所针对的形势与对象上,显然有明显的不同:以往要么是针对“走资派”的,如“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以此掀起“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要么是为了平息全国性的大规模武斗,提出“要文斗,不要武斗”;以“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的理论,促使了两大派群众组织的大联合;在“革命委员会好”的欢呼声中,实现了祖国山河一片红;尔后又发出了“工人阶级必须占领一切阵地”
的指示,大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浩浩荡荡地开进学校,开进了各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真正成了领导一切的主人。但如今,学校正在工宣队的领导下,忙着如何复课闹革命的时候,却突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么,今后还能读书吗?或者……他感到有点难以理解了。
游行的队伍渐渐地聚集在市中心广场及其四周的道路上,慢慢地朝广场主席台前蠕动。高高地安装在广场四角那耀眼的电灯,像四个小太阳似地将整个广场照耀得如同白昼。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热烈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两条巨大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
广场上人如潮涌,红旗如林,锣鼓喧天。各种宣传车上的大大小小的喇叭,与主席台上、广场四角灯架上的高音喇叭,不停地播出《人民日报》编者按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以及《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广场成了沸腾的海洋。
李卫东他们的游行队伍,缓缓地从东侧进入广场,其它的队伍也纷纷从西侧、东侧进入广场。前面的队伍几乎无法前进了,但后面跟着的队伍似乎越来越多,不断地充填着这似乎越来越显狭小的有限空间。终于,广场暴满了,游行的队伍几乎就在原地站着,偶尔才能朝前挪动一下。但尽管如此,尽管主席台上并没有什么人在指挥,所有的队伍却有秩序的按着各自预定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从主席台前通过。
主席台上空无一人,在耀眼的灯光下,巨大的毛主席画像高挂在正中,画像两旁的红旗鲜艳夺目。人们经过这里,都不由自主地把眼光投向毛主席画像,而画像中毛主席那庄严的目光,似乎注视着每一个人,检阅着每一个人对他的忠诚;游行的队伍,也似乎只有接受了他的检阅,才能得到认可,才能表示对伟大领袖的敬仰与崇拜。
游行的队伍回到学校,已是下半夜了,但同学们仍沉浸在一种无法言状的兴奋中,不愿离去。大家聚在教室里、礼堂里、过道上,议论着各自的看法,预测着今后的发展。
突然,已经停下了的高音喇叭又响了起来:“同学们请注意,红卫兵团指挥部全体同学,马上到指挥部去,有紧急通知,有紧急通知。”
李卫东听到广播,快步跑上楼。进门一看,见高云峰与驻校工宣队的刘队长、校革委会马主任以及其它几位同学已在里面,正在说着什么,便凑了过去。又有几位同学也走了进来。
看看大家差不多到齐了,刘队长扬了扬手中的一张纸,并示意大家静下来,然后,微微“嗯”了一声,似乎是在寻找适当的词汇,稍顿,又用眼睛扫视了大家一下,才说:“同学们,刚才接到市革委会紧急通知,要各单位立即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毛主席的光辉指示,是我们今后行动的方向,要大力宣传,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要结合当前的形势,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的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落实到实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贯彻落实不过夜。明天……
嗯,是今天,“他抬起腕,看了看手上的表,”今天早上,大家组织同学讨论一下,下午两点,全校师生员工召开大会。至于下一步该怎么做,具体的事市革委会将统一部署。现在,我把通知给大家给大家念一下……“
早晨,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驱散了夜晚留下的寒气。学校门口,许多人聚集在大红的通知下。
通知为认真贯彻毛主席最新指示,全校师生员工今天下午二点,在操场集中,召开“学习、贯彻毛主席最新指示动员大会”,希准时参加。
特此通知。
第二中学革命委员会驻校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第二中学红卫兵团指挥部1968年12月22日
李卫东载着白晓梅,风风火火地回到家,匆匆忙忙吃了早饭,又往学校赶。
自行车急速地驰着,街道两旁的房屋、树木在迅速地向后退去。坐在车后架的白晓梅尽管被一夜的狂热搅得很累了,可仍强打着精神,而且,心中还有一个疑团未解开,便问李卫东:“你说,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是不是又要我们学农呢?”
“完全不一样。这次是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播不是说,要大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吗?”
李卫东一边踏着自行车一边说,还不时回过头来,“说不定还要在农村住上一段日子。你没注意到会宁县让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那就是把户口都迁到农村去。”
“为什么要到农村去住呢?”白晓梅似乎有点不明白,“我们学校不是也学农了吗?是不是刘队长还说了什么?”
“也没说什么。我只是猜测罢了。”李卫东有点不置可否地说。
其实,李卫东也只能猜猜而已。最新指示才发表几个钟头,他能知道些什么呢?
虽然几年前,也曾有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时,毛主席也号召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一大批城市中学毕业生到农村插队落户,并且涌现出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一批知青榜样。
另外,由于城市就业机会有限,一批中学毕业又找不到工作的青年,在得到某些领导所作的“去农村煅炼二三年后,保证回城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的许诺后,也纷纷到农村山区,创办起一个个“五四青年农场”。他们在洒下辛勤汗水的同时,也种下了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工厂当工人。这样的话,就是辛苦几年也是值得的。
然而,正当那些农场知青日夜渴望的回城期限即将到来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着各级政府机构的瘫痪,原先许诺他们、拍着胸脯打保票的大大小小的领导们一个个倒台,自顾不暇,哪里还顾得上他们?回城的希望逐渐渺茫。
回城的诱惑促使农场的知青们与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次的交涉。他们据理力争:以前的领导是代表政府说话的,怎能不算数?那些没有下乡的青年很多都安排了工作,而我们下乡这么多年了怎么就没有份?然而这一切终归无济于事,回城的泡影在经过一次次碰壁后终于破灭了,他们纷纷倒流回城市。
几年来辛辛苦苦种下的果树萧条了,开垦出来的土地荒芜了,农场的各种财产成了附近一些农民侵夺的对象。最后,甚至连门窗也被拆走了,只剩下一间间四面临风的破房子。
吃的没有了,住的没有了,农场最终被迫解散。但农场知青们的户口却无法迁回城市,只好装在口袋里,成了一群没有人管也无人敢管的新游民。
前车可鉴!
眼下这刚刚拉起的帷幕,会不会又是一场重蹈覆辙的悲剧呢?只有天知道,谁也无法预料。况且,北京及其它一些城市的知识青年已经先走一步,到农村插队落户了,你能怎么样?
一进学校,李卫东马上找到了高云峰,两人交谈了各自的看法,李卫东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高云峰却是一脸的无所谓,他拍了拍李卫东的肩膀,用一种老于世故的口气说:“你呀,真是想得太多了。这有什么好想的?不就是到农村去吗?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教育好了再回来,有什么可担心的?对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何况我们枪林弹雨都经过了,还有什么比那更可怕?再说,别人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
“对毛主席的指示,我们是要坚决执行,而且要带头。”李卫东毫不含糊地说,“我并不是怕什么,只是感到有些问题还不大明白,等会儿讨论,要从哪里说起?”
“从哪里说起?”高云峰怔了一下,“我们去找刘队长,看他怎么说。”
两人走进工宣队办公室,只见刘队长正坐在桌前看一份文件。见他俩进来,刘队长便招了招手说:“你们来得正好,我正想找你们。你们先看看,这是市革委会刚刚又送来的文件。”说完,把文件递了过去。
两人接过文件,仔细地看了一遍。文件并不长,除了重复《人民日报》编者按的主要内容外,并提出了凡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都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分期分批到农村去。同时要求各有关单位,广泛宣传,密切配合,以保证这场上山下乡运动顺利进行。
等两人看完文件,刘队长又说:“文件你们拿去,赶快找几个人,马上翻印。
每个同学一份。另外抄几份,贴在校门口和食堂边。然后组织同学,按文件的要求开展讨论,结合实际,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安家落户,做上山下乡的先锋。
要争取在中午前把决心书拿出来。“
“我们一定拿出来。”高云峰坚决地说,然后与李卫东一起走出办公室。
李卫东拿着文件,他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着他必须毫不犹豫地向前走去,而不管对这种使命的前因后果理解认识如何。他感到手中的纸似乎有点沉。
白晓梅在广播室里,对着麦克风念完了校革委会的通知以及市革委会关于动员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